首页 >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关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幕遮翻译及原文(苏幕遮古诗意思全解)

  •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①溽(rù)暑:潮湿闷热。②侵晓:拂晓。③宿雨:昨夜的雨。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潮湿的暑气。鸟雀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声。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一阵风吹来,荷叶一团团舞动起来。

    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久久地客居在长安。五月的渔夫你还记得我吗,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客居京师期间,全词以荷花为中心,表达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上片写景,重在描绘荷花姿态。“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词人先渲染环境,由室内写到室外,由静景写到动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燎香消暑,茅檐间鸟雀欢呼天气转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接着往远处看去,看见了一幅美好的雨后风荷图:清晨的阳光洒在荷叶上,将叶面上残留着的夜雨轻轻蒸干。水面清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荷花的神貌,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抒情,写梦回家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几句直抒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感叹自己的羁旅生涯,不假雕饰,*白如话。“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不言自己思念亲戚故旧,却问渔夫是否思念自己,从对面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思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末两句转为虚景,与前文相呼应,词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他的思乡之情实在无法遏制,竟梦到自己划着小舟驶入莲花塘中了。

    这首词语出天然,而词境甚高,正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阅读全文]...
  • 苏幕遮的诗意

  • 诗意
  •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3、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4、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5、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7、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8、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诗意: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曦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m.ju.51tietu.net)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诗集

  • 苏幕遮诗集

      《苏幕遮.荷塘月色》

      断桥边,芳草路。何事秋风,吹皱眉弯去?

      一片莲花香几度。问我谁知,识得莲心苦。

      月无边,花不语。人在窗前,梦在云深处。

      最负多情终不顾。烛泪偷零,残照生寒露。

      十月七日

      《苏幕遮.寒露秋晨》

      晓风干,秋色暮。月落乌啼,谁会凭栏伫。

      楼外有楼花有主。一叶知秋,零落秋千去。

      雁归来,人在否?芳草王孙,梦断知何处?

      一往情深深几许。许了心期,还被心期误。

      十月八日

      《苏幕遮.花期》

      绿窗开,黄叶落。坐起登楼,听尽秋离索。

      欲止还休风又作。楼上愁人,远上云漂泊。

      月朦胧,花淡薄。花下无期,谁把清欢酌?

      鸿雁来时书不托。只影徘徊,只道当时错。

      十月十一日

      《苏幕遮.秋梦》

      落花时,明月夜。灯火阑珊,背影秋千下。

      雁字回时人去也。庭院深深,红叶潇潇洒。

      月频移,花不嫁。独立中宵,悲感心无那。

      去也匆匆来也罢。梦里曾逢,多少秋凉话?

      十月十五日

      《苏幕遮.镜花水月》

      水中花,江上月。照影谁来?杳杳音尘绝。

      何处箫声吹落叶?不是风声,只是心声说。

      恨悠悠,情切切。杨柳池边,终日无人折。

      露滴青衫红泪热。不会相思,才会无离别。

      十月十六日

      《苏幕遮.秋景》

      月迟迟,风渐渐。暗损残荷,一寸秋波剪。

      醉里落花人独看。灯火黄昏,寂寞江南岸。

      柳丝长,春梦短。夜半歌声,懒把人消遣。

      无可奈何秋又半。露冷长天,芳草无心恋。

      十月二十日

      《苏幕遮.独坐》

      藕花残,梨叶堕。化蝶翩翩,无数秋千过。

      念起西风云梦破。寂寞清秋,冷月眠烟火。

      泪阑干,心已锁。不语心情,独自空街坐。

      且待谁来谁待我?金凤花开,零落无因果。

      十月二十二日

      《苏幕遮.秋思》

      水迷天,烟著柳。依约黄昏,明月何时有?

      可惜落花离别后。魂断香消,谁解胭脂扣。

      雁归来,人在否?窗里人愁,窗外秋声漏。

      往事不应偷顾首。莫道消魂,帘卷西风瘦。

      十月二十五日

      《苏幕遮.独立》

      月明中,云散后。占断韶光,憔悴东墙柳。

[阅读全文]...
  •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范仲淹诗词注释)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最初起源于龟兹乐,唐玄宗时用作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该词调句式富于变化,韵味适当,调情和婉,多用于怀旧思念之作。注:

    1.龟兹:qiū cí

    2.双调:词的格式,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段在词中被称为“片”或“阙”。不分段的被称为小令或者单调,分两段的被称为双叠或者双调,分三段、四段的被称为三叠、四叠。

    3.正体、变体: 格律词的写作要按词谱的格式要求,这些格式是被约定俗成固定下来的,被称为定格(正格、正体);一个词牌除正体之外还有其他的格式,叫做变格(变体)。

    4.格律

    仄**,*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中仄**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仄**,*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中仄**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加黑字为押韵字,韵部为《词林正韵》第三部。中字表示可*可仄。)

    这首词在谋篇上采用铺垫的方法,先用景物来铺垫、融情于景,而后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即我们熟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下片七句为三字句式、四字句式、五字句式、七字句式的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节奏强烈而优美,抒情适宜。三字句“碧云天”与“黄叶地”、“黯乡魂”与“追旅思”,对仗工整。

    上片写景,选取常见却经典的意象:“云”、“天”、“叶”、“地”、“波”、“烟”、“山”、“斜阳”、“水”、“芳草”,从视觉出发,着重于色彩,描绘了一幅宏大、空灵的秋景图。词人融情于景,萧瑟惆怅寂寥之情,藏于落叶、秋波、寒烟、芳草之中;怀旧思乡之情,藏于天、地、山、水、斜阳之中。一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反衬出词人浓郁强烈的情感,同时引出下片的直抒之情。

    下片抒情,每一句都饱含词人的惆怅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直言思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反言思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对思乡之情的拔高,拔至最高处,留下无穷回味、无限黯然。

    词人融开阔的大景、怀旧思乡之情于一体,独具一格,表达着其广阔胸襟、绵绵柔情。

    这首词,有刚有柔,刚柔并济,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 怀旧,经典
  •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苏幕遮(怀旧)》 原文: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赏析

      《苏幕遮(怀旧)》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阅读全文]...
  • 关于苏幕遮的散文诗

  • 关于苏幕遮的散文诗

      苏幕遮·碧罗裘,金发杵

      碧罗裘,金发杵。

      把酒花间,花下人独醉。

      影频酌喃喃语,犹怨西风,尽掠离人去。

      马披霜,人带月。

      负手东庐,庐外青崖路。

      长恨浮生多思旅,驿外夕阳,木叶潇潇落。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表达思念的宋词《苏幕遮·怀旧》鉴赏

  • 宋词,思念,怀旧
  • 表达思念的宋词《苏幕遮·怀旧》鉴赏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范仲淹的表达思念的宋词《苏幕遮·怀旧》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鉴赏

      诗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

  • 阅读
  •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

      一、《苏幕遮》的作者是___,他是__(朝代)词人。

      答案:周邦彦、宋

      二、《苏幕遮》题材上属于___,《苏幕遮》是它的___。

      答案:词、词牌

      三、《苏幕遮》上片写了___,下片抒发了___感情?

      答案:清晨雨后荷塘美景、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赏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的妙处。

      答案: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只一个举字,作者便以清新之笔,刻画出荷花的动态可掬。

      五、《苏幕遮》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词境清新而爽朗。尤其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更见风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语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吗?

      答案: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

      六、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苏幕遮》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

      答案:写景、抒情、风荷

      八、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苏幕遮》有这种写法吗?试作分析。

      答案: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九、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作者用什么意象作为两片之间情感纽带?请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十、王国维认为《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答案: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十一、《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___”。

      答案:风荷(荷花)

      十二、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句中的“举”字。

      答案:“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三、《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此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十四、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十五、下列对《苏幕遮》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

      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句子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语录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说说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名言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诗词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祝福

苏幕遮歌曲里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小姐姐读古诗的视频 描写演技的古诗 关于儿童的古诗简短 古诗巜梅花的作者是谁 古诗成语接龙的目标 关于情人远行的古诗 有关厉行节约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黄昏 古诗里的忘羡 对他好反而被说不好的古诗 比较适合起名字的古诗 爱人已死自己后悔的古诗词 古诗背的多的孩子 古诗的完整落款 七下课外古诗分析的技巧 表达不守承诺的古诗 宋代诗人朱熹的偶成这首古诗 江上戏耍的古诗词 关于写心的古诗 握拳的古诗 第一个字是亲的古诗 在襄阳写的古诗 中国古诗字最难认的一首诗 螃蟹的古诗哪首好 袁子才的古诗词 关于感恩父母的古诗整首 生开头的完整古诗 描写农村良田的古诗 拒绝低俗的古诗 含有逸和歆的古诗 渲染手法的古诗带题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