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家傲古诗的相关知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渔家傲古诗的相关知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渔家傲古诗的相关知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渔家傲古诗的相关知识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所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好像是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期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众所周知,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无可比拟的。
它不但是宋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也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中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更是被誉为“宋词四大家”,并分别代表着婉约派和豪放派。而李清照又是唯一的女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惯称之为李易安,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而此时想必大家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位温文尔雅,才气纵横的佳人形象。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字符都似乎充满了灵气,使人读来意境唯美又朗朗上口。如: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三句,带给读者的画面感极强。一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少女,无忧无虑嬉戏于藕花深处,不小心惊起了一滩鸥鹭,也使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气。
读后使人有种回归自然的美感,既轻松又愉悦。
又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三句历来最为人们称道,写出了无时无刻不在愁绪满腹的思念着丈夫的早日归来。
如果你在异乡,如果你已相恋,读后你是不是也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万千感慨?
再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中的三句词,表达了词人亡国之恨,复国之难,更有失夫之痛。
总之,这些都是婉约之风,而在李易安众多的词作当中,有一首《渔家傲》,写的豪迈,气势磅礴,也是她唯一的一首豪放词,可谓异常精彩。
词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记载,这首词应该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这一年,南宋军队在黄天荡与金军发生激战,不幸战败,北宋旧都开封陷落。
如此境遇,如此国破家亡,李清照只能随流南撤,途中曾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狂风之险。词中的大海、船、天帝、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关。
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海天辽阔壮美的图卷。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里“星河”指的是银河。展现出一幅水天相接、云雾迷蒙、波涛汹涌的海天图景。仰望天空,银河转动,每颗闪亮的星,都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而这种壮美虚幻的感觉,就像词人在梦中一样美好。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三句词中的“归”字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为“归”似乎本来词人就来自天庭,故称归。
所以说词人描写自己,在颠簸中好像回到了天庭,天帝既热情又有诚意的问词人,准备去哪里。
词的下阕,写词人对天帝的问询做出了回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是空有。两句的意思是,我报告天帝,我要走的路很漫长,虽然已到黄昏时刻,可是还没有到达。
同时表明,自己作为一个女子写诗文不容易,就算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不也一样无人赏识吗?但是词人心里是豁达的,无论什么困境也无法阻止她对诗词歌赋的执着追求。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是指轻如蓬草的小舟。三句的意思是,大鹏展翅翱翔在九万里的高空,是多么的逍遥,风啊!千万别停下,猛烈的吹吧,将我这一叶扁舟吹向蓬莱三仙岛吧!
这说明词人是多么的渴望自由,这种渴望又是那么的真挚热烈,抒发出心中不羁的豪情和气势。
纵观全词,其实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虚无,营造了一幅恢弘的境地,来表达词人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
李易安本是婉约派女词人,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词,除了生活于乱世中遭到的许多变故外,还有受着传统封建时代观念的束缚,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将她击垮,而更加使其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满怀豪情地去创作,才有如此大手笔,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展现给*,让*真切的感受到一代才女的风采。
李清照喜欢竞争,而且自命不凡,自以为杰出。她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如果把她跟朱淑真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李清照真的是有学问,特别是从诗文里更能够看出来。李清照的诗其实写得很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她写给韩肖胄、胡松年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真是有气魄!写的格调是很高的。李清照跟丈夫整理了《金石录》,她后来又写了《〈金石录〉后序》,很长的一篇文章,真是典雅,那古文写得真是很好的。李清照诗有诗的风格,文有文的风格,她认为词应该有所不同。那她的词怎么样呢?
《金石录校证(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我们讲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的开头就连用叠字,独创新意。这就是李清照,要写得与众不同,要写得出色。而且她后来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同学问我:这个句子里的动词在哪里?动词是“得”字。“得”是“能够”,怎么能够盼到天黑呢!还有“怎生”,“生”字是语助词,怎么才能够到天黑?这样的句法是大家都不用的,李清照跟大家都不一样,句法奇特,创意出新,这就是李清照。她的诗跟她的词真是不同,她的诗写得非常典重,非常文雅,可是她的词里却用了很多新鲜的、俏皮的字,创意出新,这是李清照的一个特色。陈廷焯又说:“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可是一个人如果只是在文字出奇制胜上下功夫,想要求胜,想胜过别人,与众不同,“并非高调”,不是品格的最高层次,这是用很高的眼光来衡量的。所以诗文的好坏,不只是仅凭技巧高明就是最好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的文学艺术,连书法都算上,有一个最高的境界,一个品格,一个气质。如果只在小小的文字上争强逞能,不是高调。还有一条批评是出自清朝许昂霄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伧”是什么意思呢?伧是粗俗,说李清照这首词太粗俗了,可是从前的人却用各种赞美的话来赞美它,不知道前人为什么来赞美它,这就是欣赏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就欣赏这种新鲜的地方,有的人就不太能欣赏、不能接受新的东西。我只能说,这首词是有特色的,创意出新。可是李清照的好词不在这里,真正的好词是《渔家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真是李清照的一首好词!我们先看一下前人是怎样评价她这首词的。周济是清朝的一位词学家,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说:“闺秀词惟清照最优,究若无骨。”只是没有骨气啊。他说女性的词就算李清照写得最好,就是没有骨气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看辛弃疾的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哪一个女子能写出这样的词来?因为没有骨气,她站不起来,她没有这种豪壮英发的高远气象,这是没有办法的。这是我们过去的传统社会文化把女性限制了。周济没有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李清照的词,就把女性词跟男性词作了比较,那当然是不同的了。衡量的标准不同。
《李清照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比较公*的评论是沈曾植,他是清末民初人,跟王国维有很多交往,两人是朋友。沈曾植写有《菌阁琐谈》,是一本论词的书。他说:
易安跌宕昭彰,气韵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 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易安”就是李清照,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以前哪个女子有过别号?没有,有的连名字都没有,比如戴复古的妻子,写了很感人的词,“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我们只知道她是戴复古的妻子,她自己姓甚名谁?不知道。古代的女子连名子都没有,还有别号?还自己叫作居士?跟东坡居士一样,号称居士,那只有李清照这样的女子,李清照这个人好跟人竞争,又自命不凡,所以她别号易安居士。
《沈曾植书信集》(沈曾植著作集)
沈曾植评论李清照的词跌宕有起伏,不是*铺直叙,“昭彰”就是有光彩。李清照的词如此之有跌宕起伏,如此之有光彩,所以她的气质和格调,很像秦少游。“刻挚”,就是喜欢在用字上写得非常精刻、非常用力,“刻”是很精、很仔细,雕章琢句,“挚”是很用力。他说这种雕琢跟用力,还像黄庭坚。因为黄庭坚就喜欢在文字上雕琢用力。李清照也是,比如连用十四个叠字之类的。他说可惜李清照传下来的词很少,就像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他说“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李清照不但是闺房里边杰出的人,而且就是摆在文士之中也是很有豪纵之气的。
“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自从明朝以来,喜欢注重感情的,就落在她的那个芬芳温馨的词里边。我们说,男性的词,早期的是双性,男人写女人是双性,到了苏东坡、辛弃疾从双性走向单性了,这是从内容上说的。女性词最早是单性,因为被压制、被限制,那种男性的气概没有办法发扬出来,所以就只能够写女人的事情。可是到了李清照这样一个有才华、又高傲、又自命不凡的人那里,她有男性的气概是压不住的,她就跑出来了,所以既是闺房之秀,又是文士之豪。
明朝以来,因为她有双性,她有写得很温柔的我们上次也讲过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所以喜欢女性化的作品的,就喜欢李清照这种芬芳温馨的作品;喜欢有高远理想的人,就会欣赏李清照这种可以奔腾、可以飞翔的作品。
“易安有灵”,假使李清照死后还有灵魂的话,还有知觉的话,“后者当视为知己”,对于后一种人,就是能够看到李清照的词里边,有飞翔神骏的一面,这样的人,才是真能够欣赏李清照的。所以说李清照是个很重要的人,是身为女性而在词中把双性表现出来的词人。
李清照像,[清]崔鏏绘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双性特征。一般情况下,男人会拥有比较女性化的特征,女人也拥有男性化的特征。只是因为环境的、文化的种种影响,有的人把其中一面隐藏了,而另一面显现并强化了。关于这种双性,我在早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讲到“花间词”的双性的时候,就讲过。古今中外,不但人有双性,在文学艺术里也有,我在那篇文章里引用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后来摆脱了弗洛伊德的局限,他的心理学有比弗洛伊德更深、更细、更透彻的地方。弗洛伊德比较狭隘,他认为男子有恋母情结,女子有恋父情结,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是从性被压抑变形而来的,所以弗洛伊德完全从性来讲文学艺术的创作,这太狭窄、太拘束。他的很多说法与中国文化并不相和,所以用他的那种性心理学来分析中国的文学并不完全适合。可是荣格讲得真是深刻细腻,他说我们的人格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潜意识(subconscious)、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真是讲得非常奇妙、神秘的。
荣格通过追踪人的意识来探知人的潜意识:你现在有什么问题,他就让你回想,你身上发生过什么事情,有过什么境遇,看到过什么东西……就一直追踪。你从何而来?荣格认为人好像在黑暗之中,你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不仅有潜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这都不在你的意识之中。人出生时就带有的是集体无意识,是祖祖辈辈千万年累积而成的人类相通的记忆,是比我们个人潜意识还要深的意识。
荣格还提出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是男性所拥有的女性内心世界,它是隐藏在男性的无意识之中的。阿尼姆斯是女性所拥有的男性内心世界,是隐藏在女性的无意识之中的。男性之中有一种女性的无意识,也就是男性中的阴柔面;女性之中有一种男性的无意识,也就是女性中的阳刚面。
李清照是在女性词人里把男性的一面显露出来的第一人。她之前的女性都是被压抑、被限制的,可是李清照是一个在女性里面非常有个性、非常有才华而且是争强好胜的不*凡的人,所以她就开始冒出头来了。而这首《渔家傲·记梦》,我以为就是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无意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的上阕,她所写的景物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是真实的还是梦境里的?这是很奇妙的,可能是真的。可能一天早晨,她推窗或开门出去一看,“天接云涛连晓雾”,天上的白云像一大片起伏的波浪,而白云又连着茫茫的晨雾,一直连到地面上,这个景象真是写得开阔而又渺茫。“星河欲转千帆舞”,银河好像想要转动,本来天上的银河在宇宙中有公转、自转,地球也有自转和公转,它们都是运动着的,你如果是在晚上观察,不同时辰星宿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天上的白云飘在银河上好像一个个船帆在那里舞动,这景象真是写得妙,已经不是女子闺房之中的想象了,想得那么高远,脱出尘世了。
李清照说当我看到这种景象,“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我的魂魄在如梦似幻之中要飘到天上去了,“帝”就是天上的上帝。其实“上帝”两个字,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不是从西方的基督教那里来的。“闻天语”,我就听到天上那个天帝在跟我讲话,讲什么呢?“殷勤问我归何处”。真是说得好!想到一个人生纠结的问题:你的人生,你的意义、你的价值,真正在哪里呢?你这一生究竟如何?你走到哪里去?你的人生真正终极的归宿在哪里?这是她听到天帝在问她,这当然是她自己的想象,这就是我说的她是不甘于做女子的了,她是要不分男女、要超越男女的性别。你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全人类的一个问题。
所以她就反省,下阕写道“我报路长嗟日暮”,我就回答了天帝,说我这一辈子走过的道路真是不容易,感觉好漫长。从李清照的生*来看,她少年时候家庭优渥,一直到婚后,生活得都很惬意。后来,丈夫死了,国家也残破了,孤苦无依。“我报路长嗟日暮”,我走了这么艰苦漫长的道路,现在到终老的时候,我到哪里去呢?我的成就是什么?我的归宿是什么?我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她接着说:“学诗谩有惊人句。”不错,我从小就喜欢诗文,写出来不少的惊人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真希望自己像庄子所说的那个鲲鱼一样化成一只鹏鸟。这是庄子的《逍遥游》开头所写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名字叫作鲲,这个鲲是非常大的,有一天,鲲鱼就化为鹏鸟,这个鹏鸟一张开翅膀,就好像从天上垂下来一片云,它就乘着风飞起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李清照说,我现在年老了,我不知道自己归向哪里,真希望有九万里的长风,我就像那个鹏鸟一样张开翅膀向上飞,“风休住”,我希望那九万里的长风不要停住,能够把我吹起来,“蓬舟吹取三山去”,让我能坐上银河上的那只小船,到海上的仙山上去。“三山”,古人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
这个真的是李清照终老的时候,对整个人生的价值、意义的反省。你争强好胜了一辈子,也走了这么多的路,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学诗谩有惊人句”,如之前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下十四个叠字,男人也没有这样的新奇创意。可是就算你写了“冷冷清清”十四个叠字又如何?你真正要归到哪里去?这样的词不但是女人没有写出来过,男人也很少写出这样的境界。所以沈曾植对于李清照的评价是,“跌宕昭彰”“飞想者赏其神骏”。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20年第6、7期《叶嘉莹讲女性词》,标题为编者所拟。
《李清照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王仲闻 校注
繁体竖排
32开 *装
978-7-101-14519-9
48.00元
本书是李清照集最早的校注本,由王国维先生次子王仲闻先生校注。该书搜集详备,对残篇断句或尚有争议的作品,亦存而备考;依次分词、诗、文三卷,每篇有校记和注释,另附各作品的写作年月及真伪考证;校勘以各旧本为依据,注释精善,又多引述宋代的社会风*与文物制度,对于理解李清照的作品颇多帮助。书中还附有王先生所撰《李清照事迹编年》,以及有关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翔实资料,是了解和研究李清照的重要参考。
★迦陵说诗★
可听、可看的叶嘉莹古典诗歌课
叶嘉莹先生倾毕生之功的古典诗歌国民读物,
体悟古典诗歌的感发力量。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提起李清照这位旷古烁今的才女,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这样的词句,相伴的是一个独依秋窗、满心愁绪的清丽少妇的身影。是的,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多少次爱愁情伤、别怨离苦。
她出身名门,少年便有诗名,并与太学士赵明诚琴瑟和谐,但不久受到朝廷党争的波及,被迫分居数年;中年时(44岁左右)又逢靖康之变,北宋覆亡,南迁途中,夫妇二人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损失大半;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再嫁,却遇人不淑,经历了离异系狱之灾;晚年独居江南,七旬后悄然辞世。她先甜后苦的坎坷身世,化成一派清愁,她的寂寞,她的忧郁,都通过词作倾吐出来,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感动了世人,使她成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成为“才女”的标志。
那么仅此而已吗?
纵观历史上的女性文人或学者,简直是寥若晨星。如班昭、蔡琰、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朱淑真……她们留下的诗文大都不多且不确定,她们的名字或附于家族父兄,或出现在野史轶事中,验证着她们的出身无非名门闺闼或是烟花之地。作为女子,她们的生命轨迹似乎早已划定,她们的成就只是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中小小的特别点缀。
“才女”的形象遵循着男性的想象而发生,以至于我们忽略了那海面之下的冰山,那是更为庞大的知识女性群体,她们有着历史文献记载之外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
感谢李清照!她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多重的境界,不仅有“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和“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的景致,不仅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女儿情态,不仅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的愁绪,还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的决绝,“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之二》)的洞彻,“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之二》)的刚毅。
如果说表达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诗风与词风的迥异,那么这首《渔家傲》便是易安诗风的延续,如梁启超所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艺蘅馆词选》)让我们看到,一个宋代的女词人,亦是可以写出这样浑厚阔达的词句的。
这首《渔家傲》又名《记梦》。李清照在梦中真正摆脱了尘世的羁绊,任凭自己的思想乘风驾云,直上九霄。
开篇便见天海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云涛滚滚,晓雾蒙蒙,冲破这一切后又见星河流转,千帆竞渡,已不知何处是天上,何处是人间。梦魂仿佛到达天庭,面对天帝,听闻他殷切地询问“我”可有归宿之处。而作者的回答是嗟叹前路漫长,时日不多,学诗纵有惊人之句,也是空然无用。这里虽然压抑,但表现出的情感追求却与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致。最后词风一扬,如同庄子笔下的鲲化为鹏,展翼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狂风激荡,气势磅礴。
作者最后疾呼“风休住”,为的是将我这一叶小舟远远吹送至海中仙山。“三山”,即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位于东海。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是历代帝王梦想的求仙之所,但始终可望不可即,“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而在李清照的梦中,她凭借鲲鹏垂天云翼卷起的狂风,驾着飞蓬般的轻舟,直达“三山”那帝王也无法企及的神仙之境。这也是她对天帝询问的回答,是词人在她营造的文学世界中的归宿。
这首词可以说无丝毫脂粉气,亦如一阵狂风,荡尽词坛纤丽之气。不仅在易安词中别具一格,即使与豪放派词同列,也绝不逊其恢弘气度。
李清照此身虽为女子,但落笔早已超越“情”“愁”等闺怨文学的范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更是一个天赋与造诣极高的文人和学者。除诗词外,她与赵明诚一起编写《金石录》,还著有《词论》《打马图经》等文章。她的才华与见识,已经远远不是“才女”二字所能概括包容的。
清代沈谦有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在文学成就上端的如此,但若从性情上言,只怕李后主之果决坚毅,不及易安远矣!透过这首词作,我们仿佛看到她挣脱俗世的躯壳而纵情放飞的灵魂,正如庄子笔下那只由鲲而化身的大鹏,振翮高飞九天之上。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见景伤情之笔。雁为候鸟,暖则北飞,寒则南去。所以古人写北国秋思,常常喜欢借冬去春来的大雁,寄托思乡的情怀。如钱起《送征雁》诗云:“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怜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月生。”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南之回雁峰,天气转暖,即向北飞去,故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这里的“衡阳雁去”乃括其意而用之。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离乡远戍,遥望归鸿南飞,长空鼓翼,毫无羁留之意,怎能不触动望乡思归之情?然而,大雁南归有时,而戍边将士却还乡无日;大雁可以去无留意,而戍边将士却不能不坚守边塞。思乡之苦与守土之志的矛盾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正当诗人翘首云天,目送归鸿,沉浸在乡思之中时,蓦地听到号角吹动,边声四起,打断了他沉滞凝聚的思绪,视线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写下了上片的最后三句: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前一句写声,后两句写景。无论声与景都突出地表现了边塞风景的特点。所谓“边声”,指的是边塞常闻之声,也就象李陵《答苏武书》所说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可以想象那胡笳哀怨、胡马嘶鸣、秋风吟啸之声,伴随着军中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鼓,自然产生一种悲凉肃重的感情。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地凄异。你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的边城紧紧地关闭着它的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又是何等严峻沉重的气氛!
再看句中所用的数量词“千”和“长”、“落”、“孤”三个形容词,更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千,言峰峦重隔,明僻远之境;长,谓烟云横空,述迷茫之景;落,谕夕阳西下,现殷红之色,孤,写边城无依,见荒凉之意。总括起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词,笔力苍劲,气韵不俗,足可以构成一幅意境苍凉而又雄浑的画图,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景物描写是以时间为序的。上片写的是夕阳西下的傍晚,下片写的是霜花满地的夜晚。前后时间相接,思绪连贯,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逐渐深化。
下片的第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诉说诗人因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愁肠九回。在异常苦闷的心境中,只有端起酒杯,借酒浇愁了。
然而,愁有千种,各自不同。古往今来,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首词的感人之处,乃在于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一个既一往情深地眷念着故乡,又深沉地关注着国家命运的守边将领的情怀。在他的心灵深处,乡恋与爱国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乡恋使他痛苦,爱国又使他清醒。
所以,诗人并没有因乡愁陷入消沉颓废,而是在感情波澜的翻腾之中,依然忠于职守,以国事为重。唯其如此,他才能够呼喊出“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奋发蹈厉、扣人心弦的语句。意思是说敌人未灭,功业未成,还乡的事是无法安排的。句中的“燕然未勒”,用的是东汉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窦宪伐匈奴,乘胜追击,北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勒(刻)石纪功而还(事见《汉书,窦宪传》)。
范仲淹用这个典故作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深刻地表现了他守土抗敌的英雄气概和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词的意蕴也因此显得更为沉雄深厚。
当诗人在纷乱的思绪中,誓志守土时,忽听羌管悠悠之声,继而又见满地寒霜之色,思潮又涌上心来,于是连写了下片的最后三句: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几句,格调苍凉,气韵悲壮。句中的“羌管”,指羌族地区所产的一种笛子,声音凄清而悠扬。“霜满地”三字,可以是写实景,指寒霜满地,夜已很深,也可能融含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精神状态。
羌笛的凄清悠扬之声,霜月的洁白清冷之色,都给人以凄凉悲苦之感。所以在古代诗词中,笛声、霜色常是勾动乡思、愁绪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再如杨巨源的“夜月降羌笛,秋风老将心”、谢能的“此地秋堪悲,霜前作意还”。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范仲淹这首词中所写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艺术上的渲染、烘托作用与上述唐诗中的一些例子是相同的。
在下片最后的三句中,“羌管悠悠”写所闻,“霜满地”写所见,“将军白发征夫泪”写所思。中间以“人不寐”三字前后贯穿,融合成片。这三句的熨贴细密之处,是先闻笛声,次见霜色,因而思绪联翩,夜不成寐,末了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秋思”的最后收结,思想脉络和结构层次都很清楚。
对于词的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历来受到推重。如彭孙谲的《金粟词话》就曾作过“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评语。句中的“将军”,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当时约五十二、三岁。艰难困苦的岁月使他过早地衰老,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
诗人用“将军白发”四个字描绘自己的形象,心情是悲凉而沉重的,饱含着对功业未成而未老先衰的无限感叹。可以说在思想感情上基本上是健康的。更可贵的是,诗人在艰难的岁月里,所关切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深切同情着士兵的痛苦,想到了守边征夫的泪痕。“征夫泪”三字,具有很强的概括力,透过它,充分地显现了戍边士卒含辛茹苦的生活情景。
总括起来,《渔家傲》这首词,通篇以“秋思”为主线,在“塞下秋来”的特定环境中,成功地抒发了强烈而又深沉的家国之思,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纵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它不但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宋人词中也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之一。词中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对于转变五代绮靡词风,开启宋代豪放词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诗词赏析: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二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更妙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译文
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摘下荷花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同映酒缸。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此调原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南北曲均有。
逡(qūn)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指时间极短。
旋(xuàn):随时就地。当(dàng):当做,代替。
“时时”句:谓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漾,显出红色波纹。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
清厮酿(niàng):清香之气混成一片。厮酿:相互融合。
花腮(sāi):指荷花。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颊的花容。酒面:饮酒后的.面色。宋梅尧臣《牡丹》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一饷(xiǎng):即一晌,片刻。《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
阁(gē):同“搁”,放置,此处指搁浅。一作“搁”。
赏析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在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两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在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更妙在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创作背景
欧阳修以《渔家傲》词调共作了六首采莲词,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渔家傲古诗的相关知识 渔家傲的古古诗 渔家傲名句 关于渔家傲的古诗 杜牧的渔家傲是古诗吗 渔家傲古诗的视频 渔家傲古诗拼音的 渔家傲古诗的情感 渔家傲的古诗的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主旨 渔家傲的古诗资料 模仿渔家傲写的古诗 代拼音的古诗渔家傲 与渔家傲相*的古诗 渔家傲古诗的主题 渔家傲的古诗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剧本 古诗渔家傲的诗注音 《渔家傲》的古诗带拼音 渔家傲是古诗中的梦嘛 渔家傲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傲范仲淹写的古诗 渔家傲拼音版的古诗清 渔家傲这篇古诗的读音 渔家傲秋思名句 渔家傲化妆舞的古诗配画 渔家傲秋思的名句 渔家傲名句赏析 渔家傲古诗中的渔夫的拼音
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 《渔家傲》古诗赏析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原文 渔家傲秋思翻译(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翻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古诗)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古诗原文李清照带拼音(渔家傲写作背景及手法)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名句赏析) 朱服:渔家傲 诗四首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版古诗(渔家傲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的典故(渔家傲秋思一句一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八阕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赏析
新家庭计划宣传标语 新课标语文必读书目 六一儿童节庆祝标语 护理口号标语 村委会选举标语 电灯开关温馨小标语 外院迎新标语 文明城市复检标语 涉县旅发大会标语 医药行业标语 产业带动扶贫标语 文明驾车标语 请随手关门标语可打印 高一新生励志标语 房产**标语 幼儿园种植区标语 托管墙壁标语 迎新标语文艺 放射科警示标语 环境靠大家标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标语 邻里守望标语 关爱儿童标语八个字 羽毛球比赛宣传标语 健身房宣传标语 爱粮节粮标语 新民风建设标语 学代会横幅标语宣传语 关于乡愁的标语 跑步搞笑标语 厨房六常管理法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