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苔的教学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苔的教学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苔的教学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苔的教学分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的标准。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机及分析化学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未填入表中则不计分):
1. OH-的共轭酸是
(A) H+ (B) H2O
(C) H3O+ (D) O2-
2. 同温同浓度的下列水溶液中, 使溶液沸点升高最多的溶质是
(A) CuSO4(B) K2SO4 (C) Al2(SO4)3(D) KAl(SO4)2
3. 下列反应中释放能量最大的是
??CO2(g) + 2H2O(g)(A) CH4(l) + 2O2(g)?
??CO2(g) + 2H2O(g)(B) CH4(g) + 2O2(g)?
??CO2(g) + 2H2O(l)(C) CH4(g) + 2O2(g)?
??CO(g) + 2H2O(l)(D) CH4(g) +3O2(g)?2
4. EDTA相当于一个六元酸,可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所形成的多个环为
(A) 五元环(B) 六元环 (C) 四元环(D) 不成环
5. 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中,其中不正确叙述是
①所有原子核均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②原子处于基态时,次外层电子不一定是8个 ③稀有气体元素,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8个电子
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D) ①③④
6. 0.100 mol·kg-1 KCl溶液在稍高于 -0.372℃时结冰,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水的Kf= 1.86K·kg·mol-1)
(A) KCl未完全缔合 (B) 离子互吸 (C) 离子互斥 (D) 溶液蒸气压下降
7. 已知 Zn(s) +2O2(g) = ZnO(s) ??
rHm1 = -351.5 kJ·mol-1 Hg(l) +2O2(g) = HgO(s,红)
??
rHm2 = -90.8 kJ·
mol-1 则 Zn(s) + HgO(s,红) = ZnO(s) + Hg(l) 的??
rHm为(kJ·
mol-1)(A) 442.3(B) 260.7(C) -260.7 (D) -442.3
8. 有一原电池:Pt│Fe3+(1 mol·dm-3),Fe2+(1 mol·dm-3)‖Ce4+(1 mol·dm-3),Ce3+(1 mol·dm-3)│Pt 则该电池的电池反应是
(A) Ce3+ + Fe3+ = Ce4+ + Fe2+
(B) Ce4+ + Fe2+ = Ce3+ + Fe3+
(C) Ce3+ + Fe2+ = Ce4+ + Fe
(D) Ce4+ + Fe3+ = Ce3+ + Fe2+
9. 电池反应:H2(g,100kPa) + 2AgCl(s)???2HCl(aq) + 2Ag(s) E?= 0.220 V,当电池的电动势为0.358 V 时,电池溶液的pH为
(A) E?E? ?0.220p
(B) 0.358H20.059
(C)0.358?0.2202?0.059
(D) 0
10. 体系对环境作 20 kJ 的功,并失去 10kJ 的热给环境,则体系内能的变化是
(A) +30 kJ (B) +10 kJ (C) ?10 kJ (D) ?30kJ
11. 由下列反应设计的电池不需要惰性电极的是
(A) H2(g) + Cl2(g) = 2HCl(aq) (B) Ce4+ + Fe2+ = Ce3+ + Fe3+
(C) Zn + Ni2+ = Zn2+ + Ni (D) Cu + Br2 = Cu2+ + 2Br?
12. pH = 9.0的含有5.0 ? 10-2 mol / L NaCN和1.0 ? 10-2 mol / L Hg(NO3)2的溶液中,叙述CN-的物料*衡方程式正确的是[ HCN 的pKa = 9.21 , 生成Hg(CN)42-络合物]
( A ) [ CN- ] + 4[ Hg(CN)42- ] = 5.0 ?10-2 ( B ) [ CN- ] + [ Hg(CN)42- ] = 5.0 ?10-2
( C ) [ CN- ] + [ HCN ] + 4[ Hg(CN)42- ] = 5.0 ?10-2 ( D ) [ CN- ] + [ HCN ] + [ Hg(CN)42- ] = 5.0 ?10-2
13. 今有1L含0.1mol H3PO4和0.3mol Na2HPO4的溶液,其pH应当是(H3PO4的pKa1~pKa3分别为2.12、7.20、12.36)
(A) 2.12 (B) (2.12+7.20)/2 (C) 7.20 (D) (7.20+12.36)/2
14. 某铁矿试样含铁约50%左右,现以0.01667mol/L K2Cr2O7溶液滴定,欲使滴定时,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在20 mL至30 mL,应称取试样的质量范围是[Ar(Fe)=55.847]
舞蹈艺术的哲学分析
哲学的不断发展对艺术家自觉哲理的追求和探索都产生影响,促使艺术的创作更加哲理色彩。那么,舞蹈艺术中存在哪些哲学思想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舞蹈艺术的哲学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对于舞蹈而言,其是行为艺术的一种。哲学是众多学科的工程师,是艺术得以存在的灵魂和基础。同时,鉴于舞蹈自身的运动性质,决定了其与哲学关系密切,二者关系的和谐性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舞蹈是诸多学科综合的智能化产物。因此,要重视舞动艺术与哲学关系的探讨,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舞动艺术;哲学;关系;发展
立足哲学对舞蹈进行分析,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根据人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达到美的形象的塑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常,在一般人看来,舞蹈与哲学关系不大,一个隶属艺术范畴,一个属于世界观,同时,舞蹈更加形象和生动,而哲学突出的特点就是抽象,表面看来,二者毫无相关,很难存在交融,甚至有些人永远都不会将二者置于同一地位进行思考,也不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这其中包括从事舞蹈专业的人士。但是,如果将舞蹈艺术中的美与哲学中的辩证美学相结合,舞蹈艺术对于情感的表达很难与哲学脱离。
一、对舞蹈艺术的社会哲学性的介绍
立足人类发展,对于不同时代、民族的艺术,其与社会哲学关系密切。
哲学体现了社会的自我观念,伟大的艺术作品呈现了更加深刻的哲学理念。
在邓肯看来,哲学的概念是最高的满足,在尼采的发挥下,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力量,他将尼采视为第一位哲学舞蹈家,将其作为精神上的舞蹈家。
对于伟大的舞蹈作品,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的特征,是社会思潮的产物,同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构建过程,集中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邓肯的思想是尼采哲学意识的深化和延展,实现了对古板和程式化的舞蹈形式的突破,借助哲学思想,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借助灵魂的指引,实现对舞蹈的升华,形成了一种超越肉体的新的哲学舞蹈思维。
因此,将舞蹈划分为哲学的高级形式,十分必要。
当舞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对整个认识进行不断深化和升华。
舞蹈与哲学具有接缘性的关系,这在根本上是由舞蹈自身的直觉性决定的。
舞蹈的直觉有助于强化对事物的'认识,实现对哲学思维的升华,但是,其发挥的不是辅助性的推理作用,而是切实推动舞蹈编导和舞者的发展,直接发展为最具普遍性和公理性的层次。
其在舞蹈认识和创新行为中作用突出,也就是说,借助直觉,使得舞者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同时,也促使舞者的认识更加创新性与创造性。
在直觉的指引下,舞者悟性更加突出。
通常,对于直觉,其准备阶段主要是幻想、想象、形象以及潜意识,能够诱发舞蹈思路的创新,同时,灵感和启示是直接形成和闪现的时期,能够促进创新思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甚至诱发出人意料的创造性成果。
二、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性与行为哲学性的分析
随着审美标准的不断变化,舞者艺术创作的起源和表现模式不断发展。
艺术之所以获得辉煌的发展机会,其主要源于思维的进化,也就是说,艺术是随着人们认识深度、广度和能力的提升而发展的。
哲学的发展使得哲学型艺术作品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舞蹈艺术是人们创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源自人类思考的开始,其创作更具依赖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时代哲学思维的影响下,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艺术,需要立足作为思维基础的哲学。
一种艺术形式得以承认和传承的条件就是适应社会的审美标准,而决定这种审美情趣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哲学意识。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这也得益于哲学发展的表现形式。
哲学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真理的感悟。
艺术能够表现生命的伟大,表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这在根本上影响了哲学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哲学文化与民族艺术形式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对舞蹈艺术民族独立性的阐述
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其哲学是重要的途径。文明的背后是哲学的推动。一旦缺少哲学的指引,民族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艺术创造的形式需要立足社会生活的需求,艺术构造的现实能够对人的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哲学艺术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层次。
四、对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介绍
艺术的发展指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和思维也反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正是因为艺术范畴的宽广性,同时,价值哲学精神的指导,才能实现艺术与哲学的相互交融,彼此深入,关注细节,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哲学与艺术不是相互孤立的,互相交融与辉映,在本质上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漫长发展。从古至今,哲学与艺术都处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在不同的空间范畴内,彼此不停息的向前,不懈地追求着各自的目标。
五、对舞蹈美学中哲学的介绍
(一)立足舞蹈学进行分析
对于舞蹈,其在古代被归纳为“乐”类,但是,在*现代则被归属为“艺术”范畴,后期提出了舞蹈学,其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哲学。但是,在舞蹈学的研究过程中,其最主要的参照学科为哲学。舞蹈的审美标准、表演理论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都要依赖于哲学,需要考量相关学科和门类的成果。
(二)立足舞蹈美学进行分析
美学源于哲学,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支脉。在古典美学中,将美的创造与鉴赏给予区别对待,长此以往,创造与鉴赏呈现分离状态,不科学十分明显,因为创造本身就是鉴赏的过程。创造与鉴赏不可分割,创造者就是最初的鉴赏者。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审美观,很难进行选择性的创造。舞蹈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否则就会沦为与世俗争风的地步。
(三)立足舞蹈心理学进行分析
心理学也源于哲学,与美学相比,其发展相对较晚。对于舞蹈而言,身体的问题是技术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才是艺术的问题。舞蹈心理学以舞蹈为对象,以美学作为指导,立足科学的心理学,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对于舞蹈心理学,其研究的目标不是整个舞蹈,需要将其限制在舞蹈行为之中的心理范畴。
六、结束语
综上,哲学与艺术关系密切,同时,哲学与舞蹈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与哲学与艺术的理解不可分割。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哲学与艺术必将不断影响,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吴新华.论邓肯从“自然到自由”的舞蹈艺术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1:60-65.
[2]武艳.*舞蹈美学的问题域与发展趋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130-133.
[3]黄继珍.关于体育舞蹈人本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浙江体育科学,2010,04:39-4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论文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得到验证。比如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先秦时期,出现的是口头文学,而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以后,书面文学又取代了口头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发源土壤的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传统书面文学开始受到冲击。网络文学,虽是依托互联网络技术为载体,却仍旧是用汉语抒情写意,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同样肩负着延续文学发展的使命,与传统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本文将就此试做分析比较。
关键词:兴起;传播方式;作者与读者;创作过程;文本层次。
*大陆网络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据资料显示,这与海外留学生所创办的电子刊物和国内理工科出身的文艺青年的自由创作有关。互联网登陆大陆以前,网络创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大陆迎来了春天,各种电子刊物和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星战英雄》和《告别薇安》等小说的推出,使网络文学高潮迭起,而*年来,由《步步惊心》、《甄缳传》和《琅琊榜》等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赚足了收视率和口碑,这更让我们无法忽视网络文学耀眼的存在。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崛起的是传统文学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以来,人们的物欲日渐膨胀,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作家们同样不例外,因而写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复昔日的纯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数字传媒的盛行,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活力机制在不断地被压缩。尽管如此,新生代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下仍是无法撼动传统文学的稳固地位。相反地,网络文学要想长足发展,还必须从传统文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传统文学亦需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来为自身的发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还是颇有意义的。
一、传播媒介和载体比较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文学。因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网站和阅读软件来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和阅读软件像盛大文学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掌阅等都会提供作者自由的写作*台,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订立契约关系。而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阅读*台提供的作者、作品分类关键词,自行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进行阅读,既自由随意,又方便快捷。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自由随意,传统文学作品却因选择了书写印刷的途径而更加严谨规范。这是因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广大的读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程序,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多数都是具有丰富价值和潜力的作品。此外,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书香和触摸实感提供给读者以阅读和审美的享受,都是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正是传统纸媒对它们的一种积极肯定。不过若比较起海量存储和便捷时效,网络文学却又更胜一筹。
二、创作主体及读者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由已被认定的作家或诗人构成,他们通过发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日常表达多数是直接感受,言语浅显随意。而文学的表达,没有深厚广博的积累和审慎缜密的思考,则很难获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编辑的挑剔口味和审稿疲劳,传统创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数已成名作家的天下。一些风格独特,但同样具备创作才华的新人,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理想国,网络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也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创作主体的身份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传统的作家(如王小波),还可以是不确定的群体(如某些媒体或网民发起的创作接龙)。只要作者本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乐意在网上码字,能够写出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里,他们就可以*起*坐,享受自由的话语表达。
比之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多重受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却因创作*台的特点而更加大众化、*等化。说到此,有必要提一下*年来出现的“触网”和“脱网”现象,这一点二者是共通的。所谓“触网”是指一些“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网络写作。[2]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仅利用电脑写出了《王二 风流史》和《红拂夜奔》,还自行研发了专门写长篇小说的输入法等软件。后来,还有余华,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尝试网络写作。至于“脱网”,是指网络上已成名的作家们逐渐淡出网络,像传统作家一样,在网下写作,出版纸质作品面向读者。比如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宁财神、江南、萧鼎等当红网络作家。他们在网络上已经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线下写作并不会让他们失去忠实的拥趸。忠实的拥趸就像常来的客人,当他们发现某个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会持续地关注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创作也因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而实现了最终价值。
读者的地位可见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欢传统味道的读者,还是喜欢新奇味道的读者,他们的身份都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是与作者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人。不同的是,传统文学的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单方面地与作者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而网络文学的读者却可以影响作者和作品。造成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由于传统读者的不作为,而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及时地反馈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终成形也就是众望所归了。
三、创作过程的比较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两者相似之处不少,物化阶段,差异颇多。首先,在发生阶段,不论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储备翔实的材料,并有一定的发现,从而在某种动机的引领下进入构思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物化前的观念成品,而观念成品在大多数时候又决定着物化后的最终文本。再者,在构思阶段,作家们都会有回忆、沉思、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然后通过积极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完整的观念成品。这些,二者在大体上是接*的,但还是有一些小差别。比如传统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而网络作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还有读者的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也使得网络作者跳出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同时,也为作品的物化预热。物化时,传统文学作家通过笔墨纸张等工具,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编辑发行。而网络文学作者则以键盘为笔,以电脑屏幕为纸,在敲击声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电子版的原创文学,也可以是附带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文本。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
四、作品文本层次的比较
作品的文本层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阅读的言语层。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阶段,大多会对语言文字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可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网络作家们的身份和语言运用水*参差不齐。的确,他们中有人写出了精品,可是,还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专业水*的不够,另一方面也因网络*台限制较少,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传统作家们毕竟有一定资历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写作时便会反复的推敲语言,加之有编辑的严格把关,语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再谈文学的形象层。
二者作品中的文学形象都不乏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传统文学作品有贾宝玉、曹操、宋江和孙悟空等经典人物,网络文学作品也有李强(《飘渺之旅》主人公)、张小凡(小说《诛仙》主人公)、唐龙(《小兵传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说《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大多数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语言一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玛丽苏”、“杰克苏”(指主角光环无敌的人设,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当网络上某种人物类型风头正盛时,一些网络作家便会盲目跟风,复制出各种版本的同类人物。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动,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虽也有同类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笔法下,却又“同中有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忠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他们一个个都是勇猛大将,但又各有特点。最后比较一下两者的意蕴层。
传统作家以其丰富的材料储备和优美凝练、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抒写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哲学意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写了北*小羊圈胡同市民艰难生活的同时,还展现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又如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哲学意味。再关照网络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有*年来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和《如果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网络作品却少有耳闻。并且,大多数作品中的历史是以架空、虚构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错误之处颇多。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只可说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历史厚度和严肃程度则明显不够。不过,单纯看二者的审美意蕴,却又无法分明谁优谁劣。因为两者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创作主体及读者、创作过程、作品的文本层次这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梳理了两者的对抗和融合之处,并从中找出了两者发展的掣肘因素。在这一点上,两者都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接续起文学发展的重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
1、存在方式及范围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在存在方式及范围上有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文学是发表在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上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是直接发表在电脑网络上,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而具有更大的创作开放性和随意性,从当前的网络文学来看,其写作自由度大,表达范围广,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任凭流露自己的情感。而传统文学在写作时,常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而显得拘谨、压抑、沉重,在心理活动的表达上无法做到淋漓尽致。
2、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
网络文学具有娱乐性较强的特征。它是以大众所喜欢的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为重点,重视是否能给网民们带来愉悦,注重对自己情感的尽力表达,而忽略文化内涵的存在,从而常常造成作品文化魅力的流失和不完善。在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写作题材为武侠(仙侠)的、都市言情的,青春校园的、旅游笔记、玄幻的、妖孤的、灵异、琐碎人生等各种内容。网络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所体现出的*民化、世俗化特色,正好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而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都是以表现重大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内容较为严肃。这类“高雅”、“经典”的纯文学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已越发枯燥乏味。
3、语言表达不同
网络文学作品在主导语言上与传统文学作品无异,因网络文学具有在线创作与阅读的特性,因此它具有语言表达方面的时代性与能动性。
一方面,与传统文学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的新颖性、准确性、形象性,注重词语的锤炼、语言的修饰、句式的选择不同,网络文学语言一般都不太讲求文句的修饰,结构较简单、形式较短小、表达较直接,具有明显原始性、大众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打破了原有的语言表达模式,一些独特的辅助性符号冲破禁忌被广泛使用在网络作品中,用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内容或情绪,给网络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阅读感觉。如:“FB”代表腐败,“*”代表论坛讨论区的“版主”,“大虾”,代表技术很高的“大侠”,“520”代表我爱你,“54”就是无视;“—_—P”,代表流汗,3Q表示多谢,7456即为气死我了等等。这些俏皮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追求审美、追求高雅的语言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网络气息。
4、表现形式不同
网络文学由于是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追求作品的通俗易懂,因此其表现形式多以章回小说形式连载于网络上,每写一次更新一次,作者可根据网友的评论随时调整写作计划。传统文学主要是在书本、报刊、杂志上发表,因书册、杂志容量大,它一般不采用连载形式。
5、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不同
网络文学注重的是点击率,面对的是大众,它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更贴*生活;而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倾向于思想深刻和艺术精湛。传统文学它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6、创作主体及读者参与不同
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对创作主体无论在年龄、性别、创作水*等方面都没有任何限制,从初学者的涂鸦到造诣精湛者的杰作都能被容纳,文学创作不再是由少数作家垄断的职业行为,它已走进了民间大众。
与传统文学文本无法参与和改变相比,网络文学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即读者能参与创作。传统文本一经创作出来就具有了“特权”,读者面对作品,只能是静观阅读再加以想象,大大限制了读者的读解权。网络文学则不同,它能够实现创作者与读者间的双向互动。在网络小说连载过程中,读者可以跟帖对文本进行点评或回应,发表自己看法、建议、见解等,作者可参考读者的跟帖留言,去构思小说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细节的铺成……甚至采纳读者的意见,选择让一对夫妻是离婚还是继续相爱;主人公养的宠物是温顺的小兔还是凶猛的猎狗;小说是以悲剧还是喜剧结尾等。这种作者、读者共同参与创作的过程,展现出了网络文学蓬勃的生机。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联系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存,学者马季曾说:“当代*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说,未来的*文学,既不是现在的传统文学,也不是现有的网络文学,而是经过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之后的新型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关系当前正走向融合。具体体现在:
1、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互参考、借鉴。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如小说、诗歌、散文、杂谈、曲艺、戏剧等都基本相同,虽然在写作技巧上因载体(传播媒体)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但它们之间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相互融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沉寂一时的诗歌如今已再次活跃起来,到目前,诗歌网站、论坛、专栏和博客已超过1万家。
2、写作方式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融通。
以往的传统文学创作,通常采用的是正襟危坐,伏案执笔,满地废纸的写作方式。受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今的传统文学创作已变成了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作者身是何处,随时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创作与修改,甚至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在线发表。快速、高效、安全的传递方式取代了以往纸质信件的缓慢和不安全。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
3、发布载体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兼容。
取长补短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作家共同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遵循以往将作品通过书册、报刊、杂志进行发表的同时,也积极创新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与读者在网络上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而网络作家将作品除了在网上进行发布外,也开始将作品出版成书或在报刊上进行连载,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提升自己的作品,以期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实际上,网络吸纳传统文学,出版社出版网络作品一直都没间断过。起点中文网站就曾发起全国30省作协*小说比赛,这既是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深情呼唤”,也是传统文学主动同网络文学的“亲密接触”。
4、读者群成员和侧重点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互兼顾、相互转化。
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主要是一些有文化、有文学常识、懂网络、有强烈表达欲望、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学样式的青少年。他们不喜欢政治的、严肃的、反映社会重大主题为内容的文学。传统文学的读者群是包括网络文学读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中的广大读者。这些文学爱好者,不仅包括要阅读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的草根一族,也包括要阅读社会的主流文学、严肃文学的文学专门工作人员和文学研究人员。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转化为传统文学的读者,可以像传统文学读者那样,去阅读主流文学和反映社会重大主题的文学作品。
5、思维观念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逐步融合
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逐渐成熟,正努力从传统文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中去吸取养料,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传统文学也早已摒弃了一直以来对网络文学的偏见,吸取其闪光点,努力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新方向。受网络文学影响,传统文学不再一味地追求精英路线,早已认识到只要面向大众,就能更好地达到普及文学的目的。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互填补缺陷,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一统天下,但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广东作协党委副*李国伟曾提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不是对立的概念,两者遵从同样的文学规律,各有优势,各有市场。”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各有优越之处,两者相互补充与改进,必然促成当今文学的繁荣。
在*网络文学出现的20余年里,互联网技术与文学艺术比翼双飞。随着海量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网络文学评论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现有作品的价值评估,而且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势。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类型,与传统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传统文学作为基础,单纯靠超链接、互动和商业运作等手段,网络文学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文学史的视域中,接续传统文学评论,是网络文学评论向前发展的必由路径。
从网络文学诞生到现在,网络文学评论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论证网络文学的合法性,二是探求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从1998年痞子蔡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2010年*在*作协会议上指出“网络文学兴盛是好事”,这十余年可视为网络文学评论的第一阶段。在受到网民喜爱和媒体热捧之后,网络文学还亟须得到传统文学作家、学术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
传统文学是*评价网络文学的重要参照系。她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写作都是文学,都要遵循文学自身的标准,同时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权,人人都可写作;其文字表述的率真和紧贴内心的鲜活语言,很多时候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可以说,*的这一评价,是在文学史视域中观照网络文学的结果。离开了传统文学,我们无法正确评价网络文学。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生:愿意。(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起,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办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兴趣,在课结束之前我延伸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样背给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决定在两周后举行一次赛诗会,以学*小组为一小组,分别把自己学过的古诗教给小组里的同学,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得古诗多。
这一环节,我用两周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学生压力不大,感觉也不累,但自主学*古诗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天天向我汇报学*的情况,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带动了全班学生,让我真正感觉到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古诗的兴趣被激发了。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 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
三、 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本学期,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如何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呢?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下面是我教《英英学古诗》一课中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精神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基本原则是“不求甚解,须知大意”的指导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学本课,我注意在诵读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例如: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课文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利用第二幅图,配上清幽的音乐,教师用充满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再让学生看图想象:“中秋节,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回到古诗朗读上,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的意境,再现了诗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古诗,激发学*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古诗教学教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 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 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
三、 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四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古诗词教学反思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组开篇的课文,以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意上要比理解现代文稍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能大体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现在我将此次教学的得失总结如下:
优点:
学*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了《泊船瓜洲》后,接下来放手孩子学*了《秋思》和《长相思》,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秋思》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畅所欲言学*了古诗词后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另外,这三首诗词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间、数、重、行、更等,因为上学期我教学过此诗,便觉无“见”应读“jian”,我当时不假思索的一口否决,但是后来查资料时发现这个”间”就读“jian”。顿时,羞愧难当啊,这是教学准备时没有仔细研读教材所致失误啊,从此以后,要百读不厌地研读教材啊,因为一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总会有新的发现。
上完《古诗词三首》我首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一节课下来自己的过渡语言单一,无法全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一节课执教两首古诗容量大,总感觉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设计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这点,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忽视对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在《乡村四月》教学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如果此时我能有意识地对乡村劳动场面进行一番描述,相信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气氛,入情入境。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生怕在课堂上讲的不够,却忽视了对学生拓展的训练,“广积粮”的教学意识将我们引入另一片崭新的天地。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数不胜数,如何在小学阶段达到一定的目标,靠的不是老师一首一首地讲,而应该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意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阅读,主动积累。
为了完成小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与任务,我精心设计了《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一课。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是成功的,它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朗诵能力与水*,而且由于有音频视频上的名家示范朗读,对学生课堂上朗诵知识与技能的学*、借鉴与提高产生了莫大的作用。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项:
1、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
2、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与弘扬。
3、探索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落实途径与方法。
将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放在首位,这是由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这节课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的。同时,因为是小课题研究课,所以实验、探究并创新阅读课朗读指导方法,就自然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之一。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共分为四个步骤:一是为了使学生对古诗词文学知识有所认识与了解,特设置了领悟诗的内涵环节。这是上好整节课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谓“诗无达诂”,只有理解了古诗词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了它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手法,才能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主旨与情感,也才能吃透诗歌,与诗人气脉相通,读出意境,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二是佳篇名作诵读,先听录音欣赏视频,再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所谓诗情画意,每首诗词就是一幅绝好的画卷,而优美的音乐更是为诵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再加上知名播音员声情并茂、饱满深沉的示范朗读,使所有学生在朗读方法与技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指导与启发。三是佳篇名作吟唱,先欣赏视频中的诵读与演唱,再由学生进行诵读,也可演唱。古诗词不仅能诵读,而且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对学生来讲又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我这节课的创新之一,虽然吟唱与朗读完全不同,但两者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事实证明,学生的情绪在这个环节达到了整节课的最*,而古诗词朗诵的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与飞跃。四是作业,这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得到的朗读知识,继续提升朗读能力与水*,并为下节课的复*提问环节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客观来说,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这首先得益于教学设计的精心与用心,因为进行阅读课朗读指导的研究而专门设计一节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课,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至少这样做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其次在于本节课朗读指导教师的范围有了质的变革,不仅是过去的执教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音视频”老师。而且其朗读的质量常人难以匹敌,对学生来讲更是异常震撼、刻骨铭心———原来诗歌可以这样诵读,太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学*吟诵之后,我才发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即使不能说是错误的,也是偏离的。今天教《古诗词三首》,我按照我学*后的正确方法来教的。
第九册《古诗词三首》包括了两首诗一首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秋思》上学期我们吟诵背过,不在课堂上讲,特别要强调的是“思”读第四声,因为古诗中,名词的“思”是念去声的。“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念第一声,这个字是押韵的,押邻韵。如果不押韵,诗意就断了。(晋如老师的话)
这一课,先讲词。因为词的知识,学生以前是不懂的,因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让学生对“诗词曲”有个明确的认识: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根据朝代来区别的;写诗、填词、制曲,这是根据写作方式来分的。为什么是填词?因为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严格的要求,不是乱写的,是“填”进去的,就像填空题一样,所以叫“填词”。
那么,“长相思”是怎么样一个词牌?是双调(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韵1叠韵。跟上学期学的“忆江南”词牌是不同的,“忆江南”是单调,5句,27字,3*韵1叠韵。这个非常好理解,所谓双调,就是有两个段落,名为“片”。课本的标调是依据字面意思的,体现不出词的押韵,其实在词里,标点的更大作用是标示韵脚。所以我教学生全部改正过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词里,标点符号体现是韵脚标示。凡是押韵处标“。”号,不押韵处标“,”号,逗处标“、”号,除此外没有其他的标点符号。所以懂词的人,一看这个标点就明白了。
“程、行、灯、更、成、声”是韵字,属于《词林正韵》(《词韵简编》)里的“十一部”。《词林正韵》(《词韵简编》)是所有填词的人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了解了这首词牌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开始吟诵这首《长相思》,是徐建顺老师的调子。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几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会吟了,会背诵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学完词之后,再学诗。拿到一首诗怎么去读?首先要分析诗体。《泊船瓜洲》是一首七绝,也就是*体诗。*体诗必须是严格按照*仄和押韵要求的。
一、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理由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教材中特有的板块,每册安排两次,每次四首。所选古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课外古诗词诵读》可以不安排课时施教,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注解及赏析文字一般都能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但果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大多学生往往止步于背诵默写,不会在进一步诵读欣赏,不断加强文化积累的课程要求上下功夫。而文化积累、欣赏能力直接关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这些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推崇的“核心素养”之要素。因此,有必要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以课外古诗词的学*为载体,进一步夯实古诗词诵读欣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尤其在初始年级阶段,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不断强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古诗,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一一学*显然不妥。考虑到初一学生在古诗词学*中已有的知识积累,我将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定为“在揣摩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欣赏”。揣摩情感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的前提和关键。我曾在一篇发表过的文章中称之为“打开古诗词鉴赏之门的钥匙”,中考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尽管形式多样,但或多或少都与准确揣摩诗人的情感有关联。因此,这一目标还需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强化。至于“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正确默写”这一目标,须要求学生课前基本达成,课堂上则通过检查反馈,让学生增强准确理解诗句大意的意识,同时通过“霄”“蹄”“犹”等易错字的辨析,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句的鉴赏层面。
三、关于课堂设计思路及课堂模式的运用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按照我校新修订的校本化课堂模式——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
普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其所依据的新课程理念具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课堂结构一般也不外乎课前自学、课堂导学、达标测学、拓展固学几个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大家努力朝向的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是大家崇尚的学*方式;课标学情是大家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大家又将努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三要素。我们的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前卫性与自主性。我以为,这一模式的运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智慧”二字,对我来说,恐怕用一生的心力也难以修炼到位。但人还是要有梦想的,智慧课堂便是我们戴泽人永远的梦想和追求。
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分四个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方法引领。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两个教学目标分别创设“默写互评”与“诵读比赛”这两个教学情境,第一个情境重在强化学生对诗句理解的意识,第二个情境重在构建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两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均按“最*发展区”理论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已有的认知(默写现状),并回顾相关知识与方法(第一次学*诗歌时“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等要求),建立准确默写与揣摩情感的最*发展区,引领学生结合新学内容进行“辨析错别字”“准确揣摩情感”的方法与能力的迁移。
第二,自学交流,构建新知。
本节课,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共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认为在古诗词默写中,避免写错别字的关键是什么?2.你在古诗词诵读欣赏中是如何揣摩诗人情感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在默写后互评的基础上很快能形成初步感知,教者有意识地列举学生易错的三组形似字(“宵”与“霄”、“啼”与“蹄”、“尤”与“犹”)让学生辨析、讨论。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者适时提供图片资料(潼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的地形图)作为学生准确认知“河流大野犹嫌束”这一难句的脚手架。第二个问题则在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竞赛的基础上自然抛出,学生由于有了感情诵读的铺垫,对揣摩古诗词情感的方法一般能说出自己的一两个经验来。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想象情景,学生可能已经淡忘,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唤起他们已有的认知并结合新的认知情境尝试运用,从而再一次构建“想象情境、揣摩情感”的新的认知。教学目标与重点由此而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互动体验,提升能力。
这一环节在本节课中与第二个环节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生围绕两个主问题在自主学*的基础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动体验、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须密切关注学情,并在课前较为充分的课堂预设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敲打、灵活引导驾驭。教者的教学智慧、课堂的精彩生成主要应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不过,这一过程的结果一般很难如愿以偿,我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概莫能外。
第四,智慧建构,检测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实际展示的“课堂演练”与“课外巩固”加以体现。这一环节的“智慧建构”重在设计的精心。比如,《嫦娥》一诗的选择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作者,刚刚学过他的《夜雨寄北》,便于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揣摩情感。二是出处,选自学生的《补充*题》(经省教育厅审定的义务教育免费资料),为学生进一步解答《补充*题》中相关的赏析题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三是内容,诗中每一句都有值得学生想象的情景。四是联想,嫦娥的飞天之梦在我国又有重大突破。20xx年元月3日,嫦娥4号探月器经过26天的飞行第一次在月表背面成功实现软着陆,玉兔2号登月车顺利巡月探测并传回许多高清图片。“课外巩固”中所设计的诗歌赏析题全部源于课本中的四首诗,且与情感的揣摩密切相关。
四、教后反思
1.今天的课堂氛围有点沉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够理想。这一方面说明了我的课堂智慧远远不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理由是成立的。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初始阶段确实需要反复强化,尤其是通过“想象情景”揣摩诗人情感这一及其重要的赏析技巧的把握还远远不能到位,因此,我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合宜的。
2.从当堂的检测训练中可以看出,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想象情景”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基本达成。另外,学生整体诵读能力的提升由于指导恰当,在本节课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也得益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理念。原以为学生的朗诵水*是比较理想的,朗诵展示只是一个课堂过渡,但鉴于学生朗诵现状并不理想的实情,我觉得宁可压缩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也应当根据学生朗诵问题的症结所在适时点评,让他们收获成功的自信。从学生自信的表情中,我觉得这样调整是正确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分析]
古诗苔的教学分析 古诗的教学分析 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小学分析技巧型的古诗题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 古诗学与教的问题分析 古诗的学段分析 古诗测试中教与学的问题分析 古诗梅花的教材分析 古诗中的酒教材分析 祝福教材分析 对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分析 悯农古诗的学情分析 小学必背的古诗分析 21古诗两首的教材分析 分析古诗的 古诗的分析 大班古诗的学情分析 以美学的观点分析古诗 古诗《草》的分析 教育漫话摘抄及分析 古诗词三首的学情分析 古诗《咏鹅》的分析 古诗四帖的分析 悯农古诗的分析 古诗中的分析 古诗草的学情分析方案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材分析 分析古诗的拗救 小学古诗词的意境分析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论文 心理学分析变态杀手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 舞蹈艺术的哲学分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集锦9篇)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古诗教学教案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行路难古诗分析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花坛真漂亮补充句子 红楼梦中经典句子 得到后就不珍惜的句子 描写风景如画的句子 爱男朋友的句子 关于很累的句子 形容湖景色很美的句子 关于蓄势待发的句子 安东尼句子 描写牦牛的句子 赞美三峡的优美句子 描写夏天下雨的句子 好想谈恋爱的句子 看图补全句子 拼搏在路上的句子 微风拂过脸颊优美句子 形容心情很压抑的句子 亲人两行泪的恶搞句子 描写男子眼睛的句子 女人要充实自己的句子 关于秋天景色的句子 关于赞美荷花的句子 描写女生文静的句子 关于经济的句子 关于自然现象的句子 花和人的句子 关于内涵的句子 思念一个地方的句子 匆匆忙忙写句子 关于晨读的句子 描写大明湖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