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夜送赵纵》,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小编推荐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原,偏承明主恩。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岑参 赵少尹南亭送郑侍御归东台(得长字)
钟催离兴急,弦逐醉歌长。关树应先落,随君满鬓霜。
岑参 送郭司马赴伊吾郡请示李明府郭子是赵节度同好
秋山城北面,古治郡东边。江上舟中月,遥思李郭仙。
《萤火》
作者:赵执信
原文: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注释:
1、萤火:即萤火虫。身体黄褐色,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能发出带绿色的光,白天伏于草丛中,夜晚飞出。
翻译:
随着雨丝斜穿入户,借着轻风飘忽过墙。它虽由野草腐化成形(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化成的,故称草成质),却不借明月而自身发光。它深知隐士求学的愿望,就让自己暂处布囊。你看它一旦飞散在广阔的夜空里,熠熠生辉,与闪亮的大星星有什么两样。
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它通过对萤火的描写和歌颂,寄托了深刻的含义:一个人只要品格端正,襟怀坦白地处世,即使地位低微,也能够发出光和热,为社会作出贡献。
诗中的一、二两句点题,描写萤火虫夜晚飞行时的情景。三、四两句赞扬萤火虫能自己发光引路,遨游夜空,而不?于求助月亮照明。诗的五、六两句采用晋代车胤囊萤照读的典故,写出了萤火虫曾经给读书人带来方便。最后两句赞美萤火虫,告诉人们别小看了这些点点萤火,它们在广阔的夜空里闪闪发亮,多么像那满天的星斗啊!
是不是觉得夜送赵纵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夜绝句古诗,请您阅读。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夜送赵纵》,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小编推荐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原,偏承明主恩。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岑参 赵少尹南亭送郑侍御归东台(得长字)
钟催离兴急,弦逐醉歌长。关树应先落,随君满鬓霜。
岑参 送郭司马赴伊吾郡请示李明府郭子是赵节度同好
秋山城北面,古治郡东边。江上舟中月,遥思李郭仙。
《萤火》
作者:赵执信
原文: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注释:
1、萤火:即萤火虫。身体黄褐色,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能发出带绿色的光,白天伏于草丛中,夜晚飞出。
翻译:
随着雨丝斜穿入户,借着轻风飘忽过墙。它虽由野草腐化成形(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化成的,故称草成质),却不借明月而自身发光。它深知隐士求学的愿望,就让自己暂处布囊。你看它一旦飞散在广阔的夜空里,熠熠生辉,与闪亮的大星星有什么两样。
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它通过对萤火的描写和歌颂,寄托了深刻的含义:一个人只要品格端正,襟怀坦白地处世,即使地位低微,也能够发出光和热,为社会作出贡献。
诗中的一、二两句点题,描写萤火虫夜晚飞行时的情景。三、四两句赞扬萤火虫能自己发光引路,遨游夜空,而不?于求助月亮照明。诗的五、六两句采用晋代车胤囊萤照读的典故,写出了萤火虫曾经给读书人带来方便。最后两句赞美萤火虫,告诉人们别小看了这些点点萤火,它们在广阔的夜空里闪闪发亮,多么像那满天的星斗啊!
是不是觉得夜送赵纵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夜绝句古诗,请您阅读。
《夜送赵纵》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一开始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了。
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注释】
⑴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⑵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⑶君:指赵纵。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白话译文】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某个夜晚送别友人赵纵去赵州而作的。
【赏析】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作者介绍】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与、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杨炯《途中》全诗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炯《途中》全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途中 杨炯
悠悠辞鼎邑, 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 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 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 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 乡泪独无从。
赏析
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五言排律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鼎邑”对以“金墉”,语词庄重宏丽,流露出郁勃不*之气,和被贬谪的感慨“辞鼎邑”“指金墉”,题“途中”相切。接下来的两个对句阐释前联:“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描写诗人在征途中,思前想后迟疑不决,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行路艰辛,怎么能不望而却步!他感慨怨叹行役之劳,如泣如诉,语悲辞切。很明显,诗人不是远走他乡升迁赴任,也不是抗击外侮守卫边关,因此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的冲天豪气不见了,更没有览阅山水的闲情雅兴。这里浓缩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既是征途的风雨莫测,也是胸中的狂澜波涛:“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可解释为诗人的路途见闻:
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和鸣,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风声凄唳,白云飘忽激起游子的离思万千。也可视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他恃才傲物,*时冷潮热讽已不少,又况且是置此风头浪尖上,怎么能不是上头有风吹草动,下面便万窍发声哗然一片,流言蜚语,众矢之的,不正恰似浮云从山峦一涌而出吗!各种打击不都应是预想之物的吗?这里的愤懑溢于言表,自我宽解,昭然若现。第七、八两句是描写景物。《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离别物色的“郁郁园中柳”.设想一个被贬之人,此时此刻也只能倍感伤怀罢了。第八句“亭亭山上松,”是从《古诗》“青青陵上柏”演绎来的。李善认为此句是“言长存也”.长期以来诗人写松柏,多半取其不凋长青之意,借用山陵二字,大多是取其崇高伟大之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作者介绍】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一、充满想象力的诗人杨炯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自然科学领域想象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在文学领域想象力也具有穿透古今的力量。
提起边塞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翰吧?可是你知道吗?“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下《从军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你或许会认为,杨炯一定是征战于沙场,身经百战的戍边将士吧?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从未经历过铁马金戈的峥嵘岁月。
记得曾经有一则电视广告中是这样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杨炯的边塞诗完全是凭借诗人伟大的想象力,写出一个文人投笔从戎的戍边理想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仅凭丰富的想象力,杨炯的边塞诗就能流传千古,为*称道。
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阔到边塞。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初唐四杰”抛砖引玉,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杨炯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一岁就被称为神童。后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充溢着“骨气”“刚健”的文风,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反对词藻靡丽、华而不实的宫体诗,其中杨炯高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豪情壮志的边塞诗的开创者,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据说杨炯因为在“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还心存不服,当“王杨卢骆”的排名顺序公诸于众时,杨炯说了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半句是谦词,后半句才是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
要知道王勃当年凭借《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诗篇,在初唐的影响相当于现在风靡全网,家喻户晓。可见杨炯自恋程度非同寻常。他到底有多大的底气有这么大的口气呢?他的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穿透古今时光隧道,让处于现代的我们读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呢?下面就请欣赏这首《从军行》
三、诗风雄浑豪气的《从军行》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重点字词解释:
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凤阙:古代宫殿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 又称龙庭,汉时匈奴的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 这里可不是指凋零,而是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 军旗上的图案
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相当于一个连队,小的武官。
明白了以上关键词的含义,这首诗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这首诗气宇轩昂、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戍边理想和报国情怀。短短四十个字就涵盖了一个文人从烽火信息到参加战斗的整个过程。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勾勒出一幅古装战斗大片场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诗人雄劲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其《从军行》第四首,尤为卓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诗讲求意境,如果你不懂啥叫意境,就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此诗一、二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保家卫国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雄壮有力,
*特别喜欢这首诗,曾亲笔手书之。
大气磅礴,高山仰止。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简介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赏析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西京,奋其不*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这首诗,“依”,“晖”、“归”、“薇”,是韵。“依”字是第一个韵,称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这个“秦”字已经是韵脚了。这首诗有五个韵:“秦”、“津”、“人”、“邻”、“巾”。现在,《从军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韵,这首诗也有五个韵。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律诗的两种协韵法。
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时杨生馆于赵氏)
元稹〔唐代〕
蒙蒙竹树深,帘牖多清阴。避日坐林影,馀花委芳襟。
倾尊就残酌,舒卷续微吟。空际飏高蝶,风中聆素琴。
广庭备幽趣,复对商山岑。独此爱时景,旷怀云外心。
迁莺恋嘉木,求友多好音。自无琅玕实,安得莲花簪。
寄之二君子,希见双南金。
卜算子 用韵答赵晋臣敷文,赵有真得归.....
辛弃疾〔宋代〕
百郡怯登车,千里输流马。乞得胶胶扰扰身,却笑区区者。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一榻清风方是闲,真得归来也。
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尝示诗
陆游〔宋代〕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夷。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
别赵子(赵子名德,潮州人)
韩愈〔唐代〕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馀。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又尝疑龙虾,果谁雄牙须。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识一已忘十,大同细自殊。欲一穷究之,时岁屡谢除。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贤愚。
送赵大夫护边(一作送赵都护赴安西)
孙逖〔唐代〕
外域分都护,中台命职方。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
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百壶开祖饯,驷牡戒戎装。
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
体国才先著,论兵策复长。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当阳。
寄妾赵氏(一作赵氏诗)
房千里〔唐代〕
鸾凤分飞海树秋,忍听钟鼓越王楼。只应霜月明君意,
缓抚瑶琴送我愁。山远莫教双泪尽,雁来空寄八行幽。
相如若返临邛市,画舸朱轩万里游。
赵守祷雨有感枕上得句足成五十六字呈赵守
陈文蔚〔宋代〕
雨意随人自及时,使君一念实通微。不知沛泽人间遍,但觉炎蒸梦里非。苗稼顿回枯欲死,桑林又喜绿添肥。从今饱吃鄱阳馀,细纪贤侯德政归。
题赵楶所收赵令穰大年烟林二绝 其一
张耒〔宋代〕
江上孤烟蔽远林,秋原人静下鸣禽。水乡此景常经眼,谁信侯家画万金。
题赵希远画蟠松玉兔图子昂赵公鉴记
守仁〔明代〕
天水王孙重毫素,爱写蟠根万年树。上有徂徕五色云,下有中山双白兔。
清阴散作秋满林,咫尺高堂起烟雾。丹桂吹香野菊黄,玉叶金枝乱无数。
迢迢锦水泛苍凫,漠漠青天飞雪鹭。人间画手非不多,自是王孙得真趣。
浮玉山人列仙侣,雅与王孙同出处。妙画题来字字真,兵后收藏乃奇遇。
宣和遗谱世莫传,艮岳荒凉风景暮。眼中人事已非前,画里山川尚如故。
老我披图一怆然,落日长歌吊南渡。
赵司教报满赵柳州人其门下杨生索诗为赠
卢龙云〔明代〕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古诗词
古诗原文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译文翻译
空有青云直上的心愿,干谒交结百两黄金散尽。
有的人富贵的时候早把贫贱朋友忘却,真令人独自哂笑不已。
我如今蹭蹬不进,鬓毛斑白,年青强盛的时光难以回还。
山涛曾经对石鉴大叫:知道司马懿称病不朝的意思吗?我们为何还留恋官职不回家呢?
东山的'绿萝青翠得让人喜欢,我现在正想回归东山。
你有曾子的风尚,对父母非常孝敬。
你的叔叔赵中丞有赵*原的风范,得到皇上的喜爱。
独坐朝堂而风霜骤起,旌节飘扬,雄镇边藩。
朝堂上虎士手执金钺,内室中蛾眉靓装美女频开玉樽劝酒。
你才高学识渊深.现在去你叔叔府幕里效力,就象阮籍与阮咸叔侄一样,义气为重。
你此行要在五溪水宿,随便玩赏玩赏水月,秋天里三峡的猿啼如秋霜一样清冷。
等到明年东风将春草染绿的时候,我会在江上等候你的船儿归来。
注释解释
巨源: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耶?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耶?”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
曾子:曾参,南武城人,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原:*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至者数千人。
虎士:有力之士,详见八卷注。《诗·商颂》:“有虔秉钺。”秉,执也。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金钺镜日,云旗绛天。”
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 夜送赵纵的古诗视频 夜送赵纵的书法体古诗 夜纵赵纵的古诗 夜送赵纵古诗的内容提纲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杨炯的名句 杨炯的古诗大全 古诗蝉杨炯写的 杨炯的诗句 杨炯的古诗词 杨炯名句 杨炯的古诗千古名句 杨炯的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视频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频*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50字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杨炯弃笔从戎的名句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带拼音的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主要内容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拼音版求回答 送杨树的古诗 送杨师醇的古诗 赵薇祝福杨子珊 杨柳夜晚的古诗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含炯字的古诗词 杨万里的古诗送别 杨万里的古诗夜船
杨炯诗句欣赏 夜送赵纵_夜唯美句子 杨炯《途中》全诗赏析 描写杨柳的古诗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杨炯《从军行》赏析 诗名含有纵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纵字的诗词 含有纵字的古诗词 带纵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赵字的古诗词 带赵字的诗词名句 杨炯诗句欣赏 杨炯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夜送赵纵_夜唯美句子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古诗赏析答案)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从军行杨桐古诗原文(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杨万里的古诗 杨炯名言 描写赵州桥的古诗句 杨璞七夕古诗 杨炯的诗句 杨炯《战城南》全诗鉴赏 《夜送赵纵》杨炯唐诗全诗鉴赏 《战城南》杨炯唐诗全诗赏析 杨炯唐诗《有所思》全诗赏析 《途中》杨炯唐诗的意思 杨炯唐诗《广溪峡》全诗赏析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古诗词
形容美丽风景的句子 岁月年轮的美好句子 婚姻结束释然的句子 关于国庆句子 夸赞男人的句子 挑战自己的句子 关于独立的句子 励志霸气的句子 怀念父母的句子 班级团结友爱的句子 表扬人的句子 描写好奇心的句子 女生霸气句子超拽冷酷 描写表情的句子 鼓励女朋友的加油句子 关于志向的句子 关于分离的唯美句子 活着经典句子 提醒自己清醒的句子 初见的唯美句子 相逢的句子 形容狗眼看人低的句子 生活搞笑句子 改句子 不要不开心的句子 八个字的句子 写宝宝的唯美的句子 赞美护士的句子 难过的句子说说心情 感谢相遇的句子 清明节想念父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