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太宗有句名言 >

唐太宗有句名言

关于唐太宗有句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唐太宗有句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唐太宗有句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

  • 名言,语录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究竟什么样的名言才是优秀经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2、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3、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6、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7、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8、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9、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10、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1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12、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13、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14、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15、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16、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17、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18、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19、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20、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2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2、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23、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24、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25、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26、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7、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28、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29、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30、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31、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32、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33、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34、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35、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36、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37、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38、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1.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 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阅读全文]...
  •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 名言,经典,格言
  •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2、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可见文皇之胸怀,不愧天可汗之名也。

      14、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5、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6、朕闻以德下人者昌,以贵高人者亡。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当无罪,是其狂也。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17、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8、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19、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20、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22、*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3、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24、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25、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26、会须杀此田舍翁!

      27、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28、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2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0、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31、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32、归语尔可汗,我父子东征,能寇边者可即来。

      33、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34、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35、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4、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5、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

      7、"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8、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9、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0、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11、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12、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13、治安之本,惟在得人。

      14、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阅读全文]...
  • 唐太宗形容魏征的句子

  • 优美
  • 有谁知道:唐太宗用来形容魏征能直言进谏,好像镜子一样的那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官,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应该是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对众臣说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

    ” 白话文就是“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战国策》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关于•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昳yì期年jīn窥kuī间进jià谤讥bàngjī朝服衣冠zhāoo皆朝于齐chá(二)再读课文1、读准句子2、理解文意重点词句解释:昳丽:光艳美丽名词用作动词,穿戴服:窥镜:照镜子旦日:不若:孰视之:第二天不如仔细地看暮寝而思之:晚上躺

    在新唐书当中的有一句话对魏征的评价非常好魏征就是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世民非常了解魏征这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唐朝才在他的辅佐之下不断的剩下

[阅读全文]...
  • 《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 阅读
  • 《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在我们的学*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选自《贞观政要》)

      【阅读训练】

      1、 解释:(1)京师: ;(2)掇: ;(3)蚀: ;(4)遽谏: ;(5)冀:

      2、 翻译:(1)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2)何疾之避?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1、 解释:(1)国都;(2)抓取;(3)吞下;(4)委婉地规劝;(5)希望

      2、 翻译:(1)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 (2)为什么要回避疾病呢?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注释

      1、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2、京师:京城,国都、长安。

      3、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

      4、掇:抓取。

      5、予:唐太宗自称。

      6、遽:马上。

      7、谏:委婉地规劝。

      8、朕:皇帝自称。

      9、躬:身体。

      10、冀:希望。

      11、是:这(是)。

      12、蚀:吞下。

      13、遂:立刻

      14、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15、咒:批评

      16、作:起,兴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谏:谏人

      20、过:罪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精神用意

      精神: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用意: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阅读全文]...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成员,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太宗的家族成员

      家世

      ①父族

      高祖父:李天赐

      曾祖父: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贞皇后

      父亲:李渊,唐高祖

      ②母族

      母亲:窦氏,追尊太穆皇后,即李渊的窦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窦岳

      兄弟姐妹

      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姐妹:长沙公主、襄阳公主、*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后妃;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 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子女

      儿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南*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临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阅读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吾其还也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学于余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4分)

      ②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4分)

      答案:

      9 文言实词C 检举、揭发

      10.略

      11.文言断句B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12.信息筛选A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深得太宗的称赞”“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13.(1)

      ①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各1分,大意1分。

      ②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

      【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阅读全文]...
  •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 古诗文
  •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实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的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阅读全文]...
  •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

  •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主要描写君王处理政事,贵在客观公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

      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

      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

      唐太宗刚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阅读全文]...
  • 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历史,七年级,教育
  • 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练*题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炀帝的*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A以法治国B以德治国C选用贤能D一人治国

      10、*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开皇律》B《隋律》C《唐律疏议》D《宋律》

      二、课堂回顾

      3、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

      回答:

      ①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4、问答题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课堂延伸

      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大盘点

      1、中央三省制

      唐初实行三省制,作为全国最高的政务机关。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尚 是最高行政执行机关,下设六部;中书省负责; 门下省负责。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唐太宗有句名言 - 句子

唐太宗有句名言 - 语录

唐太宗有句名言 - 说说

唐太宗有句名言 - 名言

唐太宗有句名言 - 诗词

唐太宗有句名言 - 祝福

唐太宗有句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郁闷心情的句子 为死者祈福的句子 孤独的文艺句子 我姓万的专属句子图片 描写银子岩的句子 骂一个人没出息的句子 表达忘年交感情的句子 女人心狠的句子 学句子 启发人生的句子 大丰收的句子 让加微信的幽默句子 缩写句子的例子 卖窗帘搞笑句子 描写丽江的优美句子 夜晚把句子补充完整 形容珍惜时间的句子 比喻梅花的句子 伤感的情话句子 搞笑群发微信句子大全 人比鬼更可怕句子 再见的句子说说或心情 删除过去重新开始句子 在下大雨的时候补充句子 对爱人永不变心的句子 难过时的心情的句子 表达意外惊喜的句子 感谢朋友帮助的句子 关于生命的优美句子 感谢义工志愿者的句子 表示时间很快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