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渔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渔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渔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赞美渔家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所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好像是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期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提起李清照这位旷古烁今的才女,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这样的词句,相伴的是一个独依秋窗、满心愁绪的清丽少妇的身影。是的,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多少次爱愁情伤、别怨离苦。
她出身名门,少年便有诗名,并与太学士赵明诚琴瑟和谐,但不久受到朝廷党争的波及,被迫分居数年;中年时(44岁左右)又逢靖康之变,北宋覆亡,南迁途中,夫妇二人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损失大半;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再嫁,却遇人不淑,经历了离异系狱之灾;晚年独居江南,七旬后悄然辞世。她先甜后苦的坎坷身世,化成一派清愁,她的寂寞,她的忧郁,都通过词作倾吐出来,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感动了世人,使她成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成为“才女”的标志。
那么仅此而已吗?
纵观历史上的女性文人或学者,简直是寥若晨星。如班昭、蔡琰、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朱淑真……她们留下的诗文大都不多且不确定,她们的名字或附于家族父兄,或出现在野史轶事中,验证着她们的出身无非名门闺闼或是烟花之地。作为女子,她们的生命轨迹似乎早已划定,她们的成就只是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中小小的特别点缀。
“才女”的形象遵循着男性的想象而发生,以至于我们忽略了那海面之下的冰山,那是更为庞大的知识女性群体,她们有着历史文献记载之外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
感谢李清照!她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多重的境界,不仅有“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和“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的景致,不仅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女儿情态,不仅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的愁绪,还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的决绝,“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之二》)的洞彻,“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之二》)的刚毅。
如果说表达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诗风与词风的迥异,那么这首《渔家傲》便是易安诗风的延续,如梁启超所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艺蘅馆词选》)让我们看到,一个宋代的女词人,亦是可以写出这样浑厚阔达的词句的。
这首《渔家傲》又名《记梦》。李清照在梦中真正摆脱了尘世的羁绊,任凭自己的思想乘风驾云,直上九霄。
开篇便见天海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云涛滚滚,晓雾蒙蒙,冲破这一切后又见星河流转,千帆竞渡,已不知何处是天上,何处是人间。梦魂仿佛到达天庭,面对天帝,听闻他殷切地询问“我”可有归宿之处。而作者的回答是嗟叹前路漫长,时日不多,学诗纵有惊人之句,也是空然无用。这里虽然压抑,但表现出的情感追求却与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致。最后词风一扬,如同庄子笔下的鲲化为鹏,展翼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狂风激荡,气势磅礴。
作者最后疾呼“风休住”,为的是将我这一叶小舟远远吹送至海中仙山。“三山”,即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位于东海。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是历代帝王梦想的求仙之所,但始终可望不可即,“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而在李清照的梦中,她凭借鲲鹏垂天云翼卷起的狂风,驾着飞蓬般的轻舟,直达“三山”那帝王也无法企及的神仙之境。这也是她对天帝询问的回答,是词人在她营造的文学世界中的归宿。
这首词可以说无丝毫脂粉气,亦如一阵狂风,荡尽词坛纤丽之气。不仅在易安词中别具一格,即使与豪放派词同列,也绝不逊其恢弘气度。
李清照此身虽为女子,但落笔早已超越“情”“愁”等闺怨文学的范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更是一个天赋与造诣极高的文人和学者。除诗词外,她与赵明诚一起编写《金石录》,还著有《词论》《打马图经》等文章。她的才华与见识,已经远远不是“才女”二字所能概括包容的。
清代沈谦有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在文学成就上端的如此,但若从性情上言,只怕李后主之果决坚毅,不及易安远矣!透过这首词作,我们仿佛看到她挣脱俗世的躯壳而纵情放飞的灵魂,正如庄子笔下那只由鲲而化身的大鹏,振翮高飞九天之上。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sā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 ,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
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
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 。
sì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ǐ ,
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
qiān zhàng lǐ ,
千 嶂 里 ,
cháng yān luò rì gū chéng bì 。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
yā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 。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
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
rén bù mèi ,
人 不 寐 ,
jiāng jūn bái fà zhēng fū lèi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白话译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作品赏析:
词人用*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 END –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诗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着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m.ju.51tietu.net)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赞美花的古诗(精选120句)
貌似玫瑰,却不如玫瑰艳丽,但,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空气,月月都是它开花的季节。而不象玫瑰,只为夏天释放热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赞美花的古诗”,希望能帮助到您。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2、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8、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1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9、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20、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2、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2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25、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6、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27、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花》
2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2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3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31、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3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33、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3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5、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36、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37、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38、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39、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4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2、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4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4、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46、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7、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48、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49、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扩写了吧,为了让您在扩写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塞的秋来了,秋风袭袭,不似家乡般柔和;反倒有几抹肃杀之气。真真是大不相同,各有千秋。大眼竟然已经向衡阳飞去,毫无停留之意,家是温暖的!
军营号角声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之声,激起烟尘滚滚;震慑人心的不是豪迈,而是这声中的无限悲凉。山重重叠叠,烟雾缭绕,落日朦胧依稀可见;只余孤城紧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村子里充溢的是那难言的乡情啊。把酒望月,借酒消愁。我何尝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可乡情啊!它泛上心间,激起点点漪涟何尝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我想浸在这久违的温暖中,可怎么能。
边患未*,功业未成,故乡啊!你那么遥不可及。我远远地望着你,却伫立在战场!我不能离开!
一声悄苍幽凉的羌管湮没在空气中,却荡漾在我的心中,我们的心中;那满头白发之愁却是为你—我的故乡!
烽燧上战地的残阳在断刃旁深深陷进金色的沙土中,秋风把草的嫩绿带走了,不知是阳光的色泽还是秋的旨意,草枯黄的犹如从来没有绿过这土地伤心了。好像在很远的地方,有马嘶鸣和马践踏的.声音,孤独的声音多少有些疲惫,马,也累了。大漠厌倦了铁骑突出、杀声凛凛的日子,边塞披上一层素纱,似乎告诉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它也该休息了回家吧。
哼
人说,秋雁的鸣叫是教人心生凉意的,那么没有雁鸣的秋呢?呵,雁啊,你也就这样悄悄,悄悄,悄悄地走了么!是不忍心不忍心看到戍国勇士们思乡时的柔弱、悲切么?
没有绿意的山岭还是无法忘怀,守着这座似乎所有人遗忘了千年的城,它,很孤独
天颓然,侍卫进帐将蜡烛点燃。烛火在灯罩下看不见轮廓,只有暗黄色闪动着,不知怎么,*添一丝焦虑。
将军将军?
嗯?
帐中的主人有些愣神,沉默了一会儿,竟就着单衣出了帐,旁边的将士跟了上去。
将军,晚了,夜风凉。
严,你听这羌笛声。
杨柳怨,羌笛吟。一阵一阵,随着肃杀后的寒冷,像是空心木在敲击无形的岁月。将士随着空中的乐声深呼吸,向远处望去。
边城的夜晚很美,至少这星辰是如此因为天空很*。因为很*,所以无措、难耐,因为无法得到,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无法踏进家门,无法看到最爱的人。
胡杨犹如向天祈祷一般长跪不起,双臂向天穹展开,将黑夜拥入怀抱,在光亮下留下黑色的影子。
将士选择了沉默,什么也没有说,末了,笑了笑,轻声道:回了。
转身便走,将军没有回头,只是不说话,将士掀起罗幕,刚躬身想进帐,却又硬生生地停住了。
羌笛声竟然变了味,倒有点像江南竹笛了呵怎么可能把战甲披起来吧,凉。
将军轻叹,只有风听见了:
战甲也很冷呢,如果没有战乱,我希望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也就永远不会离开。
一壶酒,还在胃里晃,狼烟烫,温暖了谁的刀枪。
随身佩戴的暖玉仿佛有种魔力,让人愈加思念江南家乡:那远岫清风,碧水悠悠
这蛮荒之地怎比得上!!
辗转反侧之间,心,如同战甲一般的温度,凉透了。
边疆的岁月流逝犹如边疆的风,这里刮去,不知哪里结束,然后站在时光的肩头叹息:
时光偷走了容颜。
年少时无法轻弹的泪彷徨着落入沙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如今已是秋天,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展翅向衡阳飞去。这不免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回家乡的心情是如此坚定,对塞下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留恋。唉,想想现在我已离开家有七、八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是否还安康?我是多么地想回到家乡,见到那已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那大雁能将我的思念带到家里去,带给我那些深爱的亲人们啊!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群山延绵,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一座孤城坐落在大漠上,凄凉孤寂。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连绵不绝。唉!心中满是苦闷和苍凉。
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
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我的壮心,希望能早日实现,那样我就能尽早回家。
赞美水的古诗(精选60首)
水(H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有哪些赞美水的古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蜀江水》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4、《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望海潮》
宋·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6、《水调歌头》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7、《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8、《如鱼水》
宋·柳永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
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
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鸳鸯。
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见景伤情之笔。雁为候鸟,暖则北飞,寒则南去。所以古人写北国秋思,常常喜欢借冬去春来的大雁,寄托思乡的情怀。如钱起《送征雁》诗云:“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怜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月生。”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南之回雁峰,天气转暖,即向北飞去,故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这里的“衡阳雁去”乃括其意而用之。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离乡远戍,遥望归鸿南飞,长空鼓翼,毫无羁留之意,怎能不触动望乡思归之情?然而,大雁南归有时,而戍边将士却还乡无日;大雁可以去无留意,而戍边将士却不能不坚守边塞。思乡之苦与守土之志的矛盾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正当诗人翘首云天,目送归鸿,沉浸在乡思之中时,蓦地听到号角吹动,边声四起,打断了他沉滞凝聚的思绪,视线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写下了上片的最后三句: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前一句写声,后两句写景。无论声与景都突出地表现了边塞风景的特点。所谓“边声”,指的是边塞常闻之声,也就象李陵《答苏武书》所说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可以想象那胡笳哀怨、胡马嘶鸣、秋风吟啸之声,伴随着军中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鼓,自然产生一种悲凉肃重的感情。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地凄异。你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的边城紧紧地关闭着它的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又是何等严峻沉重的气氛!
再看句中所用的数量词“千”和“长”、“落”、“孤”三个形容词,更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千,言峰峦重隔,明僻远之境;长,谓烟云横空,述迷茫之景;落,谕夕阳西下,现殷红之色,孤,写边城无依,见荒凉之意。总括起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词,笔力苍劲,气韵不俗,足可以构成一幅意境苍凉而又雄浑的画图,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景物描写是以时间为序的。上片写的是夕阳西下的傍晚,下片写的是霜花满地的夜晚。前后时间相接,思绪连贯,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逐渐深化。
下片的第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诉说诗人因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愁肠九回。在异常苦闷的心境中,只有端起酒杯,借酒浇愁了。
然而,愁有千种,各自不同。古往今来,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首词的感人之处,乃在于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一个既一往情深地眷念着故乡,又深沉地关注着国家命运的守边将领的情怀。在他的心灵深处,乡恋与爱国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乡恋使他痛苦,爱国又使他清醒。
所以,诗人并没有因乡愁陷入消沉颓废,而是在感情波澜的翻腾之中,依然忠于职守,以国事为重。唯其如此,他才能够呼喊出“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奋发蹈厉、扣人心弦的语句。意思是说敌人未灭,功业未成,还乡的事是无法安排的。句中的“燕然未勒”,用的是东汉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窦宪伐匈奴,乘胜追击,北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勒(刻)石纪功而还(事见《汉书,窦宪传》)。
范仲淹用这个典故作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深刻地表现了他守土抗敌的英雄气概和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词的意蕴也因此显得更为沉雄深厚。
当诗人在纷乱的思绪中,誓志守土时,忽听羌管悠悠之声,继而又见满地寒霜之色,思潮又涌上心来,于是连写了下片的最后三句: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几句,格调苍凉,气韵悲壮。句中的“羌管”,指羌族地区所产的一种笛子,声音凄清而悠扬。“霜满地”三字,可以是写实景,指寒霜满地,夜已很深,也可能融含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精神状态。
羌笛的凄清悠扬之声,霜月的洁白清冷之色,都给人以凄凉悲苦之感。所以在古代诗词中,笛声、霜色常是勾动乡思、愁绪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再如杨巨源的“夜月降羌笛,秋风老将心”、谢能的“此地秋堪悲,霜前作意还”。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范仲淹这首词中所写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艺术上的渲染、烘托作用与上述唐诗中的一些例子是相同的。
在下片最后的三句中,“羌管悠悠”写所闻,“霜满地”写所见,“将军白发征夫泪”写所思。中间以“人不寐”三字前后贯穿,融合成片。这三句的熨贴细密之处,是先闻笛声,次见霜色,因而思绪联翩,夜不成寐,末了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秋思”的最后收结,思想脉络和结构层次都很清楚。
对于词的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历来受到推重。如彭孙谲的《金粟词话》就曾作过“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评语。句中的“将军”,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当时约五十二、三岁。艰难困苦的岁月使他过早地衰老,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
诗人用“将军白发”四个字描绘自己的形象,心情是悲凉而沉重的,饱含着对功业未成而未老先衰的无限感叹。可以说在思想感情上基本上是健康的。更可贵的是,诗人在艰难的岁月里,所关切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深切同情着士兵的痛苦,想到了守边征夫的泪痕。“征夫泪”三字,具有很强的概括力,透过它,充分地显现了戍边士卒含辛茹苦的生活情景。
总括起来,《渔家傲》这首词,通篇以“秋思”为主线,在“塞下秋来”的特定环境中,成功地抒发了强烈而又深沉的家国之思,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纵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它不但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宋人词中也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之一。词中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对于转变五代绮靡词风,开启宋代豪放词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赞美渔家的古诗 夜到渔家的古诗 渔家古诗的诗意 描写渔家的古诗 古诗渔家的拼音 渔家傲的古古诗 关于渔家傲的古诗 杜牧的渔家傲是古诗吗 渔家傲古诗的视频 渔家傲古诗的情感 渔家傲的古诗的内容 拼音古诗郑燮的渔家 渔家傲古诗拼音的 古诗渔家傲的主旨 渔家傲的古诗资料 形容渔家的古诗句 与渔家傲相*的古诗 渔家傲古诗的主题 渔家傲的古诗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剧本 渔家傲名句 模仿渔家傲写的古诗 代拼音的古诗渔家傲 《渔家傲》的古诗带拼音 古诗渔家傲的诗注音 描写渔家乐趣的古诗 渔家傲是古诗中的梦嘛 渔家傲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古诗的寓意和意思
赞美花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 《渔家傲》古诗赏析 张籍《夜到渔家》唐诗原文及鉴赏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秋思翻译(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翻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古诗)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古诗赏析) 家的古诗有哪些(关于赞美家的古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古诗原文李清照带拼音(渔家傲写作背景及手法)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名句赏析) 朱服:渔家傲 诗四首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版古诗(渔家傲范仲淹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八阕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描写冬天的诗《渔家》翻译 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赞美祖国的古诗大全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赏析
形容友情的诗词 带人字的古诗词 月光的诗词 有关秋天的诗词 关于冬至的诗词 曲终人散的诗词 老子出关的诗词 关于回忆的诗词 称赞才女的诗词 遇到知己的诗词 表达喜得千金的诗词 有意思的诗词 寓意好的诗词歌赋 形容坚持不懈的古诗词 盼儿成才的诗词 发表诗词的网站 表示恩爱的诗词 赞美保险的诗词 压u韵的诗词 与香有关的诗词 瀑布的诗词 内容积极向上的古诗词 友谊的古诗词 西游记中的诗词 黄昏日落的诗词 春暖花开的诗词海子 有燕归来的诗词 形容好吃的诗词 诗词中的数学 有关美女的诗词 带沐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