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关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题画兰郑燮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 学生
  •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闹:喧哗

      参考赏析

      思想感情

      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大明王朝享国*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

      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不值一提。但朱高炽却是个明君,他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与儿子明宣宗一起,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堪比大汉朝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身材肥胖,脚有残疾,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体弱多病。对于尚武的马上皇帝朱棣来说,朱高炽的这副尊容实在难以入目。甚至可以说,朱棣讨厌朱高炽。

      但是,朱元璋却很喜欢这个孙子。很奇怪,生性残忍的朱元璋,一直喜欢仁义的子孙。曾经的太子朱标如此,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如此,朱高炽也是如此。正因为受到皇爷爷的喜爱,所以,朱高炽早早地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燕王府的世子。

      对此,朱棣颇有微词。朱棣最喜欢的儿子,是他的'次子朱高煦。这个朱高煦,各方面都很像朱棣。在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一直相伴左右,作战勇猛,在很多次战斗中替朱棣解围。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朱棣很欣慰,曾经摸着朱高煦的脊背说:小子努力吧,世子的身体不太好。

      也许正是朱棣的这句暗示,让朱高煦生出了很多非分之想。

      然而事实却是:朱棣登基后,立的太子是曾经的世子朱高炽。

      朱高煦很失望,这也为他后来的造反埋下了伏笔。

      朱棣为什么要舍弃最爱的朱高煦,却立讨厌的朱高炽为太子呢?

      第一,朱高炽曾是燕王府的世子,而这个世子是朱元璋亲自立的。朱棣一生敬仰父亲朱元璋,即便他已死,朱棣也不敢违逆。

      第二,朱高炽获得的是文官集团的支持,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来自武将。朱棣知道,打江山时需要依靠武将,但和*时期却要依靠文官治国。这一点,朱高炽完胜朱高煦。

      第三,朱棣极其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立朱高炽为太子后,立即就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朱棣之所以能够忍受朱高炽继承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把皇位传给“好皇孙”朱瞻基。

      第四,朱高炽虽然体弱、仁慈,但绝对不是个怂货。“靖难之役”中,他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北*。面对李景隆围城的五十万大军,朱高炽仅凭城里的一万多守军,硬是抵抗住了李景隆大军的攻击,力保城池不失,为朱棣的回援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所立的一大功,朱棣不可能忘记。

      综合以上四点,朱高炽完胜朱高煦,赢得了“太子保卫战”的胜利。但朱高煦显然不服气,一直跃跃欲试。朱高炽驾崩后,趁着侄子朱瞻基立足未稳,朱高煦也想效法自己的老爸,起兵造反,夺取侄子的江山。

      无奈,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在朱瞻基亲帅大军的讨伐下,朱高煦失败了。先是被囚禁,后来被杀。

      朱高煦的一生,是被野心折磨的一生,是“能力追不上野心”的一生。他的能力已经足够大了,无奈野心更大。

      这是个悲剧。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阅读全文]...
  • 《题画兰》诗词鉴赏

  • 古诗文
  • 《题画兰》诗词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题画兰》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参考!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思想感情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有《板桥全集》。

[阅读全文]...
  • 郑板桥《题画兰》的诗作赏析

  •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闹:喧哗

      参考赏析

      思想感情

      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阅读全文]...
  • 赖建青《自题画虾诗句》

  • 赖建青《自题画虾诗句》

      自题画虾诗句

      赖建青

      

      潜心画艺三十冬, 水墨交融趣无穷。

      若能悟得惜墨法, 聚水成虾自玲珑。

      

      自古虾兵蟹为将, 今日挥毫论短长。

      身重横行多笨拙, 腾跃戏水虾称王。

      

      清明入季重重雨, 溪水河塘处处虾。

      有纸不画空遗恨, 惜墨如金水乃佳。

      

      世间万物多造化, 燕雀牛羊牡丹花。

      水中精灵君须记, 逍遥最是小河虾。

      

      不与鱼蟹争名高, 虬须长钳气堪豪。

      他日成龙闹东海, 一跃能掀万里涛。

      

      曾经水漫金山寺, 也曾**陈塘关。

      莫道虾小无大力, 亦能翻江掀巨澜。

      

      披坚执锐气如虹, 纵横驰骋任西东。

      虫豸鱼蟹谁能敌, 水乡泽国自威雄。

      

      溪水河塘暂为家, 劈波斩浪向天涯。

      敢往东海斗龟龙, 水族英杰当数虾。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虾则灵。

      挥毫作画, 惜墨如金。

      苔藓沿墙绿,浮光耀水金。

      茅舍品香茗,溪旁观虾青。

      

      有水无虾不精神, 有虾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虾已现, 水墨汇作十分春。

      十一

      山重水复无生气, 河深滩浅有群虾。

      十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群青虾戏碧波。

      十三

      窗含西岭千里雪, 门映东河百群虾。

      十四

      陈瑶湖畔青青草, 虾溪村旁处处虾。

      村舍山峦水中绿, 田园美景难画家。

      十五

      毕竟画坛积*重, 技法难新多雷同。

      一朝顿悟惜墨法, 笔下青虾自玲珑。

[阅读全文]...
  • 郑燮古诗《竹石》

  •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 竹石郑燮古诗翻译(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译文)

  •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阅读全文]...
  • 郑燮生*简介

  • 诗人
  • 郑燮生*简介

      郑燮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郑燮吧!供大家参考。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介绍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 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轶事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生*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著作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书画成就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郑燮的绘画理论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轶事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大餐代乾隆皇求画趣事,画收藏于故宫。

[阅读全文]...
  • 《郑燮传》文言文翻译

  • 《郑燮传》文言文翻译

      郑燮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郑燮传》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简介: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郑燮生*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阅读全文]...
  • 郑燮: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

  •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

      作者: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

      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

      晒在垂杨古岸边。

      翻译:

      渔家卖了鲜鱼,

      买了米便放船回家,

      沿途拔了一些苇草煮饭,

      草湿不能燃烧,

      便把苇草晒在种有垂柳的岸边。

      赏析:

      此诗朴素无华,*铺直叙,语言质朴,没有比拟,没有夸张,没有议论,没有烘托,眼之所到,手之所写,一反绝句写作者情感,或写诗中人的感情的传统。但读者在这粗浅的诗句中,看到了一幅渔家生活片段的工笔画,感受到作者旷达的性灵。这种怪味正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反传统的特色。

      《渔家》一诗虽无直抒胸臆,但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读出作者超脱、旷达的性格。

[阅读全文]...
  • 关于写梅花的诗句:题画梅

  • 梅花
  • 关于写梅花的诗句:题画梅

      《题画梅》原文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题画梅》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题画梅》简介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句子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语录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说说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名言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诗词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祝福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述茶叶的句子 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母爱的唯美句子 形容高山流水的句子 感叹世态炎凉的句子 描写商场热闹的句子 父母不为子女考虑句子 关于吃苦的句子 感恩的句子图片 鼓励人的英文句子 关于时间的文艺句子 只要你肯努力的好句子 形容推卸责任的句子 赞美红糖的句子 战友聚会的美好句子 形容不会游泳的句子 形容笑的开心的句子 形容工作忙的幽默句子 关于藤蔓的唯美句子 硬的句子 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坏坏的句子 骂背后说人坏话的句子 暗示一个人单身的句子 祝福语宝宝的句子 描写外貌的句子30字 人只能靠自己的句子 秋雨的优美句子 冻成狗的句子 关于赞美美食的句子 人心对人心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