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关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石壕吏的古诗配图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石壕吏的古诗配图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词句注释

      ①石壕:村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②暮:傍晚。投:投宿。

      ③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⑤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⑥啼:哭啼。苦:凄苦。

      ⑦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⑧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⑨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⑩新: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独:唯独、只有。

      白话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阅读全文]...
  •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之《石壕吏》

  • 杜甫,优美,诗歌
  •   杜甫有着不少的诗歌流传在世,尤其是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方式社会的现状。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新安吏》,那下面就带着大家去瞧瞧《石壕吏》,看过《石壕吏》的朋友都十分的不解,为何官兵不抓杜甫呢?不妨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解析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为何杜甫没有被抓走

      其实读石壕吏的朋友都在说强征兵,当时的杜甫为何没有被带走呢?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情节允许虚构,有可能诗人只是在附*,并没有在现场。而且杜甫就是过客,不是当地的户籍居民。他还是一个地方官,他是到华州去上任的,他的职务比这些差役都要高。更何况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唐朝命官,按规定*应该免除赋税劳役。

[阅读全文]...
  • 《石壕吏》古诗欣赏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石壕吏》欣赏]

[阅读全文]...
  • 石壕吏杜甫的诗词

  • 杜甫,诗人
  • 石壕吏杜甫的诗词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杜甫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石壕吏》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阅读全文]...
  • 石壕吏剧本

  • 石壕吏剧本

      当杜甫来到河南陕县石壕村投宿时,正碰到吏卒深夜捉人,那种情形深深触动了他。出于诗人的本能,于是他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这便是有名的叙事诗《石壕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剧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老翁、儿媳、、官吏甲、官吏乙,官吏丙,官吏丁

      背景:唐后期,兵荒马乱,人人自危,鸡犬不宁

      石壕吏剧本(一)

      时间:大唐安史之乱年间的一天傍晚至夜间

      地点:石壕村——一家农户门前

      人物:杜甫、老妪、老翁、少妇、官吏1、官吏2

      第一幕

      杜甫: (轻声敲门)咚咚咚咚……

      老翁: 哎呀,不会是差役来抓人了吧?现在怎么办?

      老妇: (从门缝里看了看)老头子,快过来,是个书生!

      (吱呀一声,门开了)

      杜甫: (鞠躬)小生姓杜单名一个甫。路过此地,见天色已晚,想在尊舍借宿一宿,给碗饭吃,不知两位老人可否应许?

      老翁: 快进来吧!最*差吏抓人抓得紧,得委屈先生了,就只有草舍一间!

      (杜甫随老翁进房后,老妇立刻把门紧紧的关住了)

      杜甫:啊,没什么,没什么,能住一宿也已感激不尽了……

      (咣咣咣……,话语被打断)

      第二幕

      官吏1、2:(用力地敲着门)开门,开门!快开门!

      老翁:(惊起)抓丁的又来了!

      老妪:你快出去到老地方躲躲,让我去看看,我一个老婆子,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吧。

      老翁 (逾墙而走)(爬过去后留恋的向后看了一眼)你千万要小心了!

      老妪:(抹着泪,扭头向老翁摆摆手)走吧,走吧。

      官吏1:(继续砸门)快开门,快!人都死哪去了,再不开就踹了……

      老妪:"来了,来了,官大爷。"(边说边推门而出)

      官吏1:(瞪大双眼,叱喝着)家中人呢,怎么就你一个老婆子?(欲闯而入)你知不知道现在战争前线紧缺人,还不快把家里的男丁交出来。

      老妪:(边听着官吏的话,边抽泣着)"官爷,你也不是不知道,我的三个儿子早就奔赴前线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女人了,哪有什么男丁啊!"

      官吏2:(摸摸下巴,满脸不相信的眼神)"少装蒜,要骗本大爷还早着呢!"

      老妪:"我可真没骗你们。"(带着哭腔)"我的小儿子刚给我来信,我其余两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丧生了。不信,我给你看信。"(老妪满脸着急,哭着开始找。但被官吏打断了)

      官吏1:"别找了,别找了"(不耐烦)"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哭什么呀!"

      官吏2:(附和着)"就是呀,就是呀!"

      老妪 唉,官爷啊,如今家中只剩下我老婆子一个人了。死了的就死了吧,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死了。还望长官……

      (忽一阵婴儿的的啼声传了出来,马上又低了下去)

      吏2 (叱妪,欲冲进屋)室内有人,还想骗我们!

      老妪 (大惊,从地上爬起,抱住吏2的腿,哀求)官爷息怒,老身家中是有一个孙,可怜他还在吃奶的年龄,就没有了父亲。只因孩子还小,无人照看,他的母亲才未曾改嫁。怎奈家中贫困,儿媳连件合身的衣服也没有,不敢出来见人啊。(差吏1冲到里屋揪出媳妇和孙子,一家人哭成一团)愿两位长官看在孩子的父亲为国捐躯的份上,放过他们母子吧!

      (老妪大哭,泣不成声)

      老妪: (擦了擦眼泪,*静了下来)官爷,抓我去吧!你们看我没什么文化,虽然年纪大了点,或许我还能为战士准备准备早饭呢!

      官吏1:哼!只有这样了!

      官吏2 :真倒霉,忙活了大半天,只抓到一个老太婆!(动手拖人)

      第三幕

      杜甫:[急上]且慢,你们不能随便抓人……

      吏1:(停止拖,大怒,对老妪)好哇你!你们家这不是还有人吗?跟我们走!

      杜甫:本官有官文在此。怎么,你们连皇帝的命官也敢抓吗?

      吏1:(抢过官文,瞄了一眼,随手扔至地上)闪开!

      吏2:什么皇帝命官!我听守城将军差遣。你少管这里的闲事!不然,我们连你也抓走!

      杜甫:[气得说不出话]你、你、你们……简直无法无天!

      第四幕

      (老妪被拖往屋外,少妇欲开口,两官吏急躁的将老妇往后拖)

[阅读全文]...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1】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鉴赏2】

      陆时雍评点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称之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体地说,无论写人、写物还是写景,不能拘泥于对外形的摹写,而应写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写唐朝为补充兵力的不足,县吏下乡强行拉人,连老妪都不能幸免。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官吏搜查逼问、百姓鸡犬不宁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去形”),而是通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将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强横气势,老妇孤弱无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态写得非常传神,其中的 “呼”、“怒”与“啼”、“苦”等字,尤为点睛之笔,再加上两个“一何”,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便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得情”、“得神”。笔墨简约凝练而形象如在目前,不着一情感词语而爱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关于“言意”、“形神”问题的基本理论,源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是说语词符号无法表达“意”的精髓,因此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写人写物不可拘执于形似,不为语言藩篱所束缚,而应“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应“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摆脱了“吏夜捉人”客观场面的实际描绘,从“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驭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艺术原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形态的描写,却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顾的神态,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大潮澎湃。

[阅读全文]...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 杜甫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简析】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阅读全文]...
  •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 幼儿,初中,知识
  •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壕吏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全文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对照翻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唿: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勐,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阅读全文]...
  • 杜甫《石壕吏》创作背景

  • 杜甫,创作
  • 杜甫《石壕吏》创作背景

      大家对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是不是了解得很多呀?杜甫的《石壕吏》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下面是其创作背景介绍,欢迎阅读。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 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应役的。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目尽显,诗歌也显得含蓄凝练。(三)细节描写的运用,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

  • 杜甫,唐诗
  •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句子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语录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说说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名言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诗词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祝福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文中酒意象的研究 古诗中不同声调的读法 与观察范围有关的古诗 古诗凉州词的中心意思 导航的古诗词 描写少女梳妆打扮的古诗 古对今的古诗朗诵 关于两情若是久长时的古诗 时间的古诗10首完整的 传统节的古诗有哪一些 古诗词中带妙的词 能快速背古诗的技巧 相互仰慕的古诗词 立秋的文案古诗词 名字带字的古诗 滔滔的古诗 古代喝酒敬人的古诗 古诗怪石的郎读 古诗里的新春节 小雨古诗表达的情感 古诗的后半部分 古诗里的春天pdf 鹊巢鸠占的古诗 关于陛下的古诗 活动场面有关的古诗 字数在86和96之间的古诗 十首字数少的古诗 学前班前的古诗100首 表达对知己相思的古诗 说不出的心情古诗 古诗文和书法的区别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