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关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

  • 阅读,语文
  •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讲述从讨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治理国家的得与失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朕少好弓矢 _________________(2)皆非良材_________________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_________________ (4)数延见_________________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21.(1)喜爱、爱好 (2)全、都 (3)从前 (4)屡次、多次

      22.D

      2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评分标准:第15题、16题、18题各2分;第17题、2l题各4分;第19题、20题、22题、23题各3分;共26分。第15题、17题、18题、2l题每空1分;第16题意思对即可得分;第17题第(2)题答“击鼓”即可得1分;第23题答对两个方面得3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译文

      编辑播报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箭*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赏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他以民为主,聪明,虚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民,善于治理国家,并且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善于自省,善于纳谏,非常开明,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举一反三。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道理并且实践的人。

      唐太宗的为政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

      1、善于自省

      2、善于纳谏

      3、关心百姓疾苦

[阅读全文]...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成员,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家世

      ①父族

      高祖父:李天赐

      曾祖父: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贞皇后

      父亲:李渊,唐高祖

      ②母族

      母亲:窦氏,追尊太穆皇后,即李渊的窦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窦岳

      兄弟姐妹

      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姐妹:长沙公主、襄阳公主、*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后妃;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 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子女

      儿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南*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临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阅读全文]...
  • 唐太宗形容魏征的句子

  • 优美
  • 有谁知道:唐太宗用来形容魏征能直言进谏,好像镜子一样的那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官,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应该是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对众臣说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

    ” 白话文就是“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战国策》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关于•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昳yì期年jīn窥kuī间进jià谤讥bàngjī朝服衣冠zhāoo皆朝于齐chá(二)再读课文1、读准句子2、理解文意重点词句解释:昳丽:光艳美丽名词用作动词,穿戴服:窥镜:照镜子旦日:不若:孰视之:第二天不如仔细地看暮寝而思之:晚上躺

    在新唐书当中的有一句话对魏征的评价非常好魏征就是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世民非常了解魏征这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唐朝才在他的辅佐之下不断的剩下

[阅读全文]...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注释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

      [升*]太*

      [不暇]顾不上

      [论]讨论

      [或]有人

      [重法]严厉的刑法

      [禁]制止

      [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耳]通“而”,而已

      [贪求]贪得无厌

      [去]去掉,避免

      [奢]奢侈

      [选用]选拔和任用

      [廉吏]廉洁的官吏

      [安]何必

      [是]这

      [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

      [商旅]商人和旅客

      [野宿]在郊外露宿。

      [自是]从此,从此以后。

      相关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顶尖课课练》——24课《大道之行也》课外拓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7)自是数年之后:是(这)

      二、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海内升*”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2] 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从唐太宗和群臣们不同的止盗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

[阅读全文]...
  • 《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 阅读
  • 《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在我们的学*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选自《贞观政要》)

      【阅读训练】

      1、 解释:(1)京师: ;(2)掇: ;(3)蚀: ;(4)遽谏: ;(5)冀:

      2、 翻译:(1)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2)何疾之避?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1、 解释:(1)国都;(2)抓取;(3)吞下;(4)委婉地规劝;(5)希望

      2、 翻译:(1)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 (2)为什么要回避疾病呢?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注释

      1、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2、京师:京城,国都、长安。

      3、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

      4、掇:抓取。

      5、予:唐太宗自称。

      6、遽:马上。

      7、谏:委婉地规劝。

      8、朕:皇帝自称。

      9、躬:身体。

      10、冀:希望。

      11、是:这(是)。

      12、蚀:吞下。

      13、遂:立刻

      14、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15、咒:批评

      16、作:起,兴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谏:谏人

      20、过:罪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精神用意

      精神: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用意: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阅读全文]...
  •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则脉理皆邪⑩,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⒀,数延见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谓:对...说,告诉。

      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4、朕:皇上的自称,我。

      5、好:爱好。

      6、矢:箭。

      7、*以示弓工:*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9、直:笔直

      10、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11、向:从前的.。

      12、务:事务。

      13、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4、数延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数(shuò),屡次。延,邀请。

      15.始:才。

      16、直:竖直。

      翻译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赏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他以民为主,聪明,虚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民,善于治理国家,并且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善于自省,善于纳谏,非常开明,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举一反三。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道理并且实践的人。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阅读全文]...
  • 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历史,七年级,教育
  • 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炀帝的*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A以法治国B以德治国C选用贤能D一人治国

      10、*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开皇律》B《隋律》C《唐律疏议》D《宋律》

      二、课堂回顾

      3、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

      回答:

      ①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4、问答题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课堂延伸

      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大盘点

      1、中央三省制

      唐初实行三省制,作为全国最高的政务机关。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尚 是最高行政执行机关,下设六部;中书省负责; 门下省负责。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唐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唐字的诗词

  • 戏唐仁烈(一作岁日先把屠苏酒戏唐仁烈)

    裴夷直〔唐代〕

    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

    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

    送唐大夫让节归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

    于鹄〔唐代〕

    年老功成乞罢兵,玉阶匍匐进双旌。朱门鸳瓦为仙观,

    白领狐裘出帝城。侍女休梳官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

    饯唐永昌(一作饯唐郎中洛阳令)

    沈佺期〔唐代〕

    洛阳旧有神明宰,辇毂由来天地中。

    馀邑政成何足贵,因君取则四方同。

    唐虞门。唐尧

    周昙〔唐代〕

    祅氛不起瑞烟轻,端拱垂衣日月明。

    传事四方无外役,茅茨深处土阶*。

    宋高宗御题李唐画唐香山九老二律诗

    张昱〔元代〕

    两疏谁是见机还,终始君臣似此难。宸翰昭回云汉上,衣冠彷佛画图间。

    当时诸老琴尊会,尽是同朝鸳鹭班。风采拜辞云陛下,白云千载在香山。

    和唐陶山明府修复唐伯虎墓

    钱大昕〔清代〕

    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异代堪联侨札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题唐岱孙祜合作仿李唐寒谷先春图

    弘历〔清代〕

    涉海觅方蓬,登陆凌岱华。鞭石岂达举,云軨亦难驾。

    *生山水心,不减东山谢。坐游千里路,兼消万几暇。

    李唐古之人,艺圃堪称伯。继踪羌孰能,丹青空满架。

    我欲传其神,求诸其匹亚。是图合作成,如集柰与蔗。

    奥域邃且幽,棱峰露天罅。判势异旗鼓,亲形譬姻娅。

    流泉寒不凝,珠颗崖间泻。精蓝隐树颠,午梵钟声罢。

    两山环抱处,盘土可以稼。小轩三四楹,讵必凌云榭。

    萧然太古民,笑傲和不嗄。梅妻微破颜,胎仙倚而讶。

    貌此寒谷春,信是探元化。若无李唐迹,谁辨鸡林价。

    图绘诚馀事,今古何冬夏。无怪读书人,颓风吁日下。

    唐从事邀集酒楼观女乐即*赋此送唐之歙中

    胡应麟〔明代〕

    锦缆黄河忆共来,辉煌袍笏下蓬莱。风流暂借莲花幕,意气频呼竹叶杯。

    海上昼游还越郡,天涯春色遍秦台。双驺倘憩齐云石,为扫题名旧绿苔。

    进读唐鉴彻章谢恩唐律一首二十韵

    刘克庄〔宋代〕

    勋华嗟已远,最*莫如唐。祖禹忠于宋,云周监有商。虽然张万目,终未立三纲。贞观初勤恤,开元未怠荒。录忘曲江献,镜惜郑公亡。节镇私斋钺,兵权假贵珰。甫闻*夏蜀,寻又失河湟。历历前朝事,惓惓治世防。几年藏秘府,一日进华光。主圣勤稽古,臣愚值彻章。重瞳悉该贯,呐舌愧精详。前接夔龙武,后陪鹓鹭行。舜歌奎宿灿,镐宴木天凉。凤夸分新焙,鱼须出尚方。玉骢五花白,宝带万钉黄。内酝沾宣劝,朝衣惹御香。染濡乏才藻,赓载仰明良。拔擢由民伍,推迁侍帝旁。荣犹恋旃厦,惫不任簪裳。尚念申公老,非如贺监狂。

    唐虞门 唐尧

    周昙〔唐代〕

[阅读全文]...
  • 唐诗二首是古诗词吗68句

  • 唐诗,经典
  •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测试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挂罥(juàn)翩翩(piān)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伐薪(xīn)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突兀(wù)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庇护(bì)风怒号(háo)

      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

      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

      D.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属于*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二、情景默写

      诗文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

      学完本课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____)

      A.王勃B.孟郊

      C.刘禹锡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

      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指价钱)

      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句子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语录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说说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名言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诗词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祝福

唐太宗写得好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超撩男人的句子 形容灵魂伴侣的句子 形容画美的句子 句子心情 女人感悟生活的句子 优美文言文句子 老师伟大的句子 愿自己越来越好的句子 遵纪守法句子 郁郁寡欢的句子 怼老师的句子 赞美三尺讲台的句子 人到绝望的句子 关于墙的唯美句子 形容葡萄甜的句子 一个人经典句子 关于瘦的句子 做人以诚信为本的句子 一个错误的决定的句子 对自己不狠的句子 形容简单的生活的句子 感谢粉丝陪伴的句子 我很生气的句子 十二个字的句子 描写葵花的句子 赵璞玲句子 满足现在的生活的句子 关于酒的句子说说心情 很戳心的句子 微商收米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苦中有乐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