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或雨的古诗和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风或雨的古诗和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风或雨的古诗和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风或雨的古诗和解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风雨的古诗句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雨的古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2、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3、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其一》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0、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2、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4、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6、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17、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18、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20、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4、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7、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28、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1、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7、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徐祯卿《在武昌作》
3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9、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40、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4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4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3、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4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4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4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7、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48、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风雨的古诗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雨的古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2、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3、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其一》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0、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2、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4、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6、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17、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18、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20、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4、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7、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28、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1、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7、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徐祯卿《在武昌作》
3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9、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40、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4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4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3、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4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4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4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7、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48、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古诗《枫桥夜泊》解析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枫桥夜泊》解析,欢迎来参考!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赏析
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拓展内容:枫桥夜泊阅读练*及答案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姑苏”指的是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______”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4分)
2.诗中描写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描写秋景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宋朝的王安石
B:唐朝的张继
C:宋朝的张继
(2)“对愁眠”表达了诗人旅途之中()的情绪。
A:劳累
B:忧愁
C:悲哀
参考答案:
1.苏州夜半钟声
2.月落乌啼霜满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1)B
(2)B
古诗江雪全文解析
导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这首诗。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江雪全文解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诗人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柳宗元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柳宗元只用了20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所以,下面的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勉励着很多年轻人,那就是“莫欺少年穷”,因为古往今来的草根豪杰和英雄,他们的少年岁月,其实都是在“穷”的状态下度过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唐已经进入中唐时期,盛唐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长安的繁华,也远非当年可比。但如同当代人都有北上广的追求一样,白居易也有着自己的长安梦。于是,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行囊,从江南,奔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地——长安。
对于现代读书人来说,大学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行业,但是在古代,读书人的就业面很窄:似乎除了做官以外,便是做私塾先生,白居易无疑是渴望做官的。因此,白居易到了长安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当时的名士,以此寻求进阶之路。当白居易拜谒名士顾况的时候,顾况对白居易居然有种厌倦心理——事实上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顾况每天不知道要接见多少像白居易这样的年轻人。并且,顾况见到白居易之初,便给了白居易一个下马威:他先从白居易的名字入手,嘲讽白居易:长安城的米很贵的,想在这里容易居住,只怕会失望。
宛如当代人应聘需要投送简历一样,白居易没有作声,而是拿出自己写过的一首诗给顾况看。顾况起初不以为然,但是,到“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的时候,顾况惊讶审视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少年,顿时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诗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由此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不论是70后还是00后,小学生涯都注定和这首诗有着不解之缘。只是,很多人未必知道,“离离”啥意思?
在古代汉语里,“离离”是一个形容词,时常用来修辞繁茂的景象。在《诗经》里面,商周时代的先民用来形容果实茂盛,会使用“离离”来修辞,不过,这种修辞的意味,也要看具体环境。比如用来形容果实,那么颇有一种积极意义,反之,如果形容庭院里面的野草,则无疑会让人感到十分悲凉和无奈。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诗,那么,这种送别诗歌为什么会和野草繁茂产生交集?这其中,其实隐含着白居易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因为,白居易考虑这样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虽然分别是让人感到伤感的,但是,只要人还在,未来总是还会有重逢、再见的一天,这就好比繁茂的野草一样,虽然有着萧杀的时候,但每年春天,就会重生,而后恢复往年的繁茂,白居易用这种生生不息的野草,赞美了生命的绚丽和神奇,并借此寄托自己和友人的友情,以及对下一次会见的可期。并且,这首诗的后面,其实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样的句子,而如果野草不繁茂“离离”的话,也实在做不到可以向道路蔓延的局面。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娇媚(可爱)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 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 “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古诗《静夜思》教材解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静夜思》教材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析:
《静夜思》(人教版实验教材一上)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词中那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正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意浓浓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在解决识字、写字教学重点后,应把诵读古诗和感悟诗韵、体味意境作为另一重点,要让学生视诵读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主动地背诵积累古诗,加强体验,增强语感,在读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一轮皎洁的明月,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同学们,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静夜思》。
【导语设计亲切自然,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跟着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2.简介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生畅所欲言)李白生前写下一千多首优秀诗篇,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三、自主识字,分层学*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还要掌握一项新本领,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现在,请已经会的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读一读,认一认,看谁认记得又快又准,请不会的小朋友到老师这边来,老师一句一句的教你读。
1.检查识字效果:生字都记住了吗?谁能看诗读一读。
2. jìng chuáng guāng wàng xiāng
出示:静 床 光 望 乡 5张生字卡片,指导读好后鼻音。
3.老师把生字卡片的拼音去掉还会读吗?(开火车读所有生字卡片)随机给生字光找朋友。
4.教学新偏旁攵。
5.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最后教师有意识地指向生字静,让学生静下来,组织课堂常规。)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的快乐。】
四、诵读表演,感悟诗韵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怎么样的?李白站在窗前干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 (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诵读全诗,感悟诗韵。
(1)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2)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3)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4)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5)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对于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学*古诗词,重在读,不在懂,对诗意的理解可以淡化模糊。】
五、写字练*,学写头字
【写字练*注意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六、课堂拓展,欣赏古诗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范读。
2.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中,你从哪儿感受到李白写的是月亮?
4.写月亮的诗很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别的人,看谁在课外还能背上一首写月亮的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得新知,体验生活中的大语文。】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唐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宋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古诗词大全及赏析——元代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惯。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2、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3、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其一》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0、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2、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4、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6、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17、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18、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20、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4、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7、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28、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1、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7、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徐祯卿《在武昌作》
3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9、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40、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4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4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3、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4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4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4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7、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48、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1、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纳兰性德《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风或雨的古诗和解析 写雨的古诗解析 带雨的古诗并解析 春雨古诗的解析 古诗时雨的解析 古诗山雨的解析 夜雨的古诗解析 李峤的风古诗解析 关于雨水的古诗及解析 暴雨古诗韦庄的解析 古诗风的朗诵加解析 风李峤的古诗英文解析 关于风的古诗英语解析 夏的古诗及解析 易解析的古诗 古诗蝉的解析 古诗荷的解析 春的古诗解析 禅的古诗及解析 描写风景的古诗或词及解析 写竹的古诗及解析 写梦的古诗解析 春望的古诗解析 春眠的古诗解析 古诗蜀相的解析 风雨名句赏析 春云古诗的解析 井的井古诗解析 古诗山果的解析 蒹葭的古诗解析
风雨的古诗句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10首含解析 《游子吟》古诗原文及解析 风雨的古诗句 描写风雨的古诗句90句 古诗《枫桥夜泊》解析 古诗江雪全文解析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古诗白居易二月二解析 古诗《静夜思》教材解析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含解析 古诗《静夜思》解析 风雨的古诗句 谷雨诗词解析 卧春古诗原文翻译(卧春古诗解析) 草古诗意思解释(草古诗解析) 秋风引刘禹锡赏析(古诗秋风引的解析) 古诗赏析大全简洁(最著名的古诗解析) 描写风雨的古诗句 小升初古诗墨梅解析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古诗词解析:出塞 风雨的古诗句 关于风雨雪云雨的古诗 处暑的古诗和解析、图片
表达自己很无语的古诗 春天关于古诗的小报 春望的古诗带拼音的 有关好人好事的古诗 关于古诗词的五局古诗 带十和四的古诗词 写父母的爱古诗词 父亲对女儿的古诗词 与水利相关的古诗词 描写月亮的好古诗 含有捷径的古诗 嫦娥古诗的详细意思 关于帆船和春天的古诗 关于孩子成长的古诗词 关于山水的古诗及配画 关于种花的古诗 幼儿吃胡萝卜的古诗 描写秋天夜晚的古诗词 关于钻研的古诗名言 关于假意的古诗 含有葵花的古诗词 岑参描写冬天的古诗 写节日的古诗 表达因果关系的古诗 五字春天描写草的古诗 祈祷病人康复的古诗词 描写内心强大的古诗词 洛阳的古诗人 描写冬季的景色的古诗词 赞美吹葫芦丝的古诗 小孩儿满月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