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关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南山老友茶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南山老友茶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终南山古诗赏析(赏析王维终南山)

  •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 终南山王维赏析(终南山王维古诗欣赏)

  • 家在黔灵甲秀间

    提到唐诗,人们首先想到李(白)杜(甫),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其实还有一个与李杜齐名,人称“诗佛”的王维。王维与李白同年生(公元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小11岁。三人生活的轨迹几乎都在大唐由盛转衰时唐玄宗时期。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是文人水墨淡彩山水画派“南宗”的代表,*奉王维为祖。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终南山靠*唐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无不遊览有着瑰丽风光的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留下无数诗篇。《全唐诗》中有1500多首诗与终南山有关。王维两度归隐终南山,写下大量的山水诗篇。其中,一首诗名叫《终南山》的五言诗是公认写终南山最具代表性的诗篇。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诗入画,画入诗的道理。这首写终南山的诗,他从个别景观入手达到显示终南山全貌的手法,一句诗一幅画,引人入胜,所谓“意余于象”也。

    录《终南山》诗于下:

    赏析于下:

    (“连山到海隅”也有“连山接海隅”之说)

    首句“大乙*天都”中,“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天都”指天帝的居所。此句大意为:

    巍巍太乙(终南),你的颠峰直插天际,几乎接*天帝居住的地方了。

    遥望终南山,顶峰似乎已达天庭,这是夸张的写法。

    “太乙*天都”山水画:

    第二句“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连绵不断已达海边。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陝县,远远未到海边(隅)。若从写远景看“西望不到头,东望不到尾。”用“连山到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觉得真实。后世画家画出了这样的山水画面:

    首联写远景,王维用远眺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上联写运景,这一联写*景。三句“白云回望合”意思为:

    我进山行不数里便入墜云中,我行走时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茫茫一片。

    “白云回望合”山水画:

    四句“青霭入看无”。青霭,指云气,山上云气呈紫色故称青霭。此句的意思是:

    我朝着濛濛的青霭走去,可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見。

    “青霭入看无”山水画: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终南山常年笼罩在茫茫白云,青霭中,一切都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有进一步探访的“冲动”。

    这一联又返回宏观,写终南山的辽阔,变化万千。第五句“分野中峰变”,的意思是:

    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山东西隔开。

    “分野中峰变”山水画:

    第六句“阴晴众壑殊。”此句的意思是:

    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千形万态。

    “阴晴众壑殊”山水画:

    第三联对终南山高度槪括。诗人立足于“中峰”,极目四望:东西绵延,南北辽阔;阳光之下,或浓或淡,千岩万壑,形态万千,真是尺幅万里。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评价。因为前三联都是写景,尾联突然写人物的活动,所以争论较多。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诗人想留宿山中,还想继续探访终南山美景。所以看到山涧中有樵夫砍柴,隔涧寻问寄宿之处,极富诗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山水画:

    纵观《终南山》全诗,从远眺“*天都”.“到海隅”始。便入*景,在白云.青霭中探索而行。后转入宏观,写终南山“中峰变”,“万壑殊”。一句诗一幅画,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王维用四十个字的五言律诗,为偌大的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难怪*称《終南山》为山水诗经典之作。

    赏诗已毕,余兴未尽。笔者草书《终南山》一幅,水*有限,仅作本文收官插图,以助诗意。

[阅读全文]...
  • 诗经:南山

  • 诗经
  •   《诗经: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1、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2、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3、有荡:即荡荡,*坦状。

      4、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5、止:语气词,无义。

      6、怀:怀念。一说来。

      7、屦(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8、緌(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9、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10、从:相从。

      11、蓺( 异):即“艺”,种植。

      12、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13、取:通“娶”。

      14、告:一说告于祖庙。

      15、鞫(菊):穷,放任无束。

      16、析薪:砍柴。

      17、匪:通“非”。克:能、成功。

      18、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

      鲁国大道宽又*,文姜由此去嫁人。

      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

      鲁国大道*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

      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

      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

      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

      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

      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古今学者大多无异议。(仅个别现代学者认为是写“意中人他嫁”)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酒宴请桓公,将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国,在车子里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诗的一二两章讥刺齐襄公荒淫无耻,三四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妻子不严加管束。

      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要避免过于直白显露,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此诗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射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齐襄公*的无耻行为。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让别人抓到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当然,这意思也不是在字面上明白点出的,而是意在言外,一索可得。前人评此诗,谓其“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陈震《读诗识小录》),“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牛运震《诗志》),“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陈继揆《读诗臆补》),确乎如此。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文言汉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文言文句式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文言文句式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启发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阅读全文]...
  • 《终南山》唐诗

  • 唐诗,文学
  • 《终南山》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终南山》唐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终南山

      作者: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 诗经:节南山

  • 诗经
  •   《诗经: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注释:

      1、节:通“巀”。长言之则为巀嶭,亦即嵯峨。

      2、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3、师尹:大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炎”的误字,火烧。

      6、卒:终,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9、荐:再次发生饥馑。瘥:疫病。

      10、憯:曾,乃。

      11、氐:借为“榰”,屋柱的石磉。

      12、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13、毗:犹“裨”,辅助。

      14、吊:通“叔”,借为“淑”,善。昊天:犹言皇天。

      15、空:穷。师:众民。

      16、式:应,当。夷:*。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17、殆:及,接*。

[阅读全文]...
  • 关于终南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诗句古诗大全最新整理

  • 1.《终南山》唐朝

    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朝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

    3.《游终南山》唐朝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浮名。

    4.《望终南山》唐朝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5.《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唐朝

    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6.《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唐朝

    李白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7.《如梦令·见终南山石刻,署云,承安五年重阳》元朝

    王哲

    大道长生门户。凡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

    8.《望终南山诗》宋朝

    梅泽

    明月一樽酒,清风万卷书。南山山下地,终欲卜邻居。

    9.《望终南山》唐朝

    张元宗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足车轮不暂闲。 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

    10.《游终南山》明朝

    王鹤

    势拔群山净拥螺,声传空谷听樵歌。紫芝满地云常护,翠壁插天雨乍过。虎豹洞深千嶂合,蛟龙潭古万年多。云踪望彻迷前路,断壁悬崖尽薜萝。

    11.《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唐朝

    王维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12.《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唐朝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13.《题终南山白鹤观》唐朝

    张乔

    上彻炼丹峰,求玄意未穷。古坛青草合,往事白云空。 仙境日月外,帝乡烟雾中。人间足烦暑,欲去恋松风。

    14.《翰林院望终南山》唐朝

    吴筠

    窃慕隐沦道,所欢岩穴居。谁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庐。 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尝摅。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 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悠然相探讨,延望空踌蹰。…

    15.《退朝望终南山》唐朝

    李拯

    紫宸朝罢缀鸳鸾,丹*前驻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

    16.《瑶台月·违终南山·其中疑有脱误。》元朝

    王哲

    摧云放肆投闲路,清风明月长载。回光返照,莹彻澄波青黛。仿佛里、远望嘉山,静至收归宁海。前生约,今生在。遇明了,便明对。相…

    17.《张师夔为郭子静作终南山色因题》元朝

    张翥

    终南山色秀可食,中有游云动凝碧。华岳西面仙掌高,仙都下射金精白。绀宫琳馆凭险阻,渭水晴川来咫尺。古木深藏魍魉寒,阴厓晓入蜿蜒黑。幽人旧隐依青壁,萝径紫篱闭寥阒…

[阅读全文]...
  • 岁暮归南山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岁暮归南山》,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是不是觉得岁暮归南山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独自一人晚归的唯美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 陶渊明的“南山”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五

      这是一首明白如话的诗,任何时代的汉语读者都无须引领,即可进入诗境,而且都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句好诗,为这一悠然的诗境神往不已,甚而在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陶渊明,或五柳先生,在某处山脚的树荫下“不求甚解”地眯着眼,度过一刹陶然的时光。自然,他们有理由这般享受陶渊明,但他们不应忽略了陶渊明还是一位有着不可企及的境界的大诗人,“不求甚解”是一个参透了生命的高度与深度的人所追求的一种浑融状态,而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浅尝辄止——能使这样的大诗人“欲辩已忘言”的“真意”,可不是简单的。

      历来认为,“欲辩已忘言”的出处是庄子《外篇》中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踢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踢;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的:捕鱼的器具是为了水里的鱼,得到了鱼之后,即可将它弃置一边;捉兔的装置是为了奔跑的兔子,得到了兔子之后,即可将它弃置一边;语言的功能是为了隐藏的“真意”,得到了“真意”之后,亦可将它弃置一边。其要旨与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实际上大相径庭,倒是与艾略特的《四部四重奏》中的“上季的水果已然吃净,吃饱的野兽便踢去空桶”如出一辙。依我的理解,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除了表明一种与大自然浑然相融的醉意外,至少还应有这样的两层含意:一层是,当他欲说出这诗境中感悟的“真意”时,却发现根本无法言说,寻找不到用以来表达的语言;另一层则稍隐些,就是说他既已得到了其中的“真意”,实际上已无须言说——而如果试图言说的话,反而会使“真意”在言说中遗失。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或者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日后实际上就是在其教主陶渊明所拟定的“欲辩已忘言”这一教义中发展的,它试图在语言中呈示一种水中之月的诗境,让“真意”蕴藉其中,任读者去体悟,为一种永恒的无法逼*的魅力而诱惑。我曾见有学者将陶渊明与英国大诗人华滋华斯并论,探讨中西诗各自的特色。确实,他们相同的地方很多,都是东西方这两个最伟大的诗国的一流的诗人,大自然的诗人。但论者责备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没能象华滋华斯的诗那样,动辄数十行,甚而上百行地来对“此中”的“真意”进行讨论,辨析,而目为中国诗的短处。其实,他刚好说反了,华滋华斯那数十上百行的探讨,辨析,虽一时痛快淋漓,最终却将一个无法言说的诗境给肢解了,或者说狭小了诗境——他正处于陶渊明不愿站立的位置,因而,他没能象陶渊明那样见到“南山”。他只是得到了一些关于“南山”的哲学见解,这些见解是会在时间中褪色的,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观察“南山”的不同的角度。而陶渊明的“南山”却始终浑然地立在那里,雨后一般的清新。

      说是陶渊明发现了“南山”,大概不会引发争议,一千五百多年来,他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这个专利。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称作《饮酒》诗的华彩部分,甚而中国古典诗的一个至境,想来也不会有异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民百姓,稍爱古诗者,无不会背诵这两句,热心的追随者还会在居所的周围种植上菊花——这于不同层次的人皆很方便,也很相宜。他们见到了“南山”没有?恐怕不会乐观——但他们又觉得这两句诗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无以言说的魅力,无法舍弃。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们的目的性太强了。即使是陶渊明,在“种豆南山下”的时候,也没能见到“南山”,南山此时只是一个劳作的背景。“悠然”说来容易,做到却不易,它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风与水的心境,就如同那位孤独的渔人,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溪边的漫行——他因此偶然地进入了“桃花源”。而当他与那些高尚士们怀着某种目的,直奔“桃花源”时,则“遂迷”,“不复得路”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一幕场景:一个秋日的光线与时间中,陶渊明随意地在他的东篱边踱着步,那些风中摇曳的秋菊,仿佛大自然的神奇的呼吸与韵律,恍惚中向他暗示着什么……他弯下腰,采下一朵,试图移植于自己的手心。当他以一种植物的惯性重新直起身时,一个奇迹出现了,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南山”,浮动于他手中的菊花或金色或白色的光晕中——他的眼睛,菊花,远处的峰峦,偶然而奇妙地构成了三点一线。在这个角度上,陶渊明手心的菊花,就相当于渔人在“林尽水源”处所得的“仿佛若有光”的“小口”,具有一种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而此刻的“南山”,就是“桃花源”。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本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此评判到:神气索然矣。“望南山”为何神气索然,“见南山”为何意境精彩,实因为这个“见”字,含有一种自然“呈现”的意思,就如同“桃花源”在渔人面前的偶然而奇妙的呈现;而“望”字,则带有一种寻觅索求的姿态——这样的姿态中,“桃花源”与“南山”将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迷失,徒遗一片石头。关于“南山”,我现阅的《饮酒》诗后有这样的注释:江西庐山。或许注者还认为庐山这一风景名胜增添了陶诗的诗意。但说实在的,它完全败坏了我的兴致,比“望”字更令诗境索然。在陶诗给予我的想象中,“南山”的形象,似乎应是一抹淡蓝的色彩,为峰峦的线条所勾勒,浮动于时间与空间的某个距离,既不能逼*,却也并不遥远。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未尝试去探讨这一神奇的距离,因为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的“真意”,在很大程度上,便存在于这一距离所撑开的空间,我害怕在探讨中将“真意”,将“南山”遗失。至于庐山,则不然了,我可以很容易地从我的所居地测量出到达它的陆路或水路距离,当地旅行社的广告更简洁:“庐山三日游”——就是说,只需三日的时间,即可穿越它。而对于神奇的“南山”距离,不仅现有的尺寸不能提供帮助,而且在我们与它之间,至少还包含着两种距离:由我们的眼睛到纸上文字的一段;再由文字到诗境中“南山”的一段。对于前一段距离,我或许还可以比划一番,对于后一段距离,干脆就是无所适从。无法得路之际,我想,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即寻找某种参考,来想象一下那段诗意的距离及空间。

      博尔赫斯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小圆盘》,说是有一个国王,陷入了四处流亡的境地,但只要他的手心还握有一个小圆盘,他就仍然是国王。这个小圆盘只有一个面,似乎没有厚度——这在常识与经验中实在难以想象。然而,如果撇开实用实利的目光,我们将会很快发现,我们常见常说的“水中月”即是一例。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如陶渊明的隐居于田园,这个中年失明的人几乎终生隐居于书籍与文字之中,隐居于自己的诗的王国,因而,他对于文字与它的诗境的感觉,有着超常的敏锐。他的“小圆盘”在某种意义上,所指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论中“水中月”的诗境,它象征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诗之王国。这个“水中月”式的“小圆盘”的构成要素,自然是文字——它同样具有着单面的特征,而对于诗人来说,只要控制了它,就控制了一个王国,就是国王。这个王国的疆域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大,手指即能划出它的边沿,也显得很单薄,但它真正的疆域却存在于它的单面之后——它随着时间而无限地延伸,没有终结,没有朝代的更替,它与时间一样,是没有底的——这也是它只有一个单面的缘故。在勾勒了这个“水中月”式的“小圆盘”后的诗意王国之后,现在或许可以这么说,陶渊明的“南山”就存在于这个没有时间疆域的王国之中,而且可以是在这个王国的任何一个位置。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我”,曾不择手段地想得到那个“小圆盘”,但他失败了,“小圆盘”一闪不见了。他徒然地用斧子在消失的地方做了标记,就仿佛离开了桃花源的渔人一般——他一直在找,但一直也没有找到。

      颇为遗憾的是,今天的读者已很少提到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它约写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六十三岁,他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去世。这三首《挽歌》的伟大,当不在《饮酒》之下,古人曾将它与孔子的曳杖歌(“泰山其颓乎”)相媲美。在这组诗中,诗人提前为自己举行了葬礼,设想了被送葬的一幕幕场景,其深刻的悲悯,真实的荒诞,直是属于现代文学的。诗篇的最后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感人至深的《*》中引用,使之更为著名。但大多数读者对此的理解,恐怕还是一种生命必然归宿的怅叹,以及青山何处不埋人的旷达,他们往往忽视了这座山不仅仅是一座由土石构成的青山,还是一座有着时间中不会凋零的青色的“南山”——这两座山在某种意义上,分别代表了陶诗的可及与不可及处。实际上,陶渊明对鲁迅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深刻,尽管他们的性格是如此迥异,但在深层的山脉上是相通的。《野草》中有一首杰出的散文诗《死后》,即是描写“自己”死后的各种荒诞境遇,直是陶渊明的《挽歌》的现代版本,甚至鲁迅的遗嘱式的《死》一文,亦有着某种浓郁的陶渊明的味道。所以,鲁迅为了自己的陶渊明,与朱光潜曾有过一番颇为不给面子的论争,并非毫无缘由。当然,在我们*看来,两位先贤的陶渊明都没有错,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观察到的“南山”,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亦由此进入了各自的“南山”——如陶渊明在《挽歌》中所吟咏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阅读全文]...
  • 《游终南山》赏析

  •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为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浮名。

      孟郊诗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而言,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视,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根本看不到山外的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 石上生” 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委婉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异曲同工。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

      (《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属“ 奇险”一路。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 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同时存在,作者硬是把二者捏在一起,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 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时候,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

      实际上“奇而入理”、“奇而实确”。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前面八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 清幽宜人。插在其中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中的“险”是“*”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格外明显了。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 唯美古风,苏大《南山南》

  • 唯美,古风
  •   《南山南》苏大版

      词:陈落轩

      你在方塔的晨辉下,惜取光阴

      我在钟楼的草坪上,籍书枕经

      如果挥别之前来得及,知交对坐共抒生*

      晴岚凌云,故事分外动听

      他爱去大莲花底座的咖啡厅

      淘本旧册,俯读仰思悲喜

      他也心仪可园清旷的廊庭

      并笑称其乃“人间天堂的缩影”

      他说秋道上入目澄黄的银杏

      不及偎墙抽枝的绯樱

      又一年默契同赴好光景

      你于不经意馈赠的片语

      让他的追寻更有意义

      负群山涵浩海,笃行

      他想为你补上初见的问候

      来自从未蒙尘的赤子之心

      而时光吝啬让人不容小觑

      1900,溜走几代曾经

      你在方塔的晨辉下,扑花戏晴

      我在钟楼的草坪上,假寐拥曦

      如果挥别之前来得及,用瓷碗盛二寸黄鱼

      此身安处,岁月温柔轻呢

      你在方塔的晨辉下,惜取光阴

      我在钟楼的草坪上,籍书枕经

      如果落幕之前来得及,知交对坐共抒生*

      相期努力,荣光不难再续

      相期努力,荣光由你来续

      东吴桥,东吴门

      东吴遗风存

      养正气,法完人

      彻天地古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句子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语录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说说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名言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诗词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祝福

南山老友茶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山峰的成语和古诗 古诗开场白的诗 读书的古诗四字词语 祈祷家人*安健康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翁婿 古诗词中窗的意象 描写事物声音的古诗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写牡丹花的七言古诗 名叫议论的古诗 五首明月的古诗 春晓是赞美春天的古诗 描写西湖的优秀古诗词 对子女的祝福的古诗词 写景的古诗背景 关于熊猫的古诗大全 形容父亲大爱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空子 带有播种的古诗 罗和蓝开头的古诗 草的古诗教案幼儿园 写好看的古诗词 关于祖国江山如画的古诗 十二的古诗 翠碧鸟古诗的诗意 形容敬业奉献的古诗 同贺生辰的古诗 关于要致富先修路的古诗 关于战争丶边塞的古诗 带蒙的古诗 微信昵称两个字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