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关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

  • 妈妈,语文
  •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借鉴。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本节课的学*,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顺利完成。

      心得:这一段的学*,我将读的训练,说的训练、写的训练,巧妙的融为一体。看图时训练说话,朗读中对比发现,发现后总结写法,总结后仿写金鱼。感觉训练地扎实有效。(这一点后边会讲到)

      最值得强调的是朗读的指导,假期里我有幸听到了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的秘书长于同云老师的讲座,几天的讲座听下来,彻底颠覆了我对朗读原有的理解,“低*高出、眼中有人、心中有画”、“朗读时忘掉自己的声音,忘掉自己的嘴巴,忘掉稿中文字”,这些谆谆的教诲、殷切的叮嘱,久久的在我的心中回荡,我反复的领悟,不停地琢磨,一有机会就进行自我训练。我想在我学*的基础上更好的引导我的孩子进行准确的朗读。所以课堂上,我把讲自己假期里学*的收获无私的教授给了学生,不断的引导孩子朗读要用自己最舒服的声音来读,用嘴最自然的腔调来表达,朗读时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画,声中要有情。比如第一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我告诉孩子们,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是读给谁听得,想说给谁,读的时候就像在对着眼前的人说话一样,自然的说出来,不要拿捏强调,矫揉造作。在读小蝌蚪样子的时候,你就想象着眼眼前就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游来游去。反复的训练,耐心的引导,终于使孩子们找到了自己最动听的声音。那一刻,我很激动。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

      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

      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两次角色扮演下来,我感觉提高不是很大,就主动说:“小朋友们,我来扮演两个角色,你听听,我读的怎么样?”说完,就示范起来。小蝌蚪我努力读出天真可爱的神态,鲤鱼阿姨是成年人,我想要稳重一些。真没想到,我有意识的区别声音的朗读竟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率直的王璇哈哈哈大笑过说:“李老师,鲤鱼阿姨是女的.,你读成男的啦!”一句话羞红了我,我尴尬极了。没办法啊,我亲爱的孩子,我何尝不知道的她是女的,可老师的嗓音不行啊。虽然引导孩子朗读的方法没有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好自身嗓音的条件,就冒然采用这种方法,结果课堂上闹出了笑话。当时的尴尬是不是该用“咎由自取”来形容呢?哎,懊悔。

      不过两次对话的朗读指导除了这个瑕疵之外,有些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无处不在。每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最普遍的就是课堂上所有的发言就是说话,我不断地提醒孩子,站好了再表达,想好了再交流,说话字正腔圆,语言流畅,落落大方,自自然然。这些要点,我时时刻刻的提醒孩子,不断地纠正孩子们的姿势和腔调,特别是表达中的语病,更是及时的更改。我是真心的希望在我的语文课上,让孩子时时处处都在语文的“场”里,在这个“场”的包围中,希望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都沾染上语文的气息;每一个词,都浸润着语文的露珠;每一声腔调,都饱含着语文的味道。

      课堂上,孩子们随心随性的表达,我都努力的和口语交际联系起来;小朋友脱口而出的发言,我都尽力的和写话交集在一起。没有刻意,最大程度上做到随意,在“随意”中留下“刻意”的痕迹,板书就是最好的证明。课堂板书的设计我很用心,既兼顾内容,又表现写法;板书内容的书写既已在我心中,在课堂上又想让这些词语出自孩子们的口中。看似我随意从孩子的口中截取的“心怡”的词语,实际上在引导孩子表达的时候我下足了功夫。

      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阅读全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 妈妈,语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欢迎阅读借鉴。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阅读全文]...
  • 统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 妈妈,语文
  • 统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原本是二年级的课文,知识点较多。下面我们来看看统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欢迎阅读借鉴。

      统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一自然段寥寥数笔,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两个叠词“大大的、长长的”和一个动词“甩”,使小蝌蚪俏皮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快活”一词描写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将青蛙鲜艳美丽的外表与神气十足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与温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被有序地呈现出来,青蛙的样子也被清晰地勾画出来。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之感;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后半句,“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一点勾画完整。比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心生羡慕,想要找自己的妈妈。鲤鱼阿姨说它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看见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长着宽嘴巴,就追着乌龟叫妈妈。乌龟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也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妈妈。青蛙妈妈说它们已经从蝌蚪长成青蛙了,鼓励它们跳到荷叶上。这种类似的叙述结构,有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第六自然段写“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既展现了一幅青蛙母子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又不禁让人萌生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的想法。

      课文共有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

      【学*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或多媒体课件,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揭示新课,板课题:小蝌蚪找妈妈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不认识的字。

      2、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五、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

      1、指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理解“甩着”。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比较后,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阅读全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 妈妈,语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内容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全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朗读

  • 妈妈,语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朗读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社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以及2017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的课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朗读,欢迎大家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朗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与温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被有序地呈现出来,青蛙的样子也被清晰地勾画出来。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之感;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后半句,“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一点勾画完整。比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心生羡慕,想要找自己的妈妈。鲤鱼阿姨说它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看见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长着宽嘴巴,就追着乌龟叫妈妈。乌龟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也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妈妈。青蛙妈妈说它们已经从蝌蚪长成青蛙了,鼓励它们跳到荷叶上。这种类似的叙述结构,有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第六自然段写“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既展现了一幅青蛙母子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又不禁让人萌生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的想法。

      课文共有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阅读全文]...
  • 小儿垂钓拼音版古诗

  • 小儿垂钓拼音版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儿垂钓拼音版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儿 垂 钓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注释

      蓬头:指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méi):是指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是指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指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这是一首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还是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在这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就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就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就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就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就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拓展:

      古诗小儿垂钓的翻译

      一个蓬头稚面的孩童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古诗小儿垂钓的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 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小孩,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阅读全文]...
  • 《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版

  • 写作
  • 《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版

      导语:《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儿 垂 钓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的儿童问路后所作。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与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非常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像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与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拼音及诗意

  • 诗意,文学
  • 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拼音及诗意

      《小池》,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拼音及诗意 ,欢迎阅读。

      小池

      宋·杨万里

      quán yǎn wú shēng xī xì liú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

      树 荫 照 水 爱 晴 柔。

      xiǎo hé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cǎo yǒu qīng ting lì shàng tóu

      早 有 蜻 蜒 立 上 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处。

      惜:珍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映照在水里。

      晴柔:晴天柔和美丽的风光。

      小荷:刚长出的嫩荷叶。

      尖尖角:刚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诗、诗意]

      泉眼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树影映在水中爱恋日光的温柔。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

      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岸边的绿树把阴影映洒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新长出的荷叶还卷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不愿飞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 蜂古诗带拼音

  • 优美,诗歌
  • 蜂古诗带拼音赏析:《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古诗带拼音

    fēng luóyǐn

    蜂 (罗 隐)

    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不 论 * 地 与 山 尖,

    wú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èi zhàn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cǎi dé bǎi huā chéng mìhòu,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wèi shuí xīn kǔ wèi shuí tián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蜂:《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阅读全文]...
  • 小学古诗必背70首带拼音

  • 小学
  •   是古代中国的泛称,指的是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ɡ)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ɡ)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ɡuàn)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sài)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句子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语录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说说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名言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诗词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祝福

小蝌蚪的古诗带拼音 - 心语

推荐词条

人生格言座右铭简短 最经典的人生格言 父母送孩子的格言 中国法律格言 古人劝学格言 容止格言的内容 关于青春的格言名言 人生格言文言文 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 阳光微笑格言 拉丁语格言 优秀教师教育格言 小学生进步格言 关于孝心的格言 战斗精神格言 个人工作格言要8个字 坚持格言大全 寝室格言搞笑 师德师风格言 时间格言警句大全 初三奋斗格言 军人战斗格言 关于论语的格言 列宁格言 幼儿教师的教育格言 赞美母亲的格言 父亲节格言 幼儿园工作格言 父母关爱子女的格言 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