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京剧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京剧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京剧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京剧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文武生旦净末丑,票友欢聚乐心头,
名家指点经典戏,魁宝艺术京剧秀。
(第二首)
京剧京腔国粹宝,中华子孙齐叫好。
飞身海外受称赞,文化传承不可少。
(第三首)
英雄末路气如虹,魂魄悠悠耻向东。
泪眼惊鸿收震怒,痛心囚虎更情浓。
楚歌四面征夫泪,血溅八荒甲胄红。
败寇成王君莫论,千秋不在有重瞳。
(第四首)
词文户外碌于先,哪顾京声鼓乐弦。
昨日诗团歌盛世,今朝剧组唱空前。
青衣花旦单人戏,净丑须生折子篇。
气吐音洪腔字正,弘扬国粹颂春天。
(第五首)
京韵流芳厉家班,名角联袂贺渝团。
传承演创寒梅馥,半岛皮黄鼓远帆。
(第六首)
梨园票友聚一堂,敬业良师授特长。
即兴温*传统戏,顺情指教现实腔。
细雕老旦《红灯记》,精炼青衣《看大王》。
瑰宝飞旋扬四海,中*粹韵悠扬!
(第七首)
春风拂翠小花黄,一站一停醉戏乡。
什錦别肴鲜味美,豪灯靚幕夜流芳。
红娘花旦四*调,苏武须生三眼腔。
弦乐悠扬相聚乐,人生自有妙文章。
(第八首)
铿锵锣鼓二胡悠,净丑旦生嬉莫愁。
程尚梅荀春闺梦,杨奚谭马盛春秋。
游龙戏凤桑园会,击鼓骂曹西厢楼。
天籁之音传万古,五州四海唱不休。
1、观京剧《将相和》(七绝)
居功自傲莽廉颇,挑衅事端屡屡多。
大义相如胸纳海,负荆请罪将相和。
2、赞廉颇(七绝)
藐视忠良为懦儒, 廉颇自诩战功殊。
难能可贵幡然悟, 请罪负荆一丈夫。
3、观京剧《空城计》
城头诸葛弄瑶琴, 城下洞门空巷深。
司马犹疑失战策, 神机妙算孔明临。
4、(七绝)
观京剧《辕门斩子》
盛誉杨家将帅贞, 凛然大义斩亲生。
今来古往忠臣在, 此等胸襟有几名?
5、(七绝)
观京剧《锁麟囊》
描写京剧脸谱的诗
(第一首)
皮里阳秋赞贬嗟,赤橙黄绿映生涯。
抹揉勾画端斜净,彩绘匀描黑白花。
整脸破歪三块瓦,丹青朱墨舞龙蛇。
今来古往诸般事,脸谱斑斓秀万家。
(第二首)
流水西皮导二黄,旦生净丑演京腔。
白须萧相追韩信,黑脸包公劝嫂娘。
锣鼓咚呛嘶战马,胡琴戚腻诉凄惶。
一台两椅能成唱,若叙人生亦戏场。
(第三首)
国粹传扬两百春,长城南北尽知音。
石叠流水皮黄调,风洗晴花生旦神。
三丈戏台千载事,七颜脸谱各般人。
方夸做打功夫巧,唱念尤觉韵味浑。
(第四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第五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个词是:赴,飞。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附:木兰诗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 jian),金柝(tuo),辔头(pei tou ),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京剧知识普及
京剧是*国粹国剧,又称皮黄,由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知识普及,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
1,京剧曾称*剧,*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国粹。
2,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二、行当分类
京剧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过去还有另一种分行方法:生、旦、净、末、丑。其中“末”,即中年男子角色。现在“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
1,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分正净、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4,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等。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三、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
1,梅兰芳(1894~1961)
(1)“梅派”创始人。北京人。
(2)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3)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2,程砚秋(1904~1958)
(1)“程派”创始人。满族,北京人。
(2)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3)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因病逝世,年仅54岁。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3,尚小云(1900~1976)
(1)“尚派”创始人。北京人。
(2)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其一生艺术经历,恰与*京剧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3)1976年4月19日,尚小云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原文:京剧 - 知识普及(起源、行当分类、四大名旦介绍)
4,荀慧生(1900~1968)
(1)“荀派”创始人。河北人。
(2)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
(3)1968年12月26日逝世,终年68岁。
京剧的历史发展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代*戏曲的代表。京剧是*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京剧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
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著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昇*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 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京剧知识大全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京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唱、念、做、打;服装也是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性要求的,原则上做官的人、读书的人穿长袍,百姓穿短衫;汉族人着明朝服饰,少数民族着清朝服饰。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
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
四、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 、 旦 、 淨 、 丑 ” 是 什 么 ? 其实 不 過 是 角 色 分 类 。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 淨 ” 是 性 格 鮮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 种 角 色 又 有 表 明 身 份 的 脸谱 、 扮 相 等 , 只 要 演 员 一 上 场 , 你 一 望 便 知 。
生:是 男 性 角 色 的 统 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小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属“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妆时,勾画红色脸谱而得名。在舞台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红色脸谱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关羽。
旦 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庄、娴雅的青年、中年妇女,大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优美、动作妩媚、大方,体现人物的端庄、典雅。
花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泼、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马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提刀跨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类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帅或将领。如《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净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放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净行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净”等行。
大花脸:亦名“黑头”、“铜锤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常扮演地位较高、举止稳重、性格憨直、具有正义感的人物。如《铡美案》中的包公。
二花脸:亦名“架子花脸”。为了区别于以唱为主的“大花脸”,故称以做功为主的净角为“二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鲁的人物。如《长板坡》中的张飞。
丑 戏曲行当名。从宋元杂剧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块,然后勾画脸谱,所以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又同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
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悭吝卑鄙的人物。
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文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对,专门扮演为不具备武艺,或在舞台上不作翻腾、跳转一类技巧表演的角色
武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对,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性格机警、动作灵敏的滑稽人物。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门书吏、谋士、儒生,俗称“丑公子”。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
四大名旦
【人物介绍】—梅兰芳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
梅兰芳八岁开始跟吴菱仙学艺,后来带艺搭入“喜连成”科班,随后又在“翊文社”、“双庆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社演唱,不久自成剧团,一直担任主角,声名大震。
一九一九年曾到日本,一九三零年曾到美国,一九三五年又到苏联,受到世界戏剧界的尊崇。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戏剧艺术三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成为蜚声国际的世界名演员。
在国内舞台上,他和杨小楼、余叔岩被誉称为“三大贤”;又和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誉为“四大名旦”,名列榜首。
梅兰芳不但为后人开创了广阔的艺术道路,还是我们做人的楷模。他一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凡事先想到别人的`难处。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他在上海八年不登舞台,并蓄须明志,忠贞不屈。他爱憎分明,骨气凛然,称得上是我国第一爱国艺人。
【人物介绍】—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五、京剧的脸谱
什么叫脸谱?
脸谱是指*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颜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脸谱分类?
根据描绘着色
根据脸谱图案排列
根据脸谱色彩
京剧的一张脸谱很少有超过四种以上的颜色,而且有一个主要色调,主色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属性。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正”的颜色。
白色:在脸谱中是最“邪”的颜色。
黄色:用来表现残暴的角色。
黄色、绿色:用来表现江湖的草莽豪杰。
京剧演唱技巧大全
京剧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国粹京剧的队伍,年轻人学*京剧的队伍也日渐壮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京剧演唱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剧演唱技巧
1、所谓“字清”,即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为了达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带腔,腔托字,字正腔圓”的艺诀,就着重讲出了在行腔过程中,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原则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唱字不唱腔。
曲艺界著名艺人白凤鸣曾说:“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如果字轻腔重,字为音所包,听来便有声无字,腔不达意;字柔腔刚,则不能控制抑扬顿挫,听来*乎吼喊,腔直无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这样轻重相间,刚柔相济,才合行腔规律。如同梅花体格,老嫩刚柔,错纵有致,方能曲尽其妙。
综上述,强调指出了腔随字走的演唱原则。演唱中应把字唱真、唱正、唱准。这就是“腔生于字”的道理。
2、戏曲演唱要遵守“情”、“字”、“声”三者结合的原则。唱腔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或音韵、或因抒发感情、或因突出重点,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韵之外,也以湖广韵为基础等原因。字与腔有时是有矛盾的,有时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圆,有时腔圆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个标准,一种要求。
3、说开口必开 齿叩齐必来 撮字音在颚 唇啊合必谐
“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称四呼诀。
“开口呼”:出音用力处在于喉,经上颚而出,口开而声宏。如:丹、板、常、毛、破、骂……。“齐齿呼:口角向两旁咧,微露齿,其音轻锐。如:烟、天、象、谢、家。 “合口呼:两唇微闭,其音圆浑。如:湾、向、黄、果、瓜、怪、为。“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缩小微向前。如:渊、泉、远、云、勇、鱼、靴。
“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读字发音时、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态,字音才准正。“四呼”与“辙口”(“十三辙”归韵),在戏曲唱、念中是相互为用的。掌握了这两种工具之后,在唱时不管腔调怎么转折,时间如何延长,都不会发生“字韵不正”的毛病。
过去艺人大多不懂“四呼”,故吐字发音往往“开合不*”,“齐撮无定”。如京剧“坐宫”的杨延辉唱:“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句中的“血”字本为齐齿呼,有人误念为撮呼的“靴”(上声)字音(xue)。 又如“状元谱”的陈伯愚唱:“可叹我年半百无有后苗!”句中的“半”字本为“buan”合口呼,有人误念如开口呼的“扮” (ban)字音。因此,无论读书、识字、说话、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于戏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4、演唱忌土 须分阴阳 有冷有热 能放能收
“土”即方言土语。*地域广阔,剧种繁多,一般地方戏,都系以它各自的方言为其语音的主体。每个剧种的语音又都以该区域中语言最标准、最普及的某一地区为其基础。如京剧起初是以“湖广音”为主。(“湖广”乃明、清所置的“湖广省”,即指湖南、湖北。(见“辞源”已集“湖广”条>)其实就只是武汉口音;秦腔以西安语音为主;川剧以成都语音为主……等。忌方言土语,并非要求地方剧种的语言,都统一为标准语音,那样就丢掉了地方特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极难做到的。
而所忌的是,不能以该剧种所在区域内那些不标准的土语为其语音基础。就如同标准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并非以北京土语为基础一样。故《顾误录》中云:“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以言曲。”广告:字分阴阳,腔也要分阴阳。“腔无阴阳便无起伏,无层次,无变化,便成呆腔、死腔。”分出阴阳,即可避免*直,唱腔能抑阳有致,徐疾有节,不火不瘟,方显功力。
5、所谓冷热是指腔传曲情而言。*戏曲中的唱,一般都安置在剧中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能否通过歌唱的手段,尽情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关系着艺术形象的塑造。有时一样的唱词,分谁来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动听又感人。虽然同一工谱,有修养的演员唱来,能把人物当时喜、怒、哀、乐的情感,参蕴在唱腔旋律之中,做到悠扬婉转,冷热鲜明。“冷”时(低回哀怨),唱的悲凉凄楚,冷中寓热。产生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的艺术感染力。
6、“热”时(慷慨激昂),能造成“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的艺术魅力。
所谓“收”、“放”,是指演唱中气的使用、控制。放腔时,把气运足,用力把腔放的宽、放的远;收腔时,要提腔运气,断腔不断气。收腔必须求圆,曲终时仍还本调。
7、高音气要足 低音气收敛 高放低收 尖浊不显
这说的是演员演唱中对气息的控制。所谓“高腔轻过”即指凡唱高腔,应由丹田提气,将字音由低带高,以调管字,依腔贴调,则可清晰明亮。切忌有声无音,*乎吼喊。要使人听来轻松顺畅,勿使有吃力之感,故要求“轻过”。《乐府传声》云:“……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尽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除狭、细、锐、深之外,还应掌握一个“奋”字(扶摇直上之意),艺人说:“腔高要见奋,无奋不谓高。”
8、所谓“低腔重煞”即说唱低腔要“宜重、宜缓、宜沉、宜顿”。声音的自然规律是音高则尖细,音低则沉浊,任何物体发出的声音皆如是。要改变此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对气息的适当控制与科*用,来操纵声音的薄弱强高,使之高低衔接自然、协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9、要想达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须按艺人说的,唱高音气要放足,唱低音气须收敛。越是高音,越要将气放足,这样音虽高而不显尖窄;音越低,越要尽力将气收敛,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无声,这样音虽低而不生浊。高放低收两下一凑合,高尖低浊的弊病就不显了。
10、“气粗”是讲运用气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气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声音的浮浅不实。“气弱”即气息不足,发出的声音则单薄无力。“气浊”即气息浑浊不匀,发出的声音则滞涩漫浊。“气散”即气息全盘用尽,由此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干枯竭尽了。
慢板难于紧 快板难于稳 散板难于准
注:讲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领。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紧凑些;快板易犯抢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稳重些;散板易犯松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圆准些。
11、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此系高盛麟先生所言。京剧念白不像演唱有着丰富的旋律,但京剧舞台上的念白又不同于日常的讲话,它具有特殊的声调,演员在舞台上的话白要念出它的音乐旋律,即所谓“念要像唱”。语言是演唱的基础,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语气的表达,即所谓“唱要像念”。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和京剧演唱的语言性。
12、清晰的口齿 沉重的字 动人的声韵 醉人的音
*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清、情真”。所谓“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即指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表达感情。
2、演员在行腔之前,形(动作)、容(表情)应先起烘托作用。
3、行腔之后,“形”、“容”后收,在表情的微澜中,好像还带着腔调的声波痕迹。
4、演唱遇有较长过门时,要以情感填补过门儿的空白。
为了达到“情真”,在演唱技术上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研究唱腔要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对每段戏和句、词等,作一番仔细的审察。然后分清宾主,找出梁柱,突出重点,这样唱来才有情有韵。行腔中要“准”中见“稳”。因为“调准便不黄,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总之,就是艺人所指出的“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漂不浮,准中见稳”的演唱技术要求。能做到“审”、“领”、“准”、“稳”,唱腔才动听感人。
综上所述,说明了人物情感是创腔的基础,这就是“腔准于情”的道理。
京剧旦角的化妆方法技巧
京剧旦角的面部化装是比较细致的,像脂粉的轻重、眉眼口鼻的描画,以及脸型的改变和美化等等,须要说得比较详细一些。因此,下面着重把旦角面部的化装技巧,加以叙述。
面部的白色粉,旦角的脸上要全部搽粉,粉底子要均匀,演员本人的真眉和嘴唇,要用粉盖住(以便画眉和涂抹口红)。项脖上不要擦粉,但须扑粉(这里附笔说一下,手上也须要擦粉。但要比脸上的白色粉略轻一些,太白了就不好看)。
胭脂,各行角色的面部化装,以旦角用胭脂最重,但也不可抹成红脸。深浅的程度,要按照灯光照明的强弱来决定。在较强的灯光下,胭脂宜稍重;在较弱的灯光下胭脂官较淡。演员须要从舞台实践中求得经验,灵活运用。
胭脂除了美化脸部和表现颜面红润外,还有调整和改变面部凹凸的作用,后面再加以叙述。
胭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桃红色的,另一种是大红色的。桃红色比较艳丽娇嫩,大红色比较温暖柔和,演员可自由选择使用。
口红,演员口型不一,涂画口红须按口型的不同分别处理。一般的抹法,是较演员本人口型稍小一点,下唇比上唇更小一些,下唇靠*嘴角的地方,要留出一小块白色粉不画。
对各人口型不同的处理:大体是口型大的涂小些,小的略涂大一些。厚的宜画薄,薄的宜加厚。
女演员口型不大的,可以按照本人的嘴唇涂红便好。但一般的画法,不管何种口型,下嘴唇要比上嘴唇涂得小一些。这是—巳角抹唇的特点。
眉,眉的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比较直长,另一种比较弯曲。一般是在真眉上涂松烟,眉的前半截(眉头)盖在真眉上;后半截(眉的尾部)逐渐离开真眉,至眉稍头端,完全离开真眉的眉梢。因人的眉毛,末梢多略往下垂,故描眉时不能完全按照真眉的形态描画(真眉的眉梢尖端,已被所擦的白色粉及胭脂掩盖,露出的痕迹不很明显。但如描画得离开本眉太远,脂粉掩盖不住,台下看来,便成了四个眉毛,很不好看)。眉的样式可弯可直,粗细要与所画的眼圈配合,眉粗的眼圈描的要大,眉细的眼圈描的要细要长,应相度得宜。
眼,眼的描画,较其它角色要浓黑一些,式样要取俏。一般内眼角描得窄细,外眼角描得要宽大细长,稍往上挑。眼圈要靠*睫毛涂描,不要露黄眼圈。上眼皮的黑边(与眼皮交界的周边),接连上眼皮红粉地方,略要柔和模糊一些,红黑两色不要截然划分。
演员的眼型,各有不同,化装时宜分别处理。眼睛大的,眼圈描的不可过宽;眼睛小的,眼圈可以描得宽大一些。眼睛圆的,稍加长;眼长的,不必过于加长。
另外,有两眼距离过宽的,可将内眼角描宽些,略往鼻梁的方向描画。过窄的,内眼角黑色不可向鼻部描画,以免使两眼距离更*。如双眼睛的距离过宽,演员的内眼角在B线上,化装时黑色往内描,内眼角尖,画在两条A直线上。A直线的距离,假定是宽窄适当的,这样就显得两眼的距离不宽,而是适当的了。如双眼睛的距离太*,演员眼睛的内眼角,本来就在A线上,勾眼圈时,内眼角所描的黑色,不可再向鼻梁方向描画,以免距离更*。同时外眼角的描画也须要相对的加长些。这是利用了人的错觉,使观众感觉这两双眼睛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还有一种肉眼泡、双眼皮的人,眼皮的折纹很深。画黑眼圈时,上眼皮的黑色,要涂得很宽,略超过眼皮上的折纹,台下才能看见眼圈的黑色。插图是一只闭着的眼睛,上眼皮黑色的宽度,几乎有全眼的面积那样大。这样的宽度,当睁眼*视时,台下才能看见黑色眼圈,如附图所画的情况。又有些人的眼型,外眼角是向下垂的。这种眼型与艺术造型的要求相反。可以将内眼角的黑色,往下多画一点。再将上眼皮的黑色,在外眼角的地位多往上画一些。这样,就变成外眼角向上挑的眼型了。然后,经过吊起眉眼,就和一般的眼型一样了。鼻梁上的红粉 前面已经说过,红粉有调整面部五官凹凸的能力。这对于弥补鼻梁过低或较低的人,帮助很大,‘可以用红粉把鼻梁增高。方法是在擦胭脂的时候,轻轻在鼻梁两旁涂些胭脂,颜色要淡,鼻梁上的白色粉不可涂抹,这样鼻梁就显得增高起来。但是红白交界的地方,不可过于整齐,应当柔和模糊。如果胭脂涂得很重很整齐,正面看去是个白鼻梁,侧面看又是个红鼻子,这是很不好的。贴片子 片子是前额及两鬓的短发,分大小两种。大片子贴在两颊,小片子贴在额上。片子的贴法很重要,它是美化和改造演员面型的艺术手段。一般的贴法,是额上共贴七个小片子,正中一个,左右各三。大片子从额顶上交叉,左右顺鬓边垂下,贴在两腮上面。使脸型成为瓜子的形状,所谓“瓜子脸“。这是一般旦角比较理想的面型,是对称的贴法。
另外,还有一种贴法,是左右不对称的,一边只贴大片子,做出波纹形状。另一边贴小片子和大片子。这样,就比对称的有变化,俏皮一些。这种贴法可用于花旦、花衫。青衣不宜采用.
京剧旦角脚步的走法
脚步,又称台步。它在综合的戏曲艺术中虽只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它的作用却是很重要的,是最基本的形体基础训练,是戏曲表演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剧旦角脚步的走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派脚步的特点:
梅先生本身的天赋条件好,他所表现的剧中人物,大多是以青衣为主的宫廷贵人、娘娘、公主或大家闺秀。因此他创造的脚步,是以端庄大方为特色,和一般青衣脚步不一样。
梅派脚步起步幅度稍大,是腰柱提起,起步的一只脚离地少许,然后脚跟徐徐落地,带动上身,随着腰摆动方向,轻轻地颤动一下,这种颤动是很微小的,使得人眼刚能看出,给人似有似无的感觉,随之起步的脚掌压步而下,再起第二步。这种走法看起来给人以大方、华贵有气派、有风度的美感。这种脚步与走法用在大家闺秀的人物身上,给人以娇柔、嫩弱、轻盈之感;若用在宫廷华贵人物身上,就给人以尊贵、高傲、端庄的感觉。
这种脚步别有风度,给人一种美感。其特征是:起步有弹颤力,但不能蹲窜,因为主力腿不弯曲,如掌握不住,这种微妙的走法是不易走好的,更谈不上恰如其分地掌握和运用。梅先生也不是每一个起步都这样走,他是根据不同的戏中的不同人物的需要而用的,这是梅派脚步精华之处。
程派脚步的特点:
程先生体形高大魁梧,而他所表演的却大多是古代贫弱女子或纤细华贵的妇人形象。为了缩短本人与人物形体上的距离,程先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脚步。这种脚步很吃功夫,开步幅度大,两脚距离较远,迈步的主力腿向下弯曲,起右脚时,身体随着腰部向左倾斜约二十五度,然后脚掌用力压步,向前推进,主力腿跟步时,仍然要弯着一点,这种脚步,走起来除脚腕用力外两小腿肚也要用劲。
有些人说程先生走的是八卦步,实际上程先生是采用了太极拳的步法,加以美化用在自己所创造的脚步上了。用这种脚步表演人物,出现在舞台上时,使人感到人物形象较扁瘦,因为他出现在观众面前几乎都是侧面的。这种脚步柔中有刚,使人感到剧中人物朴实、大方、温柔、深沉,并带有忧郁感。程先生充分发挥戏曲艺术中的阴阳子午式的作用,他本人虽高大魁梧,但出现在舞台上,却是一个个古代妇女形象,演什么像什么。
尚派脚步的特点:
《汉明妃》是尚先生的拿手好戏,他大多扮演一些巾帼英雄和女中豪杰的角色,因此他的脚步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尚派脚步的起步落脚,脚跟着地比较实和稳,脚掌压下去时,前脚掌与脚指也接着用力压下,这时上身也要随之略微向前倾斜一点,这是慢步的走法。
在走快步(圆场)时,一般是在亮相后或是出场的时候,他用曲腿、压步、存身、长身的`跑法,也就是开步跑圆场时,两腿都要弯曲压快步,这时身体向前左方向倾斜,上身略扣,随之两腿逐渐伸直,接普通圆场跑法,上身要随着慢慢直立,然后长身,这样的脚步,给人感觉是刚劲、挺拔、有力、冲击力强,立度大,充满着活力。这种脚步。用在人物身上,特别是人物刚一出场时,会使人感到明快、洒脱、富有生气,很能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快步的走法,尤其在表现将帅出征等起霸、走边、趟马的程式和开打的场面中给人以有暴发力、有战斗力,能表现出古代巾帼英雄那种勇猛、敏捷、战之必胜的英雄气概。
荀派脚步的特点:
荀派的脚步看上去较随便,步子大而且快,有些接*现代人们的走步,有时也会全脚落地。他所以要创造这种特殊的脚步是根据他所扮演的人物的需要。他大多扮演的角色是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地位*常的少女等等。他的脚步用在人物身上能体现出活泼、正直、潇洒、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性格特征。。
另外他为了刻画女孩子的特殊心理,还用了后拉脚拖腿的慢步走法。他运用戏曲程式“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表演规律,创造出具有独特走法的脚步:欲往前走时,开步较大,两腿拉开距离,上身和后腿往后一拉,并稍停顿一下,前腿脚尖稍微一翘,然后往前起身,起步前进,这种走法不但美,而且既帅又漂亮,能够灵活的掌握节奏,运用自如。
上述四大名旦派别脚步的一些特点,从中能看出脚步对剧中人物、性格、年龄、特征有重要的密切关系。我之所以要列举四大名旦脚步走法的特点,无非是要说明脚步的重要性。
旦角脚步的走法与用法:
一、旦角脚步:
基本上可分为青衣脚步、花旦脚步、彩旦脚步、老旦脚步、圆场步。如果再细分一点,还可有闺门旦脚步、刀马武旦脚步和花衫脚步(彩旦脚步和老旦脚步,在此就不谈了)。
1、青衣脚步:
“旦角脚步要学孔雀的美”,这就形象地说明所有旦角脚步的基本步法要求,也叫基础脚步。开蒙时就用,它的要领口诀是:“头正眼*肩放松,收腹立腰不挺胸,迈步要稳不提胯,压掌劲在脚脖中”。
要求是:走起来脖颈直立,眼睛*视前方,两肩松弛,腰部直立撑住劲,收小腹,闭住胸,起步脚迈出离主力后脚尖最多半步,开步时,身子要稳不出胯,不提胯,落脚时脚跟徐徐着地,身子随同前移,随脚跟落地脚掌用力压下(也叫压着步),全脚落地,这时起步落地的脚似鲤鱼打挺状(头仰身有弯),关键是脚腕撑住劲,这样走起来上身稳,不会忽高忽低,脚下轻而有力,训练时需从慢到快的进行。
另外,略谈一下醉步:其基本步法仍是青衣脚步,醉步的起步时上步交叉应大些,如上右脚,要往左前方迈出半步,步档要大一些,上步时上身右后斜一些,和上步的方向正相反,主力腿(指没上步的腿)撑住劲,在压步落前脚时,身子要随之往左前斜,身子虽是后起的,但要比先起的右脚先落,紧接后脚马上跟半步,落在起步脚的中间,分量应稍重些,支撑住上身,身子摇摆,使人有站不稳的感觉,这种脚步是酒醉的专用脚步。
2、花旦脚步:
它的要领口诀是:“基础脚步还要走,腰柱扭摆稍动头,松肩垂臂如弯柳,肘臂摆动兰花手”。
走起来要求是:以青衣脚步为基础,节奏上需轻快一些,脚下的步子要和头、眼、腰、臂、手密切配合协调,腰撑住劲,柱骨扭动,指使头部微微摆动,眼睛提神抬上眼皮,面颊骨上提(这样才能产生笑眼),双膀自然下垂,两肘外撑有弯圆度,两腕稍翘,兰花手指或兰花拳,或一手作卡腰状,一手摇摆也可,不论单臂或双臂的摆功都要在身子的前方横摆,幅度不易过大(这里讲的摆动是一般花旦的摆臂,不包括派别摆臂法)。
3、圆场脚步:
口诀是:“头拔立腰线一条,开步小腿要紧例,膝盖夹紧步要小,犹如帆船水上漂”。
圆场是哪一行当都要使用的,基本步法仍来源于青衣的基础脚步,要领是:走时头心向上拔,眼看正前方,上身要稳,提上中下三气,迈步档矩要小,起步脚落在主力腿的脚心处(也就是半脚),大腿带动小腿紧迈,这样圆场才能快、*、稳,跑起来似脚下有车轮在转动着前进,脚掌用力压步行走起来又如帆船在水面上顺流而漂,从而显示出圆场的美感。
4、刀马、武旦脚步:
这一行当没有专用脚步,只谈两点①其基本步法仍离不开青衣脚步,但必须熟练自如。在文场戏中走起来脚步速度应加快,有力,手势一般是掐腰,按掌提甲式:在舞蹈和武打时用圆场步,脚下需熟练轻快,上身和双臂要舞动自如。②侠客脚步:这种特用脚步与青衣脚步有区别,它采取了一些男性脚步的特征,走法是:起步时脚尖向外斜,踹脚后跟,迈步稍开胯,落脚步档大,相当于自己的一脚距,落于自身斜前方,压步下脚要快而有力,上身随起步的脚要斜摆开一点,开步的脚略有小画圈的意思,走起来潇洒。这种脚步只能起着点缀的作用,不能在全剧中老用。如:《悦来店》一剧中,十三妹自报家门一场,再接三勒马前的一句唱后面可以走几步。又如:何玉凤到悦来店找安公子上场的“大锣水底鱼”时也可走几步,用这种特殊脚步来展现人物性格。
5、闺门旦脚步:
这个行当也没有专用的脚步,此行当是在青衣和花旦行当之间的一行,应以青衣为基础的脚步再运用花旦的头、腰、臂的配合,要注意双臂摆动不能过高,幅度不要过大,都要低于花旦的摆动幅度,在起步时要把起步脚稍高提一点,让彩鞋的穗头轻轻踢起衣裙。
6、花衫脚步:
这个行当路子较宽,基本可属青衣、花旦、刀马旦之间的行当,因此它的脚步的路子不死板且宽,可根据剧中不同情节运用各种不同脚步。
二、练法:
我们专业艺术学校在训练脚步方面,应采取上大课集体训练基本步法(青衣脚步、花旦脚步、圆场功),其它几种脚步需根据剧目角色的要求,由排戏主教老师教授。
三、用法:
不应死板套用,也不应只限于派别剧目才能运用派别脚步,而应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和要求出发,恰到好处地吸取各种派别脚步的精华。如演身分高贵的人物或千金小姐类型的人物,就可采用梅派步法;如演小姑娘和一般少女类型的人物,就可以运用荀派的步法;如演悲苦贫困之类的,人物角色,便可多采用程派的脚步走法;如演的人物角色舞蹈和武打动作较多,就可用尚派的脚步。假如演员身体较胖而又需扮演少女之类的角色时,就可根据自身条件,用程派的侧身蹲(音cun)腿的方法结合荀派的脚步走法,这样即能弥补不足又能达到较为完美的效果。
具体举一例:如《白蛇传》一剧白素贞是青衣花衫应工的角色,此角色表演上涉及面较宽,所以在脚步的运用上也就比较多,剧中前几场(“游湖”、“结亲”),就可以用闺门旦和荀派后拉腿的步法;“端阳酒变”和“合钵”两场戏。就可使用梅派的步法,即可体现白素贞婚后的幸福美满,也能表现端庄、大方的形态;在“断桥”一场中可以采用程派的步法,能够表明白素贞不顾艰难困苦追求幸福自由及身怀有孕、柔肠寸断的情景。柔中带刚的脚步能够为表现人物处境、心情起烘托作用,增强和充实表演手段;“盗草”、“金山寺”两场是全剧的武打、舞蹈场面,可使用尚派的快步走法和熟练的圆场步,即能体现出白素贞舞蹈动作的优美和武打招数的敏捷,也能表现她有经过千年修炼的一身好武艺。
由此可见,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脚步的走法,在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时,才能自如地运用,为塑造人物所用。
旦角鞋:一般分为三种(常见常用)。彩鞋、旗鞋、战靴。
步法:(共四种)
旗鞋步:左脚勾脚尖,直迈一步,同时摆动右臂,左脚满脚落地。右脚稍掂起,随即右脚勾脚尖,直迈一步摆左臂,动作中立腰、*视、头不晃,两**替直迈前行。
花梆子步:双脚抬起,脚掌着地,左向右做横向移动,也可向前也可向后。
云步:双脚并拢,先脚跟分开,脚尖相对脚尖再分开足跟相对,连续反复,使身体向左右横向移动。向左时,右脚为着力点,向右时,左脚为着力点。
老步:两腿间距离与肩宽等,双膝微曲,脚尖稍外,背稍弓,胸内含,脚跟掂起,在抬脚掌,向前迈步,两脚落地,迈左脚时晃右臂,晃左臂时迈右脚。
跑圆场:步法要小,腰直而不晃动,双目*视直看,左臂手背放在腰部,右臂向外*直,手掌心向外(兰花指)与膀*直。
*时练功时的步法是:先左脚尖抬起后落在右脚心部,再抬足跟,这样左右脚反复地走(口诀是,脚尖脚跟左右行;脚着地时是,脚跟脚尖脚后跟)。
关于赞美京剧的句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京剧的句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150年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戏曲的优点和特点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一支勾勒眉角的笔,一袭染尽红尘的衣,一段花腔婉转的唱词,一篇死别生离的曲艺。京剧,穿越千年的曲调还依稀在耳边响起……
3、京剧,是一门高超的技术;京剧,还一种动听的旋律;京剧,是让你精神抖擞的力量!!!
4、京剧是*传统蓺术宝库内的一颗明珠。
5、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戏剧中的京剧被称为国粹和第一大剧种。
6、京剧之所以被誉为“国粹”,“东方歌剧”,就是因为它受到*的重视,受到日本,美国,欧洲的重视!愿京剧将来有新的发展,走向世界!
7、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两百年的历史。
8、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9、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的“国粹”。
10、京剧是*的国粹啊!
11、京剧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12、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2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彩的花朵,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3、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14、京剧是*的国粹,演员们把它演绎得活灵活现、气势宏美,使它成为了*代*戏曲的代表。
15、京剧是*的国粹,京剧是*人的骄傲,是*人的自豪!
中国古典戏曲,
不惟有音声婉转的唱腔,
更有辞采华茂的戏词,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前仆后继,
为它神伤,为它忧愁,
同时也谱写了无数佳作。
其中,尤其以四大古典戏曲为最,
这戏词,曲曲摄人心魄;
即便相隔数百年,
我们依然能从词作中真切地感受到,
那穿越时空的深情与哀婉!
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风微台殿响笙簧,空翠冷霓裳。
池畔藕花深处, 清澈夜闻香 。
人易老 ,事多妨, 梦难长。
一点深情 ,三分浅土 ,半壁斜阳。
梦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西厢记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总是离人泪。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风流犹拍古人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长生殿
生*早奏 , 韶华好 , 行乐何妨 。
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惟愿取,思情美满,地久天长。
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行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桃花扇
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羞二三分。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
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
京剧的古诗句 被改为京剧的古诗 与京剧有关的古诗 有关京剧的古诗 京剧口号 赞京剧的诗句 写京剧的诗词 描写京剧的古诗 京剧台词 关于京剧的诗句 关于京剧的诗词 关于京剧的古诗古文 歌颂京剧的古诗4 有关京剧的诗句 关于京剧的古诗咏月 关于京剧的名言 赞美京剧的诗句 赞美京剧的诗词 描写京剧的古诗句 关于京剧的七律古诗 赞美京剧的句子 描写京剧的语段 描写京剧的诗句 形容京剧的诗句 歌颂京剧诗句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关于京剧的句子 关于京剧的古诗谜语 京剧脸谱的古诗词 用京剧演绎的古诗词
京剧西施台词 京剧锁麟囊全剧台词 描写京剧武旦的句子 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 京剧知识普及 京剧的历史发展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京剧脸谱知识 京剧演唱技巧大全 京剧《梅龙镇》剧本唱词 京剧服装的分类 当代京剧名家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的五大特征 京剧的基础知识 关于赞美京剧的句子 京剧有哪些代表作? 京剧知识大全 京剧的起源简介 京剧的发声方法 京剧行当大全 京剧名字的由来 京剧锁麟囊全剧台词 京剧西施台词 描写京剧的唯美的句子(赞美京剧的名言) 评价京剧的优美句子 京剧智斗主持词 描写京剧脸谱的诗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
关于夏天传统节日的古诗 写一篇描写家乡的古诗 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古诗词 清*大自然的古诗 初中带有家的古诗词 包涵物候知识的古诗 描绘故宫的古诗 不常学的古诗 关于古诗灵异故事的书 时空缩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有山有水有鸟的完整古诗 写清汤鱼的古诗 了解我的心思的古诗 怀人伤己的古诗鉴赏 关于人口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公司名 关于山上云雾的古诗词 除夜雪其二的古诗意思 关于汉字的古诗30首 七律抗疫情英雄的古诗词 朋友之间的离别古诗 林朝崧的春草其二古诗文网 谈合作的古诗 快乐的古诗读后感500字 peng的古诗 较为冷门的古诗词 含有林和蜂的古诗词 姓林的古诗人 江的古诗词吟诵 描写古诗的名字 夫妻相扶到老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