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关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夜雨寄北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天夜雨的古诗词

  • 春天,写景
  • 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4、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5、夜闻一霎两霎雨,春着村南村北花。紫绵扑扑海棠蕾,翠毯茸茸沙蒋芽。游芳要非老者事,幽意自属山人家。东风莫漫尽桃李,留与绕屋深桑麻。——方岳《闻雨》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7、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春雨后》

    8、清明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0、社*频逢雨,春深却喜晴。畲烟傍山起,神鼓隔林鸣。客驻观农饁,儿归遗母羹。丰年多乐事,何以报时*?——陆游《出游》

    11、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冯延巳《清*乐·雨晴烟晚》

    1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4、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徐俯《春游湖》

    15、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蒋捷《虞美人·梳楼》

    16、乍暖还寒夜气清,恰宜无寐散烦缨。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杨逸明《初春雨夜》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1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9、隔岁书来带雪花,悠悠云树思无涯。梦回海国如闻雨,春*茅檐更忆家。刀鲚风腥鹅鼻涨,银鱼潮落马驮斜。江梅次第开官阁,倚槛诗成放早衙。——曹禾《再寄郑山公》

    20、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2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2、衬步花茵,穿帘柳絮,堆地榆钱。乍暖仍寒,欲晴还雨,春事都圆。午窗睡起厌厌。屋角外、初啼杜鹃。百种凄凉,几般烦恼,没个人怜。——吴潜《柳梢青·衬步花茵》

    2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阅读全文]...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 夜雨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成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乍看之下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古诗的意思(夜雨寄北全文鉴赏)

  •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中二年(848)秋,诗人北归途中,淹留荆巴,妻子来信问归期,乃作此诗。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一说为大中六年(852),作于东川柳仲郢幕府,那时作者之妻王氏已故,“寄北”则为寄北方亲友。但从诗的情感内涵品味,似应以“寄内”为确切。

    诗从回答妻子的问讯开始,*直叙起。“问归期”蕴藉着深切的思念,“未有期”流露出无限的怅惘。两者的矛盾,构成全诗感情发展的基点。

    次句写客舍环境显示当时心情。用巴山、夜、雨、秋、池等物象,遣一个“涨”字作中介,组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把难以说透的羁旅之情渲染得十分浓烈。人们看到的是景,所感受的却处处是情。巴山夜雨仿佛在诉说客居的孤寂,秋池里似乎涨满了离人的愁思。

    诗人耐不住寂苦的侵袭,热切地盼望归期的到来。于是跳开落墨,三句以“何当”引出虚想,超越时、空界限,映现出西窗并坐,剪烛夜谈的景象。“西窗”充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剪烛”是深夜不寐,畅叙离情的象征。遐想中的欢聚,把眼前“未有期”的怅惘消解了。

    最后,又进一步设想,异日相逢将以今夕的巴山夜雨作为话题,在剪烛夜谈的氛围中融入客居旅况的回忆。以诗意的想象溶化现实的孤寂,使全诗在明朗乐观的气氛中结束,没有陷入低沉和无边的苦闷。

    诗的语言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诗人在短小的绝句中,巧妙地运用语词的重复,开拓新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首句“期”字两见,末句重出“巴山夜雨”。不仅在音调上,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往复”之妙;而且在意念上往复推移,由今日遥望来日,又从来日回忆今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萦回曲折的情致。这首诗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构思精策,意境隽永,是千百年来为人乐于传诵的名作。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夜雨寄北古诗的意思翻译)

  • 本文一共 2831 字,阅读需 3 min 左右。

    按名声来说,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名声的最大。但是在唐代,李商隐绝对是最会写情诗的人。

    一首首经典的《无题》诗,留下许多经典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他有一首诗,全篇没有一句“我想你”,但每个字都比“我想你”来得更真切、更深情——这就是《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意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我回到家乡的那一天,让我们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李商隐身处遥远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王宴媄的诗。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问答和对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构想出一副重逢谈心的温馨画面,反衬今夜的孤寂。

    第一句的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回家?唉,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可以想象,诗人收到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接下来,描写了眼前景色: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心中的愁、苦、思,借着景色自然呈现;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另辟蹊径,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愿望,令人意外,又情真意切。

    李商隐在诗里和妻子写信对话,憧憬未来。他一直期待着,等哪天回去了,要和妻子说一整夜的话,聊聊在蜀地的生活,聊聊那漫长的秋雨,以及因秋雨不断而涨满、如同思念的池水。

    剪烛:蜡烛燃烧久了,结出了蕊花,需要剪掉。挑灯夜读也是大致的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也时常能看到剧中人物拿着小剪刀剪烛花的动作。

    在李商隐这里,就是未来与爱妻夜话、共剪西窗烛时,依偎在一起,遥想此时的巴山夜雨。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壹 时态转换手法的始祖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时态转换的写法。整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描写思念,暗线则嵌入了时态转换。

    通常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结构,都是一条单一的线,但时态转换,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最经典的就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所用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因为《百年孤独》,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代西方文学的创意,但在遥远的中国,唐代,我们的李商隐,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虽然不能确定李商隐是不是第一人,但也领先了西方文学一千多年。

    在本诗中,时态就囊括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但如此,还饱含深情与诗意。

    “何当”(何时能够) 的美好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基于由眼前的孤寂苦况,展现对于幸福团聚的憧憬。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想“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最后一句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嵌套:在未来时中,套入了现在时。待我们重逢团聚之时(未来),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未来),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贰 特立独行的重复

    本诗第二个高明之处,在于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这是何用意呢?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想象中,他返回故乡,与妻子秉烛夜谈,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两个“巴山夜雨”的虚实不同。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介绍

    李商隐的妻子是当时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开成三年,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爱女嫁给了他。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为知己。王氏还十分有才华,夫妻二人经常联句。

    李商隐曾有诗句: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可以想象,当时李商隐曾和妻子一起联句,一句接一句,不休不止。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李商隐却在《摇落》诗中写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与王氏的结合,李商隐觉得太晚了,可见两人十分的投缘。

    遗憾的是,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夫妻俩聚少离多。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唐代,蜀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诗豪”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李白也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商隐一生坎坷颠沛。不到十岁,父亲病逝,从此跟随母亲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他是长子,还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作品中曾提到,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然而,唐末的党争严重,李商隐恰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抑郁寡欢。最终于大中末年(公元858年),病逝于郑州。

    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试图投靠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悰,那一时期妻子王氏留在长安;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试图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

    有人考证,此诗作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即李商隐第二次入蜀,而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夏秋间病故。为此,曾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的友人,而并非妻子。

[阅读全文]...
  • 描写夜雨的古诗

  • 夜雨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描写夜雨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1、点绛唇山暗秋云

    作者:张元干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2、自笑

    作者:陆游

    诸公衮衮几金貂,自笑无材负圣朝。

    老气醉中犹跌宕,闲身梦里亦逍遥。

    旧书日伴吾儿读,薄饭时从野叟招。

    病後秋衣须早制,竹窗残夜雨萧萧。

    3、秋夜

    作者:陆游

    夜雨凄凉客思迷,闻碪却是梦回时。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4、秋思

    作者:陆游

    诗人本自易悲伤,何况身更忧患场。

    乌鹊成桥秋又到,梧桐滴雨夜初凉。

    江南江北堠双只,灯暗灯明更短长。

    安得*生会心侣,一尊相属戏年光?

    5、南乡子雨暗初疑夜

    作者: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6、初寒

    作者:陆游

    逐禄天涯半此生,明时宽大许归耕。

    山围鱼市寒无色,雨掠蓬窗夜有声。

    白发青灯身潦倒,残芜落叶岁峥嵘。

    尔来有喜君知否,买得乌犍万事轻。

    7、书叹

    作者:陆游

    多病文园苦滞留,时时浩叹揽貂裘。

    纵无夜雨何曾寐,不为秋风也自愁。

    今岁顿惊丝鬓改,此生难继锦江游。

    欲谈旧事无人共,日落鸦归又倚楼。

    8、寄黄几复

    作者: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9、玉楼春

    作者:蔡伸

    碧桃溪上蓝桥路。寂寞朱门闲院宇。

    粉墙疏竹弄清蟾,玉砌红蕉宜夜雨。

    个中人是吹箫侣。花底深盟曾共语。

    人生乐在两知心,此意此生君记取。

    10、枕上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写作背景

  • 写作,夜雨,思乡
  • 《夜雨寄北》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写给远方其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现在很多解说里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部分争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夜雨寄北》写作背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鉴赏: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李商隐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夜雨寄北解释及诗意)

  • 解释,诗意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品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这首诗也被*赞颂。

    【注释】

    ①寄北:寄给北方的妻子(有的说是朋友),当时诗人旅居四川。

    ②君:指作者的妻子。

    ③巴山:指东川一带的山。

    ④涨秋池:秋天的池塘因为下雨,水涨得满满的。

    ⑤何当:何时?

    ⑥共剪西窗烛:蜡烛点的时间长了,烛心结成烛花,烛光变得昏暗,就要用剪子把烛心剪短。这里是想象将来回到家中和妻子在灯下畅说的情景。

    ⑦却话:到那时一定讲给你听。

    【大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巴山夜里降秋雨,雨水涨满池塘。何时你我重新聚首畅谈,共剪西窗烛花,叙说这巴山秋雨夜,痛苦思念的情肠。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

      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

      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

      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句子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语录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说说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名言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诗词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祝福

夜雨寄北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说说 你总是那么忙的说说 亲人去世一年的说说 朋友看不起人的说说 幸福太遥远的说说 一碗水难以端*的说说 给别人过生日的说说 人生如戏的说说 女孩说自己可爱的说说 每年万圣节说说 离开的说说图片 好友背叛的说说 父母说说 破洞牛仔裤的幽默说说 最*又瘦了心情说说 让人评论99的说说 心情跌倒谷底说说 搞笑天气预报说说 人活着就是累的说说 夸自己产品好的说说 四周年纪念日说说简短 接孩子放学的心情说说 心情很现实的说说 给自己留点尊严说说 学会做饭的说说 一辈子的好姐妹说说 致自己开心的说说 心情好一点的说说 梦见一个人就醒了说说 想走了的说说 摘百香果发朋友圈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