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陕北秧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陕北秧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陕北秧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陕北秧歌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一定会想到东北的秧歌吧。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同时,压脚跟随动。(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所以,在进行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艮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我们的女班教学就是以“风格”为基础,围绕基本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从基本步伐出发,借助动态素材的背景提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便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要求从最基本的体态开始,进入心理暗示,通过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力量,去体会基本体态,节凑特点 并延伸至动律之间的点线关系。发力点,运动轨迹等诸多动态特征处理方法,在进入“以情带动”的诱导训练中,只有做到“动中有静”,才能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从而表现出其舞蹈的风格特点。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东北秧歌舞蹈表演风格
1、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十年,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绚丽的手绢花融合秧歌本身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生心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行调整,积极地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里收,进而保证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以此展现出女性身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而东北男人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一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一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在小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非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用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身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一过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小、速度快,两腿的交换力度集中、身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而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一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高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比也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心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而完成,进而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人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走相、稳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走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力度进行控制,产生有劲的感觉,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而不止,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鼓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一气呵成、层层递进。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心,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的热情与奔放。
3、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人民的审美心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人们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给人一种欢乐、热烈、放松豪放的感觉。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
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4)“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如荣获首届*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16名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好一片北国风光,真是太美了。
1、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十年,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绚丽的手绢花融合秧歌本身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生心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行调整,积极地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 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里收,进而保证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以此展现出女性身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而东北男人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一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一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 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在小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非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用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 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身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一过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小、速度快,两腿的交换力度集中、身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而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一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高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比也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心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 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而完成,进而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人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走相、稳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走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力度进行控制,产生有劲的感觉,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而不止,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鼓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一气呵成、层层递进。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心,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的热情与奔放。
3、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人民的审美心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人们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陕北婆姨自编自唱《受苦人难》,唱哭多少揽工人陕北小媳妇为丈夫唱一首《十劝郎》,句句在理。
陕北放羊婆姨清唱《娘怀儿十个月》陕北拦羊婆姨唱《打马茹》,原生态陕北拦羊婆姨又唱一首《大离婚》 惊艳
陕北放羊婆姨唱《女娃寻汉》放羊婆姨唱《绣荷包》,听听原生态陕北民歌陕北小伙《想妹妹》红遍咱大陕北一首陕北酸曲《胡日鬼》,十八岁以下禁听陕北婆姨大路上唱酸曲,陕北味十足陕北婆姨KTV一曲《害娃娃》,好听陕北美女一首《十八相送》,太美了陕北民歌:《棉被热炕我等你来》陕北民歌《牡丹花和放羊娃》《我的陕北村庄》,陕北人思乡之歌
改编版《梦中的兰花花》,陕西人都听听陕北民歌《一搭搭里 》陕北苏文演唱《小桃红》,太好听了美女新版《圪梁梁》,歌美人更美陕北放羊婆姨唱《女娃寻汉》陕北美女一首《初一到十五》,小伙子们听醉了陕北唢呐:袁锦荣 演奏传统曲牌《三合三》等陕北民歌:《公公烧媳妇》酸溜溜的陕北民歌《五哥放羊》,唱的好陕北民歌《交朋友》,被这位美女唱火了经典陕北民歌《就恋这把土》陕北俊婆姨酒桌上唱了一首歌,惊艳四座六岁小孩唱《梦中的兰花花》 长大又是个陕北民歌王子11岁陕北女娃娃一曲陕北民歌惊呆评委
陕北民歌:《陕北人》 刘建东
蓝花花、三十里铺、绣荷包 、 赶牲灵 -、想亲亲 、 五哥放羊 、兰花花、 回娘家、东方红、走西口
麻烦告诉我
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了的见那村村呦了不见个人,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这么长的辫子探不上天,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这么大的锅来下不下两颗米,这么旺的火来烧不热个你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绿格铮铮麻油炒鸡蛋,这么好的朋友鬼搅散。
河湾里石头打不起个坝,手拿上像片片拉不上话。
一把把拉住妹妹的手,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谁也离不开谁- 张怡诺作词:轻云望月作曲:轻云望月编曲:望海高歌每当天边夜幕又低垂我就会把思绪自由放飞忘却世间所有的负累安安静静想着你给的美天边流星飞去又飞回想念你是我唯一的沉醉抛开纷扰烦恼的包围此刻只把你装入我心扉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朝夕相伴谁也离不开谁纵然爱到生命尽头也无悔心甘情愿永远把你来追随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天边流星飞去又飞回想念你是我唯一的沉醉抛开纷扰烦恼的包围此刻只把你装入我心扉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朝夕相伴谁也离不开谁纵然爱到生命尽头也无悔心甘情愿永远把你来追随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
赞美民歌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音乐是一种很美的艺术,让人禁不住就陶醉其中,不管是优美的还是激烈的,都有震撼人心的巨大效应。
好的音乐永存于世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
东北秧歌怎么学*
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北秧歌怎么学*,欢迎大家分享。
东北秧歌怎么学*
(一)脚和膝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伴奏多以2/4拍和4/4拍为主,乐曲中大量使用符点音符,导致伴奏乐曲的节奏重心后移,伴奏节奏变化多样。在这样的伴奏下,下肢动作要求干净利落,“出脚要快、落脚要稳,膝关节带哏劲。”东北秧歌的下肢发力主要由膝带动,脆而快的膝部颤动,需要控制和力量,也是舞蹈“哏”的主要特征。膝部特殊的律动源自于东北秧歌传统的高跷表演,要想在高跷上保持*衡,势必有膝的微曲,以保持身体*衡。
在膝关节带动下,脚下动作灵活多变,具有丰富多样的“俏、哏”特点,脚下步伐有压脚跟、跨步动作、踢步动作等。脚下动作的起落要很好控制,气息要运用的得当,不能憋气。*古典舞的身韵内容提沉训练对身体节奏的控制在这里得以使用。东北秧歌脚下动作中踢步最为灵活,踢步上下动律脆快,气息要调整顺畅,提沉的身韵技巧在这种小动作中有很好效果。在乐句中,完成吸气与吐气的过程,脚下步伐左右交替完成,起伏感随之而来,舞蹈的情绪也烘托出来。
(二)腰与肩的特点
腰与肩的动作要带上哏劲,腰、肩、胸之间相互配合非常重要。腰部动作上,身韵技巧训练的含、展、冲、靠、腆、移都能运用得上。东北秧歌的腰实际上更多的是旁腰的运用和控制。东北秧歌中的肩部非常灵活,发力在胸腰表现在肩部。秧歌中很多身体姿态都有“∞”字,肩部为“∞”字肩是左右肋骨的上提与收缩;秧歌中的挺身是冲的速度加快。秧歌中“浪”的特点要运用上肩部旁移,肩部的左右旁移在舞蹈中是多种舞姿都会用到的,乐句中要有胸的提沉起伏。从东北秧歌舞蹈姿态细节分析,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技巧运用了,也正是有了身韵技巧的支持,才把东北秧歌“俏、哏、浪”的舞蹈特点烘托准确。
手绢花训练的重要作用
和很多民间舞一样,东北秧歌有特殊的舞蹈道具,其中运用广泛的有手绢、扇子和红绸。在东北秧歌中手绢的技巧多种多样,是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道具,能够代表东北秧歌的特色。舞蹈中手绢与舞者的舞姿相配合,增加了舞蹈的技术*和观赏*。
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最初是四角形的,后来随着表演的需要,改进为八角形的,上面有珠片装饰,与舞蹈演员的服装很好的相搭配,营造了热闹喜庆的舞台效果。手绢作为东北秧歌道具的使用,对舞蹈的要求更高了,为了能够将手绢花与身体的动作、动势、快慢、感情相协调,舞蹈演员的头、眼、手腕、肩、腰、胸、腿、脚等部位都要很好的控制,从而产生身体一致的.运动线路和运动规律,完成舞蹈美的表演。小小一方手绢在舞者的手中上下翻飞,能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手绢花技巧。其中较基础的手绢花技巧有:腕花、片花(立片花、顶片花)、立挂、顶挂、小出手、抛绢等等。将这些手绢花技巧与手臂身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格多变的手绢花技巧组合。
(一)腕花
腕花是东北秧歌中最基本的一种手绢花,在舞蹈中的运用也是最常见的,这种手绢花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手腕部位的灵活*和控制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腕花的技术特点是“提、环、绕、压”,将手指做兰花指姿态,从手绢边缘捏住手绢的1/3,第一步是提腕,掌心向下向外手腕上提;第二步是环,将手自外侧向内画立圆摆起;第三步是绕,将环的力量用在手绢上,使手绢在手上紧凑的绕紧;第四步是压,将已经在手上绕紧的手绢掸开,为下一个腕花做准备。腕花可以单手做,也可以双手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如手绢花的姿态组合,交替花、蝴蝶花、缠头花等。腕花训练使舞蹈中的手绢花与音乐节奏密切配合,每个手绢花都清晰独立的存在,特别是在群舞的舞蹈中,艺术效果丰富鲜明。
(二)片花
片花技巧相对于腕花花型更大,手指拿捏手绢的方式与腕花相同,要求手腕的灵活*更高,速度也更快。片花根据手臂的高度不同而技巧要求有所差别,片花主要分为体前片花和头上片花。体前片花的技术特点是:“立、绕、立”,第一步, 立掌指尖向上手心向外;第二部是向内或向外绕绢(向内绕绢为里片花,向外绕绢为外片花);第三步是再次回到立掌手手心向外持绢的状态。体前片花的要求是,手腕绕出的花始终是一个与身体*行的圆。头上片花技术要求是一样的,腕花的效果是成八字形的立圆。片花技巧多样,速度较快,对舞蹈风格的渲染作用很大,片花还可以和立挂与顶挂两种手绢技巧相衔接,更加增加了手绢花技巧的难度,对舞蹈情感的渲染,舞蹈技巧的探索都有重要作用。
(三)立挂与顶挂
立挂与顶挂是手绢花技巧中观赏*技巧*非常强的动作,也成为了东北秧歌标志*的难度技巧,观众比较喜欢看到的舞蹈技巧。立挂与顶挂这两项手绢花技巧是以片花为基础的,可以与体前片花与头上片花相衔接。立挂要求舞者对手绢的控制力高,手臂与手的协调动作,舞者的反应速度有关,在里片花的基础上,舞者可以直接将手绢花转为立挂,手指仅拿到手绢的一角,快速的跟着手绢向内旋转的方向,让手绢保持与身体*行的*面快速旋转。顶挂可以在头上片花的基础上转为正转,手绢向耳前的方向快速旋转,手绢与地面*行。立挂与顶挂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顺利与其他手绢花衔接,完成舞蹈中的手绢花组合。这种手绢花技巧,受到观众的喜爱度高,在舞蹈中经常会有所展现。
(四)小出手与抛绢
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中,难度最高的就是对手绢的抛接技巧训练,这种技巧源自于东北秧歌的地方传统,具有一定的杂技技巧,难度相当高,要对手绢的重量、力度、速度、飞行线路有极好的控制。小出手,是根据音乐的鼓点节奏,将手绢抛出,在体侧向内立绢旋转,然后用手接住。名为小出手,就是手绢不能抛的远离身体,一定要向身体方向旋转,动作小巧秀整。抛绢的技法众多,难度也各异,有*抛绢、后抛绢、下抛绢、回旋绢等。抛绢大多是手指夹住手绢用腕子的力量将手绢成*面抛出,手绢的线路力度由舞者来控制。抛绢中最难度最高的是回旋绢,要求舞者在出手抛绢的时候,腕子要有一个带回的力量,手绢在空中划个弧线再回到原位。抛绢在东北秧歌中历史悠久,现在很多东北秧歌的舞蹈都延续这这样的难度技巧,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东北秧歌作为北方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体现,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综合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技巧,融合身韵训练技巧加强手绢花技能训练,才能使对舞蹈的训练和学*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从多个舞蹈文化层面去发掘整理东北秧歌这项舞蹈艺术瑰宝,让东北秧歌舞蹈艺术在龙江大地上更加大放异彩。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特点的意思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秧歌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鼓子秧歌。北方的秧歌质朴热烈,场面壮观;南方的秧歌则显得秀丽精致、婀娜多姿且一般都手持扇子、手巾花、彩绸等道具。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色彩,乡土气息浓郁,多表现为广大人民喜爱的群众性歌舞形式,以脚下“艮劲儿的踢步”,带动“上肢的扭”“手腕的绕花”。舞蹈贯穿着“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表现出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
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4)“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如荣获首届*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16名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好一片北国风光,真是太美了。
1 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十年,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绚丽的手绢花融合秧歌本身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生心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行调整,积极地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 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里收,进而保证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以此展现出女性身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而东北男人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一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一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 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在小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非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用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 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身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一过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小、速度快,两腿的交换力度集中、身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而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一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高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比也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心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 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而完成,进而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人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走相、稳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走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力度进行控制,产生有劲的感觉,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而不止,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鼓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一气呵成、层层递进。
2 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心,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的热情与奔放。
3 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人民的审美心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人们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秧歌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百姓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秧歌的风格特点2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
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变奏手法
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a.旋律加花或简化:以原始曲谱为骨干音,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旋律流畅、华丽或幽默、风趣。另有一些乐曲,开始部分为旋律加花的乐谱,速度较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而逐渐简化,速度愈快,旋律愈简化,这是一种倒装的变奏曲。
b.演奏技术的变化:在每一个变奏中运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c.特性音调的运用:在某些变奏中,运用有特点的音调,使变奏具有特色。
d.“借字”手法的运用:“借字”即借用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来代替乐曲中的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用以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而衍变和发展旋律。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借字”,还可实现“五调朝阳”、“三十五调朝阳”。《鹁鸪》尾音比首音低纯五度,《句句双》尾音与首音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朝阳模式。对于母曲朝阳谱,实际演奏时要对乐曲进行加花并调整个别不顺的音。
东北秧歌基础入门知识介绍
导语: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东北秧歌。最早的秧歌产生于我国的中原地带,后流传到东北地区,是由满汉两族人民共同培育发展的。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秧歌基本常识:
1、了解动作特点,耿,俏,浪;强调干净利索。
2、握手绢花的方法,拿起八角的手绢花,拿住其中的一边一直握到中间。
3、东北秧歌的体态,首先正部位站好,脚掌脚跟都要并拢,双手叉腰(叉腰注意是手背叉腰,手指朝向后方),重心移于脚掌上,后背拉长,略微含胸,胳膊肘向前。
东北秧歌三大基本动律
1、上下动律。动作要求:用肋骨向上抬起,即右边肋骨抬起时左边肋骨向下压(反边同理)。注意,不要让肩膀跟着肋骨走,是提压肋。
2、前后动律。动作要求:同样是用两边的肋骨,右边肋骨向前时,左边肋骨向后拉(反边同理)。注意,跨部份不要跟随腰走,跨是不变方向的。
3、画圆动律。动作要求:右边肋骨向前时,左边肋骨向后右边肋骨略抬起向上划圆,左边肋骨向下划圆,要求划圆时心里面具有美感。
手绢花的使用
1、单臂花。从身体的靠三点方向起手,小七位然后抬腕子绕腕子(绕花)压腕子,从身体中线正前方落下。要求绕花的速度要快。注意手绢花绕花的位置不要太高,在胃的位置即可。
2、双臂花。在单臂花的基础上双手一起做,朝着同一个方向。
3、肩前花。在肩膀的前面绕花,手经过身体的.侧面到身体的后面。注意肩前花的胳膊肘始终要向后夹,肩胛骨要压住。
东北秧歌基本步伐—前踢步
1、节奏方面,在节奏弱拍出脚,重拍收回。
2、注意出脚要快,收脚也要快,不要勾脚也不要绷脚,在地面上是什么样子出脚就是什么样。
3、出脚之前,膝盖先微弯,再出脚,口诀是快出快回慢落脚。
4、在左右脚轮换进行前踢步时,记住摆胯,哪边做完前踢就向着那边坐跨。
东北秧歌基本动作:
1、上肢类
(1)绕花:双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带动手腕,由外向里转腕1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绢花;后半拍手腕向下压。绕花时速度要快,压腕时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翘,不能架肘,动作要连贯,使手巾转成立形。
(2)单臂巾:左手叉腰,右手于胸前一个花,1拍,经下弧线至身体旁90°一个花,1拍。
(3)双臂花:一手于胸前,一手于身体左旁90°一个花,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右旁90°一个花,1拍。
(4)交替花: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绕花,1拍,左右臂皆在身体前走圆圈路线,形成∞形状。
(5)蝴蝶花:双手交叉,身体左拧对8方向,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身体旁45°,身体右拧对2方向,1拍。
(6)蚌壳花:双臂从身体旁至斜上方,绕花下至胸前,1拍,翻手变手心朝上回至斜上方,1拍。
(7)双花:在双臂花位置上,1拍绕2个花。第一个花轮绕,强调第二个花的压腕。
(8)五点花:右手绕花至左肩前,1拍,立腕横推至右旁前90°,1拍,经下弧线从胸前向外甩巾(手心朝上),1拍,右手再绕花至左肩前,Da拍,立腕横推至右旁前90°,1拍。
(9)上捅花:手巾从中心提起,尾部朝下,手握尾部。在图6位置上,绕花上捅,同时抖臂、腕,1拍,重拍在下。
2、步伐类
(1)前踢步,2/4(中速)两拍完成。
准备:面对1方向,双叉腰,正步位。
Da一:右脚蹭地踢出15°(保持蹲地状) 。
1一:收回右脚,两腿同时微曲,重心移至右脚。
2一:相反方向1次。踢步要快踢快回、慢移重心。
(2)后踢步,2/4(中速)两拍完成。
准备:面对1方向,双叉腰,正步位。
1一:左腿微曲,右腿用脚掌力量向后踢出,重心在左。
Da一:右腿很快收回,落地成双腿正步直立,重心移至右。、
2一:相反方向做一次。要求同前踢步。
(3)跳踢步2/4(稍快),两拍完成
准备:面对1方向,双垂手,正步位。
1一:一腿向后抬起落地微蹲的同时,另一腿做后踢步,上身前倾。小腿要有踢臀部的感觉。
2一:换腿做一次。
手:配蚌壳花。
(4)走场步,2/4(稍快)两拍完成
准备:面向1方向,双垂手,正步位。
两**替向前或向后走动,1拍1步,小腿松弛,似一般走路,但双腿微曲。
手:配交替花。
(5)跑场步,2/4(小快板)两拍完成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刘长卿《酬屈突陕》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李世民《还陕述怀》
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韦庄《秦妇吟》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李世民《还陕述怀》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李世民《还陕述怀》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李世民《还陕述怀》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迫区中之隘陕兮,舒节出乎北垠。——司马相如《大人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李世民《还陕述怀》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佚名《寇准读书》
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
我徂安阳,言涉陕郛,行乎漫瀆之口,憩乎曹阳之墟。——潘安《西征赋》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刘长卿《酬屈突陕》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刘长卿《酬屈突陕》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刘长卿《酬屈突陕》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王勃《对酒春园作》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岑参《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海女”是指*海以潜水方式捕渔及采集鲍鱼、珍珠等为生的女人。剧中,因为有过给海猫(杨志刚饰演)当“未亡人”的不良过往,赵香月(刘芊含饰演)面临被赵大橹(牛北壬饰演)退婚的情感危机。
在热血传奇剧《大秧歌》中,也出现了一位这样传奇的女性人物——刘芊含饰演的赵香月。她在剧中水性极好,靠在水下捕捉海货营生为自己置办嫁妆。戏外,并不会游泳的刘芊含为了拍好水戏,下了不少苦功练*游泳。
刘芊含传奇“海女”再现江湖
电视剧《大秧歌》由郭靖宇编剧并执导,杨志刚、杨紫、刘芊含、王奎荣等主演。剧中,因为有过给海猫(杨志刚饰演)当“未亡人”的不良过往,赵香月(刘芊含饰演)面临被赵大橹(牛北壬饰演)退婚的情感危机。大橹娘不仅不给彩礼,还和香月家要一条船当陪嫁。为此,赵香月天天下海靠捉海参卖钱攒嫁妆。
刘芊含在剧中有很多下海的戏份,拍摄时候正是深秋季节。刘芊含回忆说:“当时海水已经很凉了,一下到水里面,水一下就呜地全灌上来,瞬间就冻透了。但还要坚持演,然后走到很深的地方没过头顶,憋一口气下去。为了能够真正深潜入海里,我拿了一个很重的铅块,绑了一根绳子,就拴在脚底下。”
为水下戏份苦练游泳遇囧事
在戏中水性比男人都好的刘芊含,在生活中其实是个游泳方面并不在行的人。为了演好角色,她决心下苦功练*游泳。
在求学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囧事。刘芊含说:“我其实不太会游泳,刚看到剧本发现有那么多水戏,一下觉得压力很大。还好我们组有宁文彤老师,原来是专业游泳队的。没事的时候,我就跟他学游泳。当时我们拍摄地是在山东海阳,那里很难找室内游泳池,因为是海边,当地人都是去海里游泳。终于找到一个,一看是洗浴中心。进去以后,都是在搓澡的,我硬着头皮低个头穿过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芊含不仅学会了游泳,而且还练就了配合拍摄调动各种状态本领。“练了很多水下状态。拍摄时候,因为要顾及到拍摄的美感,都不敢闭嘴、憋气、闭眼睛,都是睁眼睛。在水里不停告诉自己说放松放松,这样面部表情才能自如。就这样慢慢练成了。我觉得也挺好的,拍一部戏学了项新技能。”
霍氏吟诵与关中方言散文
正当我们研究关中方言与秦域文化关系的时候,喜获霍松林先生《月夜》吟诵调的录音。听来简单,似乎*常,或者说只是即兴吟诵的自然而为,并不起眼,实则是一首内涵丰富、很有诗韵学术价值的吟诵艺术资料,不可小视。
这个吟诵调,无疑是他从父辈那里听来、学来的,虽然只是教育承传(心传口授)的一隅,但这样的承传,却有着更深一层的积极意义。
这是我们在为先生吟诵调记谱中得来的一点感悟(见霍松林吟诵《月夜》曲谱寒雷义燕记谱整理)。
就一位国学大师而言,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能、满腹经纶的学者,教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继承、传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实实在在的传承人。不只是知识的上下承传,还有包括古诗吟诵艺术在内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承传。
在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讲授诗歌、诗学的诗教中,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的紧密结合。此所谓“弦歌”的缘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创造!即使在今天,也应该大力倡导。这是由于,自古到今,诗、歌、乐总是密不可分的。
按作诗的要求,必须用词简练,节奏分明,字句排列,大致整齐,而且语尾字,一定要讲究押韵,这就是诗歌音乐性之所在。这种文学形式,不是文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从民歌的歌唱性中学来的,是从两三千年前的《诗经》、《乐府》承传而来的。这也是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被应用于“歌唱艺术”中的的“源”和“根”。
以此来审视霍松林先生对唐诗的吟诵之调,就有了对诗歌“索根探源”的依据和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这里有一个诗歌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歌唱性的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其歌唱性,却源于歌唱人所运用的方言。所谓对诗的“吟”,“诵”,“唱”,只不过是“吟”,“诵”,“唱”者对自己所运用的语言(方言)的语音、声调夸张与艺术加工而已。
我们多次讲过,作为交际工具的方言,是该方言区一切民间文艺的基础。秦腔的基础方言,是关中话;豫剧的基础方言是河南话。京剧、晋剧、川剧、越剧、粤剧,都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的,毫无例外。
现在,我们听听霍先生的《月夜》吟诵调,是以哪个方言为基础的呢?多数听者会明确回答:关中方言!
对啦,没错!
我们所记录的这个吟诵调,从本质上讲,是忠实于霍先生的原始录音的。只是把霍先生的吟诵,按旋律、节奏要求,更加规整化和音乐化了。
为了使其两相紧密对照,能有一个听觉上的连续感,经测音,采用了他用关中方言的自然音高(E调)记谱、打曲,加了过门,放慢了速度。如果仔细聆听,你一定会听出它那“似曾相识”的关中秦腔、迷胡、劝善和类似《绣荷包》《四六曲》的味道来的。对用惯、听惯关中话的陕、甘(陇东)人来说,自然就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
何以如此?就是源于他的吟诵调,是来自关中方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杜甫这首《月夜》诗,各地(如北京、河南、四川、广东)读者,会有用各地方言吟诵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韵味。如北京味,河南味,四川味,广东味是也,但经霍先生一读,就是陕西关中味的了。
霍先生虽是甘肃天水人,但当地的方言却属于自古形成的秦域关中语系,即源自陇东的泾渭流域的关中方言。与这一带方言相应的秦腔、民歌小调、曲子、陇东道情等,亦与今陕西关中的同类演艺艺术想通或相溶。可见,方言对同一方言区民间艺术的影响,是何等之烈!
这便是霍先生吟诵调的方言基础。
比起普通话,关中话与普通话,调类相同,而调值有异。其对应规律是:
普通话的阳*声与关中话的阳*声相同或相*,而其他三声则相异并大相径庭。关中话的阴*,读低*调,*似于普通话的上声调;关中话的上声调,读高降调,*似于普通话的去声调;关中话的去声调,读高*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阴*调。
如用关中话来读普通话,“阴、阳、赏、去”四个字,犹如关中话里的“印、阳、商、取”。
“今夜鄜州月”句,用关中话,各应读阴*(今),去声(夜),阴*(鄜),阴*(州),阴*(月)。但需要提及的是这个句尾的“月”字,它在普通话中,是读去声(仄声)的,但在关中话里却读的是阴*声。这是此诗首联中最相异的字调。从语调或音乐旋律走向上来看,说关中话的霍先生,只能用把它读成低降调的阴*声了。
有关陕北秧歌的古诗 赞美陕北民歌的古诗 描写陕北的古诗 描写陕北的诗 陕北延安的古诗 秧歌句子 描写陕北省的古诗 古诗我的故乡在陕北 冬季陕北的古诗描写 描写陕北的古诗词 秧歌贺词 形容陕北的一首古诗 描写陕北的古诗句 描写陕北的诗句 扭秧歌的古诗句 陕北榆林最出名的古诗 关于芒种的古诗插秧歌 古诗词中的陕北民俗 赞美陕北的句子 有关看秧歌的古诗词 插秧歌古诗的背景 杨俊喜祝福秧歌 描写扭秧歌的古诗 描写陕北妞妞的古诗词 描写陕北的古诗句子 陕北风情诗句 临县祝福秧歌歌词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 陕北秦腔对应的古诗词 编好的祝福秧歌
秧歌的表演形式 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基础入门知识介绍 陕北自驾游攻略 东北秧歌怎么学*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基础入门知识介绍 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 陕北丧葬*俗有哪些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北风行古诗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秧歌有哪些分类 诗名含有秧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秧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陕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陕字的诗词 含有秧字的古诗词 带秧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陕字的古诗词 带陕字的诗词名句 陕北民歌的唯美句子 陕北唯美句子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敕勒歌北朝民歌古诗原文(敕勒歌古诗及意思解释) 《大秧歌》刘芊含为拍水下戏苦练游泳 陕西方言读古诗146句 北国冬天的古诗
古诗中生日祝福的诗词 面对挫折而自强不息的古诗 写罗汉松廉洁的古诗 剪刀峰古诗的拼音 年末将至的古诗词 家的古诗一芝士回答 80字关于春节的古诗 我的猫古诗 阅读时间1分钟的古诗 温情自在人间的古诗 可用作化妆品的古诗 祝福思念之人结婚的古诗 李白写的望天门山古诗 激励自己开心的古诗 给心上人的古诗 表示新年快乐的古诗词 美女睡觉的古诗词 古诗的蜡笔山水画 古诗中带梦的名字 渴望祖国统一收复失地的古诗 睡的好不好的古诗词 形容进退无路的古诗 描写鳌花鱼的古诗 关于学历和能力的古诗 玉蕴石腹的古诗 写一段关于新年的古诗 画的古诗朗诵技巧 粘土贴画是古诗的配图 春天的古诗词三月 表示很遗憾没有经历战场的古诗 古诗三首歌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