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关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

  • 精神,心理,书籍
  •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为我们介绍了人们行为表象下蕴含的心灵深处的隐秘。《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

      作者:[法]简·大卫·纳索

      译者:张源

      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1

      内容简介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涵盖的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的问题:成长、爱情、婚姻家庭和性。作者以轻松谈话方式,用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故事剖析了人们行为表象下蕴含的心灵深处的隐秘,精神分析的知识对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和帮助,都实实在在存在,不可忽视。

      在法国当了30多年教授的纳索最喜欢教学,他认为,“当教师的快乐才是传递知识时扮演的主角。教人学*好比培育那些已经诞生却还没成熟的萌芽。教学清晰,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意识到那些在他们身上新生的.理念,同时教给其发展方法。我追求授课的清晰明了,让我的学生不断进步,获得鼓舞并激励思考。而这一切,带给我的是做老师的幸福。”正是由此出发,纳索20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心理学、精神分析专业学术各个领域,被翻译成13国文字,本书为首次授权中文版。

      作者简介

      简大卫 纳索,1942年生于阿根廷第二大城市罗萨里奥。1969年定居于法国,并向欧洲“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最有代表及争议的人物雅克拉康学*精神分析,之后从事该职业。1978年协助拉康建立“巴黎弗洛伊德主义学校”,并负责雅克拉康主持的心理学术专业交流周会相关事务。拉康死后,于1986年建立“巴黎精神分析专业周会”,现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因在专业领域的突出建树,于1999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亦同时被阿根廷*授予罗萨里奥市荣誉市民称号。于巴黎第七大学任教30余年,亦是**及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师。目前著有20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心理学、精神分析专业学术各个领域,已被翻译成为12国文字,于西方社会中广为流传。

      作品已出版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丹麦,挪威,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法国。

      纳索医生的其他著作:

      《爱与痛苦》

      《即将到来的无意识》,1980年和1993年与弗朗西斯多尔托合著。

      《镜子里的孩子》,与弗朗西斯多尔托合著

      《无声的精神分析》

      拓展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纳索(Nasio.J.D.),张源

      作者

      [法]纳索(Nasio.J.D.)、张源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

      页数

      151

      定价

      15.00

      装帧

      *装

[阅读全文]...
  •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 游戏,动漫
  •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派系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者子集,派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外部来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幼儿通过游戏模仿**的活动,扮演**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想做**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实际上,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满、不愉快的体验是无法发泄的,他不能对医生或妈妈施加报复,只有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把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布娃娃或同伴身上,减少自己的紧张、痛苦和忧虑,从中获得愉快。抢到饭勺的宝宝用小勺吃饭,体验着对饭勺控制的快乐,同时发泄了被**强行喂饭的不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是一种“转向报复”,是一种“强迫重复”现象。在游戏中重复那些不愉快的体验,并把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了别人身上,为自己泄了愤、报了仇,使自己由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主动执行者,并向自信和愉快的情感过渡。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他们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理性思维过程的开始而结束,批判性能力或理性的因素的加强束缚了游戏的发展。随着自我的发展,那种愉快的但又不能接受的伊底即本我的愿望,其直接的象征表达方式不再可能了,而自我则表现为诙谐和玩笑形式,或从事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是寻求表达相同的愿望并得到原先在游戏中得到的快乐。自我可以在较为现实的和社会可接受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替代了。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积极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1、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探索活动的中心,语言被一遍遍地重复,儿童试图重复或重新体验各种动觉和感知觉。第二时期,探索活动逐渐扩大到他人和客体,婴儿的着眼点仍然是欲望的快乐,他试图用不同的语音和喊叫来验证自己对母亲出现的影响效果。2、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上操纵和驾驭世界。3、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所采用的形式是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把游戏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发展,游戏着的儿童不断进入掌握的新阶段。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

      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定向。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它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决定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倾向。信任人的孩子变成值得信赖而又信任人的**,多疑的孩子长大**时则不信任别人。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母子互相凝视,母亲带着亲善、关爱的表情注视婴儿,婴儿注视着母亲,这种注视的眼神不仅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带着游戏性的鼓励。

      阶段二:1.5~3岁,练*性游戏时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期。人格主要表现为必须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儿童通过游戏表现内心冲突和焦虑,通过游戏缓和、*衡内心矛盾。在游戏中,儿童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和意志,从而产生自信,发展了自主性。游戏开始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

      游戏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阶段也称游戏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可能性的范围内定向,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发展起新的自我约束的形式。在人格上打上男子汉或妇人气的烙印,获得主动性的发展,并能主动制定计划,努力实现目标。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表现内心冲突和焦虑,扮演角色,使危机得到缓和并且使前一阶段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解决。

      埃里克森经过严密、精确的.统计研究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年幼的男孩建造涉及积极性主题的直立的建筑物,而女孩的创作物则由静态主题的围栏物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男孩喜欢用积木,而女孩不用或少用积木,只是用家具来布置室内环境;游戏内容上,女孩主要反映与家庭生活内部有关的情节,而男孩则更倾向于反映户外的运动性活动。埃里克森的研究方法已由典型的精神分析向数据统计方法过渡,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促进了游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精神分析学派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认为,关于在游戏中模仿什么人和什么事件,儿童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仿。角色和情景的选择建立在由游戏主题引起的特殊的动力和动机的基础之上。佩勒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选择的特殊角色和人物,并讨论了其选择背后的动机,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依据他们对一个特定人物的热爱、钦佩、敬重的感情,喜欢模仿他们热爱和敬佩的人,尤其是**,以满足他们快快长大,像**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

      第二类:依据他们对一个人的恐惧或愤怒等感情。儿童常扮演引起他们恐惧的那些人或事物。试图体验与那些人有关的焦虑,以帮助儿童征服恐惧。

      第三类: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合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的安全范围内回顾并且尽情享受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再获得的“小儿时”的快乐,并且在游戏这个“安全岛”中做自己想做而现实生活又不允许做的事情。

      佩勒还从发展的角度描述了儿童性别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儿童游戏的结构的变化。每一阶段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第一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这种焦虑反映在游戏中,表现玩弄身体某部分的独自游戏。

      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是失去母亲——食物的来源的潜在焦虑。这一阶段,孩子开始与母亲游戏,孩子游戏的主题是“我能够做那些妈妈对我做的事情”。

      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试图补偿他们无法与**相匹敌的无能的地位,在环境中占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孩子通过与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戏,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了独立。这种游戏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通过严格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规则,可以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自由。

      佩勒关于心理性别发展问题如何影响儿童游戏结构的讨论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具有宣泄敌意和报复冲动的功能,如果人身上的焦虑、问题不宣泄出来,就会形成病症,伤害个体健康。因此,弗洛伊德专门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对儿童则采取游戏治疗的方式。门宁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门宁格突出了游戏对减低被抑制的过分冲动的价值。他认为人身上天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此驱力不断寻求表现,如果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里形成病症。因此,为了发泄这种攻击性的驱力,必须找到一个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游戏正是这种发泄的合法途径。因此,儿童玩攻击性或侵犯性的游戏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但一些理论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发端于精神病学,而非发端于心理学,所以这一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精神分析学派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玩的游戏,因而缺乏普遍代表性。对于游戏原因的解释方面也有主观臆断之嫌,由于过分强调“性”的作用,强调个体的生物性而忽略了社会性,使其游戏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游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尤其强调游戏具有满足幼儿的欲望,发泄愤怒,减少焦虑,抒**感,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的功能。这一观点对于人们重视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具有重要启示。精神分析学派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重视想象性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精神分析学派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的临床业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用,已成为公认的对儿童情绪状况进行精神病理诊断的方法,使得游戏治疗手段和方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促进了儿童游戏的研究。同时,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游戏时将统计方法的引入,对游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也起了促进作用。

      对比分析现代游戏理论的共同点与差异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唤醒理论。

      另一个新的分析学科是流形上的分析,一般认为它在20世纪中期才形成独立分支。它研究定义在流形上的函数,而流形上一般没有统一坐标。

      只在每点存在与欧氏空间中的开集同胚的邻域,因此,流形上的局部分析与经典的欧氏空间的分析相仿,整体分析则复杂得多,流形上的分析指的就是后者。

      扩展资料:

      学科分支:写满公式的纸。

      分析学的诸多经典分支,或分析学各学科的经典部分中,数学分析、单复变函数论和实变函数论具有基础性质,它们全面研究所论函数的基本性态。

      除此以外,它的大多数分支主要从某个侧面去研究函数。例如,调和分析主要研究函数用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表示的问题,并利用这种表示去研究函数的性态。事实证明,这是研究函数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它的思想和方法在许多数学分支中用到。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定义

      以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为代表,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游戏问题的现代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表现受社会规范压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合法途径,游戏可以使儿童以自己能够掌握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自我。

[阅读全文]...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莎士比亚悲剧的合理性

  • 莎士比亚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莎士比亚悲剧的合理性

      在*时的学*、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莎士比亚悲剧的合理性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的悲剧合理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论文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物的心理缺陷,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患有爱情成瘾症;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共同构成一个人物身上的双重人格。他们的自我毁灭都是自身缺陷的必然结果,从而论证了莎士比亚悲剧的合理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精神分析;合理性;爱情成瘾症;双重人格

      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始创的一套心理学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的性格和动机,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寻找出行为背后隐藏的最根本的原因。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人生中的变化:损失、悲伤、哀痛、负疚,以及修复与创造,死亡与重生,这些也正是莎士比亚所关注的问题(唯斯和米尔,2006)。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疯狂”的人物,准确地说,是心理上饱受困扰的人物。现代生活中各种心理疾病,都可以从莎士比亚的“疯狂”人物身上找到具体的表现,比如精神分裂、人格分裂、俄狄浦斯情节、幻想症、爱情成瘾症,等等。

      精神分析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特殊的联系,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Sokol,1993: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读莎士比亚,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对人物心理特征和气质具有极为深入和准确的把握。他不仅为人们展示人物的种种伟大的或者可怕的行为,也通过内心独白和人物内外世界的互动关系来揭示深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由于他的人物具有高度的心理真实性,不少学者把他们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布鲁姆(1994)指出,莎士比亚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伟大性,是因为他有挖掘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的能力。对莎士比亚的研读启发了弗洛伊德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弗洛伊德从莎士比亚人物身上获得了重大的启发和灵感。布鲁姆(1994)甚至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莎剧人物的分析性描述,其著作是莎士比亚的散文化版本。他进而声称,莎士比亚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发明者,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弗洛伊德。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的悲剧合理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根据西方悲剧的传统定义,悲剧的驱动力来自于人物身上的致命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自杀似乎是一系列阴差阳错的结果;而麦克白夫人坚定而强悍的个性似乎使得她后来的发疯显得缺乏必要的铺垫。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尝试论证这两部悲剧的合理性。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患有爱情成瘾症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者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有瑕疵的悲剧,因为“悲剧不是产生于人物的自身缺陷,而是一系列的偶发事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卡克斯,1976:379)从表面上看,剧情中确实充满了种种偶然因素。但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这些偶然因素仅仅构成悲剧的外在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患有爱情成瘾症,这种不健康的情感体验才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成瘾的定义是一个人对某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感受产生依赖感,或者强迫性地需要不断获得这种感觉。爱情成瘾症是对爱情的依赖感,表现为过度追求令人愉悦的恋爱状态(皮尔,1975)。爱情和成瘾性爱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爱情是长时间培养的深厚而有意义的关系,成瘾性爱情则是来自身体的反应,在短期内表现得异常痴迷而强烈。成瘾症患者在恋爱时,情绪、个性和态度会发生一系列不健康的变化,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对某个关系或个体产生过度的依附感,他们往往将对方浪漫化、理想化,以期通过对方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爱情成瘾症伴随着消极的感情反应,诸如缺乏信任感、被拒绝、丧失自我价值、愤怒、失败感和损失感(Timmreck,1990:516)。

      《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爱情成瘾症的一个典型案例。一对处在脆弱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彼此一见钟情,陷入痴狂的状态,视对方为自己人生意义的唯一答案。由于双方家庭的世仇,两人不能在一起,最终选择了自杀作为解决方案。

      莎士比亚经常用一些分支情节来丰满主人公的性格。罗密欧对罗瑟琳的迷恋就展现了罗密欧身上爱情成瘾者的情感特征。在故事的开始,因为被罗瑟琳拒绝,罗密欧充满了失败感和损失感,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并表现出轻微的自杀倾向,“她已经立誓割舍爱情,我现在活着也就等于死去一般。”(1.1)罗密欧把自己的忧愁全部归结到罗瑟琳身上,仿佛罗瑟琳是生命和幸福的全部答案。得不到对方的爱情,生活就毫无意义,这是爱情成瘾症的典型表现之一。为了能够再看到罗瑟琳,他不惜冒险参加仇人家的舞会。然而,在见到朱丽叶的一瞬间,罗瑟琳带给他的痛苦顿时化为乌有,朱丽叶在顷刻间取代了罗瑟琳。“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1.5) 可以看出,这种转变的基础是因为朱丽叶比罗瑟琳具有更加美丽的外表。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吸引更多地来自于身体,而不是精神,这十分符合成瘾性爱情的特征。

      罗密欧迅速地从病理性的失恋转向另一场恋爱的痴狂,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这使得劳伦斯神父对罗密欧爱情观的严肃性提出了质疑:

      “多么快的变化!难道你所深爱着的罗瑟琳,就这样一下子被你抛弃了吗?这样看来,年轻人的爱情,都是见异思迁,不是发于真心的。耶稣,马利亚!你为了罗瑟琳的缘故,曾经用多少的眼泪洗过你消瘦的面庞!为了替无味的爱情添加一点辛酸的味道,曾经浪费掉多少的咸水!太阳还没有扫清你吐向苍穹的怨气,我这龙钟的耳朵里还留着你往日的**!瞧!就在你自己的颊上,还剩着一丝不曾揩去的旧时的泪痕。要是你不曾变了一个人,这些悲哀都是你真实的情感,那么你是罗瑟琳的,这些悲哀也是为罗瑟琳而发的;难道你现在已经变心了吗?”(2.3)

      他进而指出了罗密欧问题的实质:“我不是说你不该恋爱,我只叫你不要因为恋爱而发痴。”对于罗密欧希望马上结婚的念头,神父劝告他,“凡事三思而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2.3)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神父在这里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心理分析师。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成瘾性爱情的症状,他已经预见到未来的不幸结果。“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2.6)   实际上,这种预感在罗密欧的潜意识里也同样存在,“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1.4)但是爱情成瘾者往往陶醉于恋爱初期的强烈欣快感,而不考虑长期的现实,罗密欧的情形正是如此。“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悲哀的后果,都抵不过我在看见她这短短一分钟内的欢乐。不管侵蚀爱情的死亡怎样伸展它的魔手,只要你用神圣的言语,把我们的灵魂结为一体,让我能够称她一声我的人,我也就不再有什么遗恨了。”(2.6)

      爱情成瘾症过度依赖的本质,使成瘾者的心理就处于十分脆弱和危险的状态,在失去依赖对象时,成瘾者往往有做出极端行为的倾向。在以为朱丽叶已死时,罗密欧充满愤怒,极度痛苦,已经丧失理智。“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 (5.3)他认为自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决心以死殉情:“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5.3)

      爱情成瘾症的强烈特征往往伴随着成瘾者的冲动性。罗密欧在行动前往往不假思索,多次表现出冲动的性格特征。在早期,他参与了茂丘西奥和提波特之间的打斗;之后他一怒之下,失手杀死了提波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偶然的失手,但心理学是不承认偶然的。一个人的偶然行为其实是潜意识的宣泄,罗密欧的冲动反映的是他自我控制的缺乏,是一个会不断重复的模式。最终,他的冲动使得悲剧的想法变成了悲剧的行动:他在朱丽叶坟前服毒自杀。朱丽叶苏醒之后,发现罗密欧已死,同样患有爱情成瘾症的她万念俱灰,也选择了自杀。

      二、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共同构成双重人格

      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心理状态在谋杀邓肯前后呈现出一种逆向发展的高低反差:麦克白从充满良心折磨的挣扎状态,发展到后来的冷酷无情;与之相反,麦克白夫人从无比残忍的决绝状态走向后来的彻底崩溃。这部伟大的悲剧从心理真实性的层面来看,有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麦克白夫人的变化似乎有些突兀。

      麦克白夫人一出场,就表现了惊人的残忍与决断。听到女巫的预言之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行动,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惜要求魔鬼解除她女性的身份:“来,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身份,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1.5)

      与此对应的,是麦克白的举棋不定,他陷入了野心和良心之间的挣扎,对于可能出现的后果深感焦虑和恐惧。两个人物的强弱对比在下面的对话体现得十分鲜明:

      麦克白:“我们还是不要进行这一件事情吧。 他最*给我极大的尊荣;我也好容易从各种人的嘴里博到了无上的美誉,我的名声现在正在发射最灿烂的光彩,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

      麦克白夫人:“……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

      麦克白:“请你不要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麦克白夫人:“那么当初是什么野畜使你把这一种企图告诉我的呢?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那时候,无论时间和地点都不曾给你下手的方便,可是你却居然决意要实现你的愿望;现在你有了大好的机会,你又失去勇气了。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房,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1.5)

      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女人能够如此狠毒。如果麦克白夫人的内心真的像她自称的那样残忍而又坚定,她应该不至于发展到最后的崩溃;而如果麦克白真的有一颗柔弱的心灵,他也应该不会变成后来的铁石心肠。在听到夫人的死讯时,麦克白甚至只有一句简短的表示:“她反正要死的, 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5.5)

      从表面上看,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在谋杀前后的巨大反差似乎缺乏心理逻辑的合理性,除了几处简短的描写,莎士比亚并没有着重去完成这其中的心理过渡。对此,耶克尔斯(1952)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他宣称发现了莎士比亚的一个特殊写作技巧,即将人物一分为二。如果把两个人物割裂开来,他们的行为似乎不可理喻;但如果将二者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各自的行为就变得不难解释了。弗洛伊德(1916)将这一思路应用到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身上。他指出,在寻找麦克白夫人的行为动机时,不应该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人物。

      双重人格是指一个人的身上具有两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按照弗洛伊德的思路来分析麦克白夫人,可以看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共同构成麦克白夫人身上的双重人格。麦克白使得麦克白夫人具有了性格的复杂性。他代表了她身上的柔弱,而她则是他最坚硬的部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倾向引起了麦克白夫人内心的剧烈冲突,这就给人物的心理逻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麦克白夫人崩溃的过程可以追溯到谋杀邓肯前麦克白身上表现出的焦虑。焦虑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因社会因素而引发的极度紧张情绪,是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一种高度忧虑的状态,具体表现有坐立不安、紧张万分,伴有心悸、晕眩、失眠和疲劳等心驱反应。麦克白的心理状态就清楚地显示出严重的焦虑。在谋杀邓肯之后,他更是表现出焦虑型神经症的迹象:如疑神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在庆祝晚宴上,因为内心的恐惧他一再看到班柯的幻象。

      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互为彼此的现象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了照应。谋杀邓肯当晚播下的恐惧的种子,不是在麦克白而是在麦克白夫人身上生长。首先出现匕首这一心理幻象的是麦克白,最终精神失常的却是麦克白夫人(弗洛伊德,1916)。在刺杀邓肯之后,麦克白绝望地喊出:“再也不能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2.2)然而在全剧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麦克白的失眠,再也不能睡的是梦游的麦克白夫人。梦中的活动是人物潜意识的典型宣泄,麦克白良心的拷问在麦克白夫人的梦游中达到了高潮。看着自己沾满血迹的双手,麦克白绝望地问道:“大海中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倒是我这一手的血,要把海水染红。”(2.2)夫人安慰他说:“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洗掉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2.2)然而后来,是麦克白夫人不停地搓洗双手,哀叹:“什么!这两只手再也不会干净了吗?”(2.2)这是麦克白负罪感的延续。

      对于麦克白的变化,可以用精神分析中的精神防御机制来解释。精神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减低内心焦虑、*衡内心冲突而做出的努力。在处理极端事件的过程中,人需要有极强的精神防御机制作为支撑。麦克白在屡屡**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这种支撑,选择了麻木和冷酷,而他本来也是具备这种性格特征的,因为麦克白夫人是他的另一面。

      弗洛伊德(1916)指出,麦克白良心的痛苦在麦克白夫人的身上得到了完成。两人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对罪恶的种种可能的反应――她体现了对行为的悔恨,他体现了对行为的蔑视。就像一个精神个体的两个分裂的组成部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大概是从同一个原型复制而成。这两个人物合在一起,构成了双重人格,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矛盾,这种矛盾使两人渐渐失去了心灵内外的统一。从最初的焦虑到人格冲突,到最后的精神分裂,麦克白夫人的崩溃是一个十分合乎逻辑的过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罗密欧与朱丽叶自杀不是家庭世仇背景下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两人之间的爱情成瘾症;②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共同构成一个人物身上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急剧冲突造成了麦克白夫人的发疯。这两个悲剧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动力上具有高度的合理性,是人物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

      莎士比亚早在四百年前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透视人心,写出了人物“潜藏”的情感与动机,赋予人物高度的心理真实性,使得他们具有了永恒的研究价值。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特别是那些“疯狂”的人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这个课题不管在心理学还是文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Bloom,H.The Western Canon The Western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s of the Ages[J].Austvalasian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1996,15(02).

      [2]Cox,M.K..Adolescent Process in Romeo and Juliet[J]. Psycho***ytic Review,1976(03).

      [3]Sigmund Freud.Some character-types met with in psycho-***ytic work[J].Standard Edition,1916(14).

      [4]Jekels,L.Selected Paper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2.

      [5]Stanton Peele,Archie Brodsky. Love and addiction[M].New York:Tap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5.

      [6]Sokol,B.J.The Undiscovered Country:New Essays on Psycho***ysis and Shakespeare[M]. 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93.

      [7]Timmreck,T.C.(1990).Overcoming the loss of a love:Preventing love addiction and promoting positive emotional health[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0,66(02).

      [8]Maggie Mills,Inge Wise.Psycho***ytic Ideas and Shakespeare[M].New York:Karnac Books,2006.

[阅读全文]...
  •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 文学
  •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摘要:人格结构理论与性本能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多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以探讨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构及其思想观点。

      关键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性本能

      一、引言

      精神分析学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重要成就。尽管其学生卡尔荣格以及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其研究基础上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和神话原型理论,然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坛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中外的文学作品之多不计其数,但是每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

      二、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氏理论是作者背后一股强大却又隐含的力量,千言万语尽是某种精神状态额度体现。本文从人格结构理论与性本能理论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从而探析弗洛伊德的思想。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提出心理结构学说(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人格结构,认为人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层次组成。本我是指人先天的本能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道德对个人的约束,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则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夹缝中,对这两种冲突力量进行调节,遵循现实原则。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因天真无知而受邪恶的亚莱克引诱,失去了贞洁。之后,苔丝巧遇心地善良却又墨守成规安吉尔,两人海誓山盟,却在新婚之夜,真相揭露时,安吉尔因为道德抛弃了苔丝。小说中,无恶不作的亚莱克正是本我的化身,他从不顾虑他者的感受,反之,为了自我精神和生理上的愉悦不择手段;相反,安吉尔是超我的化身,他仅遵从上帝规定的生活法则,除此以外都是违背原则的,必须摒弃的;苔丝,这位深受两个男人伤害的受害者,是自我的化身。她在这两个男人中间进退两难,最后以悲剧而告终,这正是因为这两个男人所施加的压力与痛苦。

      同样,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也映射着人格结构的影子。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出现一群因战争而被迫流散的男童,这仿似一个初生婴儿获得自己人格的过程。这群男童却因虚幻的野兽而分裂成派,丧失了纯真与文明,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野蛮与专制。杰克愿意接受投票的方式推举领导人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暂时性地压抑了他的本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追求内心需求的本性逐渐暴露,最终酿成悲剧;西蒙的形象则与众不同。他尽管沉默寡言,却清楚地认识到所有人所处的环境岌岌可危,他是理性与希望的象征;拉尔夫以召开立宪性会议的方式出场,是他对文明社会规律的服。在所有人的关系势成水火时,拉尔夫仍然试图维持秩序,而这却导致了更大的冲突。由此可见,杰克、西蒙以及拉尔夫可视为是本我、超我与自我的缩影,当本我的欲望逐渐增强时,自我则受到更大的威胁。

      无论是苔丝还是拉尔夫,故事的悲剧性都在暗示着人性本恶的思想。正如《圣经》对人类的控诉那样,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种下了原罪之因,那么无论怎么繁衍元传承,人类的本性这个结果始终是恶的滥觞,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所坚持的观点。

      2、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即力比多(Libido)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文学则是**的升华。“力比多往往处在社会道德的.强大压抑下,因此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1],弗洛伊德将男孩的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又称恋母情结,每一个男性在潜意识中都渴望占有其母亲。

      弗洛伊德强调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2]。文学史上堪称杰作的三部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即弑父。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不知双亲的迷惘中杀死父亲,迎娶母亲,得知真相后,他懊悔不已,弄瞎双眼,自我放逐。而该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特性”(同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实际上是“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3]。

      同样,莎翁的悲剧《哈姆雷特》与此同出一辙,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童年的愿望以及其实现。哈姆雷特本是个机智果断的丹麦王子,然而,当他父亲的鬼魂要他向杀父、夺位、取母的叔叔报仇时,犹豫不决、临阵退缩则扰乱了他的思绪。个中缘由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因为他叔叔的行为正是哈姆雷特童年愿望的变相实现,通过叔叔弑父取母的行为完成了哈姆雷特自己无法达到的目的。因此,手刃凶手便是毁灭自己。

      另外,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家两兄弟都有意无意中透露出对父亲周朴园的仇恨,周萍在父亲的强权压抑下,对爱欲的希冀逐渐强烈,终与继母繁漪越轨。当他遇到与生母侍萍酷似的四凤时,恋母情结再度复苏,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坠入情网,最终酿成悲剧。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4]正是性本能的存在,文学作品这种升华后的艺术才能流传于世,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变相地实现读者自我童年的愿望。

      三、结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既然探究的是心理意识,那么任何人、任何作品都难以僭越。弗洛伊德性本恶以及文学是性的表现形式的观点对之后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这种普遍存在的理论隐身于作家的内心深处,暗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蕴藏在读者的思维空间,通过三者紧密合作,作者与读者达到了心灵上的愉悦与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刘象愚. 外国文论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P244

      [2]刘象愚. 外国文论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P246

      [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 张焕民,陈伟奇译.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7: P15

      [4]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 北京: 商务印书社, 1986: P9

      扩展:论文格式要求详解

      (一)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5字。

      (二)应完整扼要,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不能缺少,正文要有“结论”部分。如稿件内容不清或文章篇幅超长等原因,编辑有权删改。

      (三)论文结构请按下列顺序排列:

      1.大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作者单位或通信地址(第三行):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用小三楷字体。

      4.关键词。需列出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关键词后请列出作者的*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的登记号

      5.正文。小四号宋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数字表示。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下表:

      表; 标题体例

      标题 级别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一级标题 三号标宋 居中 题目

      二级标题 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顿号,如“一、”

      三级标题 四号仿宋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括号,如“(一)”

      四级标题 小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数字加下圆点,如“1.”

      五级标题 小四号宋体 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 *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图题 五号宋体 排图下,居中,单占行 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

      图注 小五号宋体 排图题下,居中,接排 序号按流水排序,如“1.”;“2.”

      表题 五号黑体 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 如“表2几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kW”“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

      表栏头 小五号宋体 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

      图文/表文 小五号宋体 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阅读全文]...
  • 关于论语的介绍以及名句分析

  • 语录,名言
  • 关于论语的介绍以及名句分析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的介绍以及名句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简介: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孔子介绍:

      生*: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XX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中的名句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言必信,行必果。

      22、人无远虑,必有*忧。

      23、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阅读全文]...
  • 精神语录精神小妹

  • 精神,语录
  • 我现在对外界一点都不留念,就好象是一只乌龟只喜欢缩在自己的壳内,这样它会感觉到很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语录精神小妹,希望大家喜欢。

    1、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2、刀不锋,马太瘦 ,我还不想跟你斗!

    3、玩归玩,闹归闹,别跟你x哥开玩笑。我陪你闹呢,你就带笑,我给你脸呢,你必须得要。不要跟你x哥硬碰硬,他受滴是伤,你丢滴是命

    4、蝙蝠再飞不是鸟,新鞋再好他不跟脚。

    5、天才理应飞向天国,真正的诗人有责任唤醒世人,慎择那较崇高的灵境。

    6、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7.做什么大哥的女人,要做就做大哥

    8、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怜而渺小的。

    9、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较幸福的人了。

    10、要有多大的权力,必须先承担多大的责任。

    11、我可以笑着给你一个台阶下,也可以反手给你一个大嘴巴。

    12、社会有型哥有样,但哥不是你对象。

    13、先擦鼻涕后提裤,从此走上社会路。

    14.其实我早就知道我们之间没有结果,可我却还是要这样飞蛾扑火。

    15、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阅读全文]...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 文艺,体育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由孙庆田编导的《最后的山神》通过采访孟金福一家的山林生活,充分展示了鄂伦春人古老的山林文化与纯美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新一代鄂伦春人与老一代鄂伦春人完全不同的精神生活、美好愿望和追求。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影片以黑白影像将我们带入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上最后一代鄂伦春人孟金福和老伴丁桂琴一家对山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生活之中。短短几十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老的原始狩猎生活状态即人与自然融合的情况,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俗、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以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出生动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片编导多次运用人物动作、物件和语言等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老人形象。当孟金福老人的枪老了,老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用套索和夹子,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生命的优良品质。他割桦树皮时从不伤树干,当有人砍了大树时他无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当夏天来临,他用匕首给自己刮胡子,与老伴一起在岸边和小野鸭嬉戏的画面,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又反映出两位老人更加生活化的童心未泯。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山上还是山下时,他说:“山上舒服,在家不行,三天两头感冒。”但当问到是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这个细节反映出老人内心世界对历史传统*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矛盾心理。

      大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血液里流淌着古老鄂伦春老人——最后的山神,生动感人的形象。

      二、交叉剪辑的表现手法配之以黑白、彩色影像的鲜明对比

      凸显出两代鄂伦斯人的思想变化与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如老人住的帐篷,本来是鄂伦春人生存的住所,却变成了郭宝林、葛小华后辈们打造民族风情园游人休闲的场所,供游人们体验古老的鄂伦春人的民族*俗;本来用以狩猎、捕鱼的桦皮树船这一日常工具,被派上了新的用场,做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山神孟金福是游牧、狩猎,而郭宝林是家庭驯养;老孟金福骑的是马,小郭洪波骑的是“电驴子”;孟金福不愿换枪,体现的是猎人的技术,而葛小华要学*的技术是进一步掌握旅游文化管理方面的知识,新一代的郭洪波在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不愿意再过老一辈鄂伦春人的旧的山林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更加现代化的理想,反映出历史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

      这些细节,编导都以黑白、彩色的色彩对比手法和交叉蒙太奇的编辑技巧增强了细节对比的鲜明性,使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加凸显,也使得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变革中一种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新一代人应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在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众多情节的推进与展示,或采用丁桂琴回忆叙述的方式展开,或采用旁白加解说的方式叙事

      使得不太完整和松散的情节显得紧凑清晰,深化了主题,渗透出情感的力量。如本片在追述三年前孟金福去世的经过时,就充满着对这一位最后的山神的追思情谊。老伴丁桂琴坐在二人常去的小河边,去追思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口中喃喃地说着“他走了,他是做皮桦船累了得了脑血栓。”他病好了又要进山,只有进了山老人变得就会像儿童那样兴奋高兴。老人走了,妻子没有按传统的葬礼送他,而是把他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

      这些追忆都使人深深地动情,撞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片编导在剪辑技巧上的娴熟应用使得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如对比式剪辑方式,通过镜头、场面或段落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使不同形象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强调,从而表达某种寓意效果或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积累式的剪辑方式,以冰雪覆盖的大山、粗犷的鄂伦春猎手、神秘的拜山神仪式、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繁乱的生活实景,却向人们娓娓讲述着大山和鄂伦春老人朴素的故事。那森林、雪地、狩猎、风葬等等的积累,似乎就是一首用光、用色、用运动、用节奏写就的一首视觉诗篇,他们共同赞美着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传承中变迁、发展与辉煌。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中央电视台编导孙曾田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荣获“亚广联”电视纪录片大奖和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视节特别纪录片奖的优秀电视作品。这部创作于1992年的作品,既表现了老一辈鄂伦春人对传统的山林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新一代鄂伦春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反映了鄂伦春人由游猎生活到定居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碰撞,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无疑这一主题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片中是通过真实纪录主人公孟金福的狩猎和祭拜活动、表现日常生存状态来完成主题呈现的,《最后的山神》表现了鄂伦春人独特的生活*俗,这些反映民俗的令我们耳目一新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生活在兴安岭深处鄂伦春人中间,更重要的是也走进了鄂伦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开始,主人公孟金福在一棵粗大、古老的落叶松树旁,在距根部一米左右处用斧子砍削树皮,那“咔咔”的斧砍树声非常悦耳,冬天的树被冻后是很脆的,因此砍上去便会产生这种铿锵声。在露出白茬的树上,用黑炭画上山神“白那恰”的图像,然后对着这一神像叩拜,推出片名“最后的山神”。这个开头就是很吸引人的,它让我们感到神秘、玄妙,促使我们要探个究竟。

      孟金福在猎马马尾巴上系上红布带,这是萨满教的*俗。鄂伦春猎人爱马是出名的,鄂伦春族在清代时被称为“使马部”,猎马在鄂伦春人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视优秀的猎马为珍宝。鄂伦春马是经过鄂伦春猎人长期的培育、驯养、**,形成独特的品种和特殊的禀性,鄂伦春马一般个体较小,但驮运能力强,速度快,尤其擅长在塔头甸子里飞奔,它不怕枪声,可以用野生动物的血、肉充饥。马与猎狗、枪一样,是和鄂伦春猎人须臾不可分的,鄂伦春人与马有着特殊情感,因此有人称鄂伦春人为“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马被称为“山林之舟”。

      作为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孟金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可亲可*,而不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不食人间的烟火的神。“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鄂伦春族的萨满教信仰及萨满教文化是在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时代里,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大崇拜意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宗教形式。萨满施行巫术时,要穿神衣、戴神帽、拿神鼓,打扮成和*常人不一样的神人。萨满施行的巫术主要是跳神,它有三种情况:为人治病、教新萨满、举行祭神仪式。

      片中,孟金福和他的老伴在“斜仁柱”(又称撮罗子,用桦树杆、桦树皮、兽皮搭建的住所,定居前鄂伦春人就住在“斜仁柱”里)里支吊锅、煮肉。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他向火神乞求*安、福气。火神鄂伦春语称“透欧博如坎”,鄂伦春人认为火是自然界一大神灵。火对于原始狩猎生产时代的人们是弥足珍贵的,没有火,如何度过寒冷的漫漫长夜?没有火,如何将肉煮熟?另外,火还可以驱赶野兽。鄂伦春人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在“斜仁柱”旁点燃篝火,然后举行敬火神仪式。正月十五晚上,孟金福老人对着一轮冷月唱歌乞福,这是在祭拜月亮神,月亮鄂伦春语称为“别亚”,月亮神在鄂伦春语称“别亚博如坎。”他向月亮神叩拜,祈祷月亮神赐予他们猎物。

      新的一天到来,猎人与山林一起醒来。大森林空旷、辽阔,远山是神秘的。猎人纵马奔向莽林中,孟金福打中一头野猪,他尽力在雪野里拖着猎物,洁白的雪地上流下血的红色痕迹。按照*俗,猎人要把打到的第一只猎物的血涂在山神的嘴唇上,因猎物是山神赐予的,并祭拜道:请山神再带给我好运。

      然而,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连日来都是无功而返。孟金福和他的狩猎同伴又来到老松树下,向山神“白那恰”齐齐跪拜,并为山神敬烟。再次出围,我们看到片中出现了山神像的特写。林中开始下雪,孟金福举枪瞄准,却无猎物可射击,树木越来越稀,动物越来越少,山神渐渐远去。他坐在一株倒木上,凝神思索,表现出一种无奈,一种落寞,一种困惑。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真的就要放下心爱的枪,告别那个终日以山林为家的日子,是很痛苦的选择。但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该停止射杀越来越少的野生动物,当然,鄂伦春人也不能例外。

      做为萨满的孟金福终究是个人,他有寻常猎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鄂乡,孟金福和老母亲、孩子高兴地合影,他用锋利的匕首刮胡子,他要让自己年轻起来,这样才与美丽的夏天相匹配。当然这一细节也蕴含着老人的怀旧心态,因定居前在山里就是这样刮胡子的。随着布谷鸟的鸣叫,春天来了,孟金福脱下狍皮大哈,卸去一个冬天的烦恼,开始了一个富于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他划着桦皮船,沿河搜寻猎物,并在夜晚“蹲碱场”,等着猎物来喝水时伏击,他在河边支起枪架,静静守候,但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他和老伴、还有其他猎民一道制造新的桦皮船,片中为我们展现了造船的全过程,顺便为观众介绍了桦树皮文化。孟金福和老伴逗弄野鸭雏的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两位老人的快乐心情和未泯的童心及爱心。他在静谧、美丽的河面上,划着新桦皮船,下网捕鱼,我们看到起网时,只得到一条鱼。

      我们又看到了山神像,但老树被砍伐,山神头像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其实这时孟金福的心也与被砍伐的树毫无二致,他的心在破碎,在流血。

      孟金福在鄂乡过着定居的生活,他说相对于在山里飘泊,他愿意过定居生活。但愿意在家里还是在山上呢?孟金福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这语言再纯朴不过,透过这*实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孟金福内心的矛盾,喜欢定居却又向往山林生活,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到了山林里就如同鱼儿得水,传统在孟金福老人心里根深蒂固,很难割舍。孟金福一家和郭宝林一家带着行装、枪、猎狗,乘坐桦皮船再次进山了。我们看到郭的女儿也逗弄着野鸭雏,那样天真无邪。她跟孟金福学吹桦皮哨,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现代生活。孟金福这个萨满没有教新萨满,也不会有哪个年轻人会愿意跟他学。随着孟金福生命的终结,鄂伦春人里就再也没有萨满了,今后研究萨满文化的人,再也不会找到活生生的标本,不知这是萨满宗教的幸或是不幸。

      暑往寒来,转眼又是冬天,老人带上已快长大的儿子骑马驰骋在厚厚的雪原上。来到已模糊不清的山神像前叩拜,乞求山神保佑、赐福,他唱起萨满歌。山神寂然无语……一老一少,对待山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老萨满是虔诚的,因为他真的是在敬神,他的灵魂早已与山神融为一体。而他儿子却对山神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那种虔诚之心。

      孟金福萨满为去世的老人主持丧葬仪式,我们看到的是土葬,但片中却又为观众展现了鄂伦春人传统的风葬*俗,我们看到松树上的吊棺。其实鄂伦春人早已完成由古老的风葬*俗向土葬的过渡,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鄂伦春人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这也反映出社会在进步。

      夕阳西下,萨满鼓“咚咚”敲响了,萨满孟金福“全副武装”地在篝火旁跳起了萨满舞,他边舞边唱起萨满神歌。

      蒙太奇之后是一个优美的俯拍画面,孟金福沿着冰封的河道,又一次骑马进山了。纪录片至此结束,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孟金福的心属于山林,最终他要皈依山林。

      鄂伦春人崇拜大自然,信奉原始宗教,片中的山神像是一个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精神象征。本片细腻地展示老萨满孟金福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和谐、统一,主创人员通过孟金福一家老少之间的思想冲突,折射出他们从传统山林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孟金福处在历史交叉点和时代转轨期,他又是萨满唯一的活标本,因此他在片中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即表现对象),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通过孟金福,我们较为全面、形象、直观地了解较多的鄂伦春*俗,如狩猎*俗、宗教*俗、饮食*俗、丧葬*俗等,但这些都是表象的。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我们较为深刻、理性、细致地认识了孟金福的人生哲学、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观赏这部片子,我们被唯美的画面迷醉的同时,会被片中蕴含的深层次思考所震撼,而这种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则是最重要的,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我接触过很多鄂伦春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鄂伦春人,他们都那么热爱大自然,比如,听说树木被砍伐,他们由衷地痛心,也非常痛恨这种行为,概叹树没了,野生动物也没了家园。一位老猎人跟我说,过去林子密,到山上转一圈儿,就能打到猎物,就跟自己养的一样,用时上山就能抓一个回来,现在不行了,树没了,动物也没影了。还有几位鄂伦春老年妇女,跟我讲起刺尔滨河被非法采金者污染的事儿,个个义愤填膺,“过去河里有大哲罗(鱼),现在没了。河道让他们改了,不知情的人过河,还淹死了人。”鄂伦春人狩猎时,不打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打渔时不用“绝户”网、不用炸药崩,不乱伐树木,不下套索、夹子逮猎物等等,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片中的孟金福向往这种和谐,追求这种和谐,坚守这种和谐。只有实现和谐,才不会被大自然惩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我们重看此片,意义不同寻常,它会给我们新的启示。

      这部片子的编导孙曾田曾四上大兴安岭,可以说很费心血和精力,他是内蒙古赤峰人,对北方粗犷、阳刚的美再熟悉不过,拍摄鄂伦春题材的片子,他有一定优势,但拍什么?表现什么主题?却是很难的问题,他踏破铁鞋,当“看到鄂伦春人雕刻在树上的山神像时,眼前一亮,几天来纷乱的感受、想法,一下子变得条理清晰起来,山神像和这个民族在我心中叠印在一起了——山神就是鄂伦春人,鄂伦春人就是山神。”找到了立意,拍起来也不容易,学电视摄影出身并做过多年摄影工作,喜欢画油画的孙曾田,对色彩非常敏感,他讲究构图、用光,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这为纪录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创作人员张林刚,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电教馆从事摄影工作,他本人就是鄂伦春人,他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乡出生、并在那里长大,对鄂伦春生活了如指掌。他与孟金福还沾点亲,由于同一民族的亲*感,语言的相通,以及长时间朝夕相处,拉*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距离,融洽了双方感情,为《最后的山神》顺利拍摄创造了条件。《最后的山神》画面拍摄得很美,构图、角度、光线等,都运用、处理得很到位,画面语言丰富,有许多无声的画面却传递出异常丰富的信息,如冬日山林的画面,表现出那种苍茫和辽阔。夏日的山林,则非常纯净、清新。这如诗似画的景致,都很好地服务了主题,冬日山林表现了山林之魂的神圣、庄严、肃穆;夏日山林反映了鄂伦春人心灵的晶莹、透明、圣洁。特别是反复出现的山神像,极具震撼力,极有视觉冲击力,它每出现一次,我们就加深一次对鄂伦春族大自然崇拜民俗的了解,透过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情绪符号,我们也就更进一步走进孟金福老人神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难怪亚广联第30届年会评委会*罗伯特·保尔德给《最后的山神》留下的评语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

[阅读全文]...
  • 精神小伙语录

  • 精神,语录
  • 做人是该傲,但是给你脸,你得要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小伙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花花世界迷人眼~没有实力别赛脸!

    2、权钱社会你让我拿真心爱你 行事么?

    3、点头哈腰是为了学会尊敬,挺直腰板是为了发号施令

    4、写尽千山落笔是你,望尽星辰美丽是你,书尽泛黄扉页是你,千山万水归处是你,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5、现实的社会,要学会现实,是这样吗?

    6、hy:一打开电视就会觉得世界和谐美好 一走进社会就觉得恶势力满天飞

    7、青龙盘底坐顶观音 只有你的拳头才能稳拿他们人心。

    8、跟着大哥混三天饿九顿偶尔还要挨钢棍

    9、不怕虎狼当面阴,就怕交人两面心

    10、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11、请清醒地生活,请珍视彼此,请拒绝繁华中的苦痛,请享受孤独中的幸福。

    12、灯红酒绿惹人醉,大哥带你混社会。

    13、太阳不起我不起,老子就是了不起

    14、寒王送你们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别瞎干 ,谁说我的语言太乱,我字字句句都在劝人行善。

    15、忽然之间,我也会长久地沉默,在那些没有特定的小情境里挑挑拣拣。太多未完成的事,像潮汐一样次第逼*。

[阅读全文]...
  • 精神小伙语录

  • 精神,语录
  • 有钱说什么都是硬道理,没钱说什么都是吹牛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小伙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凡可贵。

    2、你越来越善解人意,就没人在意你的计较和委屈。

    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前任发来的请帖。

    4、爱情由自我欺骗开始,以欺骗他人结束。

    5、你努力后的成功,不能弥补你成功前的痛苦。

    6、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7、做不到的事情,就努力别做了。

    8、痛苦那就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得强者更是强,弱者更是弱。

    9、好好活下去,每天都有新打击。

    10、生活不会因为你是弱者而对你笑脸相待。

    11、你全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别人随便搞搞。

    12、只有拼出来的努力、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13、帅不能当饭吃,但丑就更不能了。

    14、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就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15、爱而不得,得而不惜,惜而不舍,再难遇我。

[阅读全文]...
  • 精神小伙语录

  • 精神,语录
  • 精神小伙,原指收拾的十分利落,看起来充满活力、很有精神的小伙子。现在几乎特指看起来很社会的土味小伙子,具体表现有:整条胳膊的纹身、颜色不限的锅盖头、紧身的裤子、锃光瓦亮的豆豆鞋、动感十足的社会摇、霸气无比的社会语录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精神小伙语录,欢迎阅读!

    1、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你你还毁我,那我就*。

    2、你是宾馆而我是家,货就是货,装nmb的五颜六色。

    3、日落西山你不陪 东山再起你tm是谁。

    4、得不到就是得不到,别总说你不想要。

    5、哥行哥有理 你行哥揍你。

    6、别爱我,没结果,除非花手摇过我。

    7、只要小伙精神在,到哪都是实力派。

    8、别告诉我年少轻狂,我才知道胜者为王。

    9、天热脾气燥我不微笑你别闹。

    10、我陪你闹呢 你就得笑,我给你脸呢 你就得要。

    11、社会语录网上抄,小心钢棍身上飘。

    12、泪水打湿豆豆鞋 加上皮包 我还是爷。

    13、今朝有酒今朝醉,别是个女人你就想睡。

    14、社会道路都在走 做人做事别做狗 扎枪搞把关公战 俩横一竖就是干 小子社会磕三个字 你可能不理解 但今天我就告诉你原创二字咋写。

    15、做事分清眉眼高低,耗子没事儿别舔猫逼。

    16、哪怕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们依然会着装得体,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17、做人不要太攀比,要比就比激光雨。

    18、精神小伙路难走 必须学会摇花手。

    19、精神小伙别趴下,村里大妈会笑话。

    20、都是第一次做人 我他妈凭什么让你。

    21、刀不锋利马太瘦 你拿什么和我斗!

    22、东方不亮西方亮,你爹啥样我啥样!

    23、跟着大哥混,三天饿九顿,偶尔还要挨钢棍。

    24、拜过把子发过誓,这顿咱先AA制。

    25、辉煌一刻谁都有,别拿一刻当永久。

    26、百因必有果,漂亮妹妹属于我。

    27、别跟我硬碰硬,我受的是伤,你丢的是命。

    28、东方不亮西方亮,你爹啥样我啥样。

    29、我不争不抢不代表我怕你,我能给足你面子,也能扇你嘴巴子。

    30、现在的小伙装社会 小姑娘她装太妹 喝点酒她如痴如醉 你给我装鸡毛黑社会。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句子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语录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说说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名言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诗词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祝福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 心语

推荐词条

田家古诗的作者 牧童远远过前村这首古诗的含义 对待事情的古诗 古诗词中较少见的意象 运用缩小夸张修辞的古诗 独秀一枝映蓝天的古诗 人写清明的古诗 古诗花桥流水的诗 春天的古诗对话 关于妇女的古诗书法 关于三国的古诗或宋词 描写春雨的古诗56字 没人用过的古诗 古代衣服上的古诗 有关托月言志的古诗 字数最少的几首古诗 关于同情疾苦人民的古诗 初三语文考前的重点古诗词 形容讽刺意味的古诗 歌颂勇于英雄献身的古诗 关重阳的古诗 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江南三的古诗词 清*乐村居古诗的一课一练 春日朱熹的古诗手势舞 辽宁捐赠物资的古诗 关于读书的改编古诗 描述欢声笑语的古诗 提倡简单的古诗词 互见美景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生*简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