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关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形成

  • 教育
  • 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形成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形成,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对于溶液的定义要抓住:均一、稳定、混合物;概念时还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效果更好。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2、溶剂和溶质的判断: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 中考,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溶液的用途

      ①许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4、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热现象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4、结晶的应用:结晶经常用于提纯物质。

      5、乳化现象的判断:

      乳化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油脂和水的混合物)不在分层而能稳定存在,能变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阅读全文]...
  • 地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 教育
  • 地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震的特点及成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地震的特点

      一、突发性强

      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只有几秒至几十秒钟,但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这是其它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

      二、破坏性大

      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7.8级地震,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唐山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万人,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用房屋1479万*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100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特大地震,致使阿坝州、绵阳市、成都市、德阳市、广元市乃至相邻的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受到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之多、受灾范围之广、救灾难度之大历史罕见。我州13县、215个乡镇、69.3万人受灾。遇难20278人,失踪7668人,受伤451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

      三、次生灾害严重

      地震发生后,除了因建筑物破坏引发的灾害以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毒气泄漏、流行病、放射性污染等。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震后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相继发生,瘟疫流行,加上当时正值旱灾,人民饥饿,没有自救和恢复能力,共造成83万多人死亡,使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成为古今中外历史记载之最。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市区消防设施毁损,全市50多处起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市区几乎全部烧光,火灾损失比地震直接损失高三倍。

      四、社会影响深远

      由于大地震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必然会引起社会、*乃至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同时,一次地震的破坏区域虽然有限,但有感范围却很大,波及面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

      五、防御难度大

      与洪水、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灾害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做到的。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比起其他一些灾害来说,更困难一些。

      地震的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的传播方式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阅读全文]...
  •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 童话
  •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石油对于现在每个国家都非常的重要,离开了石油,很多的国家甚至都无法生存,特别是对于中东的一些国家,那么这么多的石油资源都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起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拓展内容:开采石油

      要开采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儿蕴藏着石油。经过上百年的探索,人们创造出各种找油气的方法,但绝大多数油气是在沉积盆地中进行的,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沉积盆地(如我国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是找油、找气的首选目的地。

      在盆地内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质,从搞清盆地的基本情况入手,认识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时代及发展历史等,经过一系列的地址调查等,初步确定盆地的性质。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内的情况,认识盆地的内部构造。石油地质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术的手段,确定可能的生油地层、储油地层。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质特征,确定含油气的构造、层位,最后确定打钻井的'位置。

      经过地质勘探和开发人员的艰苦劳动和研究,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钻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钻井。钻井结束后,还要在井口安装一套井口设备,有很多的阀门和仪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树,所以被人们称为“采油树”。是否能将原油从地下采到地面来,还取决于地下油层压力的大小。我国很多油田,如大庆、胜利等,很多油层的压力都很大,只要一打开采油树的阀门,地下的油气就会不停的往外喷,这就是“自喷井”。现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喷井开采出来的。有的自喷井日产量可达万吨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喷以后,由于地层压力降低,油井的自喷压力慢慢降下来,就无法自喷了,这就需要采取措施保持地层压力,以保持长期采油。到了油田开发的后期,当地下的原油所剩不多的时候,为了采出残留在油层中的石油,还要采用二次采油法甚至三次采油法,比如往油层中注入加热的二氧化碳或用火烧油层,以提高石油的采出量。

      石油的勘探开采,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行业,*的石*业是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用户之一,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各种新材料使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密集行业,是应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

[阅读全文]...
  •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 教育
  •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阅读全文]...
  • 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形成原因

  • 教育
  • 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形成原因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形成原因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

      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东部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共同特征是雨热同期,

      亚洲东部、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的地理环境

      气候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赤道带附*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均降水量高达11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西南亚和中亚为终年少雨区,广大地区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9、10月间,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空经常有强烈的冷空气(寒潮)南下,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易遭侵袭。发生于中太*洋西部的台风,5~10月袭击东亚和东南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于孟加拉湾的飓风,5~10月袭击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常造成严重灾害。

      地形

      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围低。东部有一列纵长的花彩状岛弧。*均海拔约950米,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中有1/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原占总面积的'1/4,计1000多万*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方辐射伸延到大陆边缘。主要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等。在以上主干山脉之间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德干高原、*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侧分布着面积广大的*原,主要有东北*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印度河*原、恒河*原、美索不达米亚*原、西西伯利亚*原等。亚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脉和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原(西西伯利亚*原)和洼地(死海)。

      亚洲不仅陆上起伏极端,且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样表现出起伏极端,列岛上的山脉与极深的海沟伴生。亚洲最高峰与邻*海域最深海沟高低相差约20千米。

      中心

      亚洲最中心的点,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乌鲁木齐县永丰乡的包家槽子村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43°40‘37",东经87°19‘52"。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指亚洲大陆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它距大陆周边海岸线最远,大陆性最强。经*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两年多的测算和实地考察,勘定为北纬43°40′37〃、东经87°19′52〃,实地在天山山脉北麓冲洪积扇上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东北至乌鲁木齐市中心约30公里,有公路可达。一座高18米,代表性极强的具有典型亚洲区域特色的“亚心”标志塔巍巍耸立在“亚心”点上。

      环境

      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海岸类型复杂。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00万*方公里)。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原。

      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将以逐步的趋势逐渐升高,预计一百年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会再创一个新的历史新迹。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亚洲的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亚洲矿物种类多、储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铁、锡、钨、锑、铜、铅、锌、锰、镍、钼、镁、铬、金、银、岩盐、硫磺、宝石等。

      其中石油、镁、铁、锡等的储量均居各洲首位。

      森林和草原:森林总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开发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发展。俄罗斯的亚洲部分、*的东北、朝鲜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广阔的针叶林地区,蓄积量丰富,珍贵用材树种很多。*的华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别丰富,除普通阔叶树种外,还有棕榈、蒲葵、杉属、水杉属等。东南亚的热带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恒定、丰富的植物群落著称。其主要树种是龙脑香科,还有树状蕨纲、银杏、苏铁等“活化石”。亚洲草原总面积约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5%。

      水力:亚洲各国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估计年可发电量达2.6万亿度,占世界可开发水力资源量的27%。

      海洋渔业:亚洲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40%。盛产鲑、鳟、鳕、鲣、鲭、小黄鱼、大黄鱼、带鱼、乌贼、沙丁鱼、金枪鱼、马鲛鱼以及鲸等,著名渔场有舟山群岛、台湾岛、西沙群岛、北海道岛、九州岛等岛屿的附*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沿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1/4。

[阅读全文]...
  •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一般认为,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表层是由厚达80~100多千米的岩石层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每年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速度在软流层上运动。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壳变动、地震等便是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1965年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七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地地带。

      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本事时,就会产生破裂和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可分为5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并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的不一样程度: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构造:

      与地震的蕴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以及变形的总称。根据与地震的关系不一样,可分为蕴震构造、发震构造和地震形变三大类。前两类是地震构造的重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地壳中不一样型式的活动断裂和与其相伴生的活动褶皱,以及它们在空间的各种自然组合,如裂谷带、断陷盆地、造山带、破裂网络、隆起和凹陷、活动板块边界等。地震形变又可分为地震构造形变和地震非构造形变两种,多集中分布于与发震构造一致的震中及其附*地带。地震构造是进行地震危险区划、烈度区划以及烈度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地震震源的构造:

      研究对象包括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物理环境,震源区附*的构造变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学特征及发展过程等。震源构造的研究主要经过以下途径进行:

      ①考察及研究强震(包括古地震)导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种残留的地表变形现象。对于现代强震还需结合大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及其他各种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构成方式及破裂过程。

      ②根据全球或大区域地震台网以及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用地震波初动,地震波谱分析或合成理论地震图拟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确定位,研究大震震源体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破裂过程及震源函数性质等。

      ③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综合研究震源区深部介质性状,震源位错的力学特性,估算温度、压力等参数,查明其深部构造物理环境。

      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同一些具体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一样方向构造带的复合,共轭剪切断裂的交叉等。

      由于地震无法被提前预报,最多只能依靠地震预警系统的电磁波速度优势,来为其他地区的人们供给若干秒的预警,以避免必须程度上的伤亡。它并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告诉人们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那么目前的技术水*为什么还不能提前预报地震呢,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还知之甚少。

      在小学课本上以往有一个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说天性好动的他在病房里躺不住,便开始用手指沿着世界地图上各大陆的海岸线划来划去,结果一来二去就发现非洲和美洲大陆上海岸线上的凹凸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从各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情景来看它们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齐。

      魏格纳这一发现让他设想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各大陆在遥远的过去其实是合在一齐的,只可是被漫长的岁月分开成了今日的样貌。大陆漂移学说下的地球各大陆就好像漂浮在鸡蛋上的蛋壳一样,这种在当时看来十分“惊悚”的理论并不被人们所理解,于是魏格纳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地质证据之路,最终于1930年死在了前往格陵兰岛考察的途中,享年50岁。

      魏格纳死后大陆漂移学说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该学说无法给出大陆漂移背后的机制,主流科学界无法理解。

      20世纪60年代,深海探测器发现了板块运动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证据,已故魏格纳的理论得到了有力证明,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得以和板块漂移运动联系在一齐。

      从地质结构上来看,最上层的地壳厚度和地球半径比起来就好似一张纸,我们的大陆其实是漂浮在地层深处的岩浆海之上的,这些流动的岩浆让大陆得以漂移运动并互相碰撞,在地球早期地质运动最活跃的那段时间,巍峨的山脉甚至能够在“一瞬间”被板块运动挤压出来。

      地震就是由于地层深处板块运动摩擦碰撞产生的,这种摩擦会使岩层发生变形,当应力最大时,岩层便会发生断裂,而释放出的能量到达地面就发生了地震,由于探测这种深度的难度太大且影响断裂的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地震预报变得困难重重。

      而我国云南,青海地区恰巧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地震带中,所以地震频发,可是在科学家看来地震并不是永远无法预测的,理论上只要人类对地球内部情能够况完全了解且建立遍布全球的地下监控网络,那么就能清楚的看见地震发生时相应的地层深处活动,进而实现今后对地震的预报。

[阅读全文]...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

  • 海洋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

      温差是指物体温度的高低差别数值。按所取*均方法不同可分为算术*均温差和对数*均温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

      源头是太阳能。在各种海洋能之中,海洋温差能属于海洋热能,其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蕴藏在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海洋温差能具有储量巨大以及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有望为一些地区提供大规模的、稳定的电力。

      二、海洋温差能

      海洋温差能的利用主要是温差发电。早在1881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松瓦尔(J.D′Arsonval)就提出了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直到1929年才由法国工程师克劳德(G.Claude)建立起试验装置,证实了海洋温差发电的可能性。但是当时限于技术、材料和资金等诸多问题,未能真正建造海洋温差发电站。

      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1979年,世界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能源部不惜重金在太*洋中心海洋温差条件最佳的夏威夷着手进行海洋热能转换,由夏威夷自然能源实验室负责,利用一艘268吨的海军驳船安装海洋温差发电试验台。

      采用液氨为工质,以闭式朗肯循环方式,完成了中间介质法的海洋温差发电,设计功率50千瓦,实际发电53.6千瓦,减去水泵等自耗电35.1千瓦,净输出功率18.5千瓦,占总功率的34%。当时表面海水温度28℃,海深663米的冷水温度为7℃。为此,美国*决定继续向万千瓦级海洋温差发电努力。

      美国的试验结果,引起了日本、英国、法国、瑞典、荷兰等国的兴趣。1981年,日本东京电力事业公司在南太*洋的瑙鲁岛也建起了一座100千瓦的海洋温差发电装置。

      接着1990年又在鹿儿岛建起了一座兆瓦级的同类电站。日本这两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都是岸式电站,鹿儿岛取用370米深处的海水为15℃,因此,再利用柴油发电的余热将表面海水加温到40℃,使温差达到25℃。

      三、海洋温差能分类

      根据所用工质及流程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和混合式循环,接*实用化的是闭式循环方式。

      该系统主要由、冷凝器、蒸发器、汽轮机、发电机组等。

      真空泵将系统内抽到一定真空,起动温水泵把表层的温海水抽入蒸发器,由于系统内已保持有一定的真空度,所以温海水就在蒸发器内沸腾蒸发,变为蒸汽。蒸汽经管道由喷嘴喷出推动汽轮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从汽轮机排出的'废汽进入冷凝器,被由冷水泵从深层海水中抽上的冷海水所冷却,重新凝结为水,并排入海中。在该系统中作为工质的海水,由泵吸入蒸发器蒸发到最后排回大海,并未循环利用,故该工作系统称为开式循环系统。

      在开式循环系统中,其冷凝水基本上是去盐水,可以做为淡水供应需要,但因以海水作工作流体和介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非常小,因此必须充分注意管道等的压力损耗,同时为了获得预期的输出功率,必须使用极大的透*(可以和风力涡轮机相比)。

      1.闭式循环

      闭式循环系统不以海水而采用一些低沸点的物质(如丙烷、异丁烷、氟利昂、氨等)作为工作流体,在闭合回路中反复进行蒸发、膨胀、冷凝。因为系统使用低沸点工作流体,蒸汽的压力得到提高。

      系统工作时,温水泵把表层温海水抽上送往蒸发器,通过蒸发器内的盘管把一部分热量传递给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例如:氨水从温海水吸收足够的热量后,开始沸腾并变为氨气(氨气压力约为9.5×10^4Pa)。氨气经过汽轮机的叶片通道,膨胀作功,推动汽轮机旋转。汽轮机排出的氨气进入冷凝器,被冷水泵抽上的深层冷海水冷却后重新变为液态氨,用氨泵把冷凝器中的液态氨重新压进蒸发器,以供循环使用。

      闭式循系环统的工作流体要根据发电条件(涡轮机条件、热交换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来决定。已用氨、氟利昂、丙烷等工作流体,其中氨在经济性和热传导性等方面有突出优点,很有竞争力,但在管路安装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闭式循环系统的优点是:

      (1)、可采用小型涡轮机,整套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

      (2)、海水不用脱气,免除了这一部分动力需求。其缺点是:因为蒸发器和凝汽器采用表面式换热器,导致这一部分体积巨大,金属消耗量大,维护困难。

      2.混合循环

      该系统基本与闭式循环相同,但用温海水闪蒸出来的低压蒸汽来加热低沸点工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减少了蒸发器的体积,可节省材料,便于维护。

      从海洋温差发电设备的设置形式来看,大致分成陆上设备型和海上设备型两类。陆上型是把发电机设置在海岸,而把取水泵延伸到500~1000米或更深的深海处。例如1981年11月,日本在太*洋赤道地区的瑙鲁共和国修建的世界上第一座功率为100千瓦的岸式热能转换站,即采用一条外径为0.75米、长1250米的聚乙烯管深入580米的海底设置取水口。这种设置形式很有发展前途。海上型是把吸水泵从船上吊挂下去,发电机组安装在船上,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海上设备型又可分成三类,即浮体式(包括表面浮体式、半潜式、潜水式)、着底式和海上移动式。例如,1979年在美国夏威夷建成的“mini OTEC”发电装置,即安装在一艘268吨的海军驳船上,利用一根直径0.6米、长670米的聚乙烯冷水管垂直伸向海底吸取冷水。

[阅读全文]...
  • 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

  • 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

      导语:在中医里,脂肪粒被解释为一种痰湿。所以,脸上很容易就长脂肪粒也是脾脏较虚弱的一个表现。那么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就由jy135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脂肪粒的形成原因

      1.身体内分泌失调

      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同时皮肤又没得到及时地彻底清洁,致使毛孔堵塞,多余的脂肪无法排出,脸上就会出现突起的脂肪粒。

      2.脾脏虚弱

      在中医里,脂肪粒被解释为一种痰湿。所以,脸上很容易就长脂肪粒也是脾脏较虚弱的一个表现。因为,脾脏虚弱脂肪就难以被代谢,出现脂肪粒的可能性较大。

      3.经常食用油腻的食物

      由于长期的吃油腻的食物,也是有会导致我们身体的脂肪的堆积的,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皮肤分泌物粘稠,导致脂肪的堆积。

      4.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眼霜或化妆品

      有些MM为了缓解脸部干燥或眼角出现皱纹的症状,选择使用一些过于油腻的护肤品或眼霜,而皮肤却不能讲涂抹上去的油份完全、充分地吸收,最后导致脸部肌肤营养过剩,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在面部形成脂肪粒。

      5.不正确的保养*惯

      不正确的保养*惯是脂肪粒的诱因所在,如在使用洁面产品或面霜、乳液的时候,对眼睛周围也进行了涂抹,因为眼睛周围的肌肤比脸上其他部位都要细腻柔弱的多,如果将脸部的护肤产品涂抹在眼部,那么眼部皮肤就会被堵住,脂肪粒就会翻倍地长。

      6.错误的化妆手法

      错误的化妆手法是脂肪粒增长的`动力之一。频繁地使用磨砂或去角质的产品,涂抹力度过大或手法不当,很容易划伤皮肤,脂肪粒就在皮肤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产生。

      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祛除暗粒的正确方法

      彻底清洁皮肤(卸妆+洁面);定期去角质,用清洁面膜;加强保湿,让皮肤保持水油*衡。这样做上一个月的护理后你会发现脸上的脂肪粒会慢慢消失。

      洁面去除脂肪粒

      要预防脂肪粒,首先得做好深层洁面,每晚使用深层洁肤油是很有必要的。让肌肤更加透气容易吸收营养。

      清理角质去脂肪粒

      如果你是容易产生脂肪粒的皮肤,表示皮肤的新陈代谢有些缓慢,你可以定期使用温和去角质产品。来加强对老化角质的及时清理,增强肌肤的抵抗力,更水润嫩白。

      多次少量喝水去脂肪粒

      夜间如果吃了油腻的东西,别急着睡觉,多次少量喝水,可以将体液和皮脂分泌物稀释。控油防止肌肤的油脂积聚。

      深层洁面+维e

      去除脂肪粒要从洁面护理开始,只要肌肤通畅,透气,脂肪粒就不会打扰你啦。彻底清洁脸部,在眼睑周围涂抹维E油,维E有修复肌肤祛皱*滑肌肤的功效。通常去痘印护肤也经常使用维E。

      眼周肌肤按摩

      其实最好的护眼按摩就是眼保健操,每天用双手适当的按摩眼部肌肤,可以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将肌肤内的污垢排出体外,对消除脂肪粒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按摩可以有效的减缓黑眼圈和眼袋。是高效的眼部护理方法。

      热敷加强眼部肌肤活力

      在洗澡的时候MM们可以试一下用热毛巾敷眼,毛巾的热力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让油脂和污垢排出,减少脂肪粒生成的机会,长期坚持可以改善黑眼圈。

      眼霜滋润护理

      眼霜可是去除脂肪粒最专业的产品,可以快速清除脂肪粒,不留任何的痕迹。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用天然的眼霜,或者专业的去脂肪粒眼霜,这样可以加速角质的新陈代谢,让脂肪粒自然的脱落,还可以为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让肌肤水润有活力。

      良好的生活*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喝一些薏仁粥,对消除脂肪粒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多喝水,多运动,加速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体内的毒素加速排出体外,对消除脂肪粒也有很大的帮助。

      脂肪粒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按摩去除脂肪粒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有的人的眼部胖胖的,主要就是因为眼部的脂肪粒在作怪,所以要想有一个美丽的眼睛,消除脂肪粒是非常关键的哦。

      “S”形按摩上眼睑

      棉棒头水*贴于上眼睑的肌肤上,沿眼睑沟,从内侧开始沿“S”形路线,略用力拉抹至太阳穴,将上眼睑的多余水分排开。

      轻柔压按眼袋

      棉签头向上,从内眼角沿睫毛根向外侧,边按压边拉抹,力度要轻柔均匀,一气呵成地拉抹到太阳穴,是消除眼袋的关键。

      用按摩巩固消肿效果

      中指、无名指分别从上眼睑内侧、下眼睑内侧,一起向后拉抹,到外眼角处并拢,经太阳穴拉抹至腮部,彻底消灭浮肿现象。

      另外清晨起床一剂冰镇眼膜对于浮肿的眼睛最有效

      眼部肌肉消肥脂法

      每天早上和晚上涂眼霜的时候,配合下面介绍的简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除浮肿和眼部疲劳!

      轻轻拉伸眼部的小细纹

      涂上眼霜后,从内向外按摩上眼睑和下眼睑的小细纹。使用无名指轻轻拉伸小细纹。重复2次。

      按压眼周的穴位

      用中指和食指从眉头开始向眉尾轻轻按压,经过太阳穴按压下眼睑。

[阅读全文]...
  • 岑参古诗

  • 岑参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岑参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

      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阅读全文]...
  • 含有翼字的古诗词 带翼字的诗词名句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六韬·武韬·发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李白《白头吟》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周《逍遥游(节选)》

    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曹植《送应氏二首》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周邦彦《六丑·落花》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李白《山人劝酒》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山鸡。——郑谷《鹧鸪》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朱淑真《愁怀》

    秦晋联姻春意闹,凤凰比翼彩虹飞。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李白《天马歌》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周《逍遥游(节选)》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佚名《蜉蝣》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碧海擎鲸望巨擘,云天张翼仰高鹏。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李白《游泰山六首》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杜甫《哀江头》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佚名《凛凛岁云暮》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卢照邻《战城南》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李商隐《杜司勋》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李商隐《幽居冬暮》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曹植《仙人篇》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曹雪芹《葬花吟》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佚名《鸳鸯》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王沂孙《齐天乐·蝉》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沙。——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佚名《小雅·斯干》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贾谊《鵩鸟赋》

    大鹏缤翻,翼若垂天。——左思《三都赋》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司马迁《鸿门宴》

    翼翼归鸟,训林徘徊。——陶渊明《归鸟·其三》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陶渊明《归鸟·其四》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佚名《文王有声》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句子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语录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说说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名言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诗词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祝福

参与形成翼点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沙漠上的古诗词 远方的路古诗歌词 小闹钟的古诗 体现不出她的美用古诗词 赞美石门栈道的古诗 上下相呼应的古诗 咏天目湖的古诗词 杜甫写的56个字的古诗 为彼此着想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复古名字 拔得头筹意思相*的古诗 蛙的古诗大全 古诗词里的东南西北 叶嘉莹的古诗词集 含有李萌两个字的爱情古诗 关于莲品格的古诗 对人表示关心的古诗 描写冬天天寒地冻的古诗 积极的语文古诗 关于观察和发现的古诗文 古诗词积极向上的词语 幼儿古诗作品的教育意义 上幼儿园背古诗记的不好 古诗词中的十二楼 形容老师重要性的古诗词 关于反转的古诗 一岁小女孩李心蕊的古诗 关于初秋夜晚的古诗词 有明月或大雁意象的古诗 形容汗水的古诗词 有相聚的四言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