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太宗的名言 >

唐太宗的名言

关于唐太宗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唐太宗的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唐太宗的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

  • 名言,语录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究竟什么样的名言才是优秀经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2、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3、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6、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7、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8、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9、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10、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1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12、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13、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14、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15、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16、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17、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18、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19、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20、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2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2、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23、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24、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25、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26、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7、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28、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29、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30、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31、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32、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33、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34、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35、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36、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37、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38、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1.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 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阅读全文]...
  •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简析

  •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简析

      在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简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简析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作者简介

      吴兢:唐朝史学家。陈留(今四川境内)人。季札第47代孙。仕历大部份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吴兢作为史官发扬了历代史官言、谏官的优秀品格。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唐中宗在武则天去世后无力驾驭朝政,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各派势力都在拉邦结派,政争不断,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要废太子而自立,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而被杀,后又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此严峻形势面前,他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数年后李旦执政,是为睿宗。吴在唐玄宗执政时,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变赏簿罚重、不听谏言、绕开吏部自行任命官员的做法。他主张朝廷行政运作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着于修史工作。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这部书九世纪传入日本,德川幕府在1615年颁布《禁中并公家法度》中规定天子必读此书。因此,《贞观政要》对日本政局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吴兢终年80岁,因病去世。

[阅读全文]...
  •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 名言,经典,格言
  •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2、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可见文皇之胸怀,不愧天可汗之名也。

      14、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5、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6、朕闻以德下人者昌,以贵高人者亡。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当无罪,是其狂也。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17、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8、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19、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20、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22、*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3、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24、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25、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26、会须杀此田舍翁!

      27、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28、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2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0、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31、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32、归语尔可汗,我父子东征,能寇边者可即来。

      33、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34、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35、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4、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5、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

      7、"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8、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9、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0、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11、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12、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13、治安之本,惟在得人。

      14、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阅读全文]...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注释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

      [升*]太*

      [不暇]顾不上

      [论]讨论

      [或]有人

      [重法]严厉的刑法

      [禁]制止

      [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耳]通“而”,而已

      [贪求]贪得无厌

      [去]去掉,避免

      [奢]奢侈

      [选用]选拔和任用

      [廉吏]廉洁的官吏

      [安]何必

      [是]这

      [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

      [商旅]商人和旅客

      [野宿]在郊外露宿。

      [自是]从此,从此以后。

      相关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顶尖课课练》——24课《大道之行也》课外拓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7)自是数年之后:是(这)

      二、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海内升*”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2] 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从唐太宗和群臣们不同的止盗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

[阅读全文]...
  •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

  • 阅读,语文
  •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讲述从讨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治理国家的得与失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朕少好弓矢 _________________(2)皆非良材_________________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_________________ (4)数延见_________________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21.(1)喜爱、爱好 (2)全、都 (3)从前 (4)屡次、多次

      22.D

      2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评分标准:第15题、16题、18题各2分;第17题、2l题各4分;第19题、20题、22题、23题各3分;共26分。第15题、17题、18题、2l题每空1分;第16题意思对即可得分;第17题第(2)题答“击鼓”即可得1分;第23题答对两个方面得3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译文

      编辑播报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箭*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赏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他以民为主,聪明,虚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民,善于治理国家,并且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善于自省,善于纳谏,非常开明,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举一反三。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道理并且实践的人。

      唐太宗的为政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

      1、善于自省

      2、善于纳谏

      3、关心百姓疾苦

[阅读全文]...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成员,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家世

      ①父族

      高祖父:李天赐

      曾祖父: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贞皇后

      父亲:李渊,唐高祖

      ②母族

      母亲:窦氏,追尊太穆皇后,即李渊的窦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窦岳

      兄弟姐妹

      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姐妹:长沙公主、襄阳公主、*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后妃;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 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子女

      儿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南*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临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阅读全文]...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阅读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吾其还也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学于余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4分)

      ②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4分)

      答案:

      9 文言实词C 检举、揭发

      10.略

      11.文言断句B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12.信息筛选A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深得太宗的称赞”“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13.(1)

      ①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各1分,大意1分。

      ②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

      【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阅读全文]...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

  • 智慧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词句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的*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白话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阅读全文]...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

  • 古诗文
  •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着,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阅读全文]...
  • 太宗言诚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诚信
  • 太宗言诚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为人须以诚信为本,这是做人的基本点,只有诚信的人,才会刚正不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太宗言诚信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一)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二)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轻诺必寡信,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三)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翻译】

      (一)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看不起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不是让我效仿他吗?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二)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三)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论语》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唐太宗的名言 - 句子

唐太宗的名言 - 语录

唐太宗的名言 - 说说

唐太宗的名言 - 名言

唐太宗的名言 - 诗词

唐太宗的名言 - 祝福

唐太宗的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期货大师名言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金庸侠客行名言 古代将军名言 善言的名言 初中生励志名言座右铭 名人名言的小故事 借钱的名言 文明出行名言 日语名言警句 人生感悟名人名言 关于信息时代的名言 热爱集体的名言 茄子名言 虚心接受批评的名言 关于沉淀的名言 关于纯真的名言 环境熏陶的名言 抖音励志名言 有关热爱祖国的名言 索罗斯投资名言 歌颂青年的名言 关于较量的名言 孙幼军的名言 母亲节英语名言 名言加批注 成长名言大全 励志简短名言 静心专注的名言 经典英语名言 关于感恩教育的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