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崔莺莺的古诗 >

崔莺莺的古诗

关于崔莺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崔莺莺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崔莺莺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希望大家喜欢!

      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

      1、出身教育

      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

      《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 “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她因情而病,因病而死,在阴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后才得以还魂复生。还魂后的杜丽娘叛逆性格继续发展,她当面据理反驳父亲,并最终争得了皇帝的认可。

      这样两个敢于违抗父母之命,无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典型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3、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都以“大团圆”的喜剧收尾,张生《荣归》,“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柳梦梅得中状元,皇帝传旨,杜宝认可女儿的婚事,合家终得团圆。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模式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二、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不同点

      1、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一方面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就其内心而言,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在“小梅香服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

      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因此,她有着“乖性儿”和“假意儿”。莺莺的内心是热情而灵动的,但由于其出身及教养的影响,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都被外表的矜持和娴静所掩盖。惯于虚假掩饰的莺莺,在张生出现之后,便常于不经意间,在“假”的背后透出那么点“真”来。而其“多抱怨”,正是其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与张生走*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使她产生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怨恨。这种不满发泄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在她身边走动最多的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其次是对老夫人:“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外表*静的莺莺,内心却扬着巨大的波澜。用红娘的话说:“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

      《牡丹亭》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杜丽娘是杜宝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的管教是严厉的,但对她的宠爱也是无以复加的,优裕*静的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充满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不仅如此,复生以后的杜丽娘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应该说她性格中的反叛性更强。正因为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她终于复活了,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她梦中的情人。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2、时代背景

      《西厢记》产生的元代是一个“整个社会思想失去重心和*衡的混沌时代”。(彭茵《元代两性文化探析》)元代初期,由于刚刚脱离奴隶社会形态,蒙古族统治者尚未确立严密的礼法制度。对中原文化不理解和持排斥态度的元蒙贵族又未能主动接受在中原占据统治地位几千年的儒学思想体系。在对思想的钳制和禁锢方面失于严密。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指出“耽于逸乐,循至灭亡,其失在于纵驰。”(朱元璋《典故纪闻》卷二)传统纲常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昔全源氏之南迁也,河朔土崩,天理荡然,人纪为之大挠,谁复维持之者!”(刘因《翟节妇诗序》见《静修先生文集》卷二)元代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为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西厢记》这样为历代统治者所禁毁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而且是“天下夺魁”。作品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出崔莺莺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莺莺对张生的顾盼之情、“非礼”举止和在追求爱情上表现出的大胆和顾虑颇为真实可信。作品中热情歌颂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以女主人公莺莺的选择来对抗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和门当户对的封建门阀制。

      《牡丹亭》创作的明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在总结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文化思想上的统治,用程朱理学规范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以“维人心,扶世教” 。明代文网森严,屡屡兴起*,迫害那些心怀芥蒂的文人,使他们在创作中顾虑重重,免触时忌,惧怕因文字而罹祸。明中后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带来社会意识的巨大变革。汤显祖作为以“情”反“理”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牡丹亭》扩大了“情”的影响。在《牡丹亭》题词中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宣扬“真情至性”,反对理学对人们身心的束缚。作品以浓郁的浪漫主义创作出了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通过“梦境”与“冥界”的巧妙处理,使丽娘越出“现实与世间对她的人身与精神约束,成全一个无限自由的空间与境界”,(孙绍先《浪漫艺术装点的“性梦”》从而大胆获取美满的爱情。这样既逃脱了森严的道德检查,又获得了主流道德原则的原谅。作者在篇首题词中又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黄淑素《牡丹记评》中也道:“丽娘妙在死去三年,又得复生。后之人能死,不能生”。都指明了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杜丽娘与束缚她的社会环境的矛盾,表现了“情”与“理”的尖锐对立。

      3、个体生活环境差异

      《西厢记》中崔莺莺随同母亲送父亲亡灵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前进,来到河中府,寄宿在普救寺。而青年才子张生,因为官的父亲早丧,母亲也去世,变书剑飘零,游于四方,上京赴考路过河中府,顺便瞻仰普救寺。这就为莺莺与张生的邂逅,一见钟情,为相知相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牡丹亭》中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她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她的父母严格要求女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却不许读与妇德不相干的书,不许闲眠,不许游园,不许向人前轻一笑,连裙衩绣上双双飞鸟,也要加以警惕和防范。在他们想来,这都是对女儿真心实意的爱护,其实却害了女儿。她的家庭,无形就是精神的牢笼。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在梦中去追寻,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通过上面的分析,尽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女性形象,但他们都是*艺苑里两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她们处于中古封建统治时期,深受礼教的束缚。她们都是年轻的女性,渴望性和欲,同时她们又都是贵族千金。因此,一切人的欲望对她们来说都是渺茫的,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她们只得反抗。崔莺莺、杜丽娘二位贵族小姐作为叛逆的女性,一定会有其相同与差异的一面。

      综上可以看出,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封建婚姻的批判和理想爱情的追求。读崔莺莺,她的爱情是半推半就的古典式,也是现实中女性的反应,所以让人可亲。读杜丽娘,她由爱而死,由死而生的爱情追求让人心惊,毕竟是理想化的形象,虽然可爱,但离我们还是有距离的。她们的爱情虽然曲折,却又以大团圆结尾,也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通过对这两位女子形象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对二者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对于两部名著及产生名著的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我们现代人对古典名著的浓厚兴趣。

[阅读全文]...
  •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莺莺是唐元稹传奇《莺莺传》、《莺莺六幺》、《红娘子院本》、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角,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意图是不同的,因而,崔莺莺在不同的作品中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一、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

      在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她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千金,也不是有权有势世家豪族之女,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一面,并且有着积极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张生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心灵被深深的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也是一位受封建礼教侵害,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保守与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比如作品中:她的家人为张生设宴时,她先是“久之,辞疾”,在长辈发怒后,才“久之,乃至”。故事的最后,崔莺莺感到自己“不能以礼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栉”,而张生也遗弃了莺莺,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的,对爱情的表达是直率坦诚的。

      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

      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及其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生的情思;然而,她虽渐渐爱上张生,但内心却翻起了巨澜,产生强烈的冲突。因为,这既要冲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的束缚。在《董西厢》里,莺莺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觉得“报德难从礼”,作出了大胆的越轨行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总之,《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

      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

      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因而也就知书达理,性格善良,也就呈现出她是一个深沉、幽静的美丽贵族少女。她是作者王实甫用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深闺闭锁,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寺庙相遇,点燃了崔莺莺爱情的火焰;以身相许,私定终身等等这些变化是崔莺莺以大无畏的勇气宣告和封建礼教的决裂,展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抗争。在封建礼教之下,崔莺莺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她用自己的勇敢叛逆和坚持到底,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使自己幸福的和张生生活在一起。这一结局也就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总之,《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就蜚声于剧坛,被推为“杂剧之冠”,而崔莺莺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

      史上对崔莺莺和张生故事叙述的作品都有不可否认的伟大艺术成就,它们都是一笔笔值得珍藏的财富。对我们来说,我们不单仅仅停留于推崇和赞美的层面,也不单是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浮夸的概括,而是要深入其底里,细致品味其中的艺术奥秘。

      拓展:

      莺莺的性格心理变化

      莺莺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敢于对自己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文学史》[2]评价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欲进还退,欲退还进,一个似乎性格中处处充满矛盾的人物。”在普救寺与张生巧遇后,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她,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与以崔母为首的封建势力抗争中,她的性格心理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爱情观念也有所不同。此文就这三个阶段一一详谈。 (一)想爱却不敢爱

      莺莺出生于权贵之家,父亲曾是一国之相,更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守护神,母

      亲也是遵守封建礼教规范的妇女,更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崔母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的教育束缚了莺莺的行动自由,这样的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

      所幸莺莺在普救寺中,因崔母的一时疏忽看管让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盼有了萌芽的机会。在普救寺的后院与张生的巧遇,是莺莺爱情萌芽的地方。所以在第一阶段,莺莺与张生有了几次接触后还不能让她去与崔母反抗,只是在性格心理上产生了变化,在行动上常带矛盾,对张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阅读全文]...
  • 莺啼序古诗原文

  • 莺啼序古诗原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莺啼序古诗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莺啼序金陵

      清代周祖同

      王家谢家燕子,话闲愁万绪。指形胜,白下雄城,蒋山依旧终古。

      听云外、东流滚滚,分明诉出伤心语。只秦淮仍荡春波,绝无残树。

      太息神州。望里浩渺,认西边幕府。想当日流涕新亭,过江名士何处?

      叹繁华、从来似梦,金粉坠、销沉歌舞。翠华空、凭吊兴亡,故宫禾黍。

      东南半壁,慷慨悲歌,又十年战鼓。有列阵大旗飘出,画角呜咽,骨化青磷,血飞红缕。

      金戈铁马,长江天堑。垂虹惨惨无颜色,莽烽烟、遍起秋陵路。

      铙歌唱罢,横吹四野腥风,午余鬼啸阴雨。

      孤篷倦旅,对此茫茫,说艳游顿阻。黯剩迹、鸦啼壕断,凤去台空,一炬华林,乱芜桃渡。

      凄凉欲问,人间何世,萧萧芦荻寒故垒,尽挑灯、重续兰成赋。

      筝船纵拍红牙,怨曲难终,暮潮更苦。

      莺啼序

      *现代 顾敏燕

      枝头腊梅落尽,恰春来耳语:高楼外、万里晴风,此时我自为主。

      柳芽浅、夭桃照水,三三两两游春侣。正当前美景,惜花人在何处?

      水榭亭台,春枝寻遍,怕佳期又误。成牵念、域外仙姿,回眸翩然而去。

      想*生,为情所累,何妨似、飞飞鸥鹭。久沉思,那个人儿,花间凝伫。

      无心插柳,有意栽花,闲题新诗句。已忘却、成败得失,谁论英雄,折戟沉沙,奈何今古。

      弄潮志意,流芳文字,年华多少消磨尽,到而今、唯有情如故。

      临波鉴影,独爱莹雪容颜,定是饮冰茹素。

      莺声滴翠,试舌娇音,指点东风路。探暖意、园中拾趣,可慰愁肠,世事难料,炎凉看取,多情笑我,盈盈珠泪,问花无语休惆怅,乱红飞、为作春泥护。

      来年若待花开,满院芳菲,沁人肺腑。

      莺啼序

      清代殷秉玑

      馀寒正深料峭,喜春风透户。预分付、留住韶华。恐被芳草催暮。

      系兰棹、花深柳密,重来认得三桥树。嘱东皇休放,杨花漫天飞絮。

      十丈芳尘,陌上走马,衬花开软露。看花外、先系柔条,它时堪寄鱼素。

      怕柔条、相思可寄,寄不尽、相思千缕。未相离,且把相思,暂交鸥鹭。

      携鸥浮白,揖鹭题红,此间共啸旅。怎摒挡、志和家具,载了诗酒,一任逍遥,尚湖烟雨。

      波流眼细,峰含眉瘦,有人不为寻芳出。试湔裙、棹楫斜阳渡。

      蘼芜绣遍,访它拂水荒庄,有酒且酹香土。

      吟怀正畅,共拍清歌,案醉边白苧。曲岸畔、垂杨凝睇,倒影窥窗,引客偷攀,对人酣舞。

      清欢未已,新词才阕,题鹃莫诉伤春事。倩双鬟、吹入瑶筝柱。

      销魂春去江南,燕燕莺莺,旧游记否。

      莺啼序

      清代王易

      无端又伤远别,泪盈盈似水。空庭院、料峭春寒,短枝渐吐微蕊。

      恨此度、凄凉太甚,纷纷旧雨随星坠。又江关、庾信飘零,已动归思。

      抵掌挑灯,联吟踏月,惯盘恒共子。更谁料、佳景无多,乱风愁雨又至。

      望江山,飞云黯淡,正天外,搀枪遥指。问因何,零落神州,满含秋意。

      者回去也,地北天南,断难忘寤寐。因预念,他年聚首,未卜何日,谱到阳关,不禁清泪。

      韶光易老,萍迹未定,天涯倘有重逢日,定惊心、彼此俱憔悴。

      回肠似结,满怀幽恨难言,相期故人心里。

      骊歌唱罢,南望迢迢,止遥山拂翠。还说甚、双鱼寄恨。

      尺素传心,任报*安,也牵愁起。茫茫四顾,一枝安在,纵教我亦归故土,但相思、两地危楼倚。

      期君珍重千金,一驻归帆,便裁凤纸。

      莺啼序酬蘅圃见赠,次原韵

      清代李符

[阅读全文]...
  • 莺啼序古诗原文(9篇)

  • 莺啼序古诗原文(9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莺啼序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莺啼序

      *现代胡先骕

      巍峨绛楼绀宇,拥千门万户。满眼现、岩壑亭台,卉竹葱茏朝暮。

      擅幽胜、粉涵黛滀,烟波掩映群花树。恁匆匆,红药吹英,柳绵飞絮。

      百顷湖光,画舫漾影,荡香尘麝雾。揽荷芰、深入赪云,内装多样纨素。

      媚君王、芳春四阁,竞欢夕、高歌金缕。剩于今,野水荒陂,久栖鸥鹭。

      离宫旧馆,双鹤犹完,翠华数寄旅。劫后访、白头宫监,忍话天宝,尽历沧桑,几禁风雨。

      铜仙铅泪,铜驼荆棘,龙舟灯彩浑如梦,亘银河、不见星槎渡。

      颓垣败壁,依稀结绮连昌,艳魄久化黄土。

      兴亡自昔,折戟摩挲,叹泪沾衫苧。溯肃慎、辽疆鹘起,蚕食鲸吞,禹域沈沦,八旗骞舞。

      遗黎饮恨,扬州嘉定,乘除否泰应似此,付追怀、渔唱铿弦柱。

      欣看赤帜飘扬,汉业重光,尚馀恨否?

      莺啼序 寄蓝谢青,即用谢青见别原韵

      清代 龚翔麟

      东皋荜门小小,记蓝生隐处。

      爱城曲、宛转笆篱,晨凫缓系曾许。

      载画榼、沈家池馆,酒徒跋扈容龚五。

      又帆抽秋霁,苍鴚点点偏阻。

      敲月瞻园,翠藓四壁,听蛩螀似诉。

      惯引起、乡国离愁,梦中呼艇欲去。

      喜醒来、茶瓶厅事,卸冬装、旧游重数。

      笑移宫换徵多乖,被周郎顾。

      木瓜清酿,莲子深杯,待兴阑三鼓。

      向拳石婆娑,日对良友,我自逍遥,可忘兰署。

      歌扇招邀,卖灯春市,长千才卓浮图杖,更蒋陵、寻遍苔枝路。

      诗逋未了,楝花风里魂消,柳梢莫挽船住。

      中山卉水,从此凄凉,料吟情最苦。

      慵续取、江淹词赋。

      拟倩杜鹃,暂歇啼红,会人言语。

      浑是无凭,萍藻散聚,寒潮直接锁澜水,剖瓜刀、鱼腹传鹅素。

      冷枫盼到殷时,双桨冲波,西泠问渡。

      莺啼序

      清代王易

      无端又伤远别,泪盈盈似水。空庭院、料峭春寒,短枝渐吐微蕊。

      恨此度、凄凉太甚,纷纷旧雨随星坠。又江关、庾信飘零,已动归思。

      抵掌挑灯,联吟踏月,惯盘恒共子。更谁料、佳景无多,乱风愁雨又至。

      望江山,飞云黯淡,正天外,搀枪遥指。问因何,零落神州,满含秋意。

      者回去也,地北天南,断难忘寤寐。因预念,他年聚首,未卜何日,谱到阳关,不禁清泪。

      韶光易老,萍迹未定,天涯倘有重逢日,定惊心、彼此俱憔悴。

      回肠似结,满怀幽恨难言,相期故人心里。

      骊歌唱罢,南望迢迢,止遥山拂翠。还说甚、双鱼寄恨。

      尺素传心,任报*安,也牵愁起。茫茫四顾,一枝安在,纵教我亦归故土,但相思、两地危楼倚。

      期君珍重千金,一驻归帆,便裁凤纸。

      莺啼序春晚,追和赵仪可韵

      清代周岸登

      痴心盼春到了,甚匆匆又去。算轻负、柳约花期,赚人偏是风雨。

      问谁见、清明霰雪,秾桃艳李摧芳树。镇莺儿愁坐,交飞燕子无语。

      十载章门,最苦厌旅,共流光暗度。忏惜似、萧瑟江关,庾郎身世无住。

      赋江南、骚心自结,望乡国、鹃魂难据。任飘飏,琼圃春驹,谢桥香絮。

[阅读全文]...
  • 莺啼序古诗原文9篇

  • 莺啼序古诗原文9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莺啼序古诗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莺啼序

      *现代陈永正

      滔滔大江浪涌,荡斜阳半坠。夕晖映、红入霜枫,古陌榛杞深蔽。

      更黄叶、萧萧秋冷,荣枯眼底知何世。幻明霞、蜃影楼台,画图奇丽。

      忽想当年,上帝色怒,搅烟尘万里。朔风卷、林木为摧,唳鸢惊堕空际。

      仰苍穹、凭谁补裂,九州正、群飞海水。惧方舟、柁折樯倾,岸遥难系。

      *沈广陆,浩荡灵修,报怨恩睚眦。怎忘得、严城宵警,七月流火,磨剑临门,居人相视。

      危墙弹洞,飙轮血溅,长街乱踏*民骨,是男儿、焉得不憔悴。

      千春兰圃,从教一炬灰残,掩抑漫洒铅泪。

      神归瞬息,雨歇云开,已玉京净洗。閒坐对、荒园寥寂,越岭低迷,路阻多艰,未埋英气。

      佳人别后,只愁春事,盛年难再花有恨,甚连宵、犹梦烽烟地。

      栖栖长滞珠涯,无限关山,几时信美。

      莺啼序春晚,追和赵仪可韵

      清代周岸登

      痴心盼春到了,甚匆匆又去。算轻负、柳约花期,赚人偏是风雨。

      问谁见、清明霰雪,秾桃艳李摧芳树。镇莺儿愁坐,交飞燕子无语。

      十载章门,最苦厌旅,共流光暗度。忏惜似、萧瑟江关,庾郎身世无住。

      赋江南、骚心自结,望乡国、鹃魂难据。任飘飏,琼圃春驹,谢桥香絮。

      凌云健笔,绘日英流,且茗柯暂驻。愁更遣、密围熏坐,俊语倾倒,醉白飞青,翠歌红舞。

      蛮梭壮锦,鸳机賨布,文园归老扶邛杖,揽奚囊、瑞浥三危露。

      虞衡罢续,相期卖卜成都。

      暇日记裁风土。莺花换劫,鬓发催人,指旧盟岁暮。

      漫省念、帆墙鹿渚。杖履青原,野渡浮岚,翠微当户。

      琴歌旧款,巢痕新扫,丹砂勾漏仙梦冷,梦回时、花底修箫谱。

      钧天待理霓裳,顾曲周郎,尚堪正误。

      莺啼序

      清代殷秉玑

      馀寒正深料峭,喜春风透户。预分付、留住韶华。恐被芳草催暮。

      系兰棹、花深柳密,重来认得三桥树。嘱东皇休放,杨花漫天飞絮。

      十丈芳尘,陌上走马,衬花开软露。看花外、先系柔条,它时堪寄鱼素。

      怕柔条、相思可寄,寄不尽、相思千缕。未相离,且把相思,暂交鸥鹭。

      携鸥浮白,揖鹭题红,此间共啸旅。怎摒挡、志和家具,载了诗酒,一任逍遥,尚湖烟雨。

      波流眼细,峰含眉瘦,有人不为寻芳出。试湔裙、棹楫斜阳渡。

      蘼芜绣遍,访它拂水荒庄,有酒且酹香土。

      吟怀正畅,共拍清歌,案醉边白苧。曲岸畔、垂杨凝睇,倒影窥窗,引客偷攀,对人酣舞。

      清欢未已,新词才阕,题鹃莫诉伤春事。倩双鬟、吹入瑶筝柱。

      销魂春去江南,燕燕莺莺,旧游记否。

      莺啼序

      *现代 顾敏燕

      枝头腊梅落尽,恰春来耳语:高楼外、万里晴风,此时我自为主。

      柳芽浅、夭桃照水,三三两两游春侣。正当前美景,惜花人在何处?

      水榭亭台,春枝寻遍,怕佳期又误。成牵念、域外仙姿,回眸翩然而去。

      想*生,为情所累,何妨似、飞飞鸥鹭。久沉思,那个人儿,花间凝伫。

      无心插柳,有意栽花,闲题新诗句。已忘却、成败得失,谁论英雄,折戟沉沙,奈何今古。

      弄潮志意,流芳文字,年华多少消磨尽,到而今、唯有情如故。

      临波鉴影,独爱莹雪容颜,定是饮冰茹素。

      莺声滴翠,试舌娇音,指点东风路。探暖意、园中拾趣,可慰愁肠,世事难料,炎凉看取,多情笑我,盈盈珠泪,问花无语休惆怅,乱红飞、为作春泥护。

      来年若待花开,满院芳菲,沁人肺腑。

      莺啼序 寄蓝谢青,即用谢青见别原韵

[阅读全文]...
  • 清*乐莺啼残月古诗鉴赏

  • 清*乐莺啼残月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乐莺啼残月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乐·莺啼残月

      唐代:韦庄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译文

      拂晓时分,早莺初啼,残月西沉,绣阁里的灯火才刚熄灭。门外马儿嘶鸣,好似催促爱人赶快动身离去。分别时正是这春暮落花的时节,更让人惆怅难堪。

      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地独自倚着房门。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行迹长留还能告慰相思,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情侣的惜别之词,词人用清秋、残月、莺啼、马嘶等画面与声响,交相渲染秋天早晨的凄凉气氛,映衬出女主人公离别时悲痛欲绝的感情。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在个清秋的早晨,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要远出。枝头响起紫莺啼晓的叫声,西边天空中,尚挂着一弯淡淡的月亮,留连不肯隐去。即将的离别使相爱的人儿有诉说不尽的情思,以致于夜无眠。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门外响起凄厉的马嘶,在催促行者赶快动身。后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概括性她表达了同样的人生感受。语序安排也十分精致,传达出极深的意蕴。首先,“莺啼残月”,点出时闻是早晨;“绣阁香灯火”。说明二人沉浸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于灯下互诉衷情,竟不知黑夜已经过去。是早莺的啼鸣,西斜的`弯月,唤醒了这对爱人,始知吹灭燃着的油灯,离别的早晨已经来临。

      接下来的“门外马嘶郎欲别”,以不通人情的马儿偏又在门外长声嘶叫,来描写离别时刻的迫*和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而“正是花时节”一句,既交代了季节是在秋天,又描画出秋风瑟瑟,落红纷纷的景色。女主人公出门送郎,觅此凄凉之景。哀伤痛苦之情倍增。“正是”二字,同时总结以上的场景描写,强调出景物对人的感染。张炎《词论》曾云:“词之难于令曲,犹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这首词的语言就显现了韦庄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的造诣之高深。

      下片写女子在情人别后的情态。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这两句是说,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的独自倚着金扉,思念远去的情郎。

      为郎送别,她曾浓饰晓妆,然而“妆成不画蛾眉”,是耐人寻思的。这含有双重意味,一重表示自己爱情的坚贞,这不完全的化妆,正是一种无言的表白。另一重则暗寓张敞画眉的故事,“不画蛾眉”是因为画眉的人已去,留此残妆,等于示以盼归之意。这一细节描写岂但字句不闲,可谓事半功倍。下句说“独倚金扉”,则情郎已经走了,空余行处。女子凝望路尘之神,已在句外传出。

      “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末两句是说,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末两句更是“留意”而精彩的一笔。乍看这话是极无理的,路尘之扫与不扫与情郎的早归迟归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处在失望而终不能断念的境遇中的痴情者,总能从一般人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预兆,或设置希望。鹊的鸣叫,灯的结花,衣带的松弛,蜘蛛的结网之类小小事体,却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无理语正是至情语。这两句概括了唐时民间的一种流行说法。词人运用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说法,出以口语,明快而隽永,就有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情景交融,下片抒情而情致深婉。词人把这种洋溢着生活气息,植根于民间*俗的语言、运用到词中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又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这首词的“无理而妙”。全篇语言秀美,情真动人。

[阅读全文]...
  • 辛弃疾:喜迁莺

  •   《喜迁莺》

      作者:辛弃疾

      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

      用韵为谢。

      暑风凉月。

      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

      掩冉如羞,参差似妒,

      拥出芙蓉花发。

      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

      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

      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

      心阻媒劳,交疏怨极,

      恩不甚兮轻绝。

      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

      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年间(1200年),这一年,辛弃疾61岁,第二次被免官在家闲居。他的好友赵晋臣,各不迂,宋朝宗室成员,他曾经担任过直敷文阁学士,所以他又叫敷文,1200年,他也被罢官在家,这年夏天,赵晋臣作了一首芙蓉词给辛弃疾作寿,辛弃疾便以此词答谢。

      这是一首咏物词,思路很清晰:上片以咏荷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抒情不离荷花,咏荷为抒情铺垫,和那种纯以状物工巧见长的咏物词有所不同。

      上片赞赏荷花。首句点明时令,“暑风凉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大好时光。以下用一“爱”字带出“亭亭”五句,正面描绘水上莲荷的美好仪态。满地莲叶,耸出水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似无数绿衣侍者持节而立。在这一群绿衣持者的簇拥下,千朵荷花,竞相怒放。她们或时隐时现,如含羞少女,犹抱绿叶半遮面;或参差错落,姿态万千,似各怀妒意而争美赛妍。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醉的水上绿叶红花图啊!“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这两句用事。“六郎”,系指唐张昌宗。张昌宗、张易之都以姿容见幸于武后,贵震天下,时人号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貌比六郎”,则用杨再思语。史称杨再思“为人佞而智。……张昌宗以姿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其巧谀无耻类如此。“(《新唐书·杨再思传》)以清水芙蓉之质,竟为一宠妃作衬托的工具,岂不叫人痛心?以张昌宗辈无耻之尤,岂能与芙蓉相比洁白?所以,词人用”堪恨“、”谁洁“两组词语,一方面表示对潘、张之流的鄙弃,一方面也就突出了荷花的质洁品高。前五句写荷花的姿态美,这两句是写荷花的品格美。潘、张之流既不足道,那么,谁有资格能和芙蓉相提并论呢?唯有白鹭。白鹭浑身皆白,象征着纯洁无邪;一生往来水上,意味着超尘忘机。谢惠连有《白鹭赋》赞曰:”表弗缁之素质,挺乐水之奇心。“又因它风度翩翩,杜牧《晚晴赋》曰:”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词中”白鹭“两句兼含二义而以后义为主。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犹如公子佳人双双并肩而立。白鹭入图,*添出不少生机与美趣,真是妙笔生花。

      下片抒情,多半采用楚辞诗句,而又一意贯之。

      “休说”七句本来来自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和“交不忠兮怨长”等句。原意为到水中去采缘木而生的薜荔,到树梢去摘水上开花的芙蓉,岂能成功。

      男女各怀心思,媒人来回折腾,也是徒劳无功,双方爱之不深,必然容易决裂。这是隐喻楚王听信谗言,亲佞远贤,使屈原有志难酬。“千古”两句采用《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意谓屈原之世虽已去远,但其《离骚》却流传千古,至今犹自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词人赞美屈原有荷花那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赞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尤其令人愤慨不已的是,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所以词人在下片一开头就用“休说”一词表现感情上的激愤,结拍又用“都休问”一句承转跌宕:一切都休再提说了吧,“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殷英童《咏采莲》诗云:“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这里的“露荷翻叶”,是借喻倾杯式的豪饮。词的结尾很是干净利索,既巧妙地紧扣咏荷题目,又将自身满腹牢骚不*之气一吐而尽。

      好用事,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人或讥其“掉书袋”,或褒其“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敬思语。《词林纪事》引),“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刘熙载《艺概》)。就这首词的用事来说,颇见特色。不仅多而奇,而且一意贯串,寄托遥深。上片用“步衬潘娘”、“貌比六郎”两个典故,下片大量运用楚辞入词,都是用得贴切而意深。潘张因为长得俊美而受君王宠爱,屈原却因品质高洁而被楚王流放,世上哪有这等道理!是以细读“堪恨”、“谁洁”、“休说”、“休问”诸句,但觉其中激荡着一股愤郁不*之气。辛弃疾生*以复国自许,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不想两次被免落职,赋闲田园,正所谓报国有志,请缨无门。因此,当他握笔作词时,常常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也正是辛词好用事的缘故吧。

[阅读全文]...
  • 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

  •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酒旗:酒幌子,酒店门前悬挂的旗子一样的标志。

      3、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当时佛教盛行,寺院广布。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m.ju.51tietu.net)。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着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着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阅读全文]...
  • 莺啼序

  •   莺啼序总还慰喜    一叠  群山桂花艳发,翠屏芳景旎。  庆芳岁、鱼水同欢,拜月星慢椿邸。  奏金缕、同倾碧酒,香翻雪树迎红紫。  沐芬馨、沉醉东风,凤歌十里。    二叠  吐绿秦桑,倩碧燕草,正红灯闹影俪。  甚牵动、南国佳人,玉腰纤瘦如此。  对良辰、娇尘软雾,眷壶唱、霞疏云佩。  画堂深、兰蕙题笺,芳情如水。    三叠  临窗弄粉,锦绣钗头,叹春鬓苎矣。  寄梦远、六桥莺晓,事远流觞,蕙帐香埋,一杯清洗。  芳愁婉转,余音风袅,轻翻花影摇红曳,望烟中、醉把残樽理。  柔情不断,天涯网尽春光,奈怎迥照星芷。    四叠  悠悠岁月,落落情怀,柳外春歇绮。  忆柳曲、青青如旧,紫佩空芳,寂妒娥眉,落红相倚。  东风烂漫,都随春去,当时曾约同赏蕊,怅琼台、今叹非前比。  江淮行处烟霏,梦里高唐,总还慰喜。    扬州慢灵草香轻    灵草香轻,水宫仙子,绿塘拂艳星惊。  潋湖光柳色,玉照锦官城。  万妃醉、萧萧雨坠,合欢枝上,秋水盈盈。  任风狂、含笑芙蓉,依旧柔情。  晓来暗诉,倚阑干、莲泪分红。  更企望情长,双莲并蒂,今古心同。  翠鬓又无人问,云腮腻、懒饮瑶琼。  有诸多心事,何时君共新声。    满庭芳夏夜抒怀    灯火斑斓,星光璀璨,浦江霓彩匀呈。  小荷香漫,谁让雀巢惊?  忆起青葱岁月,龙骨就、竹瘦篱倾。  红罗帐、风干蜡炬,柳黯晓窗明。    霞升。花绽放、歌迎旭日,曲绕兰亭。  暖阳照高唐,漫妙书声。  打马长安雅致,把心付、绿意红情。  归鸿至、莺啼入韵,泼墨踏歌行。

      编辑点评:

      一组温婉、静雅、别致的精彩词韵。《莺啼序》,词牌名,又名《丰乐楼》。此调传为最长词牌,始见金代王哲《莺啼序》"莺啼序时绕红树",入何宫调,无考。二百四十字,分四段,每段各四仄韵。一叠,鱼水同欢,同倾碧酒。沉醉东风,凤歌十里。二叠,南国佳人,玉腰纤瘦。兰蕙题笺,芳情如水。三叠,锦绣钗头,蕙帐香埋。芳愁婉转,柔情不断。四叠,寂妒娥眉,落红相倚。梦里高唐,总还慰喜。全词语言优美,字字精彩,韵味无穷。扬州慢《灵草香轻》湖光潋滟,万妃微醉,含笑芙蓉,依旧柔情。表达了女子思念情人的情感。满庭芳《夏夜抒怀》上片写景叙事,夏日荷花满池塘,女子独倚窗前,忆青葱岁月,看风干蜡炬,叹岁月无情。表达了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下片男子打马归来,女子心情大悦,男女主人公情深意浓。一悲一喜,对比鲜明。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

[阅读全文]...
  • 《流莺》诗词鉴赏

  • 《流莺》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翻译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河边,无法自持。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注释解释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创作背景

      此写作年份不易确定。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长安之作。大中三年(849年)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诗文赏析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崔莺莺的古诗 - 句子

崔莺莺的古诗 - 语录

崔莺莺的古诗 - 说说

崔莺莺的古诗 - 名言

崔莺莺的古诗 - 诗词

崔莺莺的古诗 - 祝福

崔莺莺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职场正能量句子 让男人看了心疼你句子 分手又复合的句子 关于给男生卖萌的句子 老师夸奖学生的句子 关于感情结束的句子 唯美伤感的英语句子 爱情感悟句子 短信句子 含比喻的句子 关于春的词语和句子 100句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 微商洗脑句子 写时光飞逝的句子唯美 感情句子短 有关创造的句子 形容4岁小女孩的句子 快手简介句子社会 关于晒宝宝照片的句子 二次元经典句子 心放宽的句子 和男朋友和好的句子 登高祝愿的句子 关于兜兜转转的句子 描述人离不开手机句子 优美句子摘抄大全赏析 与书法有关的优美句子 周星驰夸人的句子 形容人不能太好的句子 写关于家庭教育的句子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