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于古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于古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于古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于古琴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琴赏析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琴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人们认识古琴,一般是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在《笑傲江湖》里,它能让正邪两派高手结为知音,琴箫相和,共谱一曲“笑傲江湖”。在电影《功夫》中,它被描述成为功力强大的绝门武器。但是许多导演又琴筝不分,比如《功夫》吧,但它用了古筝配的音乐。有很多其它的电视剧明显把古琴放反了。这令许多古琴家深感气愤和悲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古琴的历史的内涵:
关键词:琴之古;琴之美;琴之颂
一、琴之古
古琴是*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做琴,*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惯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在众多的音乐当中,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西洋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小提琴、钢琴。古琴的历史很悠久。相传在伏羲时就有了。
虽说“伏羲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在*古代,古琴的地位最为崇高,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古琴所崇尚的“中和、雅正”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二、琴之美
1、意境美
古琴的造型精美,音色圆润清脆,音响细腻,丰富多变。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讲究。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点上香柱,然后双腿盘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古琴由于长期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法器”,积淀了异常深厚而又丰富的哲学、文化意味,并因此而获得特殊的魅力。
古琴本来只是一种与瑟、筝等一样的普通乐器,只是后来被文人选中,使其地位逐渐显赫起来。文人在众多乐器中独独选择了它,一定是有它的特别之处。那么,这“特别之处”是什么?作为乐器,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现力。“意境”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的魅力资源,“意境”实为*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早在六朝时代古琴音乐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古琴的意境应该和它独有的物理性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力密不可分。共鸣箱、琴弦的构造决定了琴的基本音色,而音色直接关系到琴乐的内涵和地位。
(1)古琴共鸣箱:就是整个琴体,但它不同于其它乐器是由木板胶合而成,而是直接用一块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故其音响深沉、浑厚、结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
(2)就弦的长度来说,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一般均在一一0cm以上。有效弦长长,则其振幅大,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绵长不绝,有绕梁之韵。
(3)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有一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2、人体美
古琴的形制大小合适(约长一20cm,宽20cm,厚6cm),结构紧凑(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方体),具有整一性。它就象一个匀称而完整的人体,紧凑、协调而又大小适中,具有人体的风韵。一张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体,有额,有颈,有项,有肩,有身,有腰,有尾,有足。而且它的各个部分又恰恰是用身体来命名,如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雁足、等。可见,琴的造型原则是对人体美的模仿。
而且,琴的式样的变化也正好与每一时代不同的人体美的观念相适应。唐宋时代,女人以丰满为美,明清时则以纤弱为美。与之相应,唐宋琴便体大,轮廓圆柔饱满,虽有“唐圆宋扁”之说,然其丰满厚重浑圆则基本一致。而明清之琴则较为瘦硬,轮廓分明。尤其是清琴,其腰度较窄,冠角较尖。我们从不同时代的古琴形体上,即能见出不同时代的人体美的观念,领略到不同时代的人的风韵。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一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一2个月及闰月。
3、文墨美
古琴与其它乐器的另一不同,在于它从不作任何的`装饰,特别地追求朴素大方。在琴上唯一所能做的装饰是书法和印章,镌刻于琴的背面。这类铭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题词。在这琴名与题词中,最能体现古琴的人文韵味。
(1)琴名
首先,绝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名字不是种类的品牌,而是个体的名称,这是其它任何乐器所没有的。
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唐琴),其音色柔美悦耳,有天上仙乐之概;“大圣遗音”琴发音清脆松透;成公亮先生藏“秋籁”琴(唐琴),音色古雅透静,温和圆润。
(2)题词
琴上的铭文除了琴名之外,往往还有琴主或名人的题字,使琴获得书香之气和风雅之韵。
4、苍古美
在所有的乐器中,除了出土的乐器如编钟、编磬等历史更久远之外,在人的手中一直使用的乐器,唯有古琴最为古老。一般乐器的使用通常不超过一百年,而古琴则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之久,
(1)旧木:材料的历史感
数百年前的古琴,其木料自然陈旧,具有历史感。即使新琴,也必须用陈旧的木料来制作。一般是用百年以上的桐木、杉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其木源大多为棺木和房木。旧木的使用使古琴在质料上获得历史感与苍古美。
(2)断纹:外观的历史感
古人说:“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较常见的有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龙纹断、龟纹断、冰裂断等。应该说,断纹是古琴之历史感与苍古美的最直接的视觉表征。
(3)发音苍劲松透:音色的历史感
古琴由于所使用的木料和特殊的制作方法,其音色本来就较其它乐器古朴、苍劲、低沉、浑厚,具有历史风韵。老琴由于长期使用的振动和木质的疏松,往往使琴音变得更为苍松透润,这是古琴历史感与苍古美的最重要的听觉特征。
三、琴之颂
*古代文人与古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表明,*文人一直是古琴音乐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古琴的创作、演奏、赏析和传播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琴乐寄寓了*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象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卓文君表达爱慕之心;汉魏时期的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描写古琴优美的诗词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词吧,诗词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古琴优美的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角尊白螺醆,玉轸黄金徽。未及弹与酌,相对已依依。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白居易《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听弹古渌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
白居易《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白居易《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白居易《琴酒》: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若使启期兼解醉,应言四乐不言三。
白居易《听幽兰》: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白居易《弹秋思》: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白居易《听弹湘妃怨》: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王昌龄《琴》: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辩经纶。
白玉蟾《听琴》: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夜来宫调罢,明月满空山。声出五音表,弹超十指外。鸟啼花落处,曲罢对春风。
卢仝《风中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常建《听琴秋夜赠寇尊师》: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常建《张山人弹琴》: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刘允济《咏琴》: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今来我访旧,泪洒白云天。讵欲匣孤响,送君归夜泉。抚琴犹可绝,况此故无弦。何必雍门奏,然后泪潺湲。
杨巨源《僧院听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吴筠《听尹炼师弹琴》: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
杨衡《旅次江亭》:扣舷不有寐,皓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实上,寂寥寒江深。
方干《听段处士弹琴》: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李季兰《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沙中。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贺《听颖师琴歌》: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贾岛《听乐山人弹易水》:朱丝弦底燕泉急,燕将云孙白日弹。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
拓展:从古琴曲走进古诗词的内容
微微细雨,清爽的风,这样的天气,让本月14日在西安万邦书城参加学生作文版组织的《听古琴之韵,享心灵之旅》活动的同学们,更加真切地体会了一次古琴的灵韵,而在欣赏古琴曲的同时,*时那些难懂的古诗词,也变得容易理解起来。
14日下午2时许,参加活动的10名同学一来到现场,就被摆在面前的.古朴的古琴吸引了,12岁的薛佳试着摸了摸古琴,“和我弹的古筝有些不一样!”她回头对妈妈说。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琴,终南书院的古琴教师曹伯恩为大家讲解了古琴的历史以及古琴的发展。当同学们听到大诗人王维、白居易以及大词人苏东坡都是古琴高手时,不禁发出感叹声。在曹伯恩讲解古琴的间隙,终南书院的古琴教师袁僖为大家演奏了《*沙落雁》、《长门怨》等名曲,沉浸在幽远空灵的古琴曲中,很多同学慢慢地闭起眼睛欣赏。“听着文豪大家和古琴的故事,我觉得我一下子走进了古诗词里。”薛佳说,妈妈以前让自己背过王维的《五绝·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以前总是理解不了这首诗,不过现在听着古琴,再想起这首诗歌,似乎眼前就出现了空旷的山谷,茂密的森林,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偶尔有小松鼠在溪边喝水,让人觉得心里特别安静美好。”薛佳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力,写东西不好看,没想到今天发现自己想象力还是不错的。“我就是看着是学生作文版的活动才带孩子来的。”一位学生家长说,自己就是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知道的多了,也就不怕写作文干巴巴的没啥可写的了。
听完了古琴知识讲座、欣赏完了古琴曲,终南古琴社社长赵宽涌把学生作文版的同学们招呼到了自己身边,并且拿出了自己很名贵的一把古琴,“大家都可以来试试,弹一下。”他说。“太好了,我要试试。”一直在学古筝的赵子琪在赵宽涌手把手地指导下,拨弄琴弦弹出清脆的声音,她很兴奋。随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们都试了一次,虽然只是弹出了几个很简单的音符,但还是让大家很高兴。“多了解一些东西,就会觉得生活多一些乐趣,希望你们作文版多举办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多开阔眼界。”
泡一壶香茗,焚一炉檀香,看窗外半天红霞,远处的山脉雾霭氤氲,紫气轻逸,似有古人姗姗而至。嵇康说“素琴挥雅操”,李白回应“浪抚一张琴”。王维纳闷这些家伙在说什么,无论如何不能让人看轻自己,便也插上一句“山月照弹琴”。吕洞宾一听,原来是在玩飞花令,毫不含糊地接了一句“趯倒葫芦掉却琴。”
古琴指法详解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古琴指法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谢谢您的阅读。
一、挑
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吃指深度为食指第一关节1/3至1/4处。
3、大指、食指充分弯曲所形成的两个*面相垂直(食指作九字状),大指搭于食指第一关节中央不可偏上或偏下。
4、中指邻弦或隔一弦或隔二弦扶弦作支撑,与食指皆同弦面成45度,中指右侧面与所扶弦成80至90度角,即右手略向右倾斜落于琴面。
5、挑的本质为大指由弯变直的动作,挑前食指离弦约一厘米,然后大指伸直将食指蹬出击打琴弦,用力方向为斜向下,击弦过程中,指甲与弦正交或略斜交。
6、挑后,大指控制食指不碰前弦。
二、勾
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中指同弦面成45度,吃指深度为中指第一关节1/4处扶在弦上将弦下压一至二毫米,然后斜向下以掌关节为圆心。中指微弧状态的长度为半径画弧;
3、中指第二关节在勾的过程中一般不可弯曲,偶尔可微曲,似自行车涅闸或招手动作、
4、勾后扶在下一弦,吃指约第一关节的2/3处,继续勾时再调整为1/3。
三、大
1、左手大指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指尖在甲肉相交处(即甲根),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的凸起处,指尖按弦时大指呈微弧状,甲面与所按弦约45度斜交,关节按弦时大指伸直。指尖虚按前弦(关节按弦是为使过弦连贯);
2、虎口撑起,甲面与琴面垂直,重心在大指。其他四指松弛,定吟揉弦时如“不倒翁”;
3、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
4、其他手指呈微弧形,手掌内壁为弧状,整个手似握一椭形物;
5、*移:即大指连续过数条弦时除最后一条用指尖其他皆用关节按,大指保持伸直状,以小指掌关节处抵于琴面作支撑,过弦完毕后抬起,整个过程似跷跷板的一个回合。
四、名
1、名指按弦依然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指尖在第一关节左侧面*甲处,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处侧面。指尖按弦时名指弯曲呈弧状第不可整体伸直或局部伸直(折指),关节按弦时名指伸直,重心移至关节处;
2、左手任何手指按弦皆遵“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的原则,除六、八、十一这三个徽位为右相切
3、指尖按弦时,名指与弦面约45度,中指第三关节可压在名指第三关节上助压二不可整个中指压于名指;
4、关节按弦是在“双掐起”时或连续过弦(即一指管多弦)时,名指伸直以便中心移至关节处,名指整体躺于琴面,指尖虚按前弦。
延伸阅读:著名的古琴和琴曲
一、古琴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着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这只是造琴名家)
二、琴曲
离骚忆故人龙翔操凤求凰杏花天影夜雨南窗渔樵问答鸥鹭忘机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普庵咒关山月忆故人汉宫秋月秋江夜泊流水关山月梧叶舞秋风*沙落雁。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着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着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着名琴论专着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着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着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着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着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着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着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着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着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代:着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着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十大古琴名曲
广义国学是指*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十大古琴名曲,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我国的十大古琴曲分别是《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沙落雁》《阳春白雪》。
十大古琴曲之一:《流水》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给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流水》一曲也因此广为人知。
《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流水》的谱本最早见于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但现时所用的是张孔山的《流水》曲谱。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古琴曲《流水》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情态。旋律起首之音,时隐时现,犹如置身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继而转为清澈的泛音,节奏逐渐明快,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凝神静听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欢泉于山涧鸣响,令人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随之旋律开始跌宕起伏、风急浪涌。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听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涤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的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十大古琴曲之二:《潇湘水云》
此曲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
1、洞庭烟雨。
2、江汉舒清。
3、天光云影。
4、水接天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云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澄波。
10、影涵万象。
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神奇秘谱》解题中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十大古琴曲之三:《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改编而来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是*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明代《伯牙心法》中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枯木禅琴谱》中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梅花三弄》全曲共有十段,其旋律前半部分悠远飘逸,表现了梅花傲雪的风骨,后半部分则与其前形成对比,节奏急促,描写了凛冽寒风中梅花的不屈性格。乐曲忽静忽动,忽柔忽刚,表现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形象。
十大古琴曲之四:《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迭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十大古琴曲之五:《醉渔唱晚》
此曲作者有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及后世隐流之说。《西麓堂琴统》中记述: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太音补遗》称此曲有张仲宗词中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之意。
全曲共分七段。以第一段呈现的主题作各种变化重复,从多侧面表现醉渔的形象。第五段音乐跃入高潮,醉渔豪放不羁,佯狂之态犹见。第六段在音乐高潮过去之后,变化再现的主题,尾句速度渐慢,音乐气氛低沉,呈现出一种茫茫然的情意。第七段下行的旋律被连续,音乐逐渐*稳下来。尾声以急促的泛音,表现出一种感慨万分的情状。
十大古琴曲之六:《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画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这里录双方问答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琴,世传华夏祖先伏羲、神农、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
羌笛与秦筝。
万壑松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云 泉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惊 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正 吟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清 籁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无名宋琴半涉浊流半涉清,倚筝闲吟广陵文,寒剑默听君子意,傲视人间笑红尘。
梅花落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琴台》杜甫古诗鉴赏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琴台》杜甫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琴台》杜甫唐诗鉴赏,
茂陵多病后,
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
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
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
寥寥不复闻。
译文翻译
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
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
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注释解释
琴台:汉司马相如抚琴挑逗卓文君的地方,地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
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sì):卖酒店铺。
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
蔓(màn)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之作。
杜甫诗鉴赏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句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下笔,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诗人以地名指代相如。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
“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以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益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奏《凤求凰》,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两人就开了个酒店,以卖酒为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表示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日暮云”化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超尘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聘,而又紧密联系,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刻划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望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诗人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就在眼前。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明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与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在此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感叹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古琴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琴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当今社会,这几大特色因为熟知的人越来越少,更为它们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从小就对这四大绝技充满向往,有幸,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我们开了这几门课,圆了我儿时的一个念想。
记得读过一首有关古琴的诗:
知音一曲百年经,荡尽红尘留世名。
落雁*沙歌士志,鱼樵山水问心宁。
轻弹旋律三分醉,揉断琴弦几处醒?
纵是真情千万缕,子期不在有谁听?
一瞬间就被诗里面的意境所折服,除听琴曲,就被古琴那悠远、宁静、深邃的音色所感动。
可是听别人弹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又是一回事,自己拨动琴弦,发出的身影,怎么也无法和自己所想象的声音联系一起,自己没有对古琴的任何认知,没有乐理知识,初学弹琴,高老师先教我们基本的指法,从右手的挑勾入手,练*基本曲,右手会发酸,挑的时候常会碰到自己指甲下方的肉,会有一道道痕印,加入左手后,左手要弹走音,手指在琴弦上来回拉动,长时间的隐隐作痛,双手协调性也不好,但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想学好古琴都必须有一定的付出,而且我本身也是一个不愿意服输的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坚持学好古琴。
我们高老师的教学很有特点,她在教学初,先不教你识谱,而是弹一句,然后让你模仿者将这句学下来,在学*过程中纠正所出现的错误,然后将学*的要领讲出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时保持一种高度精神集中的状态,如果先学会识谱,学生会有自己就可以去练、去学的想法,从而导致上课时,专心程度下降。我个人在学*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我。尤其到现在,我学一首曲子,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然后再通过练*将曲子熟练掌握,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所学会曲子之后再去看谱,那些谱子不用教,自己就可以认识了。当然,针对自身,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会对自己的学*进展有很大的帮助。
还记得,初学"沧海一声笑"这首曲目,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进入古琴门槛,这首曲子花了两个星期的课时才将它能顺利拿下来,或许是自己稍有些古琴方面的感觉,在老师教我弹"虞美人"时,我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尽管个别的节奏和指法还是有差误,但听着从自己手中弹出来的曲目还是别有一番滋味,这样就更坚定了自己要将古琴学好的信心,并且我还发现一个窍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单纯的去靠记忆记指法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也容易忘,而我学*古琴,学的比较快的一个方法就是,我记住了曲子的曲调和旋律,随着曲调,自己嘴里一边哼,手上就可以相应的弹奏出来。我认为,人天生对音乐都是有感觉的,正如我们背一篇歌词和用唱来记一篇歌词,两者之间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差甚多的,我想这也是在学*过程中摸索出来有利于自己的学*方法,因人而异,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学*古琴至今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琴,也不敢再大家面前谈论什么心得,只把自己学*的一些经验与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还请大家多提点指正。我认为学*古琴一定要有几个先决条件: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琴被放在文人四艺的第一个,不是没有道理,古琴技法繁复,意境深远,这些都需要老师来为我们详细讲解说明,有一个良好的师资环境,一定能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
二:在古琴或音乐上的天分和兴趣。和我一起学琴的同学也有好几个,功夫下的特别多,但怎么也学不好,可见在音乐这种路上,天分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三:充分的并且长久的练*时间。学*古琴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出成效,要时时练*,巩固,熟练各种指法,长时间对古琴曲的体悟才能弹出高境界,有韵味的曲子。
另外,我还感觉,在学*曲目时,多去听想学曲目的录音,反复的听,对自己的帮助是会非常大的,在我学*"酒狂"和"梅花三弄"时,我每天都会反复听这几个曲目,在我正式学*时,我感觉那个曲调就在我脑海里面存在了好久,学*时进度异常的快,这是我个人学*的一些小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琴这种乐器,音色厚重、悠远,弹奏它,一定要将心定下来,沉浸在里面,用心去体悟,去感受。才能体悟它里面的意境,才会带给自己和他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畅快,能很好缓解自己生活等方面带给自己的压力,*时多读些古籍,文学方面的书,会提升自己在古琴意境方面的理解。我认为古琴能充分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从另一层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还是十分感谢教我古琴的高珉老师。她十分耐心并且十分认真的教导我,才让我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感受古琴的魅力。希望学校古琴的琴友越来越多,能将我们*优秀的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绝弦》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佚名《女曰鸡鸣》
欲将心事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佚名《伯牙绝弦》
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醒世恒言·卷三》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白居易《寄殷协律 / 多叙江南旧游》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杜甫《琴台》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荀子·乐论》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李颀《琴歌》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围炉夜话·第二六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长相思·其二》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七》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传·司马迁传》
闻琴解佩神仙侣。——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韩愈《听颖师弹琴》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书画琴棋艺辉百代,诗词歌赋文启千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佚名《伯牙绝弦》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白居易《船夜援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鲍照《拟行路难·其一》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宝器玩物,不可示于权豪;古剑名琴,常要藏之柜犊。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卓文君《诀别书》
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1古诗听弹琴带拼音版本
tīnɡtánqín
听弹琴
liúchánɡqīnɡ
刘长卿
línɡlínɡqīsīshànɡ
泠泠七丝上,
jìnɡtīnɡsōnɡfēnɡhán
静听松风寒。
ɡǔdiàosuīzìài
古调虽自爱,
jīnrénduōbùtán
今人多不弹。
2古诗听弹琴注释及翻译
注释
⑴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翻译
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即使我是那么喜爱这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唱了。
3古诗听弹琴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带古琴的古诗 古琴的诗句 古琴诗句 古诗写古琴的诗 弹古琴配的古诗 古琴的诗词 弹古琴的诗句 带有古琴的古诗 古琴相关的古诗 关于古琴的古诗短 古琴名句 古琴美丽的古诗 形容古琴的古诗 有关于古琴的古诗 伯牙古琴的古诗 描写古琴的诗 美手弹古琴的古诗 古琴流水的古诗 跟弹古琴有关的古诗 关于古琴的诗词 形容弹古琴的古诗 写古琴的古诗文 与古琴有关的诗词 有关古琴的诗词 写巴蜀古琴的古诗 描写古琴的诗句 武汉古琴台的古诗 古琴台的诗句 古琴声的诗词 关于古琴的诗句
古琴如何调音的方法 古琴台导游词 古琴曲《广陵散》音乐赏析 古琴指法详解 乐器古琴的基础知识 古琴十大名曲 《琴台》杜甫古诗鉴赏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古琴学*心得体会 *十大古琴名曲 古琴赏析 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区别 古琴的历史发展 描写古琴优美的诗词 古琴讲座主持演讲词 含有琴字的古诗词 带琴字的诗词名句 描写古琴的唯美句子(赞美古琴的句子) 听弹琴刘长卿古诗的意思(弹琴刘长卿古诗赏析 ) 听弹琴古诗的意思翻译(弹琴刘长卿古诗翻译) 描写古琴的唯美句子(有关古琴意境的古诗词大全) 学古琴的优美句子 形容人弹古琴的句子 有关古琴的优美句子 听琴古诗原文 带琴字的古诗名句 听弹琴古诗带拼音93句 竹坞听琴古诗文网80句 描写古琴优美的诗词 听蜀僧浚弹琴古诗词 琴茶古诗词
闷闷不乐的说说 夜晚风景说说 致亲爱的自己的说说 头脑简单的说说 出去喝喜酒的心情说说 我恋爱了的说说 失望透了的说说 关于银杏叶的说说心情 表达时间过得快的说说 骂婊子的说说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说说 黑色星期一的说说 一定要开心的说说 滚远点的说说 晚上压马路的说说 吃的朋友圈说说 爱一个的说说 明天考试加油的说说 原则说说 陪娃娃的说说 女人要独立的说说 和朋友一起踏青的说说 qq扎心说说 做最好的自己的说说 秋天天气凉了的说说 你还爱我吗的说说 很冷的搞笑说说 被别人嘲笑的说说 爱情的伤感说说 再度重相逢的说说 酒醉后的心情说说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