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关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魏晋风流名词解释

  • 魏晋风流名词解释

      导语: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也是文人追求的风格特征。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魏晋风流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魏晋风度如此光彩夺目,无非是因同其他时代相比,这些人显得不太一样。说是不同,简单说就是价值逆反。而从今天来看,这种看上去更自我的形象,无疑显得有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魏晋风度基于人的觉醒。荣华富贵朝存夕逝,学问信仰昨是今非,人生无常与性命短促挑战着宿命论的权威。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指引着魏晋名士们进行着向内的自我探寻。短暂的生命,死是必然。这种悲伤颓废的人生观的背后则是魏晋名士对人生与生命的无限眷恋与强烈欲望。然而没有什么是可靠的、真实的,除了即时的欢愉,这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观看似贪图享乐,堕落消极,然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生活的率真、坦诚却又无力的追求。想要把握住这种充满苦难而又短促的人生是一种虚妄,“不如饮美酒,批服纨与素”,把生命、人生寄托于一种更为虚妄的虚妄之中。

      说到魏晋风度不得不再闲扯点吃药的事,为了使皮肤变的弹指可破,他们吃很多奇怪丹药皮肤溃烂红肿所以穿袍子,袍子经常不洗,生出很多虱子,所以又有扪虱清谈一说,穿袍子或许更是是为了抓起来方便,吃药的祖师爷是何晏,当时他吃的是一种很厉害的“五石散”,大概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这几种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有毒的。这药贵呀,何晏有钱任性,吃完药通过疾走“散发”,便可免于毒死。疾走时吃药的人先是全身发热,后又变冷,此时需要吃冷东西,少穿衣服,冷水浇身。全身发热又让他们皮肤灼烧而必须穿宽袍,所以看见穿宽袍疾走的魏晋名士,觉得他们风度翩翩,实际上是吃药作的.……后来东晋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假装“散发”而摆阔,让我不禁为现代人辛酸,这充胖子的成本连打肿脸都不用,实在是太低了!这部分的内容,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有详细记载。

      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大多死很早,穷而狂傲,逃避现实,话说当时刘伶在他的木屋里也就是他家是红果果的状态,还与猪同饮。某日一人闯入他家见到他的玉体抱怨他不穿衣服,他对某人如是说:我在我家里不穿衣服是因为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闯进来就像突然把手伸进我的衣服里,到底是谁更应该羞愧。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是的,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

      妙章行世。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不过人们认为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孟德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至,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魏晋风流职场启示

      故事:

      关心时尚的请免进,因为我讲的不是鞋,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历史上有个时代,名为魏晋时代,这个时代总被打上“风流”的标签。是怎样的一种风流呢?先讲一个故事。东晋时有两个收藏癖。一个叫祖约,大家或许不知道此公为何方神圣,但总知道“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吧,祖约就是这位北伐志士的嫡亲弟弟。祖约喜欢收藏钱币之类的玩意,乐此不疲。另一个叫阮孚,阮孚喜欢收藏木屐,也为之废寝忘食。

      两人都是收藏发烧友,谁的境界高呢?某日,某人不请自来到了祖约府上,祖约正在料理财物,忽见人来,慌忙用身体遮挡那些收藏钱币的筐子,言谈举止大失常态。

      某日,某人忽然造访阮孚府上,却见阮孚正在自己吹火给木屐上蜡,一面做,一面叹息:“哎,此生不知道能穿几双鞋呢?”神色如同在闲聊一般舒畅优雅。

      故事结论:

      《世说新语》记载下了这则轶事,并给出结论:于是胜负始分。

      按魏晋时的评判标准,阮孚胜,祖约负。这个胜负是指人生态度的一种胜负。不看谁迷得深,而是看谁把持得淡定。祖约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钱币上面,被这些“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生当然“负”;阮孚虽着迷木屐,却跳得出来,保持得淡定,不为自己的爱好所奴役,这样的人生,当然“胜”。

      魏晋时代评判人物不只看成败,更要看能不能从成败中跳出来。事业可以输,风度不能输。套用一句话就是:哥比的不是事业,比的是境界;哥比的不是成败,比的是风度。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个有限的框框里发展。你的使命,就是把这个框框里的内容做好做精彩。然而,我们在把框框里的内容做好的同时,不妨也要跳出框框来看一看,如此才不至于被这个框框所累。做好框框里的内容,那叫敬业;跳出框框来看,才可以淡定。所以《三国演义》在开卷之前,先给读者一杯消火的凉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就是提醒了要你跳开来看三国的成败。

      东晋人物谢安,淝水之战的军事总指挥,他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没有发牢骚说: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而是以跳出大战这个框框的态度指挥大战。他在后方指挥所下棋,前方捷报传来,他将自己一生最漂亮的成绩表藏在袖子里,继续下棋,有人问起,轻描淡写一句:儿辈在前线大破敌军。

      古人如此,今人该如何?我们还需要像阮孚那样一面做业务,一面感叹一生能做几张业务单吗?

      我的看法是:需要,比古人更需要。因为在商品社会,财富容易泡沫化,成功也容易泡沫化。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上。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造就一个短时期的繁荣,养活一大堆经理、董事、骨干、白领。这种奇迹有如狂风暴雨般骤然而来,但也如老子所曰: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过几年,市场的需求和胃口变了,你还来不及高兴,业务单、成绩表就落花流水春去也,新的业务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所以,在热闹中不妨有一种冷眼光,在喧嚣中不妨有一份静心思。竞争时代,胜与负没有中间地段,业务拿不下,你就无地自容,非胜即败,心灵很容易在胜与败两个极端境地的高抛高落中粉碎。所以,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缓冲地段:淡定。

      打出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如果跳不出来,局限在成败得失的计较中,这种态度就决定你的人生失败一半了。东晋将军殷浩因为战败被罢官在家赋闲,他对自己丢官一直耿耿于怀。权臣桓温想重新起用他,殷浩马上给桓温回信,可这位仁兄太不淡定,生怕写错,于是屡次把信从信封里抽出来改写,以至于最后将一张空白信纸装入信封,桓温大怒,复官无望。殷浩难以释怀,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写字:咄咄怪事。最后郁郁以终。

      民间说老不看《三国》。年纪一大把了,也该跳开来看自己的人生,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成败了,却还陷在历史演义的成败纠葛中不能自拔,何必?何苦?

      只有跳出此山才能看清此山,只有跳出棋局,才能看清棋局。所谓旁观者清,你也要试着做你自己框框的旁观者。你淡定了,在你的职场,你就是谢安,你就能打出你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晋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晋字的诗词

  • 晋门。晋武帝

    周昙〔唐代〕

    汉贪金帛鬻公卿,财赡羸军冀国宁。

    晋武鬻官私室富,是知犹不及桓灵。

    招晋卿时晋卿到丹阳

    刘敞〔宋代〕

    识心非识面,常恨不相从。那作经年别,曾无一日逢。

    兴来清剡雪,吟出暮山峰。净埽门前路,期君马系松。

    晋阳怀古 其七 怀裴晋公

    何乔新〔明代〕

    淮西有猘犬,狂吠何狺狺。庙谟方致讨,噬齧及四邻。

    晋公秉旄钺,出顿激水滨。铁骑既萧萧,檀车亦辚辚。

    颜愬争效捷,古通敢逡巡。元凶卒就戮,宠锡何来频。

    归朝赞大猷,谠论常訚訚。青蝇纷来集,皇甫亦何人。

    奉身归绿野,诗酒陶吾真。列阃仰旧德,四朝推宗臣。

    高步姚宋后,谁能继芳尘。我歌*淮雅,清泪欲沾巾。

    晋鼓吹曲二十二首 其十二 大晋承运期

    傅玄〔魏晋〕

    大晋承运期。德隆圣皇。时清晏。白日垂光。应箓图。陟帝位。

    继天正玉衡。化行象神明。至哉道隆虞与唐。元首敷洪化。

    百寮股肱并忠良。民太康。隆隆赫赫。福祚盈无疆。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

    苏轼〔宋代〕

    爱之义也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归来长安望山上,时移事改应潸然。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饱风雪轻山川。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旗前。却因病瘦出奇骨,监车之厄宁非天。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欲将岩谷乱窈窕,眉峰修嫮夸连娟。人间何有春一梦,此身将老蚕三眠。山中幽绝不可久,要作*地家居仙。能令水石长在眼,非君好我当谁缘。愿君终不忘在莒,乐时更赋囚山篇。(柳子厚有《囚山赋》。)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

    苏轼〔宋代〕

    误点故教同子敬,杂篇真欲拟汤休。陇云寄我山中信,雪月追君溪上舟。会看飞仙虎头箧,却来颠倒拾遗裘。(子美诗云: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王孙办作玄真子,细雨斜风不湿鸥。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春和谭曦晋仲见惠之什晋仲夔人隐居归之城下箪食瓢饮有可乐者

    冯时行〔宋代〕

    大隐休誇浑俗尘,由来空谷有幽人。只无忧患催垂白,何必功名挂汗青。

    我已退非金马客,君宜上应少微星。卜邻有意诛茅切,竹杖交头到梦屏。

    春和谭曦晋仲见惠之什晋仲夔人隐居归之城下

    冯时行〔宋代〕

    大隐休夸浑俗尘,由来空谷有幽人。只无忧患催垂白,何必功名挂汗青。我已退非金马客,君宜上应少微星。卜邻有意诛茅切,竹杖交头到梦屏。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及弟子〔先秦〕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阅读全文]...
  • 含有晋字的古诗词 带晋字的诗词名句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帝纪·第一章》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晋书·列传·第三章》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晋书·帝纪·第六章》

    喜怒不形于色。——《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国语·周语·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北齐二首》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晋书·列传·第八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列传·第六章》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载记·第十三章》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国语·晋语·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晋书·帝纪·第一章》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

    华而不实,耻也。——《国语·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列传·第八章》

    饥则附人, 饱便高飏——《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掷地,当作金石声——《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

    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国语·晋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章》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医和视*公疾》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晋书·帝纪·第三章》

    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未知鹿死谁手——《晋书·载记·第五章》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非得贤之难,用 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国语·晋语·医和视*公疾》

    戚施不可使仰——《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李商隐《北齐二首》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论文

  • 思想,思考,文学
  • 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与其他朝代的文学思想相比,更具有一种全新的文学特点。在魏晋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学创作转变为个人的艺术活动,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感情;然而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文学思想本身的开放性质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魏晋文学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文学思想现象的再思考。

      关键词:魏晋文学;再思考;思想认识

      随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学发展史上的创新时期,其中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后世中也广泛流传。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来说据有十分重要的探究意义。因此,笔者在文章中对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极影响进行有效探究。

      一、魏晋文学的背景概述

      在魏晋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西汉文学对其的影响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赋作为两汉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更加新颖的文学形式。先秦时期屈原的《楚辞》以及西汉文人司马相如名作《子虚赋》在文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对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因此,文学思想发展到汉末时期,汉末建安帝时期,由于此时的*已经有曹操开始掌控,汉朝在此时已经有名无实。在这期间,文化形式已然发生了基本的变化,由于受之前汉赋等众多文化形式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逐渐出现了新形势。

      二、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发展到《离骚》,再逐渐发展到汉赋中的《子虚赋》等,均为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优良的文化基础。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化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魏晋时期的文化形式与之前相比也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从广义的魏晋文化含义来看,魏晋时期的文化形式在形式上更有一种往而复始的特质。可以体现在汉末建安帝时期的文学形式与汉朝初期更具抒情气息,而经后来两晋时期的文化洗礼,随后的南朝文学形式更具抒情气息,文学内容上更讲究以情代理。但此抒情却不是文学历史的周而复始,而是在传统形式上添加更加新颖的内容,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形式。例如曹植的《七哀诗》中所说: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瑜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在《七哀诗》中将自己比作“宕子妻”,将被遗弃妇女的悲惨遭遇用于比作自己在政治生活中被排斥的情况,将思妇与丈夫之间的离别比作自己与兄长曹丕之间的疏远。曹植在诗中叹息自己与兄长之间逐渐疏远,用“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比喻自己与曹丕之间日渐悬殊的差距。同时在诗的结尾处,曹植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衷心,同样在言语之中也无不表露了曹植内心的悲凉。

      曹植所创的文学作品,多数都以汉末的建安为分界线,在建安前期,曹植正处于青年,曹操对这个满腹才华的儿子更是宠爱。因此,在建安前期,曹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无忧无虑、踌躇满志的情感。然而后期曹操逐渐对曹植失去信心,将目光逐渐转为曹植的兄长曹丕,立他为嗣,曹植的心境也逐渐由前期的无忧无虑转为心灰意冷。

      三、魏晋文学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

      从汉末建安时期开始,魏晋文学便开始发展,发展到晋朝时期,由于司马氏擅权,荒淫无度、贪恋酒色,在朝中大肆屠杀,导致晋朝时期的文学名士多数十分凄惨。因此,与建安时期的魏晋时期文学相比,晋朝时期的文学并不是诣在宣扬政治思想,更多的是在文学形式中感叹内心忧伤的心境。因此,魏晋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多半是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在诗中将理论与情感进行结合,使文学思想变得更加深远。

      四、结束语

      因此,在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中,除了对前朝文学形式的传承,在发展自身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对后世的文化更加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上为我国文化传承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论文摘要:*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刨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r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魂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鱼.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虚实;创作;隐秀;“永明”诗风

      一、关于范畴研究的文学土壤

      *古代文艺美学、文学理论中许多重要范畴,与古代哲学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是在哲学的影响下实现转化并被广泛应用的。古代文论中“虚实”范畴的提出、形成以及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莫不与道家和佛教哲学息息相关。但古典文论中范畴的形成,其涵义的丰富与革新,又并非全部来自思想与哲学史,丽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受着文学实践活动这片丰厚土壤的滋润和培育。对此,当前学界常常割裂了虚实与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或者说对其发展、演变历程中与不同时代创作实践的互动关系,还研究得不够。

      一些学者论“虚实”时通常先从先秦哲学、美学中寻找其源头,但恰恰忽略了古典文学创作的深厚土壤,詹福瑞认为*年来古代文论的研究“多比较重视文学理论范畴的哲学渊源,然而却忽视了影响文学理论范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其实这种忽视是很不应该的,毋宁说是对理论与实践、文论范畴与文学创作的一种割裂。党圣元先生谈到:“以文学创作为核心的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认识的对象。比起哲学范畴,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似乎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多从历史与现实的文学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应该说,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同时置身于时代政治、社会思潮和士人生活共同构成的个文化场,它影响着某一个文论范畴的内涵与发展,只顾及一方必然会产生偏执。

      虚实范畴是古代文论中一个异常复杂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元范畴。其含义在千年演变中不断扩大、增生,具有极大的派生可能性,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艺术门类。胡立新等人曾对其多重不同义项进行过系统而详实的盘点,着重评析了其中八种常用义项,但这只是种横向层面上的历时性总结。文论作为对文学活动的一种总结,作为对文学思想的一种提炼和升华,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进程。“虚实”范畴由于打上不同时代哲学思潮、时代精神、审美心理或文学创作的印记,在不同时期有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改造的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含义指向是有所侧重的。在魏晋六朝时期,随着玄学之争与文学创作活动的繁荣,虚实范畴实现了由哲学、美学向文学、艺术范畴的重大转变,偏重于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主体素养与构思心态等。这里,笔者着重谈谈在魏晋六朝时期虚实范畴的产生发展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二、“虚实”在魏晋六朝发展原因探秘

      道家哲学对“有”与“无”的认识直接构成“虚实”范畴的最初渊源。《周易》阴阳观具有涵盖万事万物的最高抽象符号的意义,它开启了虚实的辩证思维,也赋予了其诗性特征。在虚实范畴真正广泛运用于文艺领域之前,还存在一个由哲学、美学到文艺、文学的转向问题,这是虚实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种转变就发生在魏晋六朝时期,是直接由魏晋玄学论争引起的,并且在实现这种转变之中和之后,人物品评、言意之辩又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使虚实内涵在此阶段大放异彩,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一)玄学思想促进虚实由哲学、美学向文学和艺术领域转变。汉魏时期,因*更迭频繁,斗争黑暗激烈,两汉经学也随着汉帝国的崩溃而衰落了。士人们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前生死无常、得失骤变,思考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而魏晋玄学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核心是老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尖锐地否定儒家纲常伦理,鄙视尘世间的沽名逐利、尔虞我诈,并以“心斋”、“坐忘”之法作“无待”之游。

      玄学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人,他们论证了本末、有无、言意等问题,把哲学上升到纯粹思辨的高度。尤其是其中有无、言意等范畴的讨论,极大地充实了虚实范畴的含义,导致了虚实范畴由哲学美学向文艺、文学范畴的重大转变。玄学思想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思想则将宇宙生成这一问题放在哲学、美学的层面来探讨,这对虚实范畴由哲学向美学、文学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论哲学总在努力地抛弃“有”而专注于“无”,正是在这点上,他比老庄走得更远。这使*后世文艺创作及批评相对地更加重视对虚境的营造和品味。

      (二)人物品评引发的“形神”、“气韵”范畴对“虚实”的启迪。人物品评的渊源和发展,非本文所论,这里集中探讨它在魏晋六朝时期对虚实发展的影响。虽然先秦时期人们将人物品评运用于相书,以对人物的祸富、寿天等进行评论、预测或议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已包含将人物的内在精神(虚)同外在形体相(实)相联系的合理内核。东汉时期,由于选举、提拔、任用人才的需要,人物品评正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风尚,并因曹操倡导和影响,实现了由重“德”向尚“才”的重大转变。刘劭作《人物志》,分析了人的筋、骨、气、色、仪、容、言(可见、可听之“实”)与内在智慧、德行、情感、个性(凭借意识、心灵和思维等感悟的“虚”)的关系。自何晏始,人物品评便迅速从鉴别、任用人才的政治需要转向对理想社会、人生意义与价值、人物个性与才能的哲学探讨和审美品评,并且在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大批玄学家的推动和践行下,人物品评开始带有与追求理想人格和生活态度相联系的审美性质。

      这种品评人物的“神鉴”法,器重人的内在神和理(虚),而不太在意外在的形和名(实)。要求凭借形,但又不局限于形,而须于凡形中见出奇神来。《世说新语》品评、识鉴人物尤其注重风神,当时在对“人”的审美鉴赏和评价中对“虚”(人物神韵之美)是异常地器重,这不仅影响到当时文学创作和品评,还波及绘画等艺术领域。这是一种非常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转向。可以说,自此以后,*古代艺术家乃至一般士人都在魏晋六朝开拓的“虚”之美中进行不断探索,熔铸着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生命追求,寄托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艺术境界。

      而魏晋六朝“气韵生动”的命题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赋予艺术对象一种生命运动力,必须有某种“虚”之美,“虚”之况昧,而不在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和描述,太“实”则作品缺少个性、张力和灵动。这对当时虚实含义的更新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虚实”当时在两个层面上涵盖了“气韵”、“神韵”以及“形神”范畴,或者说其涵义有主体才情素养和欣赏诗味虚美两个层面。

      (三)言意之争引发对“虚实”内涵的拓展。在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中,语言论意义的言意之辩又与本体论意义的有无之辩相辅相成。言意之辩引发艺术家对意的不懈追求,又为这一阶段虚实范畴中创作主情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玄学在认识论上足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的。王弼关于“言一象一意”三者关系的论述源于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但又融合了易传的“立象以尽意”之说。“王弼的明象把玄学的贵无引到文学理论中,直接带来了文学理论的得意忘言以及重神轻形”。这为魏晋文论家总结创作中如何处理好外物摄取(象)与情感传达(意),即当时“实”与“虚”的关系,如何生发出一种“味”来,从哲学的层面提供了理论先导。

      可见,虚实思想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形成和丰富,是得益于玄学思想、人物品评、言意之辩形成的磁场的共同作用。玄学之争根本一实现了这一范畴由哲学、美学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变。并且,玄学思想中言意之辩促使人“忘言”后去捕捉“意”,及人物品评思潮诱导下的重神轻形等,都极大地开肩了“虚”的范围,部分元素被虚实思想吸收后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美学思想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虚实”在魏晋六朝的发展及表现

      经玄学思想的蔓延和传播,虚实在魏晋六朝有了全新的变化,实现上,上述转变后,其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提升,这与这一阶段文学的全面觉醒,以及在哲学与美学思想影响下日趋走向繁荣的文艺创作密不可分。虚实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各种复杂而激烈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态势对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激发和启迪,他们先后对“实”景与“虚”情等等关系进行了敏锐的探讨和及时的总结,对文艺言志、抒情特征作了深入的挖掘。虚实范畴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具体含义,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指向作家的精神、人格修养和创作心理状态,重点论及创作主体层面。“实”即充实,是指人生阅历的广博和学养的富足;“虚”指虚怀若谷的胸襟(心空、不拘、空阔等),又指能忘怀尘俗的虚静心理(守雌、心斋、离俗、离欲等)。

      虚实论的此种涵义在先秦至汉阶段就有了萌芽和端倪,只是魏晋六朝时期才被理论家正式鲜明归纳总结出来。刘勰在谈文艺创作的“神思”说时即是辩证地看待这种虚实关系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神思》)。作家在创作伊始,必先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既要虚静养心,“虚而待物”,清除心里的成见杂念,使精神纯净,才能达到最全的认识,义要积学明理,对人生阅历悉心体察,以获得充实的学问积养。这两方面结合才能“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是从儒、道两家的思想中辩证地吸收了儒家重“实”的精神和道家尚“虚”的传统,结合起来看待文艺家的精神修养,尤其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野、阅历、经验与学养等。

      二是指向景物、物象与情思意理。这是从文艺作品内容的主客关系上着眼的,“实”指外界的人事景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是有形的、具象的;“虚”指情思意理,体现于人的意识心灵,抽象或朦胧的,是无形的。这里,虚实论与情景论有着交叉的涵义。或者说,虚实关系即指情景关系,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交融的表现。

      陆机在《文赋》中称“诗缘情而绮靡”,只讲情,不言志。大胆地突破了讽刺教化文学的“言志”文学观,以情感作为文学的根本,从根本上肯定和激赏文学中的“虚”,为虚境争取了一定的空间和领地。其“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看到了作家悲喜会因外界四时实景的变化而不同。刘勰在《物色》篇中进一步发挥了陆机“感物缘情”说,更为细致地描绘了四时景物的变化怎么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看,他始终兼顾了“虚”与“实”的二面。钟嵘论“物感”说时将“物”由自然实景的视域扩大到了种种社会现象,对“实”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要之,魏晋六朝时期批评家从创作表现的情和景、意理与物象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中讨论虚实问题。

      四、“虚实”与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之关系

      魏晋六朝时期的文论虚实连同,如情景、形神、言意等,相关范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文学创作活跃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主题关乎生死、游仙和隐逸等方面,是士人作家内心苦痛和挣扎的自然流露,他们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政治的残酷、命运的坎坷溯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也奠定魏晋六朝文学悲剧性的感情基调,正是这种感悟、思绪、情感和体验的传达构筑了虚实内涵中“虚”之维。伴随着对传统礼法、名教的怀疑和否定之风,崇尚自然在文人身上程度不同地表现为蔑抛世俗、放诞不羁、顺任情性,表现为对个体人格尊严、个性自由、理想家园的执着追求。这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文人赋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首次将文学放到了与立功、立德同等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独立存在的不朽价值。而且文人开始摆脱儒家的文学功利观来从事创作,由日常生活到作品内容,形象刻画等,都表现出对个体人格、尊严、情感、个性、自由等的强烈追求,各自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美学风貌来。这些都标志着一个艺术风格和流派多样化时代的到来。这一阶段,文学摆脱了儒教“止乎礼义”的束缚与麻醉,以及“温柔敦厚”之风的单一和刻板,日益体现出赏心悦目、抒情言志的审美特点来,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

      作家人格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是引发众多批评家进行总结和探讨的前提,极大地诱发了他们(其自身也是诗人,这种双重身份是*古代文学创作繁荣和文论繁盛的先天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引导当时文坛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后世提供师法的楷模。魏晋六朝文学创作的整体格局,是这一阶段文学批评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极大成就的重要土壤,是诞生单篇作家作品评论(如曹丕《典论·论文》)或系统理沦著作(如刘勰《文心雕龙》)的前提条件。并且,这种关乎作家主体的人格精神、气质个性和对时世对人生抒发的复杂情感是虚实含义多元化产生的基础。

      正是社会背景、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等对文学的繁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虚实思想准备了温床。那么具体到这一阶段的文本和创作呢?纵观魏晋六朝*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一部《世说新语》便是他们言行、思想和心灵的折射。他们在反叛和怀疑中,在失望和憎恨中,在蔑视和怠慢中,散发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鲜明的个性。

      这一阶段作品数量与种类之多,从《文选》可见;诗人数量之众,从《诗品》可见;文体的繁多,流派风格的多元化,从《文心雕龙》可见。这些繁荣的文坛局面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加之玄学思潮的勃兴,士族的兴起和对山水的发现,为虚实等大批范畴的催发提供了契机,注入了血液。故陆机、刘勰论虚实之缘情,不单作为诗人身份,就是面对当时大批既有的创作成果,是有总结的可能和必要的,是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的。参差不齐的创作格局,个性化诗人的成批涌现,各具特色的魏晋风度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刘勰探讨诗人的学识素养,为陆机总结创作的过程,为他们理清自然物象与人的情感,情感与表达之关系等,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虚实范畴涵义的充实、完善和总结,是深深根源于创作实践的,是紧密结合于文学活动的。离开了创作的土壤,这朵色彩艳丽的花儿不可能开得如此茂盛和鲜艳。探讨虚实不能单从理论层面人手,事实上虚实论的内涵从来都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这在唐宋时期更是如此。

[阅读全文]...
  •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有多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也有多个*更迭如走马观花般的乱世。这些个小*国家纷至登场,相互对峙,自我感觉也是一世之雄的样子。但只是苦了后世人,许多人对这些时期总是一脸蒙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一、楔子:旧时代的终结

      秦汉帝国是*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代(尤以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为顶峰),而其强盛的基础则在于极为彻底的编户齐民制度,国家通过控制编户,强有力的保证了税源、兵源的充足,为其开疆拓土提供了条件。

      但是自西汉元帝以来,伴随着官僚机构的逐渐腐化,地方豪族出现,他们包庇人口、武断乡曲,他们的存在与秦汉帝国的体制相对立,到了东汉中期,部分豪族通过家传经学逐步转变为士族,逐步从地方进入中央官界,进一步巩固其势力。与之同时,官僚机构进一步腐化,导致皇权弱化,外戚和宦官不断的争斗导致了中央权威的丧失。在中央和地方两股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国家对地方日渐失去控制,最终本为监察区的州转变为行政区,帝国开始走向瓦解。

      西晋虽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士族和豪族完全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社会,国家对地方控制极弱,晋武帝繁琐、细致的布局正体现了西晋局势的一触即溃,最终在晋武帝去世后不久,毁灭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正式爆发。

      八王之乱看似为宗室间的大混战,但实质上则是被诸王引为幕僚的士族间的乱战。宗王本身并无自身势力,他们在出镇一方之后吸收当地士人进入都督府,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通过地方士族对州郡进行控制,赵王伦之孙秀、齐王冏之五公皆是地方上的次等士族代表,因而八王之乱实质上是离心于中央的地方势力的乱战,是中央皇权与地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西晋社会整合的失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内迁的胡人站上了历史的前台。

      综而言之,魏晋时代无法统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秦汉的编户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士族和豪族成为了地方上的主宰,如何处理与其的关系,成为魏晋时代最为严峻的问题。

      魏晋时代的北*历史可以分为三段:五胡时代、北魏时代、北朝时代。其中北魏时代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又可分为“后五胡时代”和“前北朝时代”。就北*的具体事实而言,其主要矛盾有一横一纵。

      横向的矛盾在于民族关系(魏晋时代的民族矛盾与*现代以来的国族矛盾截然不同,魏晋时代远远没有出现政治意义的民族共同体,此时的民族是以文化为基本区分标准的,因而断不可以*代视角观之),胡族的活跃造成其塞北体制、文化与汉地的强烈冲突,造成强烈的民族矛盾,突出表现在两赵时代,这一矛盾贯穿整个五胡时代。

      纵向的矛盾在于阶层关系(政治矛盾),长期以来士族都是官僚的主要构成,胡族君主如何处理与士族、寒门、地方豪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否稳固的问题,这一矛盾在孝文帝门阀改革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了北魏末期的崩溃,并成为北朝时代最为重要的议题。

      二、胡汉分治与两赵时代

      长期以来,北方的胡族都保持着部落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五胡的君主早已不是北方的单于,而是帝国的皇帝,如何处理胡族与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摆在胡族君主面前的重要问题。应该承认,虽然如刘渊这样的君主对汉文化有着丰富的了解,但是胡汉社会的矛盾并不是靠君主的个人才能便可以解决的,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君主对此往往没有什么办法,因而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胡汉分治。

      所谓胡汉分治,顾名思义是对胡族和汉族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模仿*官僚结构,建立一套汉化的帝国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一套专门管理胡族的机构和组织,两者互不干扰,同时并存。由此形成皇帝-官僚-州郡、大单于-酋长-部落两套系统。

      胡汉分治的重要标志便是大单于的设立。大单于即是胡族机构的长官,一般由宗室担任,诸如刘聪、石虎都曾任此职,两赵时期大单于基本相当于皇位继承人,大单于的专属机构为单于台,下设左右辅及其他官吏,【胡、羯、鲜卑、氐、羌豪杰为之】,属于胡族自治的范畴。

      应该说胡汉分治的体制是极其简陋的,并没有试图解决胡汉对立的问题,只是将之搁置以图稳定,却为王朝埋下了隐患。这体现了五胡时代前期,受制于时代的影响,胡汉矛盾的难以调和,而这种民族矛盾又深刻的体现在两赵*之中。

      如果说刘渊冒称汉室体现了他的汉化倾向的话,随着靳准之乱的爆发,刘汉*之内的胡汉矛盾也显现出来。刘曜*定叛乱之后改国号曰赵,是为前赵*。前赵虽与前汉一脉相承,但是在政治认同上却是属于两个完全的系统,刘耀以【冒顿配天,以元海配上帝】,实则意味着抛弃了刘渊所宣扬的刘汉宗亲的身份,回归了匈奴传统,体现了五胡时代的胡汉对立。

      后赵*的体制与前赵基本相同,同样以大单于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体系,而其民族矛盾比之更为严峻,最终在宗室、武人的乱战之中,后赵*在冉闵的大屠杀政策中落下帷幕。

      除了胡汉分治以外,两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宗室之间的残杀。谷川道雄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直言,宗室在两赵*中占据重要地位,实则是继承于胡族部落传统,宗室掌握了军政大权,往往对皇权造成威胁,皇权为了巩固权力提拔外戚、宦官,最终加剧了政治内斗,引发了*的衰亡。

      应该看到,宗室问题体现了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传统和汉族体制的冲突,如何抑制宗室,加强皇权成为五胡时代的重要命题。

      总而言之,两赵时代作为五胡时代的前期,是胡汉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内乱、屠杀层出不穷,体现了胡汉冲突对于*稳定的烈影响。就其体制而言,主要体现在胡汉分治和宗室掌权两个方面,显现出胡汉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三、五胡时代的后期与秦燕对立

      冉闵之乱后,后赵*趋于崩溃,北*再次陷入混乱之中,而继之而起的则是前秦和前燕两个*,两个*处于五胡时代的后期,都对胡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决,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但是仔细考察两国的体制,会发现由于地缘条件、社会结构的不同,两个*的体制存在不同的倾向,而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也成为北魏政治的先声。(同时存在的还有前凉*,应当说诸凉*保存了大量经学文化,为之后的胡汉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缘独立性,与北*政治主线关联较小,在此不论)

      (1)前燕与士族政治

      前燕*应当说是五胡时代汉化较为成功的*了,这与其特殊的地缘条件息息相关,晋末以来神州沉陆,地方势力较大的豪族以坞堡的形式在乱世中生存,而那些势力较弱或是不愿忍受战火的汉族士人则开始逃离中原,去往边疆。陈寅恪先生敏锐的指出五胡时代*的迁徙大体有三个方向,向南投奔东晋、向西投奔前凉、向东投奔前燕。

      由于前燕所处的关东地区历来以文化见长,因而*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对前燕*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也成为前燕*入主中原的中坚力量。前燕*凭借这一优势,积极推崇晋室、侨置郡县以便吸引、安置*,并建立一套汉族官僚体制,将士人吸纳进入前燕*之中。晋书如是记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北海逢羡、广*游邃、北*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

      就体制而论,前燕与两赵相比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其废除了以大单于核心的胡族自治系统,整个*的中上层只有一套统一的汉化体制,体现了五胡时代后期的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整个前燕*的体制都是一元化的,其中还设有军封(营户),即由宗室统领的军事特区,这一区域由宗室自治,君主对其控制较弱,应该说是胡汉分治体制的改善版本,同时也是北魏军镇的先声。与两赵相比,其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军封与州郡只是军事与行政的对立,而不是胡汉的民族对立,其对立范围已经中央缩小,第二,两赵*自上而下的设置了一整套胡族自治体制,而军封只是作为特殊行政区存在,不涉及中上层的国家行政结构,中上层结构依然是一元化。

      虽然前燕大量吸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多身处地方州郡或是中层官僚,真正占据政治核心的依然是宗室贵族,不得不说这同样体现了胡族传统的影响。虽然前燕*在体制上与两赵时代的胡汉分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政治核心层宗室和皇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在剧烈的内斗和上层自身的腐化之中前燕*最终被前秦所灭。

      (2)前秦与皇权政治

      之后我们再来看前秦*。前秦*前期同样沿袭了两赵的胡汉分治体制,苻健在【永和七年,僭称天王、大单于】,【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同时这一时间前秦*主要由氐族酋豪构成,【以南安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定梁楞为前将军, 领左长史……氐酋毛贵为单于辅相】。

      然而到了苻生时期,大单于一职便不再见诸于史籍,胡族体制也逐渐被汉化体制取代,也就是所谓【缮宗庙社稷,置百官于长安】,到了苻坚时代,其行政体制更是进一步完善,应该说前秦*同样改进了胡汉分治的体制,为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然而同为五胡时代后期,前秦*却显现了与前燕*截然不同的政治气象。前燕后期已然是一派腐化之相,【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这样的景象哪怕即使是败亡之际也未在前秦出现,恰恰相反,史载其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谷川道雄甚至直言“让人想到了类似汉唐统一帝国的极盛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我认为相当于从地缘条件和政治体制之中寻找答案。

      如果说关东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前燕的“士族政治”,那么关中的景象却是截然不同,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彪悍尚武,文化素养相对较弱,故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俗语,加之东汉以来关中饱经战火,士族进一步凋零,前秦*内部士族势力十分弱小,正是在这一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前秦*创造了与前燕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苻坚统治期间,重用王猛等*官僚,打击氐族权贵,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体制。苻健皇后之弟特进强德【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猛捕而杀之,陈尸于市】,邓羌【与猛协规齐志,数旬之间,贵戚豪强诛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不禁感叹:【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

      前秦的这番景象不禁使人联想到了同为关中*的嬴秦与西汉,其厉行法治、打击豪强之决绝,仿佛使人置身于恢弘的秦汉帝国,那是一个君权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德昌明的时代,在苻坚和王猛的身上人们重新发现了这种“关中性格”。

      在*古代史的前半期,北*存在两个核心区域,也就是关中和关东,由于地缘条件和社会风俗的不同,二者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正如战国时代秦国与六国的对立一般,在五胡晚期,前秦和前燕代表着关中和关东再次对立起来,这一次的对立,也成为北周、北齐对立的先声。

      自秦汉而魏晋,汉族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一种强调君权至上,追求君主的绝对权威,另一种强调士族利益,主张将士族广泛吸纳入*之中,前者是秦汉传统,后者是魏晋风貌,前者代表皇权政治,后者代表士族政治,当问题逐渐缓解,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摆在胡族君主面前,是回归秦汉帝制,还是接受魏晋现实,这样的争论从燕秦之争延续到北魏时代,成为贯穿北朝史的重要议题,而此时仍只是萌芽。

      然而秦汉帝国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士族与豪族纵横的魏晋时代,他们不可能建立一套覆盖整个北*的户籍制度,更不可能重建秦汉时代“一君万民”的政治体制。前秦*打击士族、豪强,却无法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最终导致了淝水之战后由于对地方控制能力的不足,前秦*土崩瓦解,可以说,前秦*的败亡,在民族矛盾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政治上的矛盾。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论及前秦的败亡,认为之前苻坚迁徙氐人分守重镇的政策导致了中央地区实力虚弱,是一大失政。但是苻坚之所以要迁徙氐人,恰恰是因为之前北海公苻重在洛阳谋反,因而才希望通过这一政策稳固关东。对于前秦*而言,迁徙氐人是叛乱,不迁徙氐人同样也是叛乱,这与政策本身并无关系,前秦*本身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这个死局的关键就在于其所追求的秦汉体制。

      综上所论,前秦*是民族矛盾和体制问题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此时民族间矛盾极深,五胡贵族在无法真正融入前秦*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前秦打击豪强的政策,他们对地方控制能力极弱,一旦叛乱爆发根本无力阻挡。

      苻坚和王猛向往着那个恢弘的秦汉时代,他不顾所有人的阻拦一心南征,只是因为他用一生追寻着那个【混*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的全新世界,也许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在在一个士族桀骜、夷狄中央诈的时代,追寻着不合时宜的理想,徒留后人凭吊。

      关中与关东、皇权与贵族,在五百年后,历史仿佛重新回到了秦与六国的时代,只不过这一次,历史的出口更加遥远。五胡晚期的燕秦对立,意味着胡汉矛盾开始逐步缓解,胡族君主开始探寻历史的出路,开始尝试建构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待到北魏重新统一北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四、崔浩事件与北魏的政治分野

      淝水之战后,统一的前秦*开始崩溃,各个*纷纷复立,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队,自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北魏的前身代国在五胡时代前期并无特殊之处,距离中原核心区也十分遥远,那么北魏*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特质才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呢?*人论及此时北魏体制,无不提及离散诸部一事。

      【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编户】,【道武*中原……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所谓离散诸部,顾名思义,即是将原有的塞北部落体制彻底打碎,由中央进行直接控制,以此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如果认为北魏就此便实现了中央集权,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直接控制,恐怕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离散诸部的政策并不是道武帝的独创,早在前秦时代,苻坚便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这既印证了苻坚恢复皇权体制的志向,却从侧面证明了制度与现实政治的脱节,前秦最终便亡于社会整合的失败。

      魏晋时代*之所以难以统一,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以士族、豪族为代表的中层社会。士族和豪族在地方拥有强大势力,使得可供王朝利用的编户十分稀少,王朝的财政、军事力量得不到保证,如果不能将这些中层社会整合进*之中,帝国的统治根本无法稳固。而在胡族*之中,以君长、酋豪为代表的部落首领同样是与之性质类似的中层领袖,想要利用一项改革就彻底击垮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所谓【始同编户】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理想罢了。

      胡族体制被打碎之后,如何尽可能的整合胡汉中层社会力量便成为摆在北魏*面前的重要命题,由此产生了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是对汉豪族权力的承认,也是对胡族酋豪的妥协,使之成为北魏*的基层领袖,既吻合汉地的社会结构,也是北魏前半期国家力量的极限。

      北魏的历史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为后五胡时代,后半期为前北朝时代,划分的依据在于在孝文帝改革之前,胡汉民族矛盾依然是北魏*的主要矛盾,但是政治矛盾也开始显现,而到了后半期,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民族融合逐渐完成,政治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北魏*的主要问题,开北朝之先声。

      自五胡后期以来,民族矛盾开始缓和,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亦即如何整合社会各个阶层,巩固*的统治基础,维护帝国的统治。这一问题在五胡后期便开始出现,前秦和前燕给出不同的解答路径,北魏即将统一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恰恰相反,北魏*内部出现了鲜明的政治分野。这一矛盾的第一次突出展现,在于崔浩事件。

[阅读全文]...
  • 立冬时节的古诗词

  • 立冬
  • 立冬时节的古诗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冬时节的古诗词(精选40首),欢迎大家分享。

      1.《立冬即事二首》

      元朝·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2.《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朝·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3.《立冬》

      宋朝·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4.《立冬客馆病坐》

      明朝·李英

      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

      病多丝发短,愁怯雪霜欺。

      人事频如幻,纵横一似棋。

      寒暄何足问,天地总无私。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金鲫鱼犹涵藻涧》

      宋朝·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朝·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认取太虚无一物》

      宋朝·程公许

      认取太虚无一物,本无幻翳况空花。

      桃椎思邈还知否,佳传宁无良史家。

      8.《次韵古愚立冬日观菊》

      宋朝·沈说

      闲绕篱头看菊花,深黄浅紫自窠窠。

      清於檐卜香尤耐,韵比猗兰色更多。

      九节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觉晚秋过。

      从教白发须簪遍,且任当筵作笑歌。

      9.《立冬》

      明朝·陶安

      乍寒冬气应,此日电雷收。

      风力生东北,天兵溯上流。

      忆君亲沐雨,愧我已重裘。

      只待青天霁,聊宽下土忧。

[阅读全文]...
  • 关于时间的古诗词

  • 时间,文学
  • 关于时间的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时间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7、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0、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

      34.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35.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战国楚。屈原

      3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37.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3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39.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40.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4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42.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唐。孟浩然

      43.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李峤

      44.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45.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清。朱经

      46.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清。魏源

      47.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

      4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49.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1、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温廷筠);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崔护);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李白);

      4、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刘禹锡);

      5、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韦庄);

      6、今时鹦鹉洲边过,唯有无情碧水流(题目不知,作者不知,摘自三国演义描写弥衡的一首诗);

      7、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短歌行 曹丕 借此事表达对已故的魏王的哀思) ;

      8、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崔颢);

      10、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1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临江仙 杨慎);

      12、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咏乌衣巷 孙元宴);

      13、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半死桐 贺铸);

      14、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 王勃)。

[阅读全文]...
  • 惜时古诗_惜时的古诗词绝句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惜时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惜时古诗

    1、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昨日》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复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5、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惜时》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颜真卿《劝学》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8、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惜时》

    9、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10、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诗》

    1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花落空摘枝。杜秋娘《金缕衣》

    是不是觉得惜时古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惜时的古诗词,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 苏轼在各个时期的诗词选读

  • 苏轼
  • 苏轼在各个时期的诗词选读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词的豪放一派。下面是苏轼在各个时期的诗词选读,欢迎参考阅读!

      1、《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2、《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3、《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4、《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6、《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7、《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9、《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0、《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句子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语录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说说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名言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诗词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祝福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及感想 - 心语

推荐词条

给领导祝福语大全 闺蜜结婚祝福空间说说 感谢别人对我生日祝福 生下女孩子的祝福语 刚出生的孩子祝福语 新生女宝宝祝福语 少儿生日祝福语 对学长的祝福 感恩父母的祝福语 生日快乐祝福语朋友短 祝福前任的话真心的 朋友坐车的祝福语 祝福小朋友生日快乐的话语 写给前男友的生日祝福 祝福同学们的话 同天生日祝福语 妈妈对女儿新婚祝福语 自己生日祝福语简短 写给毕业老师的祝福语 我自己生日祝福语 对哥嫂的祝福语 红包的祝福 60岁生日祝福语简短 老爸生日简短的祝福语 中秋学校祝福语大全 送给前任的祝福 日本祝福娃娃 给父母祝福语简短 祝老板开业祝福语大全 结婚祝福语七字押韵 五十多岁生日祝福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