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北有一的古诗 >

有北有一的古诗

关于有北有一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北有一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北有一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北风行古诗

  • 冬天
  • 北风行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风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李白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及注释】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燕山的雪花其大如*,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1、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2、烛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3、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4、燕山:山名,在河北*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5、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6、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7、鞞靫(bǐngchá):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8、“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9、“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

      10、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

      【赏析】

      《北风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等,也历来被人们称为诗歌中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阅读全文]...
  • 东北一家人经典语录

  • 一家人,东北,语录
  • 东北一家人经典语录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不讲求段落、内容间联系的一种文体。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北一家人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北一家人经典语录

      1、十个人八个黄,还有两个是色狼。十个人八个邪,还有两个假纯洁。

      2、癞蛤-蟆背小手--愣充地方小领导

      3、警察抓他爹——公事公办

      4、十坛醋泡一根黄瓜——你就可劲儿酸吧

      5、得意的狸猫凶似虎,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6、地上有个大钱包,你说哈腰不哈腰。

      7、不在放荡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8、中华儿女千千万,这个不行咱就换。

      9、爱情没有单行道,学坏不分老和少。

      10、今天来人真不少,除了空座全满了。

      11、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

      12、都是我的错,加上月亮惹的祸。

      13、一不偷二不抢,不反人不*。

      14、白天是教授,晚上是野兽。

      16、面容很憔悴,一脸旧社会。

      17、眼睛长瘸了,看人看走眼了。

      18、屋漏偏遭连阴雨,儿到荒年饭量增,喝口凉水都塞牙,放屁就砸脚后跟

      19、三十不浪四十浪,五十正在浪尖上,六十后浪推前浪,七十还要浪打浪

      20、又陪吃又陪喝,娇娇滴滴叫大哥。傍大款找猛男,下定决心赚大钱。

      21、嘴里发苦,心里发堵,比守寡还不幸福。

      《东北一家人》的观后感

      前段日子在证券论坛看到一位仁兄就东北现像的精彩论文,当时就忍不住给正在东北出差的父亲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向他咨询令我不解的诸多问题。

      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实在是太久远的事了,我们已无法追溯到几十年前,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一个地区发展的因与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它留给今天的种种现实。

      这几天正赶上北京台在放《东北一家人》,初看感觉十分陌生,甚至有些距离感,然而由那篇文章产生的好奇心,使我一直看了下去。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东北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家庭。当然情节也主要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展开。

      父母都已退休,三个儿女两个下岗,下岗的儿子在家附*开了个小餐馆。由于是情景喜剧,所以剧中的场景几乎都安排在了他们的家里或小餐馆里。

      这是我所完全不了解的一种生活。

      人们仿佛都很闲在,一家人也总能欢聚一堂,思想单纯、传统而又有点俗气,空间相对来说有点封闭。

      生活质量也仿佛与我们差了一个年代。

      表面上他们生活得乐观、充实,充满了欢笑,也给观众带来了一阵阵笑声。可是,笑过之后,当我的笑容还僵在脸上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那篇文章里的种种忧虑。

      他们的前途在哪里?他们未来将怎样呢?他们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差距何时能够消除?

      同样如花年龄的'女孩,剧中的小玲被安排成无所事事,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成天忙得四脚朝天。在对未来的选择上,机会对她来说,好像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嫁人。

      这样的命运安排,怎么看都仿佛又回到了古代!

      企业改革在这次*结束时已经被确定为这一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企业改革,谈何容易!尤其是东三省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这一部分多年形成的*的重工业基地急需调整,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像《东北一家人》这样的家庭里,他们的出路在哪儿呢?是靠父母微薄的退休金来维持一个温饱,还是靠儿子小到不能再小的餐馆的惨淡经营,还是靠女儿去嫁一个所谓的大款?

      他们的落后代表了目前东北很多人的整体生活水*,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思想倾向。他们不但与东部沿海城市在生活质量上有差异,在思想观念的定位上也有待改变。

      笑过之后反问自己,所笑何来?

      经济法则告诉我们,需求决定了供给。这样低层次、无力的需求市场,如何带动供给的繁荣?东北经济腾飞的强心剂究竟在哪里?

      东北的问题不只是一个企业改革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整个经济环境改革的问题,是人们思想观念改革的问题。

      我为东北忧,我为东北的人民忧,我为东北下一步的改革忧 。

[阅读全文]...
  • 北国冬天的古诗

  • 冬天
  •   冬天,是那么的静。寒冷使爱跳爱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声,使奔腾的江河静寂下来,使无边无际的大海*静下去,让它们休息一下。

      《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初冬旅游》

      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初冬偶作》

      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

      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绝句》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阅读全文]...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 苏轼,诗人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雁北归古诗苏轼,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阅读全文]...
  • 描写北方冬天的古诗

  • 冬天
  •   冬天,松树腊梅向我们展示了不怕严寒,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冬天,大雪把过冬的虫卵冻死了,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大雪也给冬季作物送来了及时雨;大雪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冬天真美!

      《冬郊行望》

      唐·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初冬旅游》

      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夜雪》

      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绝句》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唐·岑参

[阅读全文]...
  •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於现实的想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楼啊,

      巍峨高耸就象插入了浮云一样

      雕刻精美的窗户上张挂着绮制的窗帘啊,

      四周有着曲檐的阁楼就矗立在层叠三重的台阶上。

      从楼上飘下来的弦歌声啊,

      那曲调和歌声是多么的悲苦和忧伤。

      谁能弹唱这样悲伤的曲调啊,

      莫非她就是那位哭倒城墙的杞梁的妻子?

      清商的乐调随风传来啊,

      中曲部分旋律回环就象人原地行走一样徘徊不前。

      一曲虽然弹完了但歌声还在反复地吟唱啊,

      那抑郁不*的情绪好象仍在余音中流淌不息。

      我不叹惜歌者在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啊,

      只是悲伤懂得歌者心中痛苦的知音太过稀少!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啊,

      一起结伴从此自由地奋翅高飞!

      【赏析】

      第一层(1-4)句,着重描写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首句点明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点明其居所的高大巍峨。首起两句,简要介绍“歌者”居所的特点。在都市的西北位置上,有座高大巍峨的高楼,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高楼呢?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交疏结绮窗”:“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说“交疏”: “疏”,镂刻。“交疏”,交错缕刻。虽解说不同,但均指窗的制造精致。“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结”,张挂。“结绮”,张挂著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阿阁三重阶”:“阿”: 这里作曲隅,角落讲。指屋极四面有曲檐。“阁”:就是楼。阁有四阿,叫做“阿阁”。《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三重阶”:三重(台)阶梯。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三、四句具体描写居所高楼的外观。从诗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般的*常百姓人家居住的建筑,而是一座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建筑。

      笫二层(5-12)句,具体描写楼中“歌者”弹唱的情形和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感受。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弦歌声”:就是有琴弦之类乐器伴奏的歌声。“音响”:音,指歌声;响,指琴声。“一何”:副词,作何其,多么讲。五、六句是诗人对楼上传出来的弦歌声的总体的'感受。在诗人看来楼中“歌者”弹唱的曲调和歌声是非常悲苦哀伤的。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无乃”:犹言大概、莫非、岂不是。是一种不能肯定的揣测的语气。“杞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七、八两句是紧承上句,进一步具体地描写诗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曲调和歌声的感受和评价。意思是说,谁能弹唱出这样悲伤的曲调呢?莫非是那位内心深处蕴藏着无限悲哀的杞梁的妻子吧?

      在诗中诗人虽然并没有点明那“弦歌”之声从高楼处飘下的时间,但从情理来说应当是在深夜才是。因为如果是在喧嚣的白天,高楼中随风飘下的弦歌和咏叹是不可能如此地清晰可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忽闻西北高楼上随风飘来的阵阵弦歌,于是披衣户外来到高楼下静心倾听。那情那景是多么地凄清哀惋啊!于是,我们不仅要问诗人你为何夜不能寐?你有何烦心之事?

      同样,我们不仅也要问那楼中“弦歌”的女子,你有啥烦心之事深夜了还要弹唱如此悲伤的曲子?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女子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她有着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悲苦哀伤?从诗的前四句的描写来看,居住在如此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高楼中,照常理来看应该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不应该弹唱这样哀伤的曲调才是啊?对此,不由人不生发出无限的想象,而由此而引发出听者和读者的无穷想象,又正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下面四句,紧接着进一步对乐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变化进行了描写,刻画出了一种空灵缥渺,疾徐有致,低徊变化,清婉悠扬的音乐效果。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清商”:乐曲名,是汉代民间最流行的乐调。曲调清婉悠扬,适宜表现忧愁哀怨的感情。“商”本是古代的五音之一。按照古代的乐理,“商”是金行之声(即在五行中对应着金),对应着四季中的秋季。《管子地员篇》中就说:“凡听商,如离群羊。”足见清商音乃是一种悲凉哀怨的调子。“发”: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以形容乐曲旋律回环往复。笫九句首先点明“歌者”弹唱的曲调名称,是对乐曲开头的描写。笫十句是描写乐曲弹唱到中段的情景。从这两句的描写来看,楼中“歌者”弹唱的是清商的曲调,“歌者”弹奏的技艺又是非常的熟练自然和高超,随着乐曲的弹奏,到了乐曲的中段部分,曲调的旋律慢慢地缓慢起来,把一个曲调反复回环地弹唱着,如同人在原地徘徊往复不在前行一样。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弹”:弹奏。指琴声。“叹”:叹息;但亦有人认为这里指“歌者”的歌声,不应作叹息讲。“再三叹”,即同一段歌词无复呤唱之意。“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余哀”,指“歌者”通过弹唱表现出来的悲哀的意绪,对别人的感染,并没有随乐曲的终止而终止。马茂元先生认为诗人“用‘慷慨’来形容‘余哀’,不仅表现情感的强度,而且从实质上显示出这一悲哀的属性,它在忧伤太息之中,深深寓有抑郁不*之感。”这两句写一曲终结,充分地表现了“歌者”内心深处的痛苦。而楼中“歌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又被敏感的诗人(楼外听歌者)捕捉感受到了。从对诗句对“歌者”琴曲和叹息声的描写中,在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女子的身影。这真是佳人凄清,令人悯惜啊!

      第三层(13-16)句,写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的无限同情,愿意成为她的知音,并与她比翼高飞,同她一道逃出樊笼,飞向自由快乐幸福的新天地。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惜”:悲,叹惜。“不惜”,这里并不是说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歌者弦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不同情,而是为了强调对其内心真正的痛苦—“知音稀”的哀伤而故意反说罢了。“苦”:指曲调的哀怨缠绵。“知音”:不仅指精通音律,而是通过音律能够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内在涵义,奏乐者的心情。“知音”典出《列子·汤问》,说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来。这二句是说,我所痛惜的不仅仅是歌者弦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而是痛惜哀伤其内心的痛苦(即伯乐不在、知音难觅)不被人所知晓理会和了解。这两句,既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整首诗的点题之笔。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双鸿鹄”:“鸿鹄”,鸟名,善于高飞的大鸟。这两句是说,愿我们(诗人(楼外听歌者)和楼中的“歌者”)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翱翔吧! 因该说楼中的“歌者”通过她的弦歌声所表达出来的内心抑郁不*的痛苦之情,已深深地打动了诗人(楼外听歌者),引起了诗人(楼外听歌者)内心强烈的共鸣。为什么能打动并引引起诗人(楼外听歌者)内心强烈的共鸣?显然,诗人(楼外听歌者)和楼中的“歌者”一样,有着类似的遭遇和处境,也是一位内心有着同样抑郁不*的痛苦。所以他幻想,愿与她化身为一双鸿鹄,展翅自由高飞!

      当然诗中对高楼中歌者弦歌的描写,可能不过是一种虚拟之笔,是诗人借弦歌者知音不遇的境遇,来抒写自已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诗末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幻想,也不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罢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诗人这一理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念及此情,难怪乎吴淇说《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确实如此啊!

[阅读全文]...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 夜雨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成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乍看之下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北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北字的诗词

  •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岑参〔唐代〕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

    二庭*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

    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

    幸得趋幕中,托身厕群才。早知安边计,未尽*生怀。

    蓟北门行(一本作出自蓟北门行)

    曹邺〔唐代〕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但恐筋力尽,敢惮将军遇。

    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

    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

    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柳宗元〔唐代〕

    驱车方向阙,回首一临川。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

    雨过行视舍北菜圃因望北村久之

    陆游〔宋代〕

    吴牛啮草卧斜阳,乌臼青红未饱霜。急趁路乾来寓目,十分闲事却成忙。

    雨过行视舍北菜圃因望北村久之二首 其一

    陆游〔宋代〕

    蔬畦蹑屐惬幽情,检校园丁日有程。得雨尚悭须灌溉,我来时听桔槔声。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四 北峰

    陈樵〔元代〕

    皂阁山前小水明,甗峰无影树亭亭。人从烟雨上头立,诗到莺花过后清。

    云傍楼台低地碧,天将草树染春青。名山何事穷幽僻,临水登山已称情。

    壬申正月十九日过北野同南村访北花园废址明

    顾清〔明代〕

    筑堤不拟长安沙,鸣鼓已放西曹衙。夜游泾南鹤城北,随处幅巾宜看花。花林高下映丛冢,池台旧属淇水家。当时笙歌沸邻里,只今古树啼寒鸦。先生读书洞千古,过眼富贵如春葩。时人不识竞模拟,往往背痒连衣爬。消忧满贮北海酒,破闷亦有南山茶。家生小奴解新曲,时复羯鼓当轩挝。邮筒往复方此始,一倡何止三人嗟。诗成挥翰向落日,墨光绕笔飞玄霞。

    雨过行视舍北菜圃因望北村久之

    陆游〔宋代〕

    蔬畦蹑屐惬幽情,检挍园丁日有程。得雨尚悭须灌溉,我来时听桔槔声。

    北苑十咏·北苑

    蔡襄〔宋代〕

    苍山走千里,斗落分两臂。灵泉出地清,嘉卉得天味。入门脱世氛,官曹真傲吏。

    北苑十咏·出东门向北苑路

    蔡襄〔宋代〕

    晓行东城隅,光华著诸物。溪涨浪花生,山晴鸟声出。稍稍见人烟,川原正苍郁。

[阅读全文]...
  • 关于北邙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相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 1.《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元朝

    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2.《登北邙山二首·其一》元朝

    杨果

    干戈丛里过壬辰,原上累累冢墓新。寒食清明几家哭,问来都是陈亡人。

    3.《邙山》唐朝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4.《北邙山》唐朝

    吴商浩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绿酒醉来春未歇,白杨风起柳初晴。冈原旋葬松新长,年代无人阙半*。堪取金炉九还药,不能随梦…

    5.《过北邙山》唐朝

    刘沧

    散漫黄埃满北原,折碑横路碾苔痕。空山夜月来松影, 荒冢春风变木根。漠漠兔丝罗古庙,翩翩丹旐过孤村。 白杨落日悲风起,萧索寒巢鸟独奔。

    6.《临江仙·闲向北邙山下过》元朝

    山主

    闲向北邙山下过,侵天桧柏寒松。愁云惨淡罩群峰。昭阳冈上,坟列千层。也有周秦并汉魏,齐梁晋宋唐宗。哀声歌举送英雄。 …

    7.《登北邙山二首·其二》元朝

    杨果

    魏家池馆姚家宅,佳卉而今采作薪。水北水南三二月,旧时多少看花人。

    8.《北邙山》唐朝

    罗隐

    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魏明未死虚留意, 庄叟虽生酌满巾。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

    9.《破虏凯歌二十四首·昨从北邙山下过》宋朝

    周麟之

    昨从北邙山下过,旋移狼纛驻鸡笼。此身已是邻尸冢,又欲飞投鼎鑊中。

    10.《北邙山歌》元朝

    乃贤

    北邙山高云嵯峨,山前日日闻挽歌。千金买穴望卿相,不道洛阳人葬多。长安归来锦衣客,昨日城南起新宅。雕阑华础满前楹,尽是当年墓边石。墓边野老鬓如丝,自言曾见筑坟时…

    11.《邙山古意》唐朝

    薛曜

    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风飙吹白日,罗绮拭黄泉。象凤笙留国,成龙剑上天。…

    12.《北邙山》宋朝

    汪元量

    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惟有石麒麟,相向立秋雨。

    13.《月上海棠·昨夜因打北邙山过》宋朝

    宋无名氏

    昨夜因打北邙山过。见个骷髅儿道边卧。雨洒风吹,骷髅被牧童打破。知他是,李四张三王大。低头无语思量我。大限来时怎躲*。家有千金,难免这场灾祸。休争我,到底一家一个…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北有一的古诗 - 句子

有北有一的古诗 - 语录

有北有一的古诗 - 说说

有北有一的古诗 - 名言

有北有一的古诗 - 诗词

有北有一的古诗 - 祝福

有北有一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昭君出塞的古诗 帮古诗改成搞笑的古诗 含锲的古诗 四月想你的古诗 我的青春我的梦古诗 岁月难留的古诗 关于失去眼睛的古诗 影响历史的古诗 板桥酒袋后边的古诗 朋友丧妻的古诗 古诗的搞笑诗意 带有松鼠的古诗 带江字的古诗都 秋千英文的古诗 形容能相见的古诗 白露的古诗释义 赞美汉字的古诗带作者 适合一二九运动的古诗 京剧脸谱的古诗词 秋水一色的古诗 七夕写给女友的古诗词 多伦湖畔的爱情古诗 白雪歌的古诗作者 含顺字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风花雪月春夏秋冬 关于家人和家乡的古诗 说说古诗词中的春江花月 用古诗来形容最贵的书信 西楼古诗带拼音的 没有人停留在原地的古诗 大同社会古今民人的想法古诗文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