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关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渔家傲》古诗赏析

  •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阅读全文]...
  • 渔家傲古诗原文李清照带拼音(渔家傲写作背景及手法)

  • 李清照,写作
  •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提起李清照这位旷古烁今的才女,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这样的词句,相伴的是一个独依秋窗、满心愁绪的清丽少妇的身影。是的,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多少次爱愁情伤、别怨离苦。

    她出身名门,少年便有诗名,并与太学士赵明诚琴瑟和谐,但不久受到朝廷党争的波及,被迫分居数年;中年时(44岁左右)又逢靖康之变,北宋覆亡,南迁途中,夫妇二人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损失大半;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再嫁,却遇人不淑,经历了离异系狱之灾;晚年独居江南,七旬后悄然辞世。她先甜后苦的坎坷身世,化成一派清愁,她的寂寞,她的忧郁,都通过词作倾吐出来,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感动了世人,使她成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成为“才女”的标志。

    那么仅此而已吗?

    纵观历史上的女性文人或学者,简直是寥若晨星。如班昭、蔡琰、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朱淑真……她们留下的诗文大都不多且不确定,她们的名字或附于家族父兄,或出现在野史轶事中,验证着她们的出身无非名门闺闼或是烟花之地。作为女子,她们的生命轨迹似乎早已划定,她们的成就只是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中小小的特别点缀。

    “才女”的形象遵循着男性的想象而发生,以至于我们忽略了那海面之下的冰山,那是更为庞大的知识女性群体,她们有着历史文献记载之外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

    感谢李清照!她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多重的境界,不仅有“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和“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的景致,不仅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女儿情态,不仅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的愁绪,还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的决绝,“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之二》)的洞彻,“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之二》)的刚毅。

    如果说表达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诗风与词风的迥异,那么这首《渔家傲》便是易安诗风的延续,如梁启超所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艺蘅馆词选》)让我们看到,一个宋代的女词人,亦是可以写出这样浑厚阔达的词句的。

    这首《渔家傲》又名《记梦》。李清照在梦中真正摆脱了尘世的羁绊,任凭自己的思想乘风驾云,直上九霄。

    开篇便见天海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云涛滚滚,晓雾蒙蒙,冲破这一切后又见星河流转,千帆竞渡,已不知何处是天上,何处是人间。梦魂仿佛到达天庭,面对天帝,听闻他殷切地询问“我”可有归宿之处。而作者的回答是嗟叹前路漫长,时日不多,学诗纵有惊人之句,也是空然无用。这里虽然压抑,但表现出的情感追求却与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致。最后词风一扬,如同庄子笔下的鲲化为鹏,展翼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狂风激荡,气势磅礴。

    作者最后疾呼“风休住”,为的是将我这一叶小舟远远吹送至海中仙山。“三山”,即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位于东海。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是历代帝王梦想的求仙之所,但始终可望不可即,“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而在李清照的梦中,她凭借鲲鹏垂天云翼卷起的狂风,驾着飞蓬般的轻舟,直达“三山”那帝王也无法企及的神仙之境。这也是她对天帝询问的回答,是词人在她营造的文学世界中的归宿。

    这首词可以说无丝毫脂粉气,亦如一阵狂风,荡尽词坛纤丽之气。不仅在易安词中别具一格,即使与豪放派词同列,也绝不逊其恢弘气度。

    李清照此身虽为女子,但落笔早已超越“情”“愁”等闺怨文学的范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更是一个天赋与造诣极高的文人和学者。除诗词外,她与赵明诚一起编写《金石录》,还著有《词论》《打马图经》等文章。她的才华与见识,已经远远不是“才女”二字所能概括包容的。

    清代沈谦有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在文学成就上端的如此,但若从性情上言,只怕李后主之果决坚毅,不及易安远矣!透过这首词作,我们仿佛看到她挣脱俗世的躯壳而纵情放飞的灵魂,正如庄子笔下那只由鲲而化身的大鹏,振翮高飞九天之上。

[阅读全文]...
  •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好像是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期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阅读全文]...
  • 《渔家傲·秋思》诗词

  • 秋思,文学
  •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渔家傲·秋思》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片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阅读全文]...
  • 渔家傲的诗意

  • 诗意
  •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诗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着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m.ju.51tietu.net)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渔家傲·八阕

  •   离情  翠叶藏莺帘未卷,画栏独倚横萧管,  一曲伤离方寸乱,情怎遣,  年年泪湿青衫满。    花褪残红香渐远,天涯倦客长宵叹,  明月幽幽谁作伴?霜丝绾,  痴心托与南归雁。    春情  鶗鴃声中春欲晚,海棠凝露遮娇面,  纤柳依依临翠岸,栏倚遍。  何人弄笛黄昏院。    一夜东风伤聚散,清光袅袅云窗满。  寂牖浑灯帘未卷,情难遣。  金樽饮泪更筹断。    乡思  满目烟波萧夜暮,云窗半卷凭栏顾,  浊酒穿愁听杜宇,归何处,  醒来已是衣沾露。    客地飘零才觉苦,家书道尽离情语,  寸断柔肠千种绪,无从数,  东风又把佳期误。    梦里千千度  细柳垂羞摇翠暮,妖桃争俏蜂频顾,  四月和风穿牖户,凭栏处,  双飞燕子廊间舞。    醉了伊人难觅路,留春不住兰情误,  呵粉吻香藏雨露,痴心诉,  缠绵梦里千千度。    惜情  噙露海棠红欲俏,轻盈紫燕枝头绕,  柳浪闻莺垂碧草,云波袅,  湘帘漫卷娥眉扫。    君去天涯音信渺,年年对景无端恼,  负尽余阳情未了,春来早,  痴心莫恨相思老。    惜春  懒写相思难觅句,东风一夜飞红雨,  不理筝弦闻杜宇,千重绪,  冰蟾倦影章台路。    客里霜华尘世苦,多情总是无情负,  往事樽前欢愉误,酸酸楚,  凭栏极目伤魂处。    寒意透  独倚栏杆清影瘦,满园花雨黄昏后,  雁字横空风紧扣,鱼书皱,  相思轻折穿庭柳。    三载红尘难聚首,纵杯翻盏愁依旧,  百转柔肠寒意透,迎故友,  痴心欲问君知否?    家乡美水上  香魇凝娇红粉缀,枫桥碧水鸳鸯戏,  柳叶藏莺云怯意,山叠翠,  风摇远桌江天闭。    执手花间寻一醉,含羞眉黛轻抛媚,  万里晴川如梦至,个中味,  哪堪秀丽西湖美。

      编辑点评:

      《渔家傲》北宋流行歌曲。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集》入“般涉调”。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醉赏月光仙子才友一组渔家傲,经检测格律无讹,纵观整组词语句清丽脱俗,离情悠悠,岁月凝结在视线里,痴心托与南归雁;春情缱绻,总有一种思念和遐想如电流般透彻肺腑,金樽饮泪更筹断;乡思缠绵,熟悉的感觉未曾离去,东风又把佳期误;梦里千千度,多想把积存很久的惆怅寂寞向你倾诉;惜情无眠,多想流浪的心有个安定的归宿,痴心莫负相思老;惜春流逝,一颗想你的心在暗夜里独眠,凭栏极目伤魂处;寒意透,冷玉肌,只有回忆陪着我,那份爱还萦绕在我心间,痴心欲问君知否?家乡美,悠远的笛音萦绕在耳,带来无限回味,哪堪秀丽西湖美!清词写尽人间冷暖,爱恨情仇,相思缱绻,时光荏苒。情感抒发炽烈,婉约极致,令人动容,手法娴熟,笔力工稳,遣词造句,厚重凝练,彰显深厚才女深厚的古韵功底,推荐欣赏!

[阅读全文]...
  • 渔家傲李清照注音

  • 李清照,诗人
  • 渔家傲李清照注音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词的注音版本,欢迎大家阅读学*。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拼音解读:

      tiān jiē yún tāo lián xiǎo wù 。xīng hé yù zhuǎn qiān fān wǔ 。fǎng fó mèng hún guī dì suǒ 。wén tiān yǔ 。yīn qín wèn wǒ guī hé chù 。

      wǒ bào lù zhǎng jiē rì mù 。xué shī màn yǒu jīng rén jù 。jiǔ wàn lǐ fēng péng zhèng jǔ 。fēng xiū zhù 。péng zhōu chuī qǔ sān shān qù 。

      【注释】

      ①星河:银河。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拂晓。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③天语:天帝的话语。④嗟,慨叹。⑤谩有:徒有,空有。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参考译文】

      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

      【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文学常识】

      ①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朝最富盛名的女词人。以诗言志,以词抒情,婉约俊秀,娟秀纯真,自成一体。

      ②婉约派与豪放派:宋词风格的两个流派。婉约派的词风婉约绚丽,含蓄蕴藉,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豪放派的词风气象恢宏,豪放飘逸,代表词人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晨翁等。

      【阅读训练】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3)*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比拟(拟人)。(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分)

      (2)“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4 分。每点1分)

      (3)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2 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2分)

      拓展:

      渔家傲李清照简短赏析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吟咏寒梅。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白话译文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半放的寒梅点缀着覆雪悬冰的梅枝,愈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出浴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绿蚁,酒面的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阅读全文]...
  • 渔家傲范仲淹的典故(渔家傲秋思一句一赏析)

  •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阅读全文]...
  • 范仲淹:渔家傲

  •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翻译:

      (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比较强大的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以上片短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句子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语录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说说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名言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诗词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祝福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 心语

推荐词条

小池的古诗和绘画 描写爱情美好的古诗词苏东坡 描写思想积极的古诗词语 形容圆与直线的古诗 琴与人的古诗 形容某人很悲伤的古诗 含有冰的古诗是 有山有竹子有船的古诗 李白写的《朱颜》一古诗 带一鱼的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的图 形容时光过得很快的古诗 打开小孩学的古诗 引用古诗文的害处 所见古诗背后的故事 浅易的古诗文 带有羡羡的古诗 古诗中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不同 被谱上曲的古诗 关于谷雨的节气古诗 有关时光匆匆的古诗词 精通古诗文言文的是谁 描写郁金香薰衣草的古诗词 桃花照的古诗词 江上古诗戏水的孩子那样 赞赞美荷花的古诗 表达思念家乡的感情古诗 赞美五十的古诗词 一觉醒来是晚上的古诗 梦到好友的古诗 带飞和阳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