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关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关于*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集锦

  • 传统节日,古代,文学
  • 关于*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集锦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端午节

      日赐衣

      (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除夕的诗: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阅读全文]...
  • *画的传统精神

  • 传统,精神
  • *画的传统精神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的评论是非曲直、表明主张态度的文体。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的传统精神,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

      *画传统是以线条为造型手段,以书法为骨法,以诗的境界为灵魂,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抒情言志,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自然观的关照中表现出物我一体不可分割的静态美,以凝重、浑穆、典雅形成特有的审美理想。线性审美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理想,也蕴涵着东方哲学对美的理解,这也是*画传统精神的根本文化渊源。

      关键词:

      *画、神形兼备、线条、外师造化

      一、引言

      *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艺术的主流。*画传统是以意境为灵魂,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抒情言志,在老庄哲学自然观思维中表现出虚淡的静态美,成为*艺术特有的审美。气韵是*画审美的重要内容和审美标准,在《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被定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而气韵并非是很玄的东西,它由笔墨而生,舍笔墨无从谈气韵。*画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笔墨功力,以宣泄自我情感为目的,在千年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与性格。

      二、用线用墨的传统

      *绘画,从远古岩画、山洞壁画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的。而用线的方法是与使用的作画工具分不开的,*绘画主要使用毛笔,人们称之为“软毫”,由于作者在作画用笔过程中的动作变化产生粗细、曲直、刚柔、飘逸的线条,线的运用成为*画的一大表现手法。所以,*画对于线描功力十分重视,古代人物画、花鸟画都是以白描勾线表现的。白描是一种单纯依仗线条来表现对象的形神画法,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直观性、完整性,不必施加任何色彩和淡墨。用线用墨的好坏,离不开“无起不藏,无止不收”,“力透纸背”。每画一条线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逆入藏锋,忌锋芒毕露,行笔不可轻浮,收笔注意回锋,俗称“一波三折”,这样线才有法度、有变化。*画用线条来表达艺术思想情感,它与西洋画块面为造型手法不同,西方绘画中以光影体积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只有体积存在,线是不存在的,线是一种视觉的错觉,是面的转折,一切物体都是由块面组成。而*画主要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线是具体的物象在作者头脑中产生的主观产物,是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对物体的提炼概括。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这是对线条运用、对物象基本结构的表现,要求用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结构,所画出的线条要有精神、沉着,不死板,灵活多变,以书法线条入画,要有骨力,力透纸背,不可软柔不振。线条出自画者心灵的主观认识表现,是修养、学识、经验的发挥,也是思绪的流露和情感活动的痕迹。线条的不同变化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与风格气质,情绪欢快时画出的线条呈现出流畅、轻快的感觉,情绪压抑、愤怒、激动时画出的线条就呈现出顿挫和沉重感。*画家正是利用不同的线条传达出物象以及自己不同的情感。所谓“怒画竹、喜写兰”,无感情的线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虚实、疏密的线条,才能塑造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

      花鸟画的勾花、画叶、写藤都有一定的线条笔法,刚柔并重,千姿百态。在人物画方面,有专为表现各式各样不同服装材料而创造的技法——“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兰叶描、行云流水描、竹叶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等。山水画有多种皴法与点戳,如披麻皴、斧劈皴、乱麻皴、折带皴、个字点、介字点、松叶点等,表现山石纹理的不同质感与形态。

      另外,在用色上,是采用固有色与主观想象创造的色彩作画,喜欢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如黑、白、红、兰、黄都是*画特有的墨彩。“墨”在*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墨”不只是一种黑色,而是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五墨”,并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指焦、浓、重、淡、清;“六彩”指在“五墨”之中加上白色,“白”是纸上空白,与“墨”形成对比。在用墨上,注重“浓、淡、破、积、泼、焦、宿”的墨法,以浑厚、大气、润泽为上,以媚俗、薄弱、轻浮为病,因此墨色运用的灵活带给我们深远的审美享受。传统绘画中,不论人物、山水、花鸟哪一门,不论白描、水墨、浅绛、重彩哪一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用“墨”。其中,白描和水墨是完全用墨表现的,浅绛、重彩都是在用墨勾勒好具体形象以后,再填入颜色的。自古以来的画家就把墨看作主要的色彩,即所谓“墨分五彩”,“色不夺形”,形象是主要的,笔墨是塑造形象的,色彩起丰富形象的作用。这才是*画的传统特点,也是*画传统区别于西画传统的独特表现风格。

      三、诗情画意

      诗歌偏于表现,侧重意境的创造;绘画偏于再现,侧重形神的刻画。古代美学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所以诗歌中也讲形神,所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目前”;绘画中亦求意境,所谓“画以境界为上”,从而把意境和形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画一律”说使诗与画都能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使二者更加完美。面对一幅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时,往往会被画中所释放出的某种气息所感染,这种气息就是诗的意境,这意境是*画的精华。*画不是对山川、地形、植物的直截图解,而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所思所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传统文化主张“中和之美”,讲究中庸、含蓄、逸气、雅逸皆是诗的格调,诗言志,诗意的绘画是一种情的表达,失去了诗情也就失去了绘画的灵魂。画作是人的激情宣泄,笔歌墨舞,淋漓酣畅,一气呵成。意境是*画追求的目标,意境高远一直是文人画艺术引以自豪的东西,对意境的追求使*人从一开始便舍去单纯的“形似”,而努力追求“神似”。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趋势走向极致。苏东坡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要将客观的形与主观的意结合起来,达到“神似”,突出特征,抓住对象的主要精神状态,删繁就简,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得作品的诗意、神情和内涵。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是文人画家用以表达内心之诗的媒介。*画的诗意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地位,不再是工匠的手段,而是与诗一体的雅艺术,绘画与诗歌同为文人雅士抒发灵性的方式,也是情感的寄托之物。文人画与工匠画的区别在于诗情,因此,文人画艺术的成就远远超过绘画本身,在画中不能完全表达情感、展现意境时,文人们又有意识地“以诗补画”或“以画补诗”。南宋吴龙翰曾明确指出:“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文人认为中道、中和、中庸的恰到好处是最美的,如诗一般的自然风光开阔了画家的视野,大山大水到小桥流水皆是画家的主题。形成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格调,如郑板桥在画竹子题:“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在古代诗歌、书画中有大量表现清淡、空灵、虚幻为内容的作品,以此寄托着文人清静高雅的情感,这也是文人画的意境所在。这就是诗画一体的表征,诗与画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同一种情感和意境,彼此依赖,相得益彰,这是文人画最后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一体形式的根本原因。以诗呤画、题画之风流传至今,成为现代*画的特点。在*农耕社会时期产生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其意在于安慰人们的焦虑、安贫乐道、无求无欲、不信鬼神、不论怪异、拒绝冒险、天人合一、小国寡民的思想在诗与画中表达无遗。古代文人的抱负是出仕做官,但残酷的现时打击使具有儒家济世思想的文人理想破灭,心灵压抑、消极苦闷的思想由此产生,借谈玄论道,逃避仕途派别的争斗、倾轧,遁入山林,吟诗作赋,归耕田园,安于淡泊,寄情书画,发泄内心情感。琴棋书画是封建文人所必备的文化素养,在老庄的消遥适意无为和禅宗的明心见性、自然与人和谐的哲学思想主导下,文人们通过诗歌、书画传达出高雅的生活境界。

      四、社会变化对*画的影响

      20世纪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初年,一大批留学日本、欧洲的学生将西式的油画、水彩、素描等技法引进*,并将其中的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明暗观察方法都全部接收。徐悲鸿认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对景写生,对那种形式雷同的山水画、千人一面的人物画,以游戏笔墨模仿古人的*绘画进行了批判否定。而今,面对西化一体的工业文明带来的单调、机械的浅浮之作,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画的内在格调与诗意精神,对民族文化有了理性的认识,并主张在中西艺术结合、融入各种流派艺术精华的前提下发展新的*画形式。在继承、发扬、借鉴、变革传统*画艺术的思潮下,产生了三大类型的新*绘画观。

      1、尊重传统型

      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等人为代表的新*画派,他们认为传统绘画的笔墨、图式、格调、欣赏*惯是*文化的精华,有很高的艺术性,应当尊重并发扬光大。他们的绘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都是以传统的笔墨功夫融入现代造型技法及色彩,创作了一批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美学审美趣味的图式,充其量不过是改良而已,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画的弱势。

      2、借鉴传统

      这一类画家曾留学海外,以素描色彩的西画观念改革了*画的笔墨程式,主要是用毛笔宣纸画写生而已。如岭南的高剑父、南京的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人,徐悲鸿主张写实精神,以描写实物为主要方法,忽略人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是对艺术中最可贵的想象力、夸张、概括能力的压缩,使其画作空洞、苍白而且乏味。但这类画家打破明清以来陈陈相因、只重临摹的保守僵化的传统模式,对重振唐宋绘画注重写实的画风、借鉴其传统的水墨渲染效果有一定的意义。他们在吸收西画写生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创新、发展、改良笔墨的书法内涵而变成写物的手段技法。

      3、反传统型

      代表人物李小山、吴冠中、刘国松、周韶华等人。李小山在《*画之我所见》中认为,*画已到穷途末路,只有送入博物馆保存,应另起炉灶创立新的'*画。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说“笔墨等于零”。对宋元以来传统山水画形式雷同,缺乏革新和时代气息的现状,主张放弃“以书入画”、诗情画意的传统模式,以现代构成、分割、重组、解构等观念另辟新路,提出了表现当代工业社会的审美元素、追求水墨的时代特点,破除毛笔宣纸的传统材料,运用多方面的绘画语言与新的材料重塑国画的图式风格,打破地域的限制,与西方现代艺术交流对话,重点在于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身份地位问题,能否成为*画的主流问题。但就目前而论,这一派只重形式感,缺少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性,容易流入工艺美术的简单化、*面化、表面化,造成空洞的令人不知所云的地步,其中只能有很小的市场,所占的比例不大。

      五 、结语

      *画传统精神的符号表现是线条的应用,线的悠扬舒展既表现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又体现了东方智慧以及东方人对天地大化圆融和合的自然规律的体验。所以说线性审美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理想,也蕴涵着东方哲学对美的理解,这也是*画传统精神的根本文化渊源。*现代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以传统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文人画山水花鸟图式已经失去它所植根的土壤,*画传统的精神早已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是以意象造型为主,是在依据观察体验经过主观加工而成艺术形象,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此意。徐悲鸿等人的改良并不能完全消解*画用线用墨,诗意的传统精神,它将在继续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中发场光大。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训明:《*古代绘画美学问题》,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画的传承与创新是*代*画发展过程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这与*画精神和当代文化在总体精神趋向、生活与审美方式及价值层面等方面的内在矛盾有很大关系,认清这一现实或许会令我们对*画精神的传承作出更理性的思考。

      在当代·水墨——2009上海水墨艺术大展的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对国画人才的青黄不接感到忧心忡忡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呼吁国画教育要技巧与修养并重”,并寄希望于*文化的复兴。

      其实,*画的传承也不是这个时候才面临危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现在,它已困扰了人们*百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老的*在历史的阵痛中开始寻求现代化之路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大量译介、引进西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社会剧烈动荡的过程中,*画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裂变甚至断层。于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纷纷走上关于*画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之路。探索的路径大致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派;另~派就是以齐白石、黄宾虹为代表的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传承。还有一位*画的革新者——吴冠中,迥异于以上两派的融合与传承,他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大家们都为*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积极努力。然而,关于*画的传承危机之争并没有减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小山在他那篇激情澎湃的文章一一*画之我见》中提出了*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围绕*画发生的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画的关键部分在精神,*画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甚至有点儿宗教意味的艺术。金丹元教授曾把*艺术思维气质概括为雅、游、和三种形式。

      作为*艺术典型代表的*画,无疑是这三种思维气质完美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切无不指向人的精神与人格修养。新儒学学者徐复观在他的《*艺术精神》中也说过:*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摹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所以,*画的传承最重要的也就是*画精神的传承。

      可现实却是:国画人才青黄不接,作品粗糙,水*不高。我这归罪于教育体制僵化,世风浮躁再容易不过。然而,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一下,便可以发现,当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与*画精神未免不存在着深层的内在矛盾。或许,我们在对当代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一番客观审视与认识之后,对于*画的传承问题会作出更冷静更理性的思考。

      本文所说的当代文化,主要是指已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短期内不会消失甚至将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趋势。文化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密切相关,我国当前正处于从传统的农耕文化社会到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化领域也正经历着一些变革。我们不妨把最突出最强烈的几点特征(不是全部,而是与精神文化相关的几点)梳理一下,和*画精神做一下比较看看我们今天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谈论*画的传承问题的。当代社会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特征,即都市化、信息化、多元化。当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综合考量当代文化与*画精神的内涵。我们就会看出二者在总体精神趋向、具体审美方式及价值层面等存在着内在矛盾。另外再加上文化生态的多元化*画的传承面临精神危机就不奇怪了。

      一、总体观念

      “趋实”与“务虚的矛盾。现代社会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不同于前现代社会,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发生了一个大转向。相比前现代社会在精神价值方面对彼岸、神圣、道德等的追求,现代社会更注重个体的幸福、现世的快乐及实际利益的追求。随着一声”上帝死了”的骇人宣言人类借着理性主义和机械主义变得无所畏惧,为所欲为。*在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这种精神上更趋于世俗利益、现世享乐的倾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式微,拜金主义”丛林法则”暗兴。这种整体上的世俗化转向使*画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改变。

      二、生活与审美方式

      现代生活与”静观体验”的矛盾。现代生活之不同于传统生活的根源主要在于都市化和信息化。都市化是由农耕文化转向工业文化的关键环节,都市化程度和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高低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虽然我国目前的都市化水*与世界*均发展水*还有些距离,但是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并且这一趋势会持续发展下去。都市化的结果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舒适方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疏淡,人对大自然变得隔膜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不复寻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与洒脱难再领略,只剩下*惯成自然地感受着都市白天的熙熙攘攘和夜间的霓虹闪烁,另加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填充着人们的生活。如果艺术家无法找到一块外在意义上的安静之地那么他们就必须要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式的内在功夫了。 再说信息化。毫无疑问,我们的时代在若干年前就被称为信息时代了,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把地球网”成一个村,打开电脑就进入了信息的海洋,一个人坐在家里就可以知晓天下诸事地理与空间的阻隔不再成为问题。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易如反掌。如果把以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点对面的传播称为传媒时代的话,那么,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所进行的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被称为后传媒时代也并不为过。以社区论坛、BBS、博客、QQ群等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以其*等、开放共享、互动等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信息时代的交流与互动得以凸显。而*画是一种高度自足的艺术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是一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境界。*画的创作和欣赏均是一种目视神游式的精神俯仰,它较适合于一个人的静默会神、微笑,而不太需要和别人交流互动。

      三、价值层面

      重形”与“重意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作品里蕴涵的精神价值层次的深浅。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兴盛促使大众文化盛行。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其中不乏各种欲望经过改头换面包装在大众文化作品里,成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从功能上讲大众文化是供人们用来娱乐、休闲、消费的,而与此相对应的精英文化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对人的精神有一种提升作用的超越性文化。*画对人的学问修养、人格精神涵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是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也许在大众文化热闹喧嚣的参照下,精英文化显得有点被冷落,”重意”的*画也只能在“重形的大众文化裹挟下艰难前行。

      四、文化生态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多元,意味着自由、宽容,也意味着选择。文化多元不仅仅指多种异质文化并存共荣,还指同一文化系统中不同形式形态的文化并存这对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传统的*画。但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画的传承也就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多元文化并存,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使人们的精神视野变得开阔,精神选择增多,*画只是其中一种艺术样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画传承面临的精神危机并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深层原因。可是谁又能说社会文化的这些发展变化不是人类历史的一种进步呢7我们也都在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那么这样说来,我们应怎样面对*画精神的传承问题呢?

      上面只是从当代文化语境的宏观角度作出的分析,虽然当代文化作为背景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但是艺术作为一种个体的精神追求更适合从微观角度去考量。正如张仃先生针对*画危机论所说的只有画家的危机,没有画种的危机”。我们清楚了这些,应该更理性更客观地去面对*画的传承问题。*画精神所需的更多是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坚守,要有一种定力,不为浮躁的世风所影响。如果一心想要得到别人承认,得到市场认可,一时得不到认可就失落就抱怨文化世俗化,那肯定无益于*画精神的传承。也许做一个梵高那样的艺术家不容易,但那是真艺术。真正的好东西,人们迟早会承认。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画会成为保留画种”。我们的*画不同于传统西洋油画的是,*画是一种表情写意的艺术,而不像重写实的传统西洋油画摄影术一出现艺术家们纷纷“抽象“、“立体”去了,只要*文化还存在,这种诗性很强的文化就会给*画提供生命活力。

      另外,也并不是说*画对现代人就没有积极作用虽然上帝死了”,人类自由了,然而这句话的引申义——是我们杀死了他”,才是他对人类在物化路途上失却神圣性之后的精神荒芜发出的真正忧思。当人们在世俗化利益追求中面临因精神空虚、信仰失落所带来的虚无感时就会去寻找意义,寻找人生价值所依,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或许会与*画不期而遇。

      但是,*画精神的传承具体是要落实到学识和修养的,怎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涵养7还是要回到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画家所需要的种种修养观念上也不能固守某一个专业,古人尚明白君子不器”的道理。且不说古人在工诗、能书,擅画通音律,精鉴赏,富收藏,承家学诸方面兼及二者以上者有多少,现代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就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他的书法、漫画、散文、音乐、翻译、艺术教育,哪一样拿出来不让人叹羡不已?博,而后才能精、深。

      另外,*画精神的传承也应包含创新的因素。创新这个词已被人们谈的太多了,也有不少人正在做着这方面的行动,技法上的创新也许更容易突破,但精神体验上的创新也不应忽视。*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游”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古人这方面的成就已达到精熟。那么怎样把*画与现代生命体验更好地融合起来呢7或许还有待人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

[阅读全文]...
  •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因此也著有很多关于节日的名篇。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的古诗大全

  •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的古诗大全

      导读: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门票位置是最好的,这世界从不*等,你有多努力,才有多特殊。下面是好句摘抄小编为你精选的*传统节日的古诗。

      1.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2.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4.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5.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6.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7.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8. 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9.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0.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1.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12.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3.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4.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15.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6.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7.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8.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9.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0. 七夕话语七夕梦,天上人间齐欢腾。牛郎织女会天河,鹊桥年年盼相逢。——遥遥长安《七夕梦》

      21.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22. 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3.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4.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5.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6.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7.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8.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29.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0.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1.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2.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3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34.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35.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6.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37.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8.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9. 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0.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1.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2.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43.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44.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5.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6.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47.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48.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9.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阅读全文]...
  • 11个古代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古代,节日
  • 11个古代传统节日

      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经形成,但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1个古代传统节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起)

      别称:年节、过年、新年,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后使用公历纪年,称1月1日为元旦。

      *俗: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拜年

      相关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别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吃元宵(宋代开始)

      相关诗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

      3、寒食节

      时间: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前1-2日

      别称:冷食节、冷节、禁烟节

      *俗: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纪念介子推

      相关诗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卢象《寒食》

      4、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三月上半月

      *俗: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相关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5、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别称:端阳、重五、重午

      *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挂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相关诗词: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宋】姜夔《诉衷情》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6、乞巧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别称:女儿节、七夕

      *俗:纪念牛郎织女

      相关诗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7、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别称:七月半、中元节(道教)、盂兰盆节(佛教)、鬼节

      *俗:上坟扫墓,祭祀祖先

      相关诗词: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唐】卢拱《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一月孟春,四月孟夏,七月孟秋,十月孟冬)

      (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8、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阅读全文]...
  • 古诗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
  •   造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也有很多是写节日的。

      《除夜》

      【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七夕》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古诗台词

  • 传统节日,台词,节日
  •   1. 描写除夕的诗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阳节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统节日古诗(八首)

      传日古诗如下:元日作者:王安石爆竹一岁除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雪作者: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已酉端午作者: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作者: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秋夕作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月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1、春节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阅读全文]...
  • *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 精神,古代,语文
  • *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那么*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你知道吗?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匠精神是*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

      古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制造”闻名远*。

      最早的工匠

      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了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

      木匠的祖师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鲁班就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尊奉为木匠的祖师。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庖丁解牛

      特别典型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追求精确

      *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由匠致仕

      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匠心独运

      *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古代有几个人代表工匠精神

      鲁班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李春

      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它是*第一座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诫

      李诫受哲宗之命编著《营造法式》, 它是我国古代壹部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蔡伦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柏林

      陶瓷业的祖师,守护陶瓷生产行业。

      蒯祥

      明末,*又被焚毁。1651年,重建33.7米,广9间,深5间的这座*,即我们今天所见的*。

      拓展:工匠精神历史典故

      *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天工开物》

      *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也就是说,如果做得不好、不合格,诚信不够,将给予惩处。《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拓展:工匠精神的精髓

      1、精髓则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

      2、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匠人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

[阅读全文]...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
  • 1、《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3、《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4、《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5、《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6、《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7、《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13、《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中秋见月和子由》

[阅读全文]...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节日
  •   1、《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3、《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4、《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5、《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6、《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7、《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月下独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句子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语录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说说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名言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诗词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祝福

古代传统精神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秋风落叶诗句 楹联诗句 清凉诗句 赞美母爱诗句 凤凰古城风景描述诗句 祭坟诗句 那年花开正圆相关诗句 最美是江南诗句 dnf职业诗句 瑞字开头文雅诗句 古代著名诗句 青年励志诗句 横店秦王宫诗句 故友相逢诗句 小院秋色诗句 云缨诗句 江南古镇诗句 清华诗句 12生肖诗句 含雨诗句 美女沐浴诗句 大字开头诗句 女儿出嫁母亲心情诗句 写山诗句 身心疲惫诗句 宋江诗句 小乔诗句 待时飞诗句 兄妹诗句 荷叶荷花诗句 笑话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