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关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八阵图的诗意

  • 诗意
  • 八阵图的诗意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八阵图的诗意,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语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阅读全文]...
  • 八阵图杜甫古诗赏析(八阵图唐杜甫的古诗朗诵)

  • 杜甫
  • 杜甫是夜空中最耀眼的诗人星光之一,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诗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和古体诗,如五律的《春望》《望岳》、七律的《登高》、五言古体的“三吏”和“三别”等,他写的绝句就比较少了,有记载流传下来的五绝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写给诸葛亮的便有《八阵图》《武侯庙》两首。

    杜甫对诸葛亮非常推崇,一共写了20多首诗,要知道即使是给他的好基友李白,杜甫也才写了15首而已。在杜甫给诸葛亮的诗中,《八阵图》是历来评价比较高的一首,仅次于《蜀相》和《阁夜》。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

    诸葛亮建立了盖世功勋,力压三国。他的声名从创制八阵图开始。

    任凭江流的冲击,到如今那阵中的石块依然牢固不动。

    最让人遗恨的是,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吞并吴国是刘备的失策?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曹丕)最强,吴国(孙权)次之,蜀国(刘备)最弱,所以为了自保,诸葛亮原计划是联吴抗魏,但因孙权暗中联合魏国杀了关羽,刘备刚打下汉中后头脑发热,便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攻打孙权,想要一举拿下吴国,结果一败涂地,刘备也死于白帝城。

    蜀军损失惨重,而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来*,由此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第五次北伐时,突患急病,逝于五丈原。

    这首诗是杜甫到夔(kuí)州时感怀诸葛亮所作,夔州正是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守之地,诸葛亮在夔州江滩修建了八阵图,作为攻吴失败的补救措施,而夔州也被刘备改名为永安县,也许他是想以此表达永享*安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仅过了一年,刘备于永安宫病逝。

    此诗首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开门见山地对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表达了赞颂之意。刘备本无帝王之资,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才使蜀国能够三分天下。

    “八阵图”则是诸葛亮用石堆根据“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进行推演兵法、操练士卒的军事作战阵法图,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突出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正是有了八阵图,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抽象的将才形象得以具象化和有了参照物,使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精炼的描写出了“八阵图”历经六百年江水冲激依旧岿然不动的神奇。“八阵图”石堆建于江滩,一到夏天就会被洪水淹没冲刷,但它一直保持着当年的状态,体现了“八阵图”建造的精良,同时也隐喻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和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如磐石般不可动摇

    但即使有如此良才的辅佐,却算不过刘备走出了吞吴的错棋,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遗恨非常。

    杜甫在这里一方面为诸葛亮感到惋惜,其实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杜甫在诗写作上,炼字精到、格律工整,注重声律对仗,被誉为“格律大师”,他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情性孤僻,醉心于写出好的诗句,如果达不到惊人的地步,就不罢休。他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到了晚年,诗的格式韵律越发精细,这些都表明了杜甫对格律和音韵美的注重,体现了他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如这一首《八阵图》即充分展现出了这方面的特点。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首联二句以对仗开篇,精巧工整,后两句“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则体现了杜甫句法气象万千的特色,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里面。正如他的另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江南逢李龟年》),只有深入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才能明白诗中的真情感,也才能真正读懂杜甫。

    《八阵图》在格律上也是很优秀的。总是有人说格律是今人搞出来的东西,唐人写诗都不按格律,这话后半句说对了一半,因为格律诗是在唐初才开始形成,至中唐时完善,所以部分唐人写诗确实不依格律,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啊。但在格律诗完备以后,会写格律诗成了每一个诗人必备的技能,毕竟那时的科举考试中,格律诗是必考题(以五言为主,有四韵、六韵、八韵等)。

    当然即使如此,也并不是说大家就只能写格律诗,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格律、古体两者兼备,最出名的就是李白,因为古体诗更符合他即兴成诗的需要,所以李白的古体诗非常多,成就斐然,但李白也有很多格律工整的*体诗。

    成都杜甫草堂

    回到《八阵图》,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首句第二字“盖”(仄声)和尾字“国”(仄声,注:以*水韵为准),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句式,它的*仄格式是(括号中表示可*可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八阵图》的*仄格式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仄**仄,**仄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仄仄仄,*仄仄**。

    可以看出,除了“石”字的*仄与标准格式不符外,其它均是合律的。“石不转”形成了三仄尾,但相对于格律诗中完全不能出现的三*尾,三仄尾在唐诗中相当普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并不是出律,是可以归入格律诗(*体诗)的——如果有三*尾,则只能划入古体诗。

    所以从结构上分析,这可以算是一首比较标准的格律诗,也体现了杜甫在格律方面的造诣。

    正是因为《八阵图》语言朴实而情感充溢,将怀古与述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尾又给人余音不绝、情深意长之感,兼之格律完美,《八阵图》作为杜甫少有的五绝,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唐宋诗醇》——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阅读全文]...
  • 八阵图杜甫古诗欣赏(八阵图古诗诗意)

  • 杜甫,诗意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公元766年。夔州江边有八阵图。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由八种阵势组成。主要是用来操练军队和作战的。八阵分别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作者初到夔州,观赏遗址后想起诸葛亮,作此咏怀,赞扬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对诸葛亮丰功伟绩高度概括,反映真实的历史。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声誉卓著,赞扬诸葛亮的军事业绩,为下面凭吊遗迹作铺垫。

    “江流石不转”——是说八阵图的石堆,六百年来岿然不动。“石不转”不但写出遗迹的神奇特征,更赞扬了诸葛亮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渝,磐石不动,

    “遗恨失东吴”——是说刘备吞吴是完全失算的计谋,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国之大计,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遗恨”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更是对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抒*彩丰富,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此恨绵绵,寓意不尽的感觉。

[阅读全文]...
  • 《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杜甫
  • 《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兵 .杜甫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八阵图的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阅读全文]...
  • 杜甫:八阵图

  • 杜甫
  •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

      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

      他创制的八卦阵,

      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

      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

      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阅读全文]...
  • 八阵图的诗意

  • 诗意
  •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着。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m.ju.51tietu.net)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阅读全文]...
  •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

  • 杜甫,诗意
  •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名家点评:

      《东坡志林》: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杜工部集》:

      钱谦益笺: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公诗意亦如此。

      《杜诗详注》:

      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唐宋诗醇》:

      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读杜心解》:

      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诗法易简录》:

      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诗境浅说续编》:

      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人绝句精华》:

      “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阅读全文]...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阅读全文]...
  • 有关古诗作文八篇

  • 有关古诗作文八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这是谁在背古诗呢?那肯定是调皮捣蛋的我了。

      暑假已过一半,我的假期作业也都已经按时完成了,可恶的爸爸就给了我一项坚决的任务,就是对四年级有密切关系的古诗考级——古诗80首,我一听马上就眉头紧皱,这不是要我的命吗?不过,老爸的话就是圣旨,我能为抗吗?最后爸爸给了一星期的时间让我把这本古诗80首全部背出。我就不情愿的点头同意了,于是我就每天拼命地背古诗,可是有几首古诗实在是太难了,我的头都快爆炸了,这可怎么办呢?一星期的时间一晃就要过了,我还是没有全背出,后来爸爸给了我一个小妙招,就是弄懂故事的大概意思,这样就容易多了,我听了爸爸的一番话,背古诗果然轻松多了,一周就把80首古诗全部解决。最后还通过爸爸严峻的考验。我的心就像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经过这次背古诗,我总结了一个结论,无论被什么东西,不要死记硬背,只要懂得诀窍,什么事都能引刃而解。

      这个暑假我过得太有意义了!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

      酸

      “鹅鹅鹅……曲……曲项向天歌。”书房内穿出了吞吞吐吐的背书声。我背得非常吃力,头脑里一片空白,只是死记硬背。隔一天,妈妈让我背诵一下《咏鹅》,可是我脑海里的古诗,仿佛被微风吹散了,一字不留。“你怎么又忘记了,昨天不是背熟了吗?”妈妈批语了我几句,我又能怎么样呢?只能低头背书了。晚上,鸟儿停止了鸣叫,昆虫落在树叶上,而花儿早已埋头睡着了,但书房还传出背书声。一词一句,一句一停,一停一思索,时间就这些匆匆流逝了。

      苦

      也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于是妈妈给我介绍了一种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到每首古诗,我都会读上十来遍,自然就会背了。但仅仅背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每当我背完一首古诗的时候,我都会借助书籍或因特网,来咨询它的背景故事。比如说《赠汪伦》,就是在明媚的一天,江水蜿蜒,一叶小舟停泊在江畔。李白准备乘舟而去,正要抬脚一声声爽朗的歌声在天地间响起,慷慨激昂,他早已听出这是他的好友汪伦的歌声,心中感慨不已:“他这是来送我吗?桃花潭水千尺深,也不及汪伦对我的这一番情谊啊!”就这样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古诗。就用这样的方法,我不断练*,在某个街角与古诗相遇,慢慢与它走*。

      甜

      经过了酸、苦之后,终于迎来了甜。从当初的死记硬背,到如今的倒背如流,甚至还能写一些关于*仄的古诗。语文作业有背古诗时,我都会利用下课的五分钟,背下古诗,等放学回到家,再寻找古诗的背景故事。用这样的方法,每次回顾之前的古诗,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一些美丽的画面:纷纷扬扬的大雪,带着一缕清香的微风,在滚滚江水上的独木舟,借酒消愁的诗人……其实,古诗并不是向柠檬一样酸的,也不是像苦瓜一样苦,而是带着一缕芬芳的甜的滋味……

      古诗,像一束阳光,给我带来了温暖;古诗,像午后的凉风,让我感到清爽惬意;古诗,更像一位良师益友,给了我很多教益。在诗海中漫游,星光在蓝天拂过,那便是人类的智慧,我伸手捕捉,拾取诗中的谆谆细语……

      “噼里啪啦”当千家万户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路边胆大的小朋友正在放爆竹,其他小朋友捂着耳朵在一边观看。王安石一大早起床去拜访亲朋好友。

      一路上青山绿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王安石已经陶醉在了眼前的美景中。到了亲朋好友家,大伙高兴的拿出泡好的屠苏酒,大家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开怀畅饮。王安石说:“当一轮旭日升上天空,家家户户都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未来。”

      吃晚饭时,王安石和亲朋好友们一边聊天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王安石着此情此景,突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元日》。

      王安石想:这真是我一生中过的最开心的春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朵绚丽的文学奇葩。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唐诗词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也可以为我们疗伤,更是一种享受。每次出去玩,等到高高的山上去,就会想起李白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顿时觉得充满活力,有了勇气。每次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想起王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感受没有事情是克服不了的,眼前困难只不过是一时的。

      古代的人要是和好友送别时,总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果国家惨败了,心中有许多“离愁”的情绪,总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表达了诗人身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和思之切。每次走到山顶时,心里忽然想起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似乎万物都可以,尽收眼底。

      在所有的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抒情这一种。如每次心情不好时,心里特别愁时,总会说起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觉得自己跟诗人有同感。我还喜欢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和无尽的思念;还有人用这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

      每次读到古诗词时,我都会觉得充满了精神,这也许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吧!

      今年夏天,我去了外婆家,那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冬暖夏凉,屋后翠竹,屋前池塘,生活在这里是多么惬意啊!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有一天,外公带着我去钓鱼,装上鱼饵,站在一个湖泊岸边,放线垂钓。这天,云淡风轻,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不一会儿,细雨如丝一般飘下,在风中不停地摇拽。

      此时,我渐渐发现我的视线模糊起来,漫起一层薄薄的雾……忽然,一阵清新的风吹来,吹散了雾。远处竹筏上坐着一个老人。啊!这个不是大诗人——张志和吗?我立刻就想起那首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天地之间灰蒙蒙的一片。在那细雨中,白鹭在雨中飞,发出欢悦的叫声,那声音在群青山中徘徊……风轻轻地吹,叶沙沙地响。他在这其中,无人打扰,神态悠然自得,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伸着手坐在小竹筏上垂钓。雨大了,湖上绽放着一朵朵小水花,湖面又起了一层迷雾,钱在其中跳跃,他的斗笠上滴下一条小水柱。

      这时,我慢慢地走*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就在这时,一条又肥又大的鳜鱼上钩了,他缓缓地取下鱼,嘴角漾起一丝微笑,溢满了喜悦的神情,他捋着自己的胡须,一边“呵呵呵”地笑着,边说:“啊!真是一条好鱼!”那鳜鱼的鱼腮在轻轻扇动。那山、那水、那鸟、那鱼,还有那风雨中的老者,一个多么*静画面呀!

      我觉得,这个老者是明智的,他不在乎当官,钱财、地位……在这画面中,仿佛那里的一切就都是那样的*静,这离开世俗的喧嚣,离开了一切的纷争,就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静内心,如水一般的静……

      我,也非常向往这种安逸的农家生活,早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切都雾蒙蒙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大地还在沉睡,花儿美丽的小脸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咯咯咯——”一只公鸡清脆的叫了几声,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更加嘹亮,小鸟“啾啾”地叫个不停,一只黄莺站在树枝上亮开嗓门唱起动听的.歌。漫步于乡间田野,细心感受田园春色,更是一番情趣!

      中华民族的古崇“诗意地栖居”,古诗词的传统历史攸久,它的魅力无穷,往往可以令人睹诗思景,这就是古诗词古特有的意境。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有同学抱怨:“背古诗多枯燥啊,毫无趣味可言。”但我觉得,在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基础上去背诵,背古诗也是一种享受。

      一樽酒,一轮月,李白把它们当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浪漫不羁的写照。这个晚上,他有月、影两友同欢。可愁总是有的,他因没受重用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因此愤愤不*或气馁,而是潇洒地提笔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背诵李白的诗,我享受到了豪放爽朗带给我的思想冲击。

      人生惨淡、命途多舛的李清照,既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她是寒风中一枝怒放的蜡梅,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用她清丽婉转的笔调来打破不幸的命运。背诵李清照的词,我体会到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豪迈。

      那位归隐田园,住在南山下的大文豪,你一定认识,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淡泊如菊,不慕荣华富贵,为的只是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分*淡与充实。背诵陶渊明的诗,我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自由闲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禹锡对自己陋室的赞美。他一向乐观,被贬谪到最偏僻的地方,住的是极小的陋室,可他并没有因此失魂落魄,而是笑对人生,用犀利的笔法描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他很开朗,虽然漫漫人生路上遇到过不少挫折,虽然也曾迷茫,但最后都是抬起头来,笑对一切。背诵刘禹锡的诗文,我享受到了乐观豁达带给心灵的慰藉。

      背古诗也许比较累、比较难,但如果你能投入其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思想,你就会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

      背古诗是我的弱项,每次有背古诗的作业,我就头疼的要命,可是作业完不成的后果可是日记一篇啊!所以,我每次硬着头皮背下来后,总是元气大伤!

      有一次,爸爸教我一种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把古诗改成电影:背之前先把每一句古诗想象成一张图片或几张,然后背的时候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张张图片,这样,诗句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于是,我用爸爸教的方法试着重新背《春江花月夜》。我先看了一遍古诗,想了一下,然后脑海中就闪出一幅幅画面:一条江与茫茫大海相接的地方,慢慢的,一轮明月随着激荡的海潮缓缓升起,月光倾洒着,点点波光洒满了海面,这条江上,到处是皎洁的月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接着“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四句古诗就从我嘴里竹筒倒豆子般流了出来。我感慨爸爸教的方法真好。

      现在,如果有背古诗的作业,我总能在十分钟之内完成。我发现,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技巧加上刻苦等于成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来了,阳光普照大地,山上开着一大片五光十色的鲜花,有红的、白的、暗红的好像给大山穿上了一件件彩色外衣,五彩缤纷,美丽极了!。小溪稀里哗啦,好像在说:小鱼!小虾,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别再睡懒觉啦!醒醒吧!”

      温暖的春风,吹来了小鸟,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吹绿了小草,小草探出头来;吹来了大雁,大雁在欢迎大家的回来。

      春天,到处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景象!

[阅读全文]...
  • 古诗作文八篇

  • 古诗作文八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时,诗人杨万里收拾行囊,怀着喜悦之情登上踏青之旅!他沿途一边欣赏着如画似的美景,一边兴致勃勃地吟诗作乐。经过一路上的颠簸,来到了新市。此时,夜幕降临,疲倦的杨万里夜宿在徐公店。

      清晨,正在酣睡的杨万里,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惊醒,他睁开矇眬的双眼,伸个懒腰,双手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啊!多么迷人的田园风光!多么令人心旷神怡!映入眼帘的是那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路边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了,树叶还没有长茂密,枝头上吐露着清香嫩绿的新叶。远处的菜园里,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在微风之中一起一伏,好像一群兴高采烈的小姑娘在舞蹈。蝴蝶、蜜蜂成群地在花丛中嬉戏打闹。它们正沐浴在欢乐之中。

      好景不长,瞧!原来是一位活泼的小男孩正兴奋地追赶着这美丽的黄蝴蝶。蝴蝶像是故意跟他捉迷藏,时高时低,忽左忽右,逗得小男孩晕头转向。小男孩也不甘示弱,立刻弯下身,蹑手蹑脚地迎面扑来!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突然,调皮的黄蝴蝶一下子钻进了花丛中。任他怎样努力地寻找,到最后也还是没找着,小男孩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描写春夏景色:“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欧阳修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陶渊明描写西湖六月优美景色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以景写情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以春景来烘托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志南和尚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象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范仲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的这首诗句大家可能都会吟诵,但唯有站在位于宁夏中卫地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岸边的沙坡头放眼远眺,黄河、大漠、青山、绿洲尽收眼底,这一瞬,我们方能真正领略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的隽永与情韵。

      从青藏高原一路咆哮奔腾的黄河到了宁夏中卫地区突然作了一个华丽的290度大转身,变得宽畅温顺;携带下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下来,诞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而此时的黄河仿佛就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温暖的双臂轻轻怀抱着绿洲;而那哗哗的流水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摇篮曲,轻柔得让人陶醉。远处的青山是一条翠绿的围巾,四周的沙漠是一件金黄的毛毯,轻轻地盖在母亲的身上。

      骑上骆驼向大漠深处走去,这里的沙子细腻、柔软,没有一丝尘土,清纯干净得无法想象,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

      沙子、沙子、还是沙子!

      电影、*、还是电影!

      *听,唯有驼铃“叮铃叮铃”地在寂静中轻吟着一曲“沙漠之歌”;远眺,偶尔能在干净的天空里看见几缕袅袅炊烟。傍晚形如圆盘的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静的黄河河面上。而王维却用短短的十字,以无比精练的语言,清楚生动地描绘了这美丽的景色!

      所以,这十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令我陶醉,永远难以忘怀!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个工具。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是作文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锻炼思维活跃度,就能妙笔生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美不止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摩擦与碰撞。要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所有人、所有物都有美的一面。有一支善于描绘美的笔。光是观察到美可远远不够,还要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它描绘在纸上。在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细节,多用修辞手法,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更要多用细节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爱他古典的气息,爱他整齐的韵脚,他总是体现出那种中国特有的情趣,或柔情,或悲壮,或绵绵似水,或雄姿英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那琵琶铮铮的情景立即浮上我的心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豪爽的气概,是诗人站在众山之颠的壮志!

      记得我刚接触他,是在三岁,“鹅,鹅,鹅”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我还不懂他,只会跟着外婆装模作样、摇头晃脑地读上几句。外婆总对我说:“孩子,你要懂诗所表达的韵味,学会体会诗人的情感。”我“哦”了一声,继续摇着脑袋,读“鹅,鹅,鹅”。

      等到我再大一些,大约在我五岁的时候吧,外婆已经教了我大约三百首唐诗了,我也大约能读出那种意境了。所以当一年级写作文的时候,别人都用“一定要好好学*啊!”来结尾,我则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作结。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整齐的韵脚,还在于诗人的感情。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是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是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悔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一国之君的孤独和寂寞。

      古诗永远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是我最最关心的事物,他是不该被丢弃的,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他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气息,这让我爱上了他,古诗词!

      在古代,有一个称作‘酒仙’的诗人:李白。李白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汪伦,他也是个有名的诗 人。 有一天,李白收到了汪伦的书信,书信上写着:

      李白,好几日都没看见你了,今天,我想邀请你到我的家乡。那里有许多桃花潭,特别美丽,希望你快快 来我 家。 ——汪伦

      李白看见了字,就乘着舟到了汪伦的家乡。李白看见了风景,就陶醉住了。岸边有许许多多像战士一样笔 直的 桃树,粉嘟嘟的桃花盛开着,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粉色的彩霞。风娃娃轻轻一吹,好几瓣桃花顺着风飘落了 下来 ,好像数只粉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湖水很清澈,就像一个镜面一样,在草地上有几棵柳树,风娃娃又吹 了吹 柳树,柳树甩着自己浅绿色的辫子,好像在为李白表演。李白羡慕极了,羡慕的是汪伦家有许许多多漂漂 亮亮 的桃花潭。

      一个声音喊着李白,原来是李白最要好的朋友汪伦来迎接他了。李白下了舟,跟着王伦来到了他的家。王 伦的家离桃花潭不远,他们在一起喝酒,一起做诗,一起到桃花潭的路上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这样, 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一天,李白心想:不能再住在汪伦家了,不能让汪伦累着,家里还有很多事要做呢。于是 ,李白趁汪伦熟睡的时候悄悄地把行李收了回来,上了舟。

      李白刚要上舟的时候,他听见岸边有用脚踏地唱歌的声音,就看了看,原来是汪伦给李白送别呢。李白很 感动,他望了望深千尺清澈的湖,心想:深千尺的湖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他感动地望着汪伦模糊的身影远 去了。李白回到家里,提起笔来写了一首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把诗送给了王伦,汪伦收到了信,打开看了看,王伦看完了信,热泪流了出来。

      我喜欢古诗词,因为诗词让我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珍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

      走进古诗词的春天,欣赏着“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美景,感受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生动,想象着“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浪漫;踏入古诗词的炎热,眼前呈现李白“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悠然自得;流连在古诗词的秋天,有“纷纷坠叶飘香砌”的情怀,也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五彩斑斓;徘徊在古诗词的寒冷,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叹,又不舍“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的喜悦。

      古诗词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是一篇篇华彩的乐章,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喜欢古诗词。古诗词让我沉迷,让我爱不释手,这就是喜欢古诗词的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古诗文传承下来的是先人对人生处事的态度,做法和对文化的理解。人们在学*古诗文时,大多喜欢品味诗人在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但我读古诗文喜欢揣摩不同诗人在同一地方留下不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千古佳句。

      在面对沙漠奇异景观时,王维在塞上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观的句子。范仲淹在此则感叹“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奇异景观。我随着诗人的脚步,闭上眼,眼前仿佛出现诗中描述的景象。我能够领略诗人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不同的情感。

      在烟雨下的西子湖,苏东坡曾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杨万里则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而在此时我撑着伞走在西湖边,它的美丽让我惊叹,在风中摇摆的荷花如粼波荡漾的湖水,都使人在不在意再看几眼,因为这烟雾笼罩下的堤岸散发着别样的美丽,这明灭可见的景色,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潋滟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

      在三峡奔涌而下的江水前,李白在这里吟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而郦道元更是记下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奇特。这里,半壁是文人墨客缠绵的情怀,半壁则充斥着纷飞的战火与硝烟。

      ……

      在这些古诗词中,我们读懂了诗中的含义,读懂了作者的心绪,更读懂了它对我们的启发。在这里有一心要报效朝廷的苏轼,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有思想豪迈的李白……他们就是古诗文中不同的精彩。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句子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语录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说说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名言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诗词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祝福

八阵图的古诗写作手法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坚持不懈的句子 如约而至的句子 海员的励志句子 大病初愈的句子 逝去青春的优美句子 开心的幽默句子 每天开心快乐的句子 描写春天温暖的句子 我姓吴的专属霸气句子 失去生活的意义的句子 感慨80后的伤感句子 形容尽心尽力句子 病情描述的英语句子 英语句子翻译拍照在线 重回母校的感慨的句子 给爱人道歉的句子 今日大婚句子 杜甫传摘抄句子 关于爱国的古诗句子 形容最*不顺的句子 时光可以倒流的句子 永远不分开的句子 醉酒的句子 没人心疼的句子 发qq动态的句子 赞美中年人的句子 **游戏辩解的句子 无睡意的句子 好听的古风句子七个字 形容朝三暮四的句子 微信清理经典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