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群落层次的知识与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生物群落层次的知识与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生物群落层次的知识与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生物群落层次的知识与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中考生物知识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中考生物知识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供参考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显微镜
①目镜看到的是倒像。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③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
④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①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3、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
制作步骤中应注意问题是1、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方法。盖盖玻片时应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缓缓地放下,
5、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6、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7、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8、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0、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1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
1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1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3)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 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表 我国几种群落类型的生活型组成群落类型 Ph. Ch. H. Cr. T.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94.7 5.3 0 0 0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4.5 5.4 4.1 4.1 0
浙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6.7 1.0 13.1 7.8 2
秦岭北坡温带落叶阔叶林 52.0 5.0 38.0 3.7 1.3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 3.2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41.1 19.0 33.4
生物圈知识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圈知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初二生物知识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复*
第14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最大,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8、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使血液呈现鲜红色,叫动脉血。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与氧分离,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叫静脉血。
9、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如:头部、肝脏、胃等)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处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处完成了血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在肺处为血液补充了大量的氧气,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将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10、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是高血压;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8kpa,就是低血压。
第14章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内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是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2、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肾脏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3、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个。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
4、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5、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第15章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给其他的神经元。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
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昏暗,叫做灰质,灰质上含有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中枢。众多的轴突和髓鞘集合形成的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三部分组成。其中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4、人体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质,又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皮质的内部是神经纤维汇集而成的白质。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衡。脑干内有呼吸、血液循环等活动的调节中枢,因此有“生命中枢”之称。
5、脊髓在脊柱的椎管里。脊髓的灰质在椎管的中央,呈蝶形,白质在外。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脊髓控制的反射也受大脑控制。脊髓内有排尿和排便的神经中枢。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活动是生来就具有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和缩手反射等,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形成的,如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
7、反射弧是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第15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球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眼肌等,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
结膜衬在眼睑的内表面,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预防沙眼和急性结膜炎应该做到:不要用手揉眼、不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
2、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外界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在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如果*时没有良好的用眼*惯,就会增加晶状体的负担,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视网膜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视。*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4、耳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器官。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具有接受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衡有关。
耳蜗与形成听觉有关。
5、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15章第3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人体内的腺体可以分为两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泪腺等,这类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
2、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组**体的内分泌系统。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等。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又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
5、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 肿大(俗称“大脖子病”)。防治方法:食用加碘盐以及常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兴奋,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第16章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1、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骨和骨连结组成了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有206块,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骨的形态虽然差异较大,但是结构却很相*,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人体发生骨折,成骨细胞能使骨愈合、再生;骨质有骨松质和骨密质之分,骨松质结构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骨髓腔内有骨髓,人年幼时骨髓为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会转变为黄骨髓。
3、人体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身体、支持运动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4、骨连结有3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
5、进行运动时如果用力过猛,就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6、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微生物知识大全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知识点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1、微生物的定义
什么是微生物呢?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2.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2.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
2.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
2.4个体小:小于0.1mm。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2.5适应性强,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6代谢活性强,转化快。
3、微生物的分类
葡萄球菌
酵母菌芽痕
棒状杆菌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放线杆菌
分裂的大肠杆菌黑曲霉
黑曲霉弧状菌
脚气真菌酵母菌
蜡状芽孢杆菌链球菌
面包酵母啤酒酵母
球菌沙门氏菌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
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极地、空气等到处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
温度变化不大(10-25℃)。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层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响,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离地面10-20厘米土层微生物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水中的微生物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静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离岸*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粪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水中的微生物
井水和泉水中细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细菌多,乡村上空雨水细菌少。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干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死,所以,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但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感冒等传染病,就是因为空气的传播,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多,空气流通差,细菌多;
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数量最多,乡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气清洁,海洋、高山、冰雪覆盖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为稀少。雨后空气特别新鲜。
人体中的微生物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人体中的微生物
生活中的生物小知识
生活科普小知识现代的生活越来越忙碌,许多人都不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科普小常识,以至于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问题困扰着我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活中的生物小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1、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4、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6、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7、为甚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8、为甚么驼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驼鸟类的一种,但它们却不会飞上天啊!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
驼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9、为甚么罐头里食品不容易变坏?
午餐肉、豆豉鲮鱼、茄汁豆……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这因为罐头是密封的,细菌便无法进入。
人们在制造罐头食品的.时候,把罐头里的空气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许细菌,它们也无法生存或繁殖啊!
10、为甚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
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11、为甚么蜥蜴的尾巴断落后仍然不断弹跳着?
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别以为他们的生命会这样完结,其实只需多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12、为甚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衡,避免掉下来受伤。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13、为甚么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节?
一般人有五只手指,而手指的长度各有不同。但是,有没有人察觉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节,而唯独大拇指只有两节呢?原来,它的节数正好配合其它四指。要是三节的话,大拇指会显得没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节,它便不能自如地与其它四指配合抓紧东西!
14、为甚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痕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痕痒了!
15、为甚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16、为甚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17、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几乎所有动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马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来的。于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就担起孕育的责任,经过约三个星期,小海马便由爸爸的体内弹出来。
18、为甚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19、为甚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是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20、为甚么鲸鱼会喷水?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它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但当它往水面换气时,它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漫长的学*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
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
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古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过度繁殖(条件)生存斗争(基础)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是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生物演化)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3.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历程:
(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采用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
4.在生物学研究中,涉及到许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5.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7.掌握P55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能力,由为您提供的初二年级生物的进化知识点讲解,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达到长远目标。由为您提供的初二年级生物的进化知识点讲解,祝您学*愉快!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知识点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1)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合作关系:例如蜜蜂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竞争关系: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4)寄生关系: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5)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二、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2、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变量唯一: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4、对照组和实验组:
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4、注意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光
(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用一只?
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5)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6)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均值?
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7)实验结束后,对鼠妇如何处理?
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在我们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卵(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卵。)
2.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3.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组织的形成:细胞分化的结果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血液)、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4.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5.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6.器官一般由四种组织构成,并且以某种组织为主(肌肉以肌肉组织为主)。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卵开始的。
2.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直接由六大器官构成植物体!
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有分裂能力,存在于根尖,形成层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导无筛有)等
4.绿色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P68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1.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识记书66的图!
2.观察草履虫:放棉花纤维限制草履虫的运动;草履虫有趋光性,趋氧性,会聚集在培养液表层;食物在食物泡中消化,滴入墨水后变黑的也是食物泡。通过分裂生殖,不具备分化能力,自身的结构不是分化而来,而是本身就具备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的饵料;②净化污水害处:①引发疾病;②形成赤潮(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水体缺氧)
中考生物必考要点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是‘’。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统。
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22、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3、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朊病毒引起的。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是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子叶一片。我们*常吃的面粉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
26、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7、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2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该区长有大量的根毛。
生物群落层次的知识与古诗 有生物知识的古诗 关于生物知识水的古诗 用生物知识写祝福 描写生物知识的古诗 有关生物知识的春联古诗 描写生物知识的诗句古诗 表达认识三个层次的古诗 古诗的层次 关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古诗词 古诗蜂的层次 认知的四个层次古诗词 关于层次的句子 短语层次分析 读懂古诗的几个层次 古诗巾的物理知识 带物理知识的古诗 关于层次感的古诗词 古诗词不同层次的读 短语层次分析法 句子层次分析法 群落演替的古诗词 层次不同的人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写景的层次 不是一个层次的人说说 具有深层次哲理的古诗 古诗中的物后知识 古诗里的物理知识PPT 古诗学*的层次水* 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句子
中考生物知识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银行从业知识点: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 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生物的变异知识点整理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生物圈知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点 初二生物知识 生物性污染知识 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物会考知识点大全 微生物知识大全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知识点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知识梳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生物上册生物的变异知识点 生物知识点归纳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期末知识点 生活中的生物小知识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生物的生殖知识点 生物知识点之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动物知识小百科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生物的生殖知识点整理
消费的古诗文 晋城的古诗文化 表现女性精神的古诗词 古诗十九首里的手法 按朝代先后顺序的古诗 与五四有关的古诗 带有火字旁的古诗词 自我伤感的古诗 关于古诗的扇子舞 关于古诗的调研报告 最有名的古诗关于春的 有流苏的古诗 古诗词错误的原因 写古诗就会有力量的小说 有关适度的古诗词 求官职的古诗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古诗词 形容现代与复古相交融的古诗 独自走在繁华的古诗 一首与童年有关的古诗 关于黄河的五联古诗 小孩子剥莲子吃的古诗 有关于自创的古诗词 适合扫黑除恶的古诗 关于社交的古诗词 号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关于火珠林的古诗 屈原的怀沙古诗 有关清明的古诗词长篇 改词编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