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关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鱼乐之辩文言文翻译

  • 鱼乐之辩文言文翻译

      《鱼乐之辩》是庄子所写的一篇作品,也是值得我们去品读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鱼乐之辩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

      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既然你问我鱼为什么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事先已经承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而现在你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楚国公族,楚庄王之后裔。河南商丘民权人。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曾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楚国公族,楚庄王之后裔。河南商丘民权人。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象" 一棵难看的树大家认为它无用,有一个木匠他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经典赏析

      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他们两人的辩论,虽则不可能谈惊四座,却也是洋溢着深厚的南华神理、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作用。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

      惠施是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感情;庄周则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周的逻辑推理,纯是玩弄诡辩。他是根据相对主义的理论,不仅完全泯灭了人和鱼不同质的差别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发问作为辩论的前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施展诡辩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然而,庄周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朱光潜语)。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相反倒觉得庄周说得机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

      哲理: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影响:

      苏东坡慕名游濠梁古迹时作的诗说:“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明代王世贞所说:“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

      杭州玉泉对联云:“鱼乐人亦乐,未若此间乐。”“泉清心共清,安知我非鱼。”

[阅读全文]...
  • 强弱之辩文言文翻译

  • 强弱之辩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时代,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强弱之辩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翻译: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强弱之辩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拓展:简介

      《强弱之辩》选自罗隐《两同书》二卷,《两同书》由唐·罗隐撰。隐字昭谏,新城人,本名横。以十举不中第,乃更名。朱温篡唐,以谏议大夫召,不应。後仕钱鏐为钱塘令。寻为镇海军掌*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吴越备史》载隐所著有《淮海寓言》、《谗书》,不言有此书。然《淮海寓言》及《谗书》陈振孙已访之未获,惟此书犹传於今,凡十篇。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崇文总目》谓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指而同原。然则两同之名,盖取晋人将无同之义。晁公武以为取两者同出而异名,非其旨矣。《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以为唐吴筠撰。考《宋史。艺文志》别有吴筠《两同书》二卷,与此书同载之杂家类中,非一书也。

[阅读全文]...
  • 辩论赛的名言警句

  • 名言,励志
  •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

    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争论问题不在声音高低,而在道理多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

    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说话和辩论都是多余的。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

    最善言的演说家或最雄辩的辩论家,往往不是最正直的思想家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不能雄辩,我们就痞辩,走痞辩路线,不过啊!做流氓是最难的。

    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方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来。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某学长(在攻辩结把对方立论拆的差不多了之后):总的来说,对方辩友前提错误,总的来说,对方辩友标准错误,总的来说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有志者事竟成也。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学*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辩论本来就充满了大量的假设与推理,如果我们不解决假设和推理的问题的话,我们是不是不用辩论直接在台上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材就行了吗? ——马薇薇《奇葩说》经典语录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志当存高远。

    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竿——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

    合理用时 自由辩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次发言都应该简短有力,不允许象规范发言一样“一、二、三”点的展开。在《狮城舌战》中,自由辩论双方各用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猪八戒戴花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阅读全文]...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我们在*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两小儿辩日》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太阳远中午太阳**,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太阳*,中午的太阳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之故。

      在学*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相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问题: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3.解释加粗的字。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4.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5.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答案:

      1、《列子.汤问》 道家 儒家

      2、① yú ②shú zhì

      3、原因 、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 至、热水

      4、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

      5、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作品鉴赏: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不放弃探求。

[阅读全文]...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 古诗文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啦。

      两小儿辩日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的问题,反映出*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阅读全文]...
  • 有关辩论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 名言,励志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睡眠是一门艺术--谁也不能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为范畴。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面对特权,我们厌恶,但享用到一点假特权,心中又窃喜;面对吃*的人,我们批判,但自己用到了那些*,又会得意,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能被人剥夺。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志当存高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最善言的演说家或最雄辩的辩论家,往往不是最正直的思想家

    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水可以熄灭火,水不会改变火,你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如果你认为可以被玷污的,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够神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阅读全文]...
  •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阅读全文]...
  • 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 孔子
  • 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的人不如喜欢学*的人,喜欢学*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阅读全文]...
  • 师旷论学文言文及翻译

  • 师旷论学文言文及翻译

      《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的道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旷论学文言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译文

      晋*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公说:“说的好啊!”

      注释

      1、晋*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的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启示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终生学*,受益终生。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作者背景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的`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的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根据文言文概括的成语学无止境。

      作品简介

      《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的道理。

      评析

[阅读全文]...
  •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

  •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

      《论贵粟疏》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晁错,出自《汉书·食货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论贵粟疏》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大富乐矣。

      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崐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 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注释:

      (1)食(sì)之:给他们吃。 “食”作动词用。

      (2)衣(yì)之:给他们穿。 “衣”作动词用。

      (3)道:途径。

      (4)捐瘠(jí):被遗弃和瘦弱的人。 捐,抛弃; 瘠,瘦。

      (5)不避:不让,不次于。

      (6)地著(zhù):定居一地。《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

      (7)廪(lǐn):米仓。

      (8)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

      (9)石:重量单位。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0)弗胜: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11)长(zhǎng):养育。

      (12)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孙认为当作“赋”。

      (13)改:王念孙认为原本作“得”。

      (14)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称,相等,相当。

      (15)贾(gǔ):商人。

      (16)奇赢:以特殊的手段获得更大的利润。

      (17)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 策,用鞭子赶马。

      (19)履丝曳(yè)缟(gǎo):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

      (20)乖迕(wǔ):相违背。

      (21)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è):散出。

      (24)损:减。

      (25)车骑马:指战马。

      (26)大用:最需要的东西。

      (27)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

      (28)擅:专有。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句子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语录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说说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名言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诗词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祝福

文言文赞美辩论的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秋游好的标语 校园口号或标语 保护大地的标语 关于甜品的标语 高三励志标语条幅 高档水果店标语 乡村文化振兴创意标语 跑步的宣传标语 有趣的团建标语 公司欢迎员工横幅标语 廉洁标语诗词 扫黑除恶标语法 创省卫宣传标语 垃圾分类标语画 不降价趣味标语 关于考研拉横幅的标语 复工横幅标语 关于扫黑除恶的标语 黄石省运会标语 生态*衡的标语 质量品质标语大全 为校争光的标语 联防联控标语 关于劳动标语 扫黑除恶8字标语 女朋友生日横幅标语 公司品质的标语 团队活动横幅标语大全 疫情厕所标语 抗疫捐献标语 写一条宣传文明的标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