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渔家傲的儿是二声还是4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渔家傲的儿是二声还是4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渔家傲的儿是二声还是4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渔家傲的儿是二声还是4声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所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好像是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期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秋无际,
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
拼一醉,
而今乐事他年泪。
赏析:
此词为惜春抒怀之作。上片写景。开头两句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渲染春归时节万家烟柳的朦胧氛围。“恋树湿花飞不起”的组合意象,不仅描摹了残花将落未落,眷着于树的恋春形象,而且赋予落花必然凋残而泪花淋漓的悲凄情态。“秋无际”写带着无限浓愁的“湿花”尽管“恋树”,也不可避免坠地化泥,落水流逝的悲剧命运,词人感叹“湿花”连带春光都无可奈何地付与了东流水而消亡!显然,“湿花”意象实为词人自我命运的象征,流露了晚年遭贬的凄楚和感伤。下片感叹韶光易逝,因而产生不如及时行乐的思绪,着意抒情。“九十”二句哀叹春光短暂,即使“解尽金龟”畅饮美酒,像挽留美人一样地挽留春光,也是徒劳!春留不住,于是词人“寄言东城”酒家沽酒,拼醉消愁寻乐,弥补春去之遗憾!即便如此,“而今乐事”毕竟是短暂地忘怀眼前的悲愁,“他年”回味今天这种愁中求欢,苦中寻乐的痴举、将会更深地感到“和春付与东流水”的无奈和悲哀,流下痛楚的泪水。全词写景寓情,语句工丽俊美,尤其“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极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将失意之人愁绪绵绵难遣的景况表现出来。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sā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 ,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
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
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 。
sì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ǐ ,
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
qiān zhàng lǐ ,
千 嶂 里 ,
cháng yān luò rì gū chéng bì 。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
yā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 。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
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
rén bù mèi ,
人 不 寐 ,
jiāng jūn bái fà zhēng fū lèi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白话译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作品赏析:
词人用*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 END –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诗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着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m.ju.51tietu.net)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古诗渔家傲的儿是二声还是4声 渔家傲的古古诗 渔家傲名句 关于渔家傲的古诗 杜牧的渔家傲是古诗吗 渔家傲古诗的视频 渔家傲古诗拼音的 渔家傲古诗的情感 渔家傲的古诗的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主旨 渔家傲的古诗资料 模仿渔家傲写的古诗 代拼音的古诗渔家傲 与渔家傲相*的古诗 渔家傲古诗的主题 渔家傲的古诗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剧本 古诗渔家傲的诗注音 《渔家傲》的古诗带拼音 渔家傲是古诗中的梦嘛 渔家傲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傲范仲淹写的古诗 渔家傲拼音版的古诗清 渔家傲这篇古诗的读音 渔家傲秋思名句 渔家傲化妆舞的古诗配画 渔家傲秋思的名句 渔家傲名句赏析 渔家傲古诗中的渔夫的拼音
《渔家傲》范仲淹高二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 《渔家傲》古诗赏析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李清照原文 渔家傲秋思翻译(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翻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古诗)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古诗原文李清照带拼音(渔家傲写作背景及手法)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名句赏析) 朱服:渔家傲 诗四首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版古诗(渔家傲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的典故(渔家傲秋思一句一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八阕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赏析
形容做菜好吃的句子 关于泥土的句子 我姓柴的专属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自我认知的句子 描写夜晚心情的句子 牵手的唯美句子 描写冬天松树的句子 理解一个人的句子 形容怀孕的句子 爱学*的好句子 形容天真可爱的句子 到晚安的唯美句子 毕淑敏句子 关于重庆很文艺的句子 关于墨香的优美句子 生病伤感的句子 描写古代庭院的句子 父亲老了的句子 感慨人情冷暖的句子 优雅旗袍句子 挽救爱情的经典句子 百合花花香的句子 万家灯火的句子 关于纯粹的句子 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 励志图片句子 蜘蛛网哲理句子 中译英翻译句子 占便宜的句子 感谢地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