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宗元的渔翁古诗释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柳宗元的渔翁古诗释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柳宗元的渔翁古诗释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柳宗元的渔翁古诗释义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说到唐宋八大家,那柳宗元就不得不说了。柳宗元是一个出色的诗人,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诗歌,其中就有《渔翁》。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哦,而寄托的是柳宗元在仕途上失败后寻求超脱的心境,下面就简单去鉴赏鉴赏《渔翁》。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渔翁》的创作背景
柳宗元的《渔翁》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其实这是在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为永贞革新的事情,直接被贬到永州,一生的才华无法得到报复,因此就寄情于异乡山水,于是《渔翁》就出现。
《渔翁》鉴赏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以上就是关于柳宗元的诗《渔翁》的详细介绍了,如果说你不了解,那建议可以来瞧瞧哦。
李白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其三】
孟郊
扬帆过彭泽,舟人讶叹息。 【过彭泽】
钱珝
渚边新雁下,舟上独凄凉。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一十五】
斗转月未落,舟行夜已深。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二十八】
舟航依浦定,星斗满江寒。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五十七】
短缨何用濯,舟在月中行。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六十】
顾况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 【溪上】
霍总
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 【采莲女】
宋
孔武仲
舟子趋程意,轩轩欲贯虹。 【宝应界中绝句三首 其三】
王十朋
舟行良不恶,日啖小鱼虾。 【食虾】
刀笠烧畲俗,舟航撇旋乡。 【十八坊诗 兴儒】
舟过嘉鱼县,买鱼人道无。 【过嘉鱼县】
风水雨俱逆,舟行何太稽。 【过老鼠岐 其二】
王令
弋者窥未知,舟来避还去。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 其三】
王柏
舟行水上意,人立渡头心。 【题泽翁小卷 其九】
司马光
岫贴晴天阔,舟缘石岸深①。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 其四】
刘克庄
僧句多枯槁,舟公锦绣堆。 【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 其五】
孙应时
舟人因记得,俗客未经来。 【石灶】
张耒
江上浪无限,舟中酒一樽。 【江上二首 其二】
李石
江海翱翔地,舟行岸自移。 【扇子诗 其一十三】
1. 《小舟》陆游
小舟无定处,随意泊江村。云气分山叠,沙汀蹙浪痕。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高咏渊明句,吾将起九原。
2. 《小舟泝马湖江》度正
横斜骤雨巾折角,屈曲小舟屋打头。石壁愈高天愈远,乱云深处羁縻州。
3. 《小舟》赵师秀
小舟随处去,幽意日相亲。野草胜荷叶,轻鸥似逸人。闲思此湖水,曾洗几京尘。甚欲营渔屋,空虚未有因。
4. 《与曾亨仲曹六二兄买小舟游西湖》苏泂
贪忙安得似偷闲,日日红尘倦往还。买得小舟真似叶,败荷丛底看孤山。
5. 《谢冯贯道惠小舟》冯时行
先生怜我欲归休,为我添钱买小舟。老去尚余州县业,见来便起江湖秋。有名如合称聱叟,无梦焉能卖直钩。他日相随鸥鸟外,短篷烟雨醉懵头。
有关船的诗句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5、烟水本好尚,亲交何惨凄。况为珠履客,即泊锦帆堤。沙雁同船去,田鸦绕岸啼。此时还有味,必卧日从西。——杜牧《初上船留寄》
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⑴傍:靠*。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鉴赏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
《渔翁》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于永州时所作,满腔抱负化为云烟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的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其中,《渔翁》就是一首代表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⑴傍:靠*。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译文: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当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赏析:
这首诗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第一二句,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描写的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而是交错展现两种景象,表现了发生在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将他们集成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给人一种动态感。
第五六句,日出后渔船已进入中流,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与其说《渔翁》通过,描写充满奇趣的景色来表现作者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是更袒露了他那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因参与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诗风格清峭,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古今异义
在日复一日的学*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古今异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乡(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得养人术。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官方之理,与“民理”相对。)
白话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全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暗示了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二、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该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该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三、婉约而多讽。
此文结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古诗渔翁带拼音版
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渔翁带拼音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yú wēng
渔翁
liǔ zōng yuán
柳宗元
yú wēng yè bàng xī yán sù , xiǎo jí qīng xiāng rán chǔ zhú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yān xiāo rì chū bù jiàn rén , èi nǎi yī shēng shān shuǐ lǜ 。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huí kàn tiān jì xià zhōng liú , yán shàng wú xīn yún xiāng zhú 。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古诗渔翁柳宗元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12 古诗渔翁柳宗元带拼音版,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一下古诗渔翁柳宗元带拼音版,古诗渔翁柳宗元翻译,古诗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吧! 3 古诗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1.“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
2.“清湘”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 。
3.对本诗解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到晨雾消散旭日初升,渔翁也没见着一个人,表明其孤单之至。
B.日出以后,渔翁回首骋目,渔船已入中流,诗境极其悠闲恬淡。
C.末句化用“云无心以出岫”,可知渔翁很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
D.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
阅读参考答案:
1.“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符合生活真实。
“有奇趣”表现在:
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
⑵“欸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令人更觉神奇;
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可爱了;
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
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
⑺把慢写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2. 清澈的湘江水
3.D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时期。通过营造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来衬托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以反映作者谪居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是作者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人生境界的象征。
我们不能说这种理解没道理,但起码不准确、不全面。
且看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鸟”是动的,“人”是动的;“山”是静的,“径”是静的。动的事物皆仿若浮尘、过客,当它们消匿无踪时,亘古长存的事物便清晰地浮现了出来。没有了鸟的喧躁,大山凸显了出来;没有了人来人往,小径凸显了出来。它们仿佛是这个世界真正永恒的真理,就这样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诗人面前。
若把飞鸟与人视作这个花花世界中的浮华烟云、世情百态,那么显然诗人是想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这个世界的真相。无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不经意间成全了他。谪居永州,大概诗人能有很深的世态炎凉的体悟吧?并且,更能排除纷扰,静下心来思虑国事朝政及帝国走向吧?那么于诗人而言,斯为幸或不幸呢?那么诗人的心境是凄凉孤独抑或是宁静喜乐呢?
再看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舟”是静的,“翁”是静的;“江”是动的,但仿若也是静的;“雪”是动的,亦仿若也是静的。有幸窥见世界本质的诗人以渔翁自况,将自身无比和谐地融入了其中。其中之乐,又有几人能解?
若把“江”比作不可违逆的时势,将“雪”比作不可测度的时运,则诗人驾一叶扁舟,披一身蓑衣,于江渚之上悠然垂钓,则不随波逐流、不抗争亦绝不逃避的姿态也就鲜明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然而,“江”、“雪”毕竟是动的,虽然看似安静。“动”的,便不可长久。当大江曲折回环,当世间雪霁天晴,人们会发现,如中流砥柱般岿然不动的渔舟,才是这里真正永恒的风景。
“钓”,使我们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诗人乃以姜太公自喻耶?如果我们仅仅理解到这一层,显然还远远不够。明主难期,则自身价值便无从谈起了么?
纵观这首诗,给我们一种有意造境的做作之感。这完全是因为诗人模拟的是自己的心境。一场精神世界里的大雪,一个坚信得以窥见世界本真并为之坚守不移的渔翁,哪里会在意世俗的眼光呢?即使无人理解、认可及喝彩,他都在那里,淡定且从容。
绘画中,有一种手法叫删繁就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这样的绘画理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半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半句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本段内容引自网络)。如果我们将柳宗元这首诗看作一幅山水画的话,则这幅山水无疑便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体现。
【译文】
山里已没有了飞鸟,山道上也看不见行人。
一场寂静无声的大雪,让这个世界变得简单、干净。
江面上一条孤独的小舟,小舟里孤独的渔翁。
他把鱼钩垂入水中,蓑衣斗笠上落满雪花。
1、《读书》唐·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2、《独觉》唐·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3、《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唐·柳宗元交侣*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
4、《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唐·柳宗元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始欣云雨霁,尤悦草木长。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松溪窈窕入,石栈夤缘上。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
5、《法华寺西亭夜饮》唐·柳宗元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莫厌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6、《放鹧鸪词》唐·柳宗元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罦。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7、《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唐·柳宗元贞一来时送彩笺,一行归雁慰惊弦。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一生判却归休,谓着南冠到头。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
8、《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唐·柳宗元郡楼有遗唱,新和敌南金。境以道情得,人期幽梦寻。层轩隔炎暑,迥野恣窥临。凤去徽音续,芝焚芳意深。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宏规齐德宇,丽藻竞词林。静契分忧术,闲同迟客心。
9、《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唐·柳宗元丘山仰德耀,天路下征騑。梦喜三刀*,书嫌五载违。凝情江月落,属思岭云飞。会入司徒府,还邀周掾归。
10、《奉*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淮右》唐·柳宗元方城临临,王卒峙之。匪徼匪竞,皇有正命。皇命于愬,往舒余仁。踣彼艰顽,柔惠是驯。愬拜即命,于皇之训。既砺既攻,以后厥刃。王师嶷嶷,熊罴是式。衔勇韬力,日思予殛。
11、《奉*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唐·柳宗元皇耆其武,于溵于淮。既巾乃车,环蔡具来。狡众昏嚚,甚毒于酲。狂奔叫呶,以干大刑。皇咨于度,惟汝一德。旷诛四纪,其徯汝克。锡汝斧钺,其往视师。师是蔡人,以宥以厘。
12、《感遇二首》唐·柳宗元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徒嗟日沉湎,丸鼓骛奇音。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13、《构法华寺西亭》唐·柳宗元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14、《龟背戏唐·柳宗元》长安新技出宫掖,喧喧初遍王侯宅。玉盘滴沥黄金钱,皎如文龟丽秋天。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投变转动玄机卑,星流霞破相参差。四分五裂势未已,出无入有谁能知。乍惊散漫无处所,须臾罗列已如故。
15、《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唐·柳宗元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王程倘馀暇,一上子陵台。
16、《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唐·柳宗元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17、《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唐·柳宗元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
18、《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唐·柳宗元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19、《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唐·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行行便濯缨。
20、《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唐·柳宗元知命儒为贵,时中圣所臧。处心齐宠辱,遇物任行藏。关识新安地,封传临晋乡。挺生推豹蔚,遐步仰龙骧。干有千寻竦,精闻百炼钢。茂功期舜禹,高韵状羲黄。足逸诗书囿,锋摇翰墨场。雅歌张仲德,颂祝鲁侯昌。
柳宗元的渔翁古诗释义 柳宗元渔翁的古诗 渔翁古诗柳宗元的拼音版式 古诗渔翁的注音及释义 柳宗元的柳宗元有名的古诗 有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古诗? 查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诗词 渔哥子古诗的释义 柳宗元的古诗《早梅》 柳宗元的怀古诗 古诗中渔翁的含义 柳宗元的诗风古诗 柳宗元的古诗大全 柳宗元的诗句 韩愈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爱国古诗 柳宗元的名句 有关柳宗元的古诗 早梅的古诗柳宗元 柳宗元的4句古诗 柳宗元的名言 江雪唐柳宗元古诗的*义词是 柳宗元的古诗特点 柳宗元写的古诗300首 柳宗元的代表古诗 柳宗元的古诗文 柳宗元名句 柳宗元的古诗是哪首诗
关于小舟渔翁的古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古今异义 江雪柳宗元的古诗带拼音 渔翁柳宗元的诗词阅读答案 《渔翁》全诗赏析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柳宗元的古诗成就 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 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 古诗渔翁带拼音版 柳宗元《江雪》的古诗赏析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译文 江雪柳宗元古诗及诗意 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 关于渔翁的诗句 古诗江雪柳宗元翻译(江雪原文赏析及解释) 江雪柳宗元_江雪古诗 柳宗元的诗 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的诗有哪些 渔翁古诗带拼音版解析132句 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诗词 柳宗元的诗,《渔翁》诗歌鉴赏 春天的古诗及释义 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渔翁 柳宗元阅读答案
描写春梅小鸟的古诗 细腻情感的古诗 春节或过年的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欢庆 古诗大海的形容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俑版) 被罢官的古诗 古诗中含黑字的 有关爱情凄凉的古诗 幼儿古诗小池的串词 写给男朋友的爱情古诗 麻姑献寿的古诗 形容仙人的古诗 好的古诗意象 霞霞的古诗 含狗字的古诗词 60首描绘男女之事的古诗 描写胜利后高兴的古诗 常见古诗词的思乡感情 感谢别人款待的古诗 里面有年字的古诗 有无形容郁金香的古诗词 销售人员的古诗 形容学*书法的古诗 默写一首描写祖国秀丽的古诗 有关古诗文的趣事 我船瓜洲的古诗 初二上的古诗人教版 带有韩字的古诗 写黄海的古诗词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