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对美人的雅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对美人的雅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对美人的雅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对美人的雅称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年龄的雅称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年龄的雅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年龄雅称
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古代各种雅称
古代各种雅称,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其实古代的雅称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以下是古代各种雅称。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0、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11、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2、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3、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5、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7、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金钱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和它有仇的不多。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人对钱的九个雅称,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称呼:“泉”。
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第二个称呼:邓通。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邓通成”的诗句。
第三个称呼:货泉。
王莽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货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钱文悬针篆书,“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货泉传世最多,品类最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呈月、决纹、剪边、圆穿、花穿等*百种之多。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是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货的繁体=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典出《世说新语·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北宋大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在其诗《和春咎》之二中云:“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孔方”、“兄”,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刘继兴考证,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就这样成了“钱”的代名词。
第七个称呼:青蚨。
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父母的雅称
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关于父母的雅称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父母的雅称,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亲的雅称常见的有“严亲”、“严君”、“所天”、“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尊大人”、“府丈”、“家尊”、“家大人”等;
母亲的雅称常见的有“尊慈”、“尊堂”、“尊萱”、“慈亲”、“仙萱”、“寿堂”、“太君”、“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亲”、“萱闱”、“慈闱”、“堂前”、“北堂萱”等;
公公的雅称常见的有“公爹”、“老人公”、“家公”、“亲翁”、“舅”、“嫜”、“君舅”等;
婆婆的别称常见的'有“婆母”、“家婆”、“老人婆”、“阿姑”、“君姑”等;
岳父的雅称常见的有“岳丈”、“丈人”、“岳翁”、“妇公”、“妻公”、“内父”、“外父”、“外舅”“泰山”、“丈人老”、“丈人爸”、“岳老子”、“丈迎老”、“冰翁”、“冰叟”等;
岳母的雅称常见的有“岳母娘”、“丈母娘”“泰水”、“外姑”、“丈人婆”、“外母”等;
爸妈
父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我被两个大蝶抬在空中,心里明白的。只是身子下来不得。爸妈叫喊,都听得的。到得那里一个道装的老人家,迎着进了洞去。”老舍《题全家福》:“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本亲
亲生父母。三国谯周《缞服图》:“童子不降**,小功亲以上,皆服本亲之缞。”唐元稹《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轩车随对列,骨肉非本亲。”宋曾巩《为人后议》:“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继立,而崇其本亲,加以号位,立庙奉祀者,皆见非于古今。”
慈亲
慈爱的父母。《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唐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唐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唐聂夷中《游子行》:“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唐李中《下蔡春暮旅怀》:“拜恩为养慈亲急,愿向明朝捧紫泥。”唐徐铉《送朱先辈尉庐陵》:“成名无愧色,得禄及慈亲。”宋刘克庄《即事》:“百年只愿身强健,长为慈亲负米归。”元柯丹邱《荆钗记》:“慈亲衰倦,弟兄无一人。无人奉养,时刻常挂心。”清魏源《接家书喜舍弟归自江南》:“汝侍慈亲侧,吾侍严亲行。”
慈膝
犹慈亲,指父母。隋炀帝《隋秦孝王诔》:“爰初不豫,冕旒视疾,及至大渐,停銮驻跸,亲临属纩,俯观彻瑟,悲动皇情,痛深慈膝。”
椿萱
代指父母。《庄子·逍遥游》谓大椿长寿,后世因以椿称父。《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萱草,后世因以萱称母。椿萱连用,代称父母。唐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宋许月卿《六月雨十一首》:“棣华颇换椿萱树,雁影*沉橘柚洲。”宋徐元娘《绝命诗》:“椿萱已遂抒忠顾,昆弟先教殉难从。”《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万里十六岁时,椿萱俱丧。”清程趾祥《此中人语·陈璋》:“望兄速邀媒妁,转恳椿萱,毋使好事多磨也。”
椿庭萱草堂
代指父母。元本高明《琵琶记·伯喈五娘相会》:“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椿庭萱室
代指父母。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三十八出:“女萝松柏望相依,况景入桑榆。他椿庭萱室齐倾弃,怎不想家山桃李?中雀误看屏里,乘龙难驻门楣。”
爹妈
父母。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五出:“孩儿拜辞爹妈便去……儿今去,爹妈休得要意悬。儿今去今年便还,但愿得双亲康健。”元高明《琵琶记·蔡宅祝寿》:“喜爹妈双全,谢天相佑。”《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讲到我爹妈,却不曾在姐姐跟前有甚么大好处。”
爹娘
父母。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五出:“孩儿没别事,只等张大公来,把爹娘托付与他,教他早晚应承,孩儿庶可放心前去。”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你如今离了村庄,别了乡党,拜辞了年老爹娘。”《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
恩慈
指父母。唐陈玄祐《离魂记》:“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向今五年,恩慈间隔。覆载之下,胡颜独存也。’”宋曹勋《敬题箕颍集后二首》:“亲训释,字字念恩慈。”另,宠爱慈惠。南朝徐陵《为贞阳侯与王僧辩书》:“被此恩慈,如何酬答。”唐杜甫《夔州书怀四十韵》:“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二老
指父母。北周庾信《王祥扣冰鱼跃赞》:“二老同膳,双鱼共浮。”宋张孝祥《鹧鸪天》:“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秧歌剧选·宝山参军》:“刘金莲:提起父母泪不干。王宝山:为什么提起二老泪涟涟。”另,尊称同时或异代齐名的长者二人。指伯夷、吕望。《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汉扬雄《解嘲》:“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指伯夷、叔齐。晋郭璞《登百尺楼赋》:“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唐陈子昂《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两龚不免于兰焚,二老不免于薇叹。”指老子、老莱子。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李善注:“二老,老子老莱子也。”指力牧、太山稽。唐刘复《游仙》:“二老佐轩辕,移戈戮蚩尤。”《淮南子》:“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指李白、白居易。宋辛弃疾《念奴娇》:“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邓广铭笺注:“诗家二老即李白及白居易。”
二亲
指父母。《韩诗外传》卷一:“二亲之寿,忽如过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异人从之。当下改换衣装,来至东宫,先拜安国君,次拜夫人。泣涕而言曰:'不肖男久隔亲颜,不能侍养,望二亲恕儿不孝之罪!’”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公孝事二亲,所以奉之者诚尽而礼。”清李渔《巧团圆·梦讯》:“自幼丧了二亲,记不起当时的面貌。”
二尊
指父母。《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元刘处玄《上*西·想人生》:“侍二尊、至孝全周。全家拔宅,功成同去到瀛洲。”
高堂
指父母。唐韦应物《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明夏完淳《寄后张》:“汝为高堂不得来,我为高堂不得行。”另,高大的厅堂,大堂。《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王逸注:“言所造之室,其堂高显。”《后汉书·马融传》:“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唐郑鏦《邯郸侠少年》:“执事非无胆,高堂念有亲。”清纳兰性德《杂诗》:“鹤鸣引双雏,欲集高堂下。”又,借指华屋。汉桓谭《新论·琴道》:“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又,借指朝廷。《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唐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怙恃
父母的合称。《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唐韩愈《乳母墓铭》:“愈生未再周孤,失怙恃。”清洪升《长生殿·春睡》:“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二章:“吾恨人也,自幼失怙恃。”另,依靠,凭借。《左传·襄公十八年》:“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逆神主。”唐元结《系谟》:“其兵甲在防制戎夷,镇服暴变,不可怙恃威武,穷黩争战。”明张居正《给假治疾疏》:“臣诚怙恃恩眷,仰渎宸严,不胜惶悚战栗之至。”
极尊
至尊的人。指父母。《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孔颖达疏:“父母尊之极,兄弟亲之甚;缘其施孝于极尊,乃能施友于甚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唐吕岩《敲爻歌》:“名非贵,道极尊,圣圣贤贤显子孙。”
具庆
指父母双亲。金王若虚《恒山堂记》:“公以妙龄贵显,而居具庆之下,日思所以奉二亲之欢,谓可以备燕息而资观览者,莫若堂也。”另,谓父母俱存。《二程遗书》卷六:“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明宋濂《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与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旧时填写履历,父母俱存者,书“具庆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宝历年中,杨嗣复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咸淳七年同年小录……字鼎卿,小名鼎,小字技金,第鼎一,具庆下。”又,君臣同欢。《诗·小雅·楚茨》:“尔肴既将,莫怨具庆。”郑玄笺:“同姓之臣,无有怨者,而皆庆君,是其欢也。”后以“具庆”称君臣同欢。唐白居易《答百寮谢许追游集宴表制》:“今四表无事,三农有年,思与群情,同其具庆。”
考妣
父母的别称。《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孔传:“考妣,父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唐韩愈《祭窦司业文》:“朱衣银鱼,象服以崇,锡荣考妣,孝道上穷。”宋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笔百韵》:“洞搜到户庭,何异丧考妣。”宋陈舜俞《题娄亿墓》:“考妣其谓我何兮,遑悼妻与孥。”明方孝孺《题桐庐二孙先生墓文后》:“或恸哭荒江断垄间,如失考妣。”按,考妣,指死去的父母。
两亲
双亲,父母。宋杨万里《龚令国英小集诗》:“两亲问消息,敢道不*安。”宋释绍嵩《秋夜忆亲庭有感》:“两亲今正老,此别不胜情。”宋李若水《谢人惠鱼兔蟹》:“罢官三月突无烟,两亲白头欠甘旨。”宋杨万里《代贺郊祀庆成二首》:“受厘未肯专宣室,鸿号还将寿两亲。”宋陈师道《送杨侍禁寄频黄二公》:“两亲须薄禄,一障欲乘边。”宋苏泂《秋兴》:“两亲化为土,弟妹各狼藉。”
屺岵
代指父母。《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序》谓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因以“屺岵”代指父母。唐颜惟贞《萧思亮墓志》:“未及庭闱之养,遂缠屺岵之悲。”元揭傒斯《陟亭记》:“朝晖夕景,长云广雾,明灭变化不可殚纪,宜乎孝子慈孙于此兴屺岵之悲而无穷也。”《花月痕》第五回:“天寒岁暮,游子乡关之感,风人屺岵之思,麇至沓来。”
亲慈
指父母双亲。《宋史·志》卷九十二:“禀于亲慈,后德克承,拜而受之。”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宋王令《送曹杜赴试礼部》:“罢酒行矣无自迟,去取天宠酬亲慈。”《文昌孝经·孝感章》:“欲报亲慈,惟心常慕。”另,亲爱。《汉书·武帝纪》:“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颜师古注引文颖曰:“慈,爱也。”
亲庭
朋友的雅称
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情意相投的人。彼此有交情的人,后指交谊深厚的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朋友的雅称,欢迎大家分享。
1、半面之交:只见到一面的'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几十年后,在路上见到那个车匠,应奉还认得他并同他打招呼。也作“半面之旧”。
2、一面之交: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3、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的朋友。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李稷拜访文彦博事。
4、倾盖之交: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浃洽。”
5、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也作“莫逆交”。《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白居易曾有诗:“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7、刎颈之交: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金石之交:友情深厚如同金石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后汉书·韩信传》: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9、金兰之交:交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0、忘年之交:彼此忘记年岁的长幼,而以才能德行为主相交往的朋友。也作“亡年友”或“亡年交”(亡:同“忘”)。《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
11、尔汝之交:超越年龄、辈份的亲密朋友。《文士传》:三国时的祢衡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当时已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孔融十分喜爱祢衡的才气,后来两人结为密友。而此时祢衡尚未满二十,孔融却已年过半百了。
12、竹马之交:幼年结交的朋友。也作“竹马之好”或“竹马之友”。《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13、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深厚的朋友。也作“再世交”。《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指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14、杵臼之交:贫贱相交的朋友。也作“杵臼交”。《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凭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舂米棒槌与石臼。舂米的事,古代是贱者所役)之间。”
15、患难之交:同在一起经历过忧患、困难的朋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16、贫贱之交:穷困潦倒时结下的知心朋友。也作“贫贱之知”。《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7、青云之交:与仕宦(即权势者)交的朋友。《书言故事》记载:江淹一次喝酒后感慨地说:“袁明叔与我,有青云交,非直衔杯酒而已。”
18、君子之交:不计功名利禄,以声气相求,道德相期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9、文字交: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20、总角之好: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也作“总角之交”。
21、鸡黍之约:真诚相待,一诺千金的朋友。《*》(卷十一):张劭、范式相友,两人春天在京城话别,范式对张劭说:秋天的某一天当到府上拜见你父母大人,到了那天,张劭让母亲杀鸡煮黍待客,其母说:事情已过了两年,且相距几千里,范式能来吗?话音未落,范式风尘仆仆地竟赶到了。
22、诤友:能直言谏过的朋友。也作“争友”。《荀子·子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23、亲如手足:比喻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四》:“想兄弟情亲如手足。”也作“情同手足”。
24、连璧:才华并美的朋友。《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也作“联璧”。
“朋友”,也有贬义的,但比较少。如:
25、小人之交:过于亲热而态度不庄重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6、狐朋狗友:干不当事情的朋友、伙伴。《红楼梦》第十四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27、酒肉朋友:伙同着吃喝玩乐的朋友。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第二折:“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你要索取荆州,不来问我,关张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那荆州来。”
房屋的雅称
房屋是住人或存放东西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物。房屋是家庭的基体,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寄托,在这里人们可以避开外界一切干扰,和自己的亲人享受自由自在,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房屋的雅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室:房屋或内室。《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阁:四周设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拓展内容】
关于农村房屋的风水知识
1、别住在死胡同底
死胡同,就像人体血管一样,市一种气场赌塞的凶相,对人体的健康及运势都有很大不好的影响,而且容易有血光上的危险性。
2、前门不能冲后门
很多房子都是一开门直接可以看到后门,就好象我们的脸能够一眼看到对方的后脑一样,而且这样的房子很容易财运前门进来,后门就出去了,一点也无法聚财,这种房子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运势也会像溜滑梯一样,一去不回头。
3、大门不能冲厕所门
每天你一开门,一对秽气就会从你的眼睛和鼻子窜入,严重的干扰你的潜在能量,而且会影响你的健康甚钜。
4、围墙太高影响运势
有些房子有高大的围墙挡住,看似安全其实对人有不好的影响,会让人觉得被关在囚牢里受束缚,妨人发展,运势不顺,一说般来,围墙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一楼的屋顶为最适合。
5、勿和仓库作邻居
风水上物品都聚集在一起而不活动的空间里,容易产生不阴气或死气的凶地,如仓库,坟地,废车场等,千万不要离这些地方太*,不然容易使身体的健康情形每况愈下。
房屋中客厅的风水知识
大门不可正对电梯
大楼住家其大门不可以正对电梯门,正对造成冲射不利财运,住户容易得患疾病。
大门不可直线对窗、后门或厕所
门和窗户是理气进出屋内的开口,大门不可与窗、后门连成一直线,形成前后门相穿,使理气穿堂直出、不能聚集于屋内,因此财富无法结集,所以谓之退财。厕所是提供人们排泄的空间,本质并不乾净,所以大门也不宜直对厕所。大门直对厕所会使理财投资出错,使人财进财出,损害家人的财运。
大门与客厅应设玄关
风水要诀“喜回旋、忌直冲”。大门与客厅设置玄关或矮柜遮档,使内外有所缓冲,理气得以回旋后聚集于客厅,住宅内部也得到隐蔽,外边不易窥探。住宅内部隐蔽深藏,象征福气绵延。
客厅应设在住家的最前方
进入大门后首先应看见客厅,而卧房、厨房以及其他空间应设在房子后方。空间运用配置颠倒,误将客厅设置在后方,会造成退财格局,容易使财运走下坡。
住家旺位在大门的斜对角
住家旺位通常是在客厅,其主要条件为清静、安定,不可以是通道的动线,一般而言旺位是在进入客厅门口的斜对角。既然旺位多出现于大门斜对角,所以不宜悬挂镜子,因为镜子有反射的效果,容易阻碍家人的运势;使财运不济、机会流失。旺位应放置可助长运势的吉祥物,最好的方法是种植具有生命力的宽叶绿色植物。
客厅不宜阴暗
客厅风水首重光线充足,所以阳台上尽量避免摆放太多浓密的盆栽,以免遮档光线。明亮的客厅能带来家运旺盛,所以客厅壁面也不宜选择太暗的色调。
客厅地板不宜高低不*
客厅地板应*坦、不宜有过多的阶梯或制造高低的分别。有些客厅采用高低层次分区的.设计,使地板高低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家运也会因地板的起伏而多坎坷。
客厅不可成为动线
客厅是聚集旺气的地方,应要求稳定,不应将客厅规划在动线内,使人走动过于频繁。客厅设在通道的动线中,容易使家人聚会或客人来访受到干挠。否则将影响住宅主人的事业和人际关系。
客厅若有梁横跨,应以装潢遮掩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藕花之神、婉约宗主、李三瘦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溯源
1.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兼散文作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好写文章。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感情笃深,“夫如擅朋友之胜”,常投诗报词,时相唱和。而且,两人均喜欢收集金石,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家。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兵攻破北宋都成汴京,徽、钦父子二皇帝连同3000余赵氏宗族同时被俘,北宋亡;在外勤王的康王赵构成漏网之鱼而得以仓皇南逃建立南宋,是为高宗。建炎元年,金兵渡过黄河,面对金兵,李清照只好和丈夫分别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但他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夫妻二人收藏的金石字画也都流失,李清照只身奔波于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饱尝了国破家亡的凄苦生活。后来,她随胞弟迁到了陪都临安,才定居下来。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南逃颠沛和流离失所,备受逃亡之苦中又使李清照经历丈夫去世和他们苦心收藏的珍贵金石书画散失殆尽,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她盼望局势*稳、生活安定。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为“易安居士”, 并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故人又称她为李易安,后人把她独具一格的词体称作“易安体”。
易安:易天下乱为安定,不久是思安。这个号很有水*!
2. 婉约宗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她在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文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人徐士俊说到: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清人王士禛言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编者注:幼安即为南宋词人辛弃疾)。
李清照后被尊为婉约宗主,她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3. 藕花之神
“藕”即“偶”也!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有《如梦令》中的“误入藕花深处”词句。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别有风致,如今日仍在传送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伊士珍《瑯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自清代起,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位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内有新旧两副对联。新的对联上写的是:是也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旧的对联上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4.李三瘦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清代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清代文人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德夫把玩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阿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扩展:李清照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英雄永远是英雄,不会因为任何不利的条件而改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时过境迁,万事皆休,想说还没说呢,眼泪就流下来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彷徨、无助、寂寞、无聊、无望。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佚名《小雅·鹿鸣》
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世说新语·雅量》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格言联璧·学问类》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尔雅·释天》
父为考,母为妣。——《尔雅·释亲》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尔雅·释水》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尔雅·释山》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尔雅·释亲》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荣螈,蜥蜴。——《尔雅·释鱼》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心雕龙·通变》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佚名《大雅·文王》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佚名《小雅·鹿鸣》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佚名《大雅·生民》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佚名《小雅·鹿鸣》
和声鸣盛世,雅乐奏明时。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佚名《小雅·鹿鸣》
**谷风,维风及雨。——佚名《小雅·谷风》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白居易《宴桃源·频日雅欢幽会》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佚名《小雅·黄鸟》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苏轼《洞仙歌·咏柳》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张炎《水龙吟·白莲》
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黄景仁《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佚名《小雅·鹿鸣》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佚名《大雅·瞻卬》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佚名《大雅·生民》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佚名《大雅·假乐》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佚名《大雅·江汉》
西楼下,何处玉骢骄?酒醒又今宵。——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
青溪水,流得到红桥。——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佚名《小雅·鹿鸣》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佚名《小雅·鹿鸣》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佚名《鼓钟》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佚名《小雅·甫田》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佚名《大雅·假乐》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佚名《大雅·常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佚名《大雅·瞻卬》
有些诗词,它没有华丽的字眼,没有震撼人心的情感;
它写最常见、最普通的景物,捕捉事物最灵动的瞬间;
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它*白如话,晓畅如水,却如三月的暖阳,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1.
《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小溪因为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2.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声都已闲寂,细碎的桂花轻轻的落着,夜静的好像整个山都是空的。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林中栖息的山鸟。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鸣叫,回荡在春夜的山涧中。此间,安宁,美好。
3.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首送别词,可全片没有表明一丝的悲伤,除了叹春光,也只有无尽的祝福。可我依然能感受到那压抑的惆怅,多美啊你那着山水,一定有你的心上人在等着吧,不然春天刚走,你也要匆匆离去。我这的山和水,因你的离去皱起眉头,眼里荡起了阵阵秋波。只可惜你不与我共赏这美景呀,看你那笑脸盈盈的样子,好吧,去找你的心上人吧,希望你回到江南时,依然能赶上春天。
4.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今晚,诗人披头散发正在乘凉,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开窗闲卧心情无比的清静舒畅。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5.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6.
《新晴》——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
7.
《月夜》——唐·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8.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宋·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9.
优雅清新的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雅清新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长相思 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道者 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古诗对美人的雅称 古诗里猪的雅称 古诗墨的雅称 家在古诗里的雅称 古诗中的雅称 草在古诗里的雅称 古诗人的雅称 冰的古诗雅称 古诗词的雅称 太阳的雅称古诗 古诗女子的雅称 古诗春季的雅称 古诗中的酒雅称 诗词的雅称 古诗中狗的雅称 古诗中书的雅称 古代对古诗的雅称 美女古诗词中的雅称 古诗中对山的雅称 古诗对爱人的雅称 月亮古诗的雅称 古诗餐桌的雅称 古诗里物品的雅称 花的古诗词雅称 古诗对妻子的雅称 古诗中对猫的雅称 星辰的古诗雅称 古诗中对雪的雅称 老虎古诗里的雅称 古诗对白天的雅称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含有动物名称的诗句及古诗 诗词歌赋里古人关于春天的雅称 古代年龄的雅称 浅谈古代春天的各种雅称 说说笔的雅称 四季的雅称 天的雅称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父母的雅称 朋友的雅称 含有动物名称的诗句及古诗 优美淡雅的古诗句 古代各种雅称 优雅清新的古诗词 优雅的古诗 房屋的雅称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 十二生肖的雅称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 诗名含有称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称字的诗词 含有雅字的古诗词 带雅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称字的古诗词 带称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动物名称的诗句及古诗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赞美百合花的优雅古诗(关于百合的古诗四句) 清新雅致的古诗短句(意境美到极致的古诗词)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优雅清新的古诗词
关于闰四月的古诗 送劳动人民的古诗 形容男人心狠的古诗 和居家有关的古诗词 描写古琴最好的古诗词 写好同学的古诗 有关说话算数的古诗 描写出远门心情的古诗 付出不够多的进步古诗 关于诚信与规则的古诗 人去世的古诗祭文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视频 形容江面景色的古诗 古诗唐李健枢的咏月 古诗中美女的意象 古诗春字的春 活干不走的古诗 有同情心帮助他人的古诗 和朋友不能互相体谅的古诗 想念人美好的古诗词 写一个建筑的古诗 25秒背古诗的方法 幽居初夏带拼音的古诗 人感觉心累的古诗 古诗有成语的 清草乐村居的古诗 郑思肖的古诗画菊 迎接生日的古诗词 竖着写古诗的模板 可以给湖北加油的古诗 瀑布里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