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关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历史文化介绍

  • 教育,古代,历史
  • *古代历史文化介绍(精选5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依据*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下面小编整理了*古代历史文化介绍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传盖碗茶起源于唐代

      成都人对茶具的使用,彰显出了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阅着《资暇录》,一位兰心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女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经过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种面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一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盖碗茶有诸多好处,成都文化名人车辐先生总结了三点:“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掺入开水,底小便于凝聚茶叶;二、茶盖可以滤动浮泛的茶叶、盖上它可以保温;三是茶船子承受茶盖与茶碗,如载水行舟,也可*稳地托举,从茶桌上端起进嘴,茶船还在于避免烫手。”盖碗茶的茶盖还有一个用途,车辐并没有谈到,那就是:茶客如果要暂时离开一下,可以把茶盖子反扣在桌子上,这样幺师就不会当成残茶倒掉,其他人也不会来占这个位子了。

      与成都的盖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闽浙潮汕一带的功夫茶。无论从茶具还是沏茶、饮茶的操作方式来看,功夫茶都更为讲究。

      从材质论,功夫茶具可分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铁壶茶具等。具体而言,盖碗、茶海(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一应俱全,杯盏次第罗列。泡不同类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尽相同。

      功夫茶沏茶还有着一整套程序,所谓“焚香静气”“乌龙入宫”“重洗仙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尽杯谢茶”云云。

      其实,无论是盖碗茶还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些年,功夫茶也开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来成都定居、经商或求学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豁达。

      盖碗茶里细品*茶文化

      “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上*的盖碗茶。”“老*开斋炸油香,糖泡的盖碗子端上。”*有待客敬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喝盖碗茶是宁夏*的一种遍及嗜好。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说:“回人以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史料《*青年》中也有“缘*以牛羊常食,非佐以茶茗不易消化”“穆民不喝酒,以茶代酒更甚”的记载。古时*先民多居西北,从事游牧业,以牛羊肉为主食,“乳肉滞隔,用茶通利。”长期以来,*从选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品饮到请客,形成了一套共同的。

      *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神威;午茶一盅,劳作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白叟每天朝晨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气。他们围在火护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底小口大,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或赤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文“*”字样,既精巧漂亮,又便利经用。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腾茶叶,加浓茶味,卸下茶盖,又可散热,使其温凉适合。盖碗泡出精气神,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韵,尽在这盖碗茶之中。

      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所以用盖碗。公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是的,盖碗之茶,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品茶,用盖碗,盖为天、船为地、碗为人,真可谓是:*人和,禅茶一味。

      品种

      盖碗茶,因配料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称号,依据不一样的时节选用不一样的茶叶。在配料上,通常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考究沏茶,以为用雪水、泉流沏茶最佳。

      身体欠好的人可依据病况选用不一样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欲推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常保健的“八宝茶”,*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刻通常为二至三分钟。

      喝法及考究

      *茶文化源源不绝,包含很深沉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征的喝茶*气,“盖碗茶”的喝法也承继了这一传统*气,并且喝法十分考究。盖碗茶有其特别的喝法。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碗里的茶叶,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连续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喝盖碗茶也是有考究的。当着客人的面泡茶。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斟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掀开,放入茶料,然后,倒入开水,盖好茶盖。一方面,表明给客人新泡的茶,不是他人喝剩的茶,另一方面,端着茶双手捧送,表明对客人的敬重。并且,茶盖的放置也是有含义的。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明茶杯已空,主家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暂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椅之上,表明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若是现已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悉数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时,表明已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推让斟茶了。

      制造方法

      八宝茶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本钱低价,操作也不杂乱。

      一、用料

      绿茶3g,枸杞8g,葡萄干5g,干菊花3朵,红枣4枚,甘草1g,冰糖40g,干桂圆肉5g,沸水 250ml。

      二、详细制造

      将准备好的资料放入小碗,用50ml沸水冲去外表浮土。

      把冰糖和绿茶放入杯底,再放入枸杞、葡萄干、干菊花、红枣、甘草和干桂圆肉。

      将余下的沸水(200ml)冲入杯中,再盖上盖子,闷约8分钟即可。

      冰糖沉于杯底不易完全溶化,将八宝茶冲泡好后可用小勺或搅拌棒悄悄搅动,令冰糖的甜味均匀地融合在八宝茶中。

      宁夏盖碗茶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在云南做*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带领*在九华山盖*寺时,因天气炎热,中暑晕厥曩昔,昏迷不醒。在场的大家都十分着急,在紧要关头,一名叫尤努斯的白叟,急速跑回家去用瓷碗放上茶叶、葡萄干、菊花等,用开水泡一碗药茶,匆忙端到工地。见赡思丁依然晕厥未醒,他怕工地上的尘土落到瓷碗里,把茶水弄脏了,所以,他找了个瓷器盖子盖好。大概过了半个时辰,赡思丁醒来,尤努斯赶忙端起药茶递曩昔。赡思丁喝了一口,感到清甜爽口,登时,感到暑气全消,并握着尤努斯白叟的手说道:“美哉,盖碗茶!”

      云南一带从此就盛传饮盖碗茶的风俗。后来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到陕西当官,把饮盖碗茶的风俗传到陕西,从此,宁夏、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也盛行饮盖碗茶。

      四川会说话的盖碗茶

      旧时的乡镇茶馆

      谁都知道成都的一大特色就是茶铺多。正如地方谚语说的“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

      早年成都,在家中待客,或在茶铺喝茶,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就是“盖碗茶”。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称“茶船”,起始为木托,后来以原瓷套、漆制、铜制、锡制等多样。盖碗茶具通常绘有山水花鸟、名人诗词书法、福禄寿禧等图案,很是讲究。

      年经月久,形成了一种地方茶文化——喝出了会说话的盖碗茶。

      在茶铺中,茶客若是需要掺水,不必大声吆喝,只需把茶盖揭开摆在一边,堂倌就会来续水;茶客要离开一会儿就回,将茶盖靠着茶船斜放,堂倌一定不会收去;茶客喝好离去了,茶盖朝天沉入茶碗,堂倌自然会来收碗抹桌子;茶客今天对茶馆极为不满意,茶盖、茶碗、茶船拆散一字摆开,堂倌看见后,必来道歉,甚至连老板都会立马过来询问原因赔不是的。

      在行业中,帮会派系为了解决争端、*息矛盾或商议机密事宜,往往相约到茶铺“摆茶阵”。何谓茶阵:一方将茶碗摆出一个形状,对方又将其拆散摆出另一种形状,就是以这种无声的对答和交流,表达各自的意思,一直到问题解决,旁边的人听不到一句话。这种茶阵的语言方式很深奥,只有早年“道”上的人才懂得,且运用自如。这种暗语般的摆茶阵早已失传,大多茶客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究理。

      在社会上,有生活无着或走投无路的人,到茶馆里去求救,往往会得到资助。这些求助事件的解决过程,也有特定的“茶馆语言”和“特定手法”。据说去茶馆求救的人,若是因为“犯了事”,求救就带有一定的隐秘性: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进茶馆喝茶,堂倌掺第二道水时,按规矩掺水后要给茶客盖上茶盖,却发现茶盖不见了,求救者揭起桌上的帽子,露出茶盖来,堂倌一看,心中有数,告知掌柜后,大多会邀客人后堂说话。老板出面,问清事由原委,一般会助以盘缠,指点避祸方法。

      在江湖上,无论是*民还是“袍哥”组织之间起了纠纷,若愿意通过“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会约到茶馆,请有权威的或双方信得过的人出面,通过约定俗成的程序进行“谈判”,直至解决。输理的一方付清所有到场人的茶钱,按照谈好的办法实行。这就是所谓“吃讲茶”,往往很能解决问题。

      过去成都人说,老茶馆是旧时的“民间法庭”,“江湖救急处”,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文学网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茶饮是且饮且读先生选择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阅读全文]...
  • 历史文化常识

  • 历史,阅读
  • 历史文化常识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历史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姓氏起源】

      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

      ⑨天子赐氏;

      ⑩以次第为氏;

      二、【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

[阅读全文]...
  • 历史文化组诗

  • 历史
  • 历史文化组诗

      漫步百草园

      刚从三味书屋

      听完少年鲁迅的读书声

      便来到百草园

      百草园里很静

      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植物

      同样感到亲切

      时令虽是江南二月

      蝉鸣越过季节而来

      意念中慢品

      紫红的桑葚和酸甜的覆盆子

      而在短短的泥墙根

      默默体验

      鲁迅童年的趣事

      这幽静的百草园

      是鲁迅最初接触的自然

      据说先生坚韧的风骨

      与百草园的灵性有关

      漫步百草园

      忘记了迢遥归程

      其实自打翻开中学课本

      就再也没有走出

      这个叫做百草园的园子

      鉴湖女侠

      ――轩亭口祭秋瑾

      侠客自古以来

      凭一身除暴安良的好功夫

      闯出名气

      鉴湖女侠不会武功

      腰间佩戴的那柄短剑

      只不过是装饰而已

      她使用的武器

      是无比锐利的革命思想

      作为女人

      鉴湖女侠也曾美丽过

      水样的柔情漫过心的'堤岸

      但冗长的暗夜

      怎也不能令她感到安乐

      便以一腔热血

      轩亭口喷洒出黎明的颜色

      鉴湖女侠的凛然浩气

      如今仍凌于喧嚣的市声之上

      每当秋风秋雨来临

      人们便会想起

      这位铁骨铮铮的女中豪杰

      与李白对饮

      在一个

      窗前明月光的夜晚

      我与李白

      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对饮

[阅读全文]...
  • 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

  • 高考
  • 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

      风筝传说风筝起源古代*,约14世纪传到欧洲,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 它也起源于*。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的由来起源

      *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关于风筝的四种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的结论,则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

      、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最早的风筝。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文化

      *风筝

      风筝起源于*,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民族传统和民间*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安如意”等。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一万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阅读全文]...
  • 玛雅人是什么人历史文化

  • 玛雅人是什么人历史文化

      玛雅人(Maya peoples)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玛雅文明从公元9世纪开始逐渐失去光彩,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又给了后古典期支离破碎的玛雅世界最后一击,支撑文明体系的精神世界和记载它们的书籍失落。在战争中仅剩下很少的玛雅人,然而现在仍有将*200万玛雅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使用着*25种玛雅语,但是他们对过往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甚至有人说,有关古玛雅人的上述消失之谜都是现代人类猜测的,因为只是猜测,所以没有证据。有人干脆断定,古玛雅人的消失是太空移民,而部分人放弃城市回归原始,是改造新原生态星球的需要,或者是因长途旅行非常艰苦而留下的人群。由于太空移民的距离遥远,对人员数目和素质也有要求,所以不得不留下一少部分人。

      据资料显示玛雅人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大约10000年前,即刚刚结束上一个冰河时代时,第一批人迁移到这片土地上,也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他们从北方迁移到这里,构成了后来的玛雅领地,现在的整个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全境以及洪都拉斯、墨西哥和沙尔瓦多的部分地区在那时都属于这片土地。

      前古典时期约在公元前1500年开始,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玛雅文明开始生根发芽。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玛雅文明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现在我们发现的玛雅人的金字塔毫不逊色于埃及人的金字塔,例如危地马拉的蒂卡尔城内有座金字塔塔身高达70米;墨西哥有令人困惑不解的巨石人像方阵;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堪称奇绝,其雄伟和精美程度令无数人称奇。

      但是还有人说玛雅人是中美洲地区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又译“马亚人”,"马雅人”。公元前约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约有20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玛雅语,属印第安语系玛雅-基切语族。分布在尤卡坦中部和北部,伯利兹、洪都拉斯南部及塔瓦斯科和恰帕斯的一部分,危地马拉低地和高地及恰帕斯和萨尔瓦多的最南端。玛雅人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南部以及伯利兹北部这一片几乎相连在一起土地上的中美洲印第安人。

      21世纪初约有70种玛雅语言,有超过500万人在使用,其中大部分能讲双语(西班牙语)。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前,玛雅人曾拥有过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他们从事农耕、兴建巨大的石头建筑和金字塔神殿、冶炼金和铜,并使用一种现今已大部分能够解读的象形文字。

      以上两种说还算基本一致,但是也有人说玛雅人是外星人,并且还列出了四大原因。

      一、玛雅的“卓金历”是以一年为260日为周期的历法,而我们的太阳系中没一个能适用这个历法的星球。玛雅人并非故意编造公转周期毫无根据的“卓金历”,而这正是玛雅人用来表明地球外的自己的故乡行星的历法。

      二、如果“卓金历”是玛雅人故乡行星的历法,那我们完全可以推知这颗行星就在金星和地球中间,如此,这颗行星将十分温暖,这和玛雅人来地球选择最酷热的热带雨林居住是一致的。

      三、文明时代的玛雅,因拒绝和当时很原始的地球人相接触。所以建造了高度文明的都市,并且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四、大部分被视为“奉献给神的祭品”的宗教仪式,其实是他们对地球人的人体解剖及医学手术。

      后来有相同观点的专家也给出了另外四个推论

      一:德累斯顿抄本中有4次地球灭亡的记录,为什么玛雅人知道,难道他们真的那么神话,他们绝对不是神,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星球中观察到,并且他们星球中历史上记录过地球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二 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球人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状况,他们建筑物雕刻着宇航员驾驶舱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星球上早就经历过的事情,地球也会必然向这方面发展。

      三:从玛雅人的建筑物台阶来看,玛雅人的身高均在2米以上,从这点上来看完全和当今的玛雅人不是一个种族,现在的玛雅人就连自己古代的玛雅文化都搞不清楚!当时的玛雅人全部消失后,只留下来一些建筑物,后人都无法理解这些建筑物的含义。

      四:玛雅建筑物和观察天体的位置相吻合,并且已经精确到一年四季的各个方位,说明玛雅人是来地球上观察星体的,并且生活过一段时间。以当时的地球人能造出那么精准的建筑物并观察天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连现在的科学家还难以置信当时有那么精准的历法。从这点可以证明当时的玛雅人绝对不是地球人。

      是啊金字塔不会说谎,古物也不会说谎,神奇的天文知识也不会说谎,外星人留下的种种证据通通都不会说谎……或许,真如猜测的那这样,远古时代的玛雅人就是外星人也未可知呐。

      奥秘世界独家观点:2012年12月21日所谓的世界末日已经安全地过去了,太阳每天按照自己的规律升起落下,玛雅人的预言不攻自破,“世界末日”成为过眼云烟。但是关于玛雅人有遗迹,也有考古实物,虽然被西班牙人把文化都摧毁的差不多了,但是现在世界上还是有少数族裔的语言是玛雅语言继承下来的。况且有四本玛雅树皮术存世,两本保存在欧洲。其中德国德雷斯顿皇家图书馆的手稿是目前最清晰完整的版本。各位网友再接再励,说不定哪天咱们也来一个有关玛雅人的大推论呐,有谁能说这只是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特权。

      历史沿革

      据《契兰·巴兰》一*载,玛雅人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①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公元292),其特点是中美各群体形成共同文化,农业得到发展,开始过定居生活。②古典期(292~900),开始有象形文字、石碑、庙宇等,中部地区有了大规模发展,出现神权政治,晚期北方文化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③后古典期(900~1527),在其前期(900~1250),南部和北部出现了文化变革,托尔特克人到达中部高原并实行政治统治,将其宗教、礼仪、*俗强加于玛雅人,建立玛雅城,由科科梅家族进行统治;在北部地区,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融合,产生著名的玛雅潘文明。在后期(1250~1527),大的玛雅中心相继被遗弃,政治上解体,出现一些小城镇,相互斗争。1519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H.科尔特斯征服了尤卡坦和危地马拉,塔亚斯卡尔的伊察人由于地处偏远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长期保持自治,直至1627年整个玛雅地区始被征服。

      公元前后到16世纪,建立过若干奴隶制城邦,产生了社会等级,分贵族(包括祭司、统治官吏、军事首领和商人)和*民(包括工匠、农民和奴隶)。实行分权治理,酋长管辖几个中心,农村居民组成公社,保存氏族制度(见原始公社制)的许多残余。行自然崇拜,尤其崇拜“太阳神”和“雨神”,以守护神“伊察姆纳”为最高神灵。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玉米(主食)、菜豆、南瓜和块根植物,饲养火鸡和狗。公元初创造象形文字和历法,发明了20进位法。在医学、天文学方面有较大成就。制陶、雕塑、绘画造诣很深。采用拱形建筑术(梯形金字塔、宫殿、拱门等)。古代文明中心有蒂卡尔(在危地马拉佩腾省)、帕伦克(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和科潘(在洪都拉斯)。现代玛雅人分布很广,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玛雅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已同他们所在国的居民基本融合。由于所在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一,各国玛雅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也各具特色。

      公元250年左右玛雅人开始兴起,至公元900年左右的这段时期,考古学家称之为玛雅文化的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在极盛时期包括40多个城市,每一城市都有5,000~50,000人的人口。主要的城市有蒂卡尔(Tikal)、瓦哈克通(Uaxactun)、科潘(Copan)、波拿帕克(Bonampak)、双柱城(Dos Pilas)、卡拉克穆尔(Calakmul)、帕伦克(Palenque)及里奥贝克(Rio Bec)等。玛雅人口最多时曾达1500万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今危地马拉的低地区。

      不过,公元900年以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却急遽衰落,许多大城市和祭祀中心人烟绝迹而任丛林植被蔓生。这次衰退的原因至今未明。

      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高地区内的奇琴伊察(Chichen Itza)、乌斯马尔(Uxmal)和玛雅潘(Mayapan)等城市,在低地区大城人口减少之后,仍然持续繁荣了好几世纪。

      到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此一地区之时,多数的玛雅人都只是定居于村庄的农人,他们遵行祖先流传下来的宗教仪典。

[阅读全文]...
  •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介绍

  • 教育,历史
  •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介绍

      遵义地处*西南地区、贵州北部,南临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误陂,遵王之义”。遵义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第二大工业城市,以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

      遵义市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和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国家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产业带建设的主要区域。南面与省会贵阳市接壤,东面与本省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西北部与四川接壤,西南和东南面分别与本省的毕节地区和黔南自治州相邻,北面与重庆直辖市接壤。为贵州省总面积的17.46%。遵义,商周时代诸侯小国鳖国,秦汉时代称鄨县,唐宋元明时代称播州。居住在大娄山东麓鄨水流域的上古鳖族,是巴人的重要支系之一,也是蜀人的重要起源之一。鳖令开创古蜀国开明王朝13代,并于开明9世时缔造蜀文化中心——成都城。唐代,播州是巴蜀地区抵御高原部落国的边境重镇。宋代,播州杨家将是西南地区抗击蒙古入侵的中坚力量。元代,播州土司控制疆域北濒长江,南临红水河,横跨云贵高原。明末战乱,四川惨遭屠戮,惟遵义府幸存。清雍正年间,遵义划入贵州,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财政来源之一。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工农运动的重要转折点。

      旅游景点

      遵义俗称黔北,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距省会贵阳154公里,离重庆市300多公里,从赤水市乘船沿赤水河而下进入长江仅60公里,遵义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点景区,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的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这里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千处文物点。如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被誉为“生物活化石”的桫椤大面积生长于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被誉为“丹霞第一瀑”的赤水大瀑布等,真可谓处处有佳境,步步有名胜。遵义城市不大,但五脏俱全,购物、美食、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繁华程度相当高,素有“小上海”的称号。

      沿革

      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

      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的范围。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这里。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在*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2001年由*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烽燧为汉代所建,为新疆境内保持最好的古代烽燧。烽燧高约16米,上下齐宽,在顶部有部分木头裸露于外面,从构造上看有树枝,木楔和夹杂的沙土。两千年前的东西,到今天依然可以看见当时仅靠双手劳作的人们的手艺是如此地精湛。它巍然耸立在这里,不说一句话,不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它已经老了,只让你看它几眼就行了。这样多好哈。谁也别想再掌握它,站在它的上面。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烽燧离库车县城不远,在城北12公里处的库车河边,烽燧的四周是一片比较*坦的黄土地,高约16米的烽燧便显得特别突出。烽燧底部是一个长方形,东西底长6米,南北底宽4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主体由黄土夯筑,每层黄土厚约15米,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黄土与木柱间隙1米,顶部以土坯垒砌。因为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

      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烽燧背倚却勒塔格山,面朝库车绿洲,深居盐水沟谷,远远望去,几乎被高低起伏的黄色、红色的沟壑埋没,但及至穿越戈壁黄沙抵达它*处的小片*地时,才赫然望见这座千年的古老军垒。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在库车县城偏东23公里的确尔达格山南麓。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互相对望。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全系土坯建造,墙壁高者达10余米。有重楼。城内有3座高塔,颇宏伟。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遗址上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

      北庭故城遗址

      1988年1月13日,北庭古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护堡子村。据史籍载,旧址为汉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满城。

      后为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的驻节之所,称“可汗浮图”。唐代为庭州,长安二年(702)在此设北庭大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后改后庭)、西海4县。后改北庭节度史,所辖瀚海军驻此。为唐代北疆重镇。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9世纪后属高昌回鹘,为其夏都,又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13世纪初,隶属蒙古,元代在此设“行尚书省”和“别失八里元帅府”,城约废弃于元末明初。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此曾经出土唐碑,嘉庆二十五年(1820)徐松曾调查城址,发现金满县残碑。19世纪以后,英、日等国先后派探险队在此调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故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门曾多次调查。1979~1987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构造

      故城分内城、外城,*面均呈不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外城始建于唐代初年,后经两次修补,周长4596米,东墙长1686米,南墙长850米,西墙长1575米,北墙长485米。墙基残宽5~8米,残高3~5米,均系夯土筑成。夯层*整坚实,厚约7厘米。北城城门保存尚好,门宽8米,有瓮城。其余三面城门无存。现存马面34个,间距约60米。西墙中部偏南,存敌台1座,长22米,宽16米,高6米,顶部存房址残迹。外城四角原有角楼,西北角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残高约11.5米。护城壕宽30~40米,深2~3米。

      内城

      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周长约3003米,南墙长610米,北墙长818米,东墙长560米,西墙长1015米。基宽3~4米,残高约2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北、西墙城门遗迹尚存。北门宽5.5~6米,左右台基有对称排叉桩槽。原为过梁式木构门洞。城墙外现存马面14个,间距50~70米。东、西墙中部各有敌台一座,东南、西北、西南角楼残基尚存。城壕宽10~30米,深1~3米。

      城内

      残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有的面积达2000*方米。城内散布有残砖断瓦及陶片。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双耳罐瓮、盆、盘、碟、盂等。砖有莲瓣纹方砖、素面方砖及素面长方砖3种。瓦有筒瓦、板瓦,瓦当为圆形,饰莲花纹。此外还有少量钧瓷、影青瓷残片,并采集到石狮、铜狮、刻花石球、葡萄纹镜、蒲类州印及大量唐代铜币等。

      王室寺院

      在城西2公里处有高昌回鹘时期的王室寺院1座。*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东、西三面有洞窟环绕。南部为庭院,东西有配殿僧房、库房。洞窟和配殿内塑有佛像。配殿和东面洞窟绘有壁画。用淡墨起稿,以铁线描为主,色调以红、赭、黄等色为主。位置配列、构图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为经变、供养、故事画和供养比丘、供养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图保存较好,北侧是王者出行图,南侧为攻城图。壁画和塑像旁有回鹘文和汉文题名、题记。寺院遗址现已盖房保护,并设有文物保管所。

      高昌故城

      高昌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偏南(约27公里)哈喇和卓之三堡乡和二堡乡之间(312国道火焰山风景区南4公里),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27公里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高昌故城呈长方形,周长5.4公里,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份。外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目前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曾经有一位考古学家这样说“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就来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时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时光已逝千年,但当时的繁盛仍依稀可见。高昌故城的`内外建筑类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进入城内、可参观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较为完整的建筑。外城内西南角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寺遗址,占地1万*方米,佛寺两侧曾立着高大的佛塔,院内正中有残存着菩萨像和壁。

      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初学记》卷八引顾野三《舆地志》)。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高昌传》)。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一百四十余年(499-640)。

      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三万七千。八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

      登高眺望,全程*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较完整。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五公里,占地面二百万*方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厚约12米,高11.5米,周长约5公里;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地夹棍眼;城垣外侧有突出的垛台一“马面”建筑。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一万*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案分析,其建筑年代约在公元六世纪。寺院附*还残存一些“坊”、“市”遗址,可能是小手工业者的作坊和商业市场。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礼拜窟(支提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从壁画的风格和塔的造型分析,为回鹘高昌后期(公元12-13世纪)的建筑。内城北部正中有一*面不规则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垒,当地叫“可汗堡”。堡内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达十五米的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物,现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供出入,规模虽不大,但与交河故城现存唐代最豪华的一所官署衙门建筑形式相同,可能是一宫殿遗址。**前,一支德国考察队曾在堡内东南角盗掘出一方“北凉承*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的北凉王,据该碑推断,此堡可能是当时的宫城,并有王室寺院。

      北部的宫城内留存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后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两公里,占地十*方公里左右。本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

      实地考察,证之文献资料,高昌郡时期高昌城已经有了现存的内城。外城墙是麴氏高昌时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文书中有“北坊中城”、“东南坊”、“西南坊”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经有中、外之分,东、南、西、北之别。见于文书中的城门有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西州图经》中记:“圣人塔,在子城东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麴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遂迁移到北部,南面而王,与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鹘高昌时期宫城内又曾大兴土木。

      张家场城址

      张家场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古城遗址。位于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城西北16公里张记场村西。为西汉昫衍县城。城址*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0.96*方公里。城墙系黄土夯筑,残高1-3米,东、西墙开门。地面散布大量陶器残片,有大板瓦、筒瓦、卷云纹瓦当、空心砖等汉代建筑材料。还出土游牧民族风格的扁*壶,西汉和新莽时的古钱币“五铢”、“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一刀*五千”及铜印章、铜镜、箭镞、盖弓帽等文物*1吨。人字形铜齿轮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

      民风民俗

      踩山节: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竿仪式,是在山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花杆竖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同时锣鼓声声、鞭炮齐鸣、芦笙悠扬,男女老少跳起蹬脚舞,耍狮灯,一片欢腾。晚上,篝火雄雄,人们围坐在篝火旁饮酒对歌,通宵达旦。苗族同胞吹芦笙、跳舞、对歌、尽情欢笑,聚亲会友,共庆新春。

      砍火星节: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祭山节: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节:孟秋季节,繁忙的农田管理基本结束,作物初熟,丰收在望。仡佬族人认为,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结果,所以新粮一熟就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尝新。这就是仡佬族“吃新节”的由来。吃新的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多数在农历七月初七,少数在七月第一个辰日,如遇闰月,则在八月的第一个巳日。

      七月初一,即发麦芽、豆芽、谷芽,挂堂屋中柱前迎接祖先回家,一直供至七月十三。吃新节当天摘取新谷穗、包谷、豆荚等一齐献祭,并把纸做的金山银山放桌上,点香燃纸念请祖宗享用,将仡佬族传统的吃新节与汉族的七月半祭鬼活动联系起来。

[阅读全文]...
  • 祝福雅安,为雅安祈福

  • 祈福,祝福
  •   *情、川鲁情。一方有难,八方有援。在这次没有任何预料的灾难中,你们失去了亲人朋友,失去了家园,你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美好的家园会建立,*人民都是你们的亲人。亲人为你们祈祷!

      地震让我们知道,困难也许不会离去,但坚强会陪我们前行。短信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延续,爱永远不息。世界地球日的今天,祝愿雅安一切安好,黑暗终会过去!

      地动山摇,信心不可倒;天崩地裂,坚强不能缺;妻去子散,勇气要积攒;房倒屋塌,千万别惧怕。地震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希望永存心中。

      四川山水美如画,人民坚强如铁打;纵有地震震不垮,开山辟土建新家;万千灾民齐努力,誓把灾害最低化;新城崛起世人叹,川人生来不*凡!

      地震在外头,防震在心头。行动要迅速,口鼻湿布捂。墙角与桌底,藏身抗压力。地震不惊慌,适时呼救援。相信亲人在,意志救自身。

      山崩地裂四川雅安,苍翠失色碧波漩,亡灵割心留遗梦,生者吞泪悲无言!神州久精愚公志,巴蜀更多诸葛贤!万众一心抗天劫,重整山河绣家园!

      一级响应奔川地,雅安地震八方援。灾民清泪挥不去,将心比心心难安。但有温情送心意,一分微力尚可捐。爱心短信多传递,人人有爱处处暖。祝福雅安,祝福四川,祝福所有在地震中受灾的人。

      我们为你们祈福,因为我们爱你们;我们为你们祈福,因为我们心连心,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会永远支持你们,一场地震它不能打到我们坚强的意志,加油。

      地震可以震垮屋梁,但震不垮*人的脊梁;地震可以震毁家园,但震不毁各族人民的支援;地震可以震断通信,但震不断全国人民的爱心!雅安加油!

      眼泪化成微笑,悲伤化为动力,美好的家园很快就会重现。给你一个拥抱,让我听到有力的心跳,给你一个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实现。同胞们,坚强起来,共度难关!

      沉痛哀悼,深切缅怀,薄酒一杯倾洒,逝者长辞安息;黑暗逝去,黎明来临,曙光照耀蜀都,雅安更加美好。祝福四川同胞,天天幸福安康。

      雅安,一座多雨的美丽城市。它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它是茶文化“圣山”蒙顶的所在地;它是*现代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它是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全市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雅安,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坚强的城市。祈福雅安!

      千里之外,七级地震,你我都有,小小眩晕。短短分秒,深深体味,生命可贵,情谊最真。四川雅安的亲人朋友,您还好吗?珍惜友情、亲情、爱情,活在当下、祈福终生。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太脆弱了,在地震前面我们的生命太渺小了,然而在祖国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坚强不息,在灾难前面祖国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雅安的地震不可怕,因为还有我们在,因为还有部队在,还有数以万计的抢险人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雅安点燃生命的希望,祝福雅安吧。

      四川山水美如画,人民坚强如铁打;纵有地震震不垮,开山辟土建新家;万千灾民齐努力,誓把灾害最低化;新城崛起世人叹,川人生来不*凡!祝福语大全:

      非洲多苦难,战火未曾断;地震频繁发,台风与海啸;难忘五一二,哭声震感天;罕见大雪灾,诡异大干旱;又遭雅安震,牵动国人心;此生我心愿,灾难离人间!

      聚集每一个声音,哪怕它微小;传递每一份力量,哪怕它微弱;收集每一份祈福,无论你身在何方。转发短信,照亮爱心的红丝带,把爱心传递到四川雅安震源.

[阅读全文]...
  • 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 教育,历史
  • 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是茶的故乡,茶是*的韵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如此受欢迎,那么*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应从何说起。

      有关研究表明: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由此看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厚博大,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拓展内容】

      *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茶文化的内容

      首先,是要研究*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文化的鲜明特点

      *茶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门类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昀结合。

      比如,*人讲“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高深的道理,在哲学家那里,是靠纯粹的思辩,在道家而言,要通过练功、*中用头脑的“意念”来体会。但到茶圣陆羽那里,却是用一只风炉,一只茶釜。不仅在炉上筑了代表水、火、风的坎(三)、离(三)、巽(三)八卦图样,而且通过炉中的火,地下的风,釜中的水,和整个煮茶过程让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协调的道理。并细致地观察茶在烹煮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通过那饽沫的形状,茶与水的交溶,以及茶的波滚浪涌与升华蒸腾,体会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学家、政治家,是通过读书、作诗、思想斗争来增进自己的修养,而茶人们则要求在饮茶过程中,通过茶对精神的作用,求得内心的沉静。即使在民间,亲朋至,献上一杯好茶,也比说无数恭维的话语更显得真诚。所以,*茶文化,是以物质为媒介来达到精神目的。

      第二,*茶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

      两晋南北朝时,茶人把这种文化当作对抗奢靡之风的手段,以茶养廉。盛唐之世,朝廷科举送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兴,发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兴起,又出现反映市民精神的币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夫夫的茶风也走向狭小的茶寮、书室。而当封建社会彻底瓦解之后,*茶文化又广泛走向民间,走向人民大众之中。因此,*茶文化研究不应该是简单的“翻古董”,而应该在吸取传统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有所创造。

      *年来,无论大陆、台湾或海外华人,茶事频兴,这是好兆头。*茶文化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应,使老树开出新花。这才符合这门学科固有的特征。

[阅读全文]...
  • 勾践夫人雅鱼的历史人物介绍

  • 阅读,历史
  • 勾践夫人雅鱼的历史人物介绍

      勾践是一位历经苦难挫折终成大事的王,而他的夫人雅鱼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勾践夫人雅鱼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勾践夫人雅鱼的简介

      勾践是一位历经苦难挫折终成大事的王,而他的夫人雅鱼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历史上的雅鱼,是一位贤良淑德,忠贞刚烈之女。

      在吴越大战时期,吴国兵力不足,出现留雅鱼独自一女子守城的情况,丈夫外出抗敌,妻子并没有表现出胆小懦弱,而是勇敢镇定。她吩咐城中的仆人守卫兵作好准备,点起火把,以备不时之需,万一敌人攻城进来,她可以殉国以保全名节。

      在越王被吴国打败后,她也没有逃脱或者自杀而是始终追随丈夫,无论为奴为婢或者沦落为俘虏。从万人朝拜的尊贵之躯到手带脚镣的战俘,她都没有怨言和畏惧,而是紧紧陪伴在夫君左右,随夫君共进退。这里显示出了雅鱼作为妻子和女人所具备的对丈夫不离不弃无论贫穷贵贱的高贵品质,也体现了一个妻子应有的德和忠。

      在作为战俘,失去丈夫依靠的日子里,吴国谋士为了彻底打压越王,甚至出了一个非常狠毒的计策,就是在越王面前**他的妻子。越王亲眼看着妻子被侵占,那种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妻子雅鱼,身陷敌国毫无依靠,任人宰割,可是她却不能表现出来甚至不能轻生来结束痛苦,因为她知道此时,她的丈夫需要她活下去,她知道她的丈夫能够忍受这一切痛苦的前提都是坚信有一天他们的国家能够重新强大。为了她的丈夫,在古代那么重视名节的社会,雅鱼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残忍的活下来。经历过这一切后还能如此表现镇定的女人,已经不是简单的贤良淑德能够形容她,此时她更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超越常人的爱去维持丈夫的希望,维持活下去的动力。

      在最后她的丈夫终于亲手灭了敌国吴国之时,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结束生命,含笑九泉。

      春秋时期越过王后雅鱼的故事就是一位古代伟大女性的故事。

      勾践破吴归的故事

      秋时期,吴越两国相争,吴王夫差先是大败越国,带回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期间让越王勾践做牛做马,给夫差当脚垫踩,给夫差拉马,亲尝大粪,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人被污辱……最终骗得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人所知。而越王打败吴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范蠡辞官,文种被赐死了。范蠡是个有远见的人,他识人性,看错勾践是个能一起共患难的人,却不是一个能一起享福的人,所以一早脱身,离开是非之地,带上美女西施泛舟江湖,游历大山,曾经三次经商,成为一代富商。而同为有功之臣的文种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依然留着越国,最终因和勾践在政治思想上意见不合,正好又有人说文种要造反,而被越王勾践赐死,和当年夫差赐死伍子胥的方法何其相同!文种只怨勾践做人不讲义气,却不知人的本性与“王者之道”不可共存。自己的心境已经与勾践相去甚远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堆堆黄土,遮盖了历史的血腥,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我们在崇敬它恢弘气势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它背后一道道斑驳,以史为鉴,时时刻刻警醒着,才能创造更好的历史。

      勾践的儿子简介

      在影视剧版本里面,勾践最著名的儿子有两个。一个叫做与夷,是勾践最初立的王子。可是后来越国不是被灭掉了嘛,与夷也就被吴王给杀掉了。勾践后来复国之后,就又立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叫做鹿郢。他后来继承了勾践的王位,励精图治,把越国给发扬光大,国事鼎盛。

      但这只是影视剧版本,是被人为的更改了历史的记载。在历史记载里面,只有与夷的存在。继承了勾践王位的`也是与夷,励精图治的也是与夷,把越国发扬光大的还是与夷。

      可能是因为老爸太厉害,所以历史在记载与夷的时候就写的很少。可是这并不能掩盖住与夷的才华,与夷是个人才,要么怎么会让越国变得更加优秀。有什么样的爸爸,儿子很大可能也会是什么样子。勾践在历史上有多能耐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儿子又怎么能错了呢?只是史书对勾践太偏心,勾践的故事太励志,那些年代又与我们相距太远,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有些人被我们渐渐淡忘。

      还有野史说,西施是与夷的亲妹妹。还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考证,当初的风流韵事也好,八卦绯闻也好,没有烟消云散的,留下了,就这样吧。历史上的越国辉煌过,也便如此了。最后还不是被别的国家统一了?留下的,只是对后人最有利的。因为勾践太有用,所以对他的儿子忽视了。

      一起哈哈大笑抓蟋蟀,这不是误国是什么。

[阅读全文]...
  • 祝福雅安,为雅安祈福

  • 祝福,祈福
  • 中国情、川鲁情。一方有难,八方有援。在这次没有任何预料的灾难中,你们失去了亲人朋友,失去了家园,你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美好的家园会建立,中国人民都是你们的亲人。亲人为你们祈祷!

    地震让我们知道,困难也许不会离去,但坚强会陪我们前行。短信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延续,爱永远不息。世界地球日的今天,祝愿雅安一切安好,黑暗终会过去!

    地动山摇,信心不可倒;天崩地裂,坚强不能缺;妻去子散,勇气要积攒;房倒屋塌,千万别惧怕。地震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希望永存心中。

    四川山水美如画,人民坚强如铁打;纵有地震震不垮,开山辟土建新家;万千灾民齐努力,誓把灾害最低化;新城崛起世人叹,川人生来不*凡!

    地震在外头,防震在心头。行动要迅速,口鼻湿布捂。墙角与桌底,藏身抗压力。地震不惊慌,适时呼救援。相信亲人在,意志救自身。

    山崩地裂四川雅安,苍翠失色碧波漩,亡灵割心留遗梦,生者吞泪悲无言!神州久精愚公志,巴蜀更多诸葛贤!万众一心抗天劫,重整山河绣家园!

    一级响应奔川地,雅安地震八方援。灾民清泪挥不去,将心比心心难安。但有温情送心意,一分微力尚可捐。爱心短信多传递,人人有爱处处暖。祝福雅安,祝福四川,祝福所有在地震中受灾的人。

    我们为你们祈福,因为我们爱你们;我们为你们祈福,因为我们心连心,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会永远支持你们,一场地震它不能打到我们坚强的意志,加油。

    地震可以震垮屋梁,但震不垮中国人的脊梁;地震可以震毁家园,但震不毁各族人民的支援;地震可以震断通信,但震不断全国人民的爱心!雅安加油!

    眼泪化成微笑,悲伤化为动力,美好的家园很快就会重现。给你一个拥抱,让我听到有力的心跳,给你一个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实现。同胞们,坚强起来,共度难关!

    沉痛哀悼,深切缅怀,薄酒一杯倾洒,逝者长辞安息;黑暗逝去,黎明来临,曙光照耀蜀都,雅安更加美好。祝福四川同胞,天天幸福安康。

    雅安,一座多雨的美丽城市。它是中国茶马古道的起点;它是茶文化“圣山”蒙顶的所在地;它是*现代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它是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全市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雅安,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坚强的城市。祈福雅安!

    千里之外,七级地震,你我都有,小小眩晕。短短分秒,深深体味,生命可贵,情谊最真。四川雅安的亲人朋友,您还好吗?珍惜友情、亲情、爱情,活在当下、祈福终生。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太脆弱了,在地震前面我们的生命太渺小了,然而在祖国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坚强不息,在灾难前面祖国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雅安的地震不可怕,因为还有我们在,因为还有部队在,还有数以万计的抢险人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雅安点燃生命的希望,祝福雅安吧。

    四川山水美如画,人民坚强如铁打;纵有地震震不垮,开山辟土建新家;万千灾民齐努力,誓把灾害最低化;新城崛起世人叹,川人生来不*凡!祝福语大全:

    非洲多苦难,战火未曾断;地震频繁发,台风与海啸;难忘五一二,哭声震感天;罕见大雪灾,诡异大干旱;又遭雅安震,牵动国人心;此生我心愿,灾难离人间!

    聚集每一个声音,哪怕它微小;传递每一份力量,哪怕它微弱;收集每一份祈福,无论你身在何方。转发短信,照亮爱心的红丝带,把爱心传递到四川雅安震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句子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语录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说说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名言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诗词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祝福

关于雅安市历史文化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扇子古代励志的古诗词 秋天古诗的题目 写战死疆场的古诗 诗中有枫桥的古诗 古诗蜂的繁体 带有春的题目古诗 不贪为宝的古诗 自由的无韵古诗 荷花水牛的古诗 写秋的古诗和意思 必背古诗词的好处 湖州相关的古诗 描写深秋晚上的古诗 表现不惧坚难送爱心的古诗词 形容夜晚寂寞的古诗 孝的古诗俗语 48个字的古诗不带标点 有关春风节气的古诗 古代刻苦求学的古诗 形容追求品质的古诗词 古诗阴雨的诗意 描写挽救民族危亡的古诗 抖音很火的古诗歌 刘心怡的古诗 宿建德州古诗的视频 形容有善心的古诗 最美乡村的古诗 贴赠刘景文的古诗 白居易写写的古诗文 关于对错的古诗词 子盼父归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