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卷帘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卷帘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卷帘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卷帘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生查子·寒食不多时》
时节*清明。睡起卷帘无一事,匀面了,没心情。 ——张泌《江城子·碧阑干外小中庭》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毬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西山秀骨濯秋雨,窗户卷帘分远青。——释正觉《送僧归豫章省亲》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
拂簟卷帘坐,清风生其间。——白居易《小阁闲坐》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李贺《天上谣》
和梦卷帘飞絮入,牡丹无语正盈盈。——陈著《捣练子·花影乱》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李白《清*乐·画堂晨起》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杜甫《即事》
床暖僧敷坐,楼晴妓卷帘。——白居易《书事咏怀》
惟有燕归来,卷帘无阻遏。——陈普《寿龙津余此溪》
桃李花开覆井栏,朱楼落日卷帘看。——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尽日看山独卷帘,飞不到红尘半点。——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
卷帘满地铺氍毹,吹角鸣弦开玉壶。——韩翃《赠兖州孟都督》
卷帘巢燕羡双飞,芳草王孙归不归?——刘淑颐《四时词》
老农持锸拜,时稼卷帘看。——刘长卿《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仪清态淡雕琼瑰,卷帘潇洒无尘埃。——贯休《题弘顗三藏院》
笋舆拾得小凉天,旋与开窗急卷帘。——杨万里《过玉山东三塘五首·笋舆拾得小凉天》
卷帘方影侵红烛,绕竹斜晖透碧流。——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满桂楼》
白石青崖世界分,卷帘孤坐对氛氲。——温庭筠《宿松门寺》
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盛世忠《倦妆图》
金碧阑干倚岸边,卷帘初听一声蝉。——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百辟虔心齐稽首,卷帘遥见御衣红。——和凝《宫词百首》
芳草封天波似雪,卷帘对雨读新书。——袁中道《武昌坐李龙潭邸中》
焚香临极早,待月卷帘迟。——薛能《升*乐》
焚香临极早,待月卷帘迟。——薛能《升*词十首》
归艇欲迷宵路重,卷帘忽散晓风清。——项安世《为狄氏题》
賸铺床*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偓《懒起》
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杜牧《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刘长卿《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李嘉祐《赴南中留别褚七少府湖上林亭》
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吴客卷帘闲不语,楚娥攀树独含情。——温庭筠《偶题》
歌人踏月起,语燕卷帘飞。——李廓《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
印在休通客,山晴好卷帘。——张籍《和李仆射西园》
铜壶滴滴禁漏起,三十六宫争卷帘。——杜光庭《句》
拍拍东风燕子寒,卷帘花絮若为看。——李东阳《茶陵竹枝歌(十首)·拍拍东风燕子寒》
卷帘简介
卷帘是窗饰产品中的一种,是将窗帘布经树脂加工,卷成滚筒状,采用拉绳或链子进行上升下降的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外表美观简洁,使得窗框显得干净利落,让整个房间看上去宽敞简约。
卷帘主要包括电动卷帘、拉珠卷帘、弹簧卷帘。
五月,卷帘西窗诗文欣赏
五月,何止是五月,早在五月来临之前,一场春的瘦弱,已将故事损伤。
日子了无生趣,空白些许流连,煎熬每一粒*仄,每一粒起伏。
隔窗的音乐仍在欢腾,文字篡紧疼痛,将所有的幽怨,叹息成诗。
墨染情节的心思,一曲衔一曲。摆动,那流淌的时光,那稍纵的绽放。
那一朵千里,那一朵圆润,那一朵无法再次抵达的花事,在五月。
纷呈冬雪,一片片曾经,一片片从前,一片片飘散于空的往事与禢皱。
起舞吧,翩跹蝶的意愿,日子至东向西,残阳如血,回眸,挥手。
离别一卷故去的苍白,爱情本真,红一轮心的`深沉,绿一波梦的无忧。
日子抬起头,沿着岁月燃烧的星辰行走。寂静,沸腾喧嚣。
纷扰在眼眸里的风云,又将一剪淋沥酣畅成诗旅,遥远心扉,思想。
五月,依然倔强。微笑西窗的情怀,碎一颗流星,碎一颗期盼。
偎依笔墨,故土帘下的文字,温婉每一朵日夜,每一朵白昼,每一朵朝夕。
卷珠帘霍尊简谱
霍尊的“岛歌唱腔”在当下华语乐坛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悠远绵长的声线与《卷珠帘》的哀婉凄切糅合在一起,让这首带着浓厚*风的歌曲钻进了人们的心坎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卷珠帘霍尊简谱,欢迎参考。
卷珠帘(霍尊)简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霍尊,歌曲名称为卷珠帘,歌谱类型为简谱。《卷珠帘》是霍尊参加2014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原创歌曲真人秀节目《*好歌曲》所演唱的参赛曲目。盲选版由霍尊作曲,李姝、LUNA填词,彭飞、LUNA编曲。年度盛典版由霍尊作曲,李姝、LUNA填词,刘欢校改,捞仔编曲。唱片版由霍尊作曲,李姝、LUNA填词,捞仔编曲。后该曲收录于2015年5月12日发行的个人首张专辑《天韵·霍尊》中。
创作背景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滕王阁序》中的一句,也是《卷珠帘》歌名的由来。据霍尊介绍,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一部具有北欧情怀的动画片,片中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触动了霍尊。看完后,他坐在钢琴前,旋律便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出来。他的初衷是想写一首爱尔兰情调的曲子,但是写完后发现虽然有那么一点爱尔兰的味道,但似乎更偏*风一些。
歌曲
1、卷珠帘(盲选版)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 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不见高轩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唤醒枝芽
听微风 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殇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2、卷珠帘(年度盛典版)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
相思蔓上心扉
犹眷恋 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高轩雾褪
夜月明 袖掩暗垂泪
细雨酥润 见烟外绿杨
倦起愁对春伤
残烛化 晓风凉
归雁过处留声怅
天水间谁抚琴断肠
3、卷珠帘(唱片版)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李白《怨情》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清晨帘幕卷轻霜。——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
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李商隐《无题四首》
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诗词鉴赏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古诗简介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上阕写她思念亲人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念远寓意,新颖独到,最见灵性。下阕写忆旧愁情,以叹惜时光飞逝陪衬,倍增其伤感。结尾写两个细节:准备唱歌,却立即收敛住歌喉;想笑,却先皱起了眉头,艺术地将歌女内心的矛盾、凄苦的情怀和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处境都融入这一“敛”一“颦”的面部表情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词章法自然顺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的动作和情态,构思新颖。
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注释
⑴梅妆:《太*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⑵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⑶流芳:流逝的年华。
⑷敛:收敛表情。
⑸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词,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段。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词人笔下的歌女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背景】
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在其宅西南长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苏轼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加倍钦佩张的心胸。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一、【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词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锦绣的窗帘,看到亭台和江面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
二、【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知道你为接待我而特意建筑了这座亭台。点明亭台主人和自己的亲切关系。
湿青红表明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三、【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
苏轼在*山堂上,欹枕斜躺着,观赏江南空漾的山色、迷茫的雨景,以及消失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
亭台景致唤起苏轼对*山堂的美好回忆,忆景写景的手法新颖别致。
四、【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欧阳修:“*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在晴日,站在*山堂前,就能领略江南山色空漾,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绝妙佳境。
五、【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静的山水画卷。
一阵飓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六、【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战国时代楚国兰台令的宋玉写了《风赋》,里面宋玉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等香气,才吹到身上,所以清清凉凉、治病解酒,所以是‘雄风’。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携带污浊腐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燥热,所以是‘雌风’。”
《庄子。齐物论》“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由此认为,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七、【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赏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将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开篇一段是状景。对马容君的画作来一番“工笔细描”式的描绘,使之活灵活现地再现于作者细致而淡雅的文字里。笔法空灵潇洒,状景层次分明。将图画中各部分的景物如“帘子”,“软金钩”,“圆月”,“海棠花”,“八哥”,按视觉线索进行铺叙,细致而妥帖,生动而灵活,丝毫没有铺叙中惯见的*板。犹如“娇女步春,独行芳径,旁去扶持,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譬如其对海棠花枝的描写,“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设喻恰切而优美,把海棠花枝的姿态,色泽写的惟妙惟肖。对画中各部分景物这样传神的描摹,使得此画的色,态,情,韵表现的极为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自然浑成而不露匠气。
接着宕开一笔,由状景转为抒情,作者以清淡的笔触,亲切的语调将由观画引发的那种细腻深婉的情思娓娓道来。作者将画作中的景物拟人化,赋予其与自己一般的“情韵风怀”。于是这些景物变得“嫣润”而“朦胧”。在他的笔下,画中海棠的枝上高踞的一只八哥儿是也多情的,它“为何尽睁着眼皮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作者又仿佛融入了画中,尽展其瑰丽的想象,在原本画中景物上添上一笔,出现了一个引人遐思的“卷帘人”,景美不如人美。绝妙的构思,加上这朦胧幽渺的意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在他营造的画境中流连忘返。
在工巧而流利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婉曲的抒情之后,是一段简约的结语,“……我于中西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着他了。”看似简洁*淡的结语,却透着一种雍容,随意。仿佛是狂风暴雨后的云淡风轻,使文章*添一种名士的风流气质。
这篇散文风格疏隽,典雅。渗着旧文学的汁水,却清新明快,豪无晦涩之感。对于白话文的使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气韵风神,作为现代散文的典范都是当之无愧的。
拓展阅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读后感
1923年春天,朱自清先生迫于生计,举家从外地,来到浙江温州中学,与马孟君先生在一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温州只教了一年,因时局动荡,只得离开这里,赴宁波任教。临走时,朱自清请马明君先生赠画;几天后,马明君把画好的这幅画,赠送给了朱自清先生。朱先生被马明君先生的画技所感动;连续几天,一直在观察、欣赏这幅画。
过了数日,朱志清先生带着写好的“月朦胧,鸟朦胧,帘见海棠红”,这篇散文,来到马家;并对马明君先生所作的画,进行了高度的“点评”!马先生笑而不答;他被朱自清先生的文笔所折服,便免了题诗之请,成就了一段“以文换画”的千古佳话!
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画中的帘子;一轮圆月和月光之纯净、柔软与*和。那错落有致的、红颜欲滴的海棠花,以及那“挧挧如生”的两只八哥的动态;细细地品赏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生动而细腻的画面;色调五彩缤纷,把帘的绿钩变双穗的石青色;还有明朗的月光,花的红、蕊的黄,以及鸟的黑,这一切都在朦胧的夜色中;如梦如幻,宁静而又生机勃勃。都在这夜色中时隐时现,不禁地让人浮想联翩!
朱先生对画中两对八哥的'描写“一高一矮,背着月光,向着帘里,那高些的少眼似乎要闭上了,却又有点不舍;那低些的已经睡着,却别着脸对着另一只,颈还是缩着的”。把鸟的动态美,情态美,描写的活灵活现,不妄马孟君先生“美人赠英雄”的一番心意!
“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也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不肯睡去呢?它到底等什么来着?”这个时候,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二连三的问句,对画的艺术品位和深藏的底蕴,做了直接的表露。作者深厚的功力,催生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是夜幽未归,还是醉卧未醒?有意让鸟儿赏月;还是忘之脑后?”。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应该找那“卷帘人”了;看着那*在尺尺的妻子,发出了,不光是“月朦胧,鸟朦胧”,我也看不清,已在睡梦中的“玉人”;并用调侃与戏虐了的语句“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尺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把上面的问句,做了精彩的妙答。
马孟君先生是国画大师,擅长于画画和鸟;这幅画被朱自清先生的“神”笔,描绘得如痴如醉;一时让我看不出,谁是画家,谁是散文家?
文章让人觉得,进入了美伦美奂、如诗如画的世界!真的让人大饱眼福,情不自禁地为我们的画家、文学家点赞!
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作者: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山堂上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④,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⑥,千里快哉风。
词句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快哉亭:位于黄州江边,苏轼好友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新作:新建。
⑶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未干。
⑷*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⑸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⑹醉翁:欧阳修别号。
⑺“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⑻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⑼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⑽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⑾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天籁:《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⑿刚道:“硬是说”的意思。雌雄: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⒀“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白话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山堂的时候,靠着枕*,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将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赏析
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此词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乡村四月》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卷帘外的古诗 带卷帘的古诗 古诗中的卷帘 关于卷帘的古诗词 雨打芭蕉风卷帘的诗句 配古诗画的卷的帘 卷珠帘的古诗 重帘不卷的古诗 帘卷玉钩斜的古诗 卷珠帘的诗句 卷珠帘蝶恋花的古诗 浴帘的古诗 帘帏的古诗 与帘有关的古诗 窗帘的古诗 有关帘的古诗 珠帘的古诗 古诗的门帘 竹帘的古诗 关于梧帘的古诗 带帘幕的古诗 拉窗帘的古诗 古诗一卷的卷 关于酒帘的古诗 风吹帘的古诗 珍珠帘的古诗 带有珠帘的古诗 关于蓝帘的的古诗 帘字的古诗词 含有竹帘的古诗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雨鸣鸳瓦收炎气,风卷珠帘送晓凉”的意思及名句赏析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秋河”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沿涧水声喧户外,卷帘山色入窗来”的意思及鉴赏 “春暮日高帘半卷,落花和雨满中庭。”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卷珠帘霍尊简谱 全唐诗卷一十一古诗 朱自清作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原文赏读 翁卷《乡村四月》古诗配图及翻译赏析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诗名含有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帘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卷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卷字的诗词 含有帘字的古诗词 带帘字的诗词名句 关于珠帘的诗句 关于卷帘的诗句 关于画帘的诗句 乡村四月翁卷翻译赏析(乡村四月古诗注释诗意) 乡村四月古诗_乡村四月翁卷 窗帘(组诗) 八年级(上)古诗默写练*卷 五月,卷帘西窗诗文欣赏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全诗翻译赏析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诗词鉴赏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古诗词
描写池塘的古诗 描写故宫的诗 描写春景的古诗词 描写读书的古诗词 描写花草的古诗 描写生日的诗 描写芙蓉花的诗 描写酒的古诗 描写河流的古诗 描写节日的诗词 描写春光的诗 描写月的古诗词 描写妈妈的诗歌 描写山水诗句 古诗描写手法 描写茶的古诗词 描写诸葛亮的诗 描写思乡的诗词 描写中国的诗歌 描写四季的古诗词 描写仙人掌的诗 描写初春的诗词 描写云的诗歌 描写秋叶的诗 描写菊花古诗 描写青松的诗 描写西游记的诗 描写儿童诗句 描写儿童的古诗词 描写长安的古诗 描写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