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观止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观止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观止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观止的诗句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文观止好句好段
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文观止好句好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夫谋必素见成事言而后履之。
2.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3.君王之于越也, 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4.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6.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3: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5: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村路菊花》作者:崔橹
6:茶盅饭碗人人恶,*前陪客个个嫌。
7: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9: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0: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13:池残寥落水,窗下悠扬日。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下有独立人,年来四十一。——《秋日》作者:白居易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5: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6: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17: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18:风抚弄着庄稼,时而把它吹弯,时而把它扬起,仿佛大地在进行有节奏的呼吸,那一档档成熟的小麦也都有了生命,风从那边来,传来麦穗与麦穗间的细语。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
20: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21: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22: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23: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24: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图》
27: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2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9: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3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31: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3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4: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35:*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
36: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3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38: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9:窗外冰花漫滴水,不知飘扬雪花谁。
40: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手上有一套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古文观止》,因为做中学生时参加一个作文大赛,拿到了县里一等奖,当时在我的那个籍籍无名的乡村高中引起了轰动,校长专门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给我颁了奖。奖品是一套《古文观止》和一本歇后语词典。
我是那时开始看《古文观止》的。这个上下册的版本有注,有译文,倒是适合我这样文言功底不好的中学生看的,但是头几篇就把我给吓退了,《郑伯克段于鄢》,古奥难读,里面郑伯和母亲的关系更是让我难以理解,尽管当时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蹇叔哭师》,同样是一篇佶屈聱牙的文章,我的热情大为消退,后来就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看,有些则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已有选文,那套书就被我当成工具书,用来查对资料。读大学的时候,对古诗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古文,《古文观止》算是缘分已尽。
后来读了《论语》,读《孔子世家》,知道《春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春秋三传”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这个暑期,中华书局给我邮来一本中学生版的《古文观止》,听说该书将配合高中语文新教材,作为浙江省选定的高二语文“整本书”进入课程,这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一次,从头到尾读完了每一篇,每个字。
我想从课程的角度说说我的感想。
《古文观止》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必须读点《论语》,或者,必须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入乎其内。否则,是很容易被选文“劝退”的。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观止”文,其实是塾师“自编”教材,应对科举之用,故几乎所有选文,“君臣礼义”四字即可道尽。
“君臣”,是说无论这里的选文是来自《左传》,还是收尾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无不关乎“君臣大义”,无不关于“治国理政”,这里有圣主贤君,逆子贰臣,暴君佞臣,忠勇之士,有策士谋臣,良相名将,亦有声色名利之徒,贪*邪之人,既有文韬武备,又有家风土俗,都收在一条主线——即儒家主流价值体系上。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没有选庄子的雄文,没有李贽、黄宗羲的离经叛道,这是科举考试所囿,也可能是两个“主编”的价值立场所限。因此,“古文观止”毋宁理解为弘扬儒家之道的古文的汇编。当然,用求全责备的方式来推究,自然会觉得自命为“观止”的文集,何以挂一漏万,大有遗珠之憾。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后学陆续接受,并成为影响极大的几本选本之一。(另有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和余诚的《古文释义》等,此不赘述。)它向我们展示了儒家思想是如何从《左传》开始就深深渗透其中,两千年来如何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这里也不能一一道来。
总之,如果师生对孔子、对《论语》非常隔膜,是读不好《古文观止》的。教师也有必要告知学生,在“观止”之外,有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有其他“观止”文章。
二是看主流。选文凡222篇,但编选时有主次。呼应了中国古文(散文)的几个重要高峰。其一是先秦散文,而百家争鸣之格局被压缩成“一家独秀”,《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为“春秋三传”,又以《左传》为著。兼有《国语》《礼记》,皆为承载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这些文本里,可以窥见周末礼崩乐坏,权术势渐甚嚣尘上的大时代。而周礼仍是周社会被用来装点门面或者杠杆天下的价值体系,诸侯王、臣下、策士在言谈谋划之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守着这种过时的价值体系,有时还能够一言以退兵。
秦汉时期是历史散文的成熟期,因此编选了《战国策》和《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文章,理所当然。从《战国策》开始,古文辞开始变得简易,阅读速度加快,因为多为叙事文本,故生动活泼,阅读感受甚佳。有意思的是,编选者还是刻意选择了带有史论文字的段落,可以窥见其“正蒙养裨后学”的意图,教授学子以历史观、史论的写作技巧,是其基本目的。随后六朝文字一带而过,其实,这与六朝时黄老之学流行或有关系,儒学成为正统之学,乃是汉唐时期。
《古文观止》主要的篇幅给了“唐宋八大家”,一个不落。值得注意的是,选文鲜少文学色彩浓郁的文字,而更多偏向政论、史论,或者带有强烈的议论色彩的文字。这仍然跟选本的定位有关。尤其是一些“翻案文章”,几乎就是示范思维方法和文章章法之用。
随后是明文,明朝是小品文的鼎盛时期,但是选文仍然注重家国大事,仕宦沉浮,看完选文,的确会产生“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之慨。虽说文选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本,但也有部分文字游离于儒家思想体系之外,甚至有令人错愕之感,例如杨恽之《报孙会宗书》,其蔑视“人伦”“皇权”乃至引来杀身之祸,也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审视了家国君臣关系。
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李陵《答苏武书》均涉“苟生”问题,是正统以死尽忠或以死避罪的反面。王禹偁之《黄冈竹楼记》有被贬之激愤与不*,不让柳宗元、苏轼。在中国2000年历史上,“贬官”文化被如实“记录”到了选本中,然而这些激愤不*,仍然被收束于儒家思想系统之中。《黄冈竹楼记》中并没有放浪形骸,而“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内里投射出儒学高士之旷世情怀。“一册以观止,千秋老臣心”,或可“戏言”文本总体定位。
三是文字难易问题。因为是中学生版,故不少句子几乎是全译,只要有心对照注释,文本并不难懂。先秦文甚为古奥,涉大量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周礼”的内容,许多字已经消失,这一部分,建议要放慢脚步,或者占到到整个阅读时程的一半左右,不建议倒回来读。这里用得上温儒敏先生的“连滚带爬地读”的观点,不能因为繁难而舍弃或者贪快。读文字只是非常基础的一面,读“文化”才是要害。我们可以发现,后续的文章本事几乎来自先秦,东周列国的故事一无了了,则后面的文章有时读之味同嚼蜡。文化的源头,也是经典命题的源头,历史常常是这些经典命题的延长线。
其次,学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比如,远远超过学生们想象的“通假字”,可谓比比皆是,可以对训诂学中“音训法”稍加点拨,如“伯”通“霸”,在十数篇文中出现过;又如“将”字表选择问,翻译为“还是”,也是非常常见的古文句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特别是倒装句、对句、排比句的规则,发现汉字排列的规律,能够大大增进文言语感和词义理解。但要避免教师介入大规模整理,将阅读变成繁琐不堪的知识记忆,而应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梳理语言现象。中国经典古文富于音韵之美,打开引导学生读出声音,揣摩声腔音节的奇妙之处。
四是专题化探究。《古文观止》读之必有疑,有些是触及历史文化背景,有些则是千古以来的难题。至少这些专题是值得探讨的:1.君与臣:何谓君,君主有没有约束?何谓臣?君主犯错了,臣子何为?2.名和实:在政治上,名比实重要,还是实比名重要?3.义与利:儒家思想是如何抉择的?4.法与情:宽政为何是必要的和需要追求的目标?5.穷与达:宦海沉浮、迁谪调任中士人的自处逻辑。5.忠与奸:如何辨别忠奸?6.内与外:外在的功名财富与内在的精神品格之关系。7.情与景:士大夫的心灵与眼中的风景。零碎地品读固然有价值,但不如带着更为上位的概念来思考中国古文中的士大夫情怀。《古文观止》里有不少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富有哲理,很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抓取典型的故事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向前述一些重要母题靠拢,是真正读懂“观止”的必由之路。专题化探究当然不是做成纯粹学术文章,而是在“疑”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所推测,有所辩驳,有所推演,有所扩展,有所归类,有所概括。学生乐于探究是前提,讨论,落笔成文则是最好的方法。
五是辨别文体,按照一定的体式来阅读,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功能”。因为一定程度上有辅助科举的功能,选文照顾到了各种文体,如不少“干谒”文,很有可能是一种文风、笔法的示范,其余的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或可明确文本的背景和目的,从接受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幽微、言外之意。导读文字有不少揭示了文本的这种幽微之处,可以借助它来进行深入领会。但不要将文体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来掌握,而是要结合具体作家的特点来展开,例如,韩愈好写“交际文”,常写序文、祭文、墓志铭,都是目的性很明确的文字;柳宗元好寄寓,喜欢象征、隐喻的手法;“三苏”均好发宏论,多“翻案”文章。这些特点,老师只须稍加点拨即可,重点还是学生自悟。
六是积累。《古文观止》中有大量影响中华文化的经典故事、经典名句,许多成语、熟语来自这些经典篇什,需要有所沉淀,有所积累。动笔摘录,有所记诵,甚至有所应用,是读好《古文观止》的好办法。许多经典名句仍然不失历史价值,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所发挥。这个工作也不宜由老师代为完成,阅读的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内在成长更为重要。
七是效果评估。作为整本书阅读,又是选文阅读,注定了其考察评估不能以知识测试为主,我个人倒是非常主张用简单的方式来评估效果,那就是让学生翻译文本,而不要分解为各种知识模块。翻译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水*的最好方法。建议考查评估时提供全文,而只须翻译文中部分文字即可,量可以稍大一点。然后问一两个问题,问题是探究性的,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也可以更为创新,就是让学生梳理文字现象,将梳理的规律描述出来,如把判断文本中某个字的词义的方法写出来。文言文有大量的方法来确定词义,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这样能大大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八是配置好时间。《古文观止》的整书阅读可以依照前述的几个重点区块,每个区块选择一些经典文章进行精读,然后以“一拖多”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约定好阅读周期,然后组织讨论。课内用五六节课精读几篇文章,大部分时间要下放到课外去读。然后与学生约定好交流的时间、交流主题、交流方式。要指望学生以古代读经的方式读《古文观止》是不可能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悟,通过阅读这个过程增进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悟性,即可。不能设立一个过于细致的、条条框框的目标,而是要还原阅读的本来面貌:我们常常在一部分文章里受到触动,在一两句话里得到启发,在阅读时,我们还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声腔韵味气势,*得一种阅读“范式”,感受到某种价值观的冲击,从而有所改变。
*作者倪江,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曾荣获浙江省“春蚕奖”,多次参加全国赛课并获一、二等奖。注重经典阅读,其执笔的省级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经典阅读课程体系构建”成果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全国一等奖。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生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攻元年》【题解】《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又因为它是解释和阐发《春秋》一书的,所以也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细密而翔实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以鲁国国君的在位纪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这两个半世纪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述了发生在春秋初期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它通过描述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其母姜氏的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的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矛盾冲突和斗争。
【一段】初,郑武公①娶于申②,曰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行。
【注释】①初:当初,起先。这是许多古代典籍追述往事时的*惯用语。郑武公:姓姬,名掘突,郑国的第二代国君,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44年在位。其先君为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郑武公继位后攻灭虢和东虢,建立郑国,建都在新郑(今属河南),曾是春秋初期的强国。下文的庄公是他的嫡长子。②申:国名,姜姓,今属河南南阳市。③武姜:郑武公夫人,“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的姓。④庄公: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共(ɡōnɡ)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古人常按伯、仲、叔、季排行,故称叔段;后因出逃共国,故又称共叔段。共,其地在今河南辉县市。⑤寤(wù)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即逆产。寤,通“牾”。⑥恶(wù):讨厌,厌恶。⑦亟(qì):屡次。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逆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并因此讨厌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始终)没这样做。
【二段】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注释】⑧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xínɡ)阳市东北。⑨岩邑:形势险要的城邑。岩,繁体字原作“崴”,险要、高峻的意思。邑,古代人群聚居的地方,有大有小。虢(ɡuó)叔:虢国的国君。虢分东、西、北三国,均为姬姓国。其中西虢在周*王东迁雒邑后,也徙都上阳(在今河南陕县东南),又称南虢。这里指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其故地见诸⑧。死焉:死在那里。焉,在这里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并兼有表示陈述或判断语气的作用。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大(tài)叔:即太叔,对共叔段的敬称。大,通“太”。
【译文】等到庄公即位,姜氏请求把制邑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邑是形势险要的地方,(当年)虢叔就死在那里。要其他城邑,我唯命是从。”(姜氏)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了姜氏这一请求,)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三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祭(zhài)仲:即祭祖,郑国大夫。都城:都邑的城墙。雉(zhì):量度单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制:制度,规定。大都(dū):大的都邑。下文“中”、“小”分别指中等都邑和小的都邑。三国之一: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下文“五之一”和“九之一”,则分别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按“先王之制”,伯爵诸侯的国都,城墙为三百雉,过则逾制。国,国都。(注意此“国”字和上文“国之害也”句中的“国”字在词义上的区别。)不度:不合法度。不堪:忍受不了。这里有不好控制的意思。焉辟害:怎么躲避祸害呢?焉,用在句首的疑问代词,怎么。辟,通“避”。(注意此句中的“焉”字与上文“虢叔死焉”句的“焉”字及下文“君何患焉”句的“焉”字,在词性、词义和用法上的不同。何厌之有:“有何厌”的倒装句,即有什么满足呢?厌,通“餍”,饱足,满足。(注意:“何+动词+之有”,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固定格式。)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注意: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动词带双宾语结构。)滋蔓:滋长,蔓延。这里指欲望或势力不断扩张和发展的意思。图:图谋,谋划。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况:何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不义:指不义的事。自毙:自己栽跟头。毙,仆倒,倒下去。姑:姑且,暂且。
【译文】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了。先王规定的制度是,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不合规定,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国君您是难以控制的。”庄公说:“是姜氏请求要京邑,又怎么能避免祸害(发生)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呢!不如及早给太叔另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欲望和势力不断扩张;如果再扩张下去,那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好除掉,何况国君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己栽跟头。您就等着瞧吧。”
【四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注释】既而:不久。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一件事过去不久,紧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鄙:边邑,边地。贰于己:意谓使原来庄公直接管辖的地方同时也属自己管辖。贰,两属,臣属于二主。公子吕:字子封,郑国大夫。若之何:对它怎么办。之,指共叔段所造成的西部和北部边邑两属的局面。(“若+之或其他介词宾语+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固定格式。)生民心:使人民产生别的想法。生,这里是“使产生”的使动用法。无庸:不用。指暂时不必除掉共叔段。庸,用。自及:自己赶上(将要发生的灾祸),即自取灭亡的意思。及,赶上。
【译文】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境城邑和北部边境城邑同时接受自己的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位君主,国君您准备怎样对待这一局面呢?国君要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臣下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给他,那就请把他除掉,不要让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不必,他会自取灭亡的。”
【五段】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后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注释】收贰以为己邑:指共叔段把既属庄公管辖又属自己管辖的西部和北部边邑,干脆收为自己单独管辖的城邑。至于序延:指共叔段的领地和势力范围扩展到序延。蒙延,郑国城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厚:本义是指山陵大,这里指领地扩大,实力雄厚。众:更多的人,指人民、百姓。暱(nì):同“昵”,亲*。这里有“拥护”、“拥戴”的意思。崩:本指山陵崩塌,这里指*。
【译文】太叔又(进而)把两属的西部和北部边邑收为自己(直接管辖)的城邑,(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收拾他)了!(不然,他的)实力一大将会得到更多的人(拥戴)。”庄公说:“没有正义,人民就不会拥戴他。(他实力再)雄厚,也只能落个*(的下场)。”
【六段】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攻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注释】完:修葺(qì),指修治城墙。聚:聚集,指积聚粮食。缮:修缮,修理整治。甲兵:泛指武器装备。甲,铠甲。兵,兵器。具:准备。卒:指步兵。乘(shènɡ):指战车。春秋时代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袭:突袭,偷袭。夫人:指武姜。启之: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启,开。帅:率领。车二百乘(shènɡ):战车二百辆。乘,在这里用作量词,古代军队组织单位。按春秋时代的编制,二百乘共有甲士六百人、步兵一万四千八百人。(注意这一句的“乘”字和上文“具卒乘”句中“乘”字在词义上的区别。)鄢(yān):郑国邑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伐:攻打,攻讨。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字指代共叔段。五月辛丑:古代以干支记日,此处“辛丑”指周历五月的二十三日。出奔:逃亡国外。出,离开本国国境。奔,逃跑。
【译文】太叔修治城郭,积聚粮食,整治装备武器,充实步兵和兵车,准备偷袭郑国国都,姜氏准备(作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得悉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邑。京邑(的人)背叛了太叔,太叔逃到鄢邑,庄公到鄢邑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
【七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注释】书:指相传为孔子所阐述的《春秋》一书。下旬“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的原经文。难之:与之为难。“之”指“共叔段出奔”这件事。或谓“难”(nán),是责备、责难的意思,即责备郑伯故意促成其弟的不臣不弟行为。
【译文】《春秋》(记载此事时)说:“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像做兄弟的,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攻)如同两个国君(互相攻打),所以称“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于教诲;说整个事件出于郑庄公的本来用心,而不说(共叔段)“出奔”,是由于(史官记述时)不便直说其事。
【八段】遂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注释】真(zhēn):放置,安置。城颍:郑国城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黄泉:地下的泉水(多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全句意思是说,不死不相见。
【译文】(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就(再也)不要相见了!”过后,(庄公)对他说的话又感到后悔。
【九段】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员。封,疆界,边界。有献于公:指进献东西给献公。献,恭敬地送给。这里用作名词,指进献的东西。赐之食:赏给他食物。食,在这里用作名词,指吃的。(注意:此短语和下文的“语之故”、“告之悔”以及上文的“为之所”,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动词双宾语结构。尝:品尝,辨别滋味。这里是吃的意思。羹:这里特指带汁的肉食。遗(wèi):赠与,赠给。这里是带给的意思。繄(yí):惟。敢:用在句首表示谦恭的副词,有大胆、冒昧的意思,除了常和“问”连用,还常和“请”字连用。何谓:“谓何”的倒装格式。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用这种宾语提前格式,下文的“何患”,结构同此。语(yù):告诉。故:缘故。阙(jué):通“掘”,挖。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下文的“大隧”之“隧”是名词。其谁曰不然:谁说不是这样呢?“其”在这里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加强反问力度。然,只是代词,这样。这里指黄泉相见。其乐也:那种快乐啊。其,指示代词,那。融融:形容快乐、和睦的样子。泄泄(xiè xiè):快乐自得的样子。
【译文】颍考叔是(在)颍谷(做管理边界事物的)官员,他听到这件事,就去进献东西给庄公。庄公赏赐他酒食,(吃饭的时候)他把肉放到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有母亲,小人的食物(母亲)都已吃过了,但没有品尝过国君的肉食,小人冒昧地请求,让我(把它)带回去给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孝敬,唯独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恕小人大胆地问一句,这是什么缘故呢?”庄公就把其中原委告诉给颍考叔,并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国君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掘地见到泉水,挖一条隧道,在隧道中相见,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庄公采纳了颍考叔的建议。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宽阔的隧道里,那种快乐啊,真是暖融融!”姜氏从隧道出来,也赋诗说:“宽阔的隧道外,那种快乐啊,真是好舒畅!”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十段】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左传》对所记述的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论,常常采用“君子曰”的形式,开后世史书评论赞美文字的先河。施(yì):延伸。这里有影响的意思。《诗》:《诗经》。下面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kuì):空乏,穷尽。锡:通“赐”。
【译文】君子说:“颍考叔,是真正的孝子啊!爱他的母亲,影响到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孝行)没有止境,永远惠及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评析】此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此文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左传》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不也是这样显现出来的吗?当然本文还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等特点,这属于具体的表达技巧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卷一 周文 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题解】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70年,周*王由原都城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及沣水*),史称东周。由于周*王是借助郑国的力量东迁洛邑的,所以郑武公、郑庄公父子能够以诸侯的身份掌握东周朝廷的实权。在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郑国日渐强大的情况下,鲁隐公三年(前720年),周、郑之间终于发生了交换质子的事件。但交换质子并没有维持住周、郑之间的*衡,郑国借周*王去世的机会,连续两次向周王室*,侵扰由周王室直接管辖的温地和成周,以致“周郑交恶(响)”。
【一段】郑武公、庄公为*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③。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④:王子狐为质子于郑⑤,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⑥。
【注释】①郑武公、庄公:见《郑伯克段于鄢》注。卿士:周王朝执掌国政的大臣。②贰:二心。这里指周*王打算分一部分权力给虢公,不再专任郑伯,借以保持周王室的*衡。(注意此“贰”字与《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句的“贰”字在词义解释上的细微区别。)虢:这里指西虢公。参见《郑伯克段于鄢》注。③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④质:人质,用作抵押的人。⑤王子狐:周*王的儿子。⑥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
【译文】郑武公、郑庄公(先后)做周*王的卿士。周*王同时又信任虢公,(打算分一部分权力给他。)郑庄公(因此)怨恨周*王。*王说:“没有这回事。”(为了表示互相信任)所以周、郑交换人质:*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二段】王崩⑦,周人将畀虢公政⑧。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⑨;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注释】⑦王崩:指周*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君主之死为崩。⑧畀(bì):给以,授予。⑨祭(zhài)足:郑国大夫,即《郑伯克段于鄢》篇中的祭仲。帅师:率领军队。温:东周王室属地: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成周:东周王室属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郊。交恶(wù):互相怨恨,关系恶(è)化。【译文】周*王去世,周王室准备把*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谷子。(为此)周王室和郑国结下仇怨。
【三段】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释】信:信任,信用。中:同“衷”,内心。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交换人质。明令而行:指行事要设身处地,互相体谅。恕,宽恕,体谅。要(yāo)之以礼:用礼义约束。要,约束。礼,特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注意:这种“动词+之义+宾语”的句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固定句式。下文有“行之以礼”句。)间(jiàn):离间,挑拨使人不和。苟(ɡǒu):如果,假使。沚(zhì):小洲,即水中的小块陆地。毛:“不毛之地”的“毛”,本指草,泛指植物。蘋(pín):四叶菜,也叫田字草。蘩(fán):即白蒿。蕴藻(yùn zǎo):水草。筐筥(jǔ):都是盛物的竹器,方者为筐,圆者为筥。锜(qí):古代有三个腿儿的锅。釜(fǔ):即成语“破釜沉舟”的“釜”,古代用的锅。潢污(huánɡ wū):低洼积水的地方。行潦(hánɡ liǎo):路上的积水。荐:进献。这里特指向鬼神进献供品。羞:此为进献义。焉用质:哪里用得着(交换)人质。焉,用在句首的疑问代词,哪里。(注意,此字与《郑伯克段于鄢》“焉辟害”之“焉”在词义上的细微区别,以及与该篇“虢叔死焉”之“焉”在词性、词义和用法上的不同。)《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风,是《诗经》中的三种体裁之一。《采蘩》《采蘋》:均为《国风召(shào)南》中的诗篇,都是写女子采野菜以供祭祀用的。《雅》:《诗经》中的又一种体裁,分《大雅》和《小雅》,这里指《大雅》。《行苇》《泂酌》:均为《大雅·生民之什》中的诗篇。前者是宴会上的祝酒诗,颂扬敬老尊贤、和睦相亲;后者写要真诚地对待民众。昭:表明。
【译文】君子说:“信任(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话,(即使互相)交换了人质也没有(实际)益处。(彼此)设身处地,互谅互让,(都)用礼来约束自己,即使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讲诚信,即使是山涧池沼里的野草,蘋、蘩、蕴、藻之类的野菜,(日常用的)筐、筥、锜、釜之类的(普通)器具,(甚至)洼地和路上的积水,都可以(作为祭品祭器)献给鬼神,献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间的信任,都按礼来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有《采蘩》诗、《采蘋》诗,《大雅》有《行苇》诗、《泂酌》诗,都是昭明忠信的诗篇啊!”
【评析】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的*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王的账,对周*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在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卷一 周文 石浪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题解】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三年》。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qu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第三年(前719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用计,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本文记述的是隐公三年(前720年)石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一段】卫庄公娶于齐dōng宫(版 权所 有 ew e ny an.c om 译文 言 网)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为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曰厉妫④,生孝伯,蚤死⑤;其娣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靡人之子也⑦,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注释】①卫庄公:卫国国君,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35年在位。卫亦为姬姓国,其始祖为周武王的弟弟康叔。dōng宫(版 权所 有 ew e ny an.c om 译文 言 网):本指太子住的地方,这里代指太子。②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③《硕人》:《诗经·卫风》中的诗篇,写庄姜不*凡的出身、美丽的姿容和出嫁时的盛况。④厉妫(ɡuī):“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⑤蚤:同“早”。⑥娣:古代姐姐称妹妹为“娣”。⑦嬖(bì)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庄姜美丽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为她创作了《硕人》(这首诗)。卫庄公又在陈国娶了(两个)妻子,(一个)名叫厉妫,生了孝伯,(孝伯)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另一个是)厉妫的妹妹,名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予以收养)。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生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他)喜欢军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
【二段】石肆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⑧。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之者⑨,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注释】⑧阶之为祸:指一步步把州吁引向为非作歹的道路,逐渐酿成祸乱。阶,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⑨眕(zhěn):稳重,克制。鲜(xiǎn):少。陵:欺凌,欺负,侵犯。君人者:统治人的人,即做国君的人。无乃:副词,恐怕,莫非,岂不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与“岂不是”比较,语气更委婉缓和。
【译文】石碏劝谏庄公说:“我听说喜爱儿子,应当用道义教育引导他,不让他走上邪路。骄横、无礼、违规、放纵,这是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之所以养成,正是由于过分受到宠爱。如果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赶快)定下来;如果还定不下来,就会逐渐酿成祸乱。受宠却不骄横,骄横却能甘心地位下降,地位下降却不怨恨,怨恨却能克制的人,那是非常少有的。而且,低贱压制尊贵,年少欺侮年长,疏远离间亲*,新人离间旧人,小的凌驾大的,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破坏道义,这就是所说的‘六逆’。而国君讲道义,臣下讲服从,父亲讲慈爱,儿子讲孝顺,兄长讲友爱,弟弟讲恭敬,这就是所说的‘六顺’。去顺从逆,这就是很快招致祸害的做法。作为人群,应该尽力清除祸害,现在却要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不行吧?”(庄公)不听。
【三段】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注释】游:交游,交往。老:告老辞职。
《古文观止》阅读答案与翻译
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止》阅读答案与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取一钱? 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 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 厉:磨砺
5.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参考答案:
4.答案 A(解析 苟:苟且,随便。)
5.答案 D(解析 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
6.答案 B(解析 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7.答案 (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始以徇各1分,大意2分)
(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宣力洁身寡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乐毅:战国时燕将。②骑劫:燕国将领。③田单:战国时齐人。④蔽:疲困。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且谢之曰 谢:道歉
B.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委:委屈
C.会先王弃群臣 会:正赶上
D.遂捐燕而归赵 捐:抛弃
1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A.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B.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C.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叹为观止的意思
成语是*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的形式以四字居多。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叹为观止的意思,感谢阅读。
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因以“叹为观止”。
基本信息
【词目】:叹为观止
【词语含义】:叹:赞叹;止:停止;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现多赞叹所见事物已好到极点。也说“叹观止矣”,“叹而观止”。含褒义。
【词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语句解释】:功德到达顶点了,伟大啊!像上天的没有不覆盖,像大地的没有不承载。盛德到达顶点,就不能再比这更有所增加了,如果还有其他的乐曲,我想我也不必再听了。
词语用法
【连动式】:本身是一动宾式短语,可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
【注意点】:如果句子主语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叹为观止”前加“令(观看的)人”,如果主语直接是观看者,就不需要加。
【*义词】拍案叫绝、击节叹赏
【反义词】*淡无奇
【错例】最*国家公布的日本侵华罪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错误:本成语的意思是赞美好的事物,不能误用)
词语示例
1、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更佐以乐音灯影,光怪陆离,不可逼视。生抚掌称奇。”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3、每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出自《安塞腰鼓》)
4、黄山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5、金字塔的壮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6、泰山之巅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7、那精彩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8、秦牧《说狼》:“那种酷肖的程度着实使人叹为观止。”
开头相同
叹嗟 叹咏 叹喟 叹想 叹怪 叹赏 叹佩 叹爱 叹哭 叹呜 叹邑 叹佛 叹慨 叹思 叹服 叹咤 叹伏 叹为观止
结尾相同
赏叹 惋叹 笑叹 诞叹 唱叹 咨叹 浩叹 赞叹 三叹 愁叹 夸叹 绵叹 嗟叹 痛叹 向若而叹 亡羊之叹 望洋而叹
相关典故
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表示愿与鲁国结盟世代友好下去,鲁国用舞乐招待他。季札精通舞乐,一边观赏,一边品评,当演出《韶箭》舞时,季札便断定是最后一个节目,说就看到这里吧。鲁国人非常吃惊他能预知最后的节目。
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感叹说看到这里够了(“观止矣”),其它的就不必再看了。成语“叹观止矣”就出于此,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一般都说成“叹为观止”。(叹:感叹;为:是;观:观看;止:停止,感叹说是可以停止观看了。)
心如止水的古诗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下面是关于心如止水的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瑶瑟怨》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日射》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
[唐] 白居易
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
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公事与日长,宦情随岁阑。
惆怅青袍袖,芸香无半残。
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
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
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
白马晓踏雪,渌觞春暖寒。
恋月夜同宿,爱山晴共看。
野性自相*,不是为同官。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唐] 刘禹锡
两度竿头立定夸,回眸举袖拂青霞。
尽抛今日贵人样,复振前朝名相家。
御史定来休直宿,尚书依旧趁参衙。
具瞻尊重诚无敌,犹忆洛阳千树花。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雕鹗腾空犹逞俊,骅骝啮足自无惊。
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秦观 鹊桥仙》,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秦观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思想亦明晰透辟、高屋建瓴。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语少情多,今昔交织,韵味无穷。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这两句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这首词的意义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小编推荐
《鹊桥仙七夕》
作者:苏轼
原文: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
注释:
1、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四十里,《列仙传》王子晋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而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鹊桥仙华灯纵博》
作者:陆游
原文: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翻译: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棋戏,
八尺轻舟,三扇的乌篷船,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作者: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赏析:
与上首《西江月》一样,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时在带湖附*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我们知道,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鹊桥仙七夕》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
注释:
1、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今以七夕良会,故工作都懒了。卢仝《月蚀》:痴牛与騃女,不肯勤农桑,徒劳含淫思,旦夕遥相望。
赏析: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
《观游鱼》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观游鱼》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作品注释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闲步:散步。施食,喂食丢食。
作品赏析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观沧海古诗的意思
导语: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古诗的意思,欢迎借鉴!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鉴赏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结束语: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古诗的意思,感谢大家对本文的阅读!
形容观止的诗句古诗 观止的智慧古诗 古文观止名句 古文观止摘抄 古文观止的古诗文网 古文观止700字的古诗词 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古诗 古文观止摘抄和赏析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 欲言又止的古诗句 带止的古诗句子 预言却止的古诗句 适可而止的诗句 心如止水的古诗句 咳不止的诗句 欲言又止的诗句 观雨的古诗句 形容点道为止的古诗句 三观的古诗句 止于至善的古诗句 无止境的古诗句子 描写适可而止的古诗句 乐观的古诗句 关于仪态举止的古诗句 心如止水诗句 客观的诗句古诗 及时止损知错就改的古诗句 心如止水的诗句 带观字的诗句古诗 无止境的诗句古诗词
秦观 鹊桥仙_七夕古诗秦观 感情适可而止的古诗 形容乐观的古诗 《古文观止》阅读答案与翻译 观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叹为观止的意思 观田家古诗赏析 古文观止好句好段 关于乐观自强的古诗句 诗名含有止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止字的诗词 超级有才的表白情话,浪漫个性,让人叹为观止! 含有止字的古诗词 带止字的诗词名句 观祈雨古诗的翻译(观祈雨李约古诗赏析)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名句及翻译) 钱塘观潮古诗赏析(钱塘江的著名诗句分享) 秦观的诗有哪些(关于秦观的古诗大全) 古文观止翻译及原文(古文观止章节摘抄及解释) 叹为观止一句话 观游鱼古诗的意思50句 月下观花古诗词149句 秦观古诗鹊桥仙 心如止水的古诗 观于父爱母爱的古诗 观沧海古诗的意思 悲观爱情古诗 浅酌的诗句-形容浅尝辄止的古诗句
国关于国庆的诗歌和古诗 鹊桥仙的古诗词 搜索关于蝴蝶的古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古诗 入字结尾的古诗词 风雅生活的古诗 秋思结尾的古诗词 秋天黄叶的古诗词 青草和王孙的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送给长辈 描写田园夏天的古诗20首 写竹的古诗三首及品质 古诗蝉的词意 描写绿叶变黄的古诗 西安的古诗风景 以地结尾的古诗 雪梅古诗的诗情 乞巧古诗写到的民俗活动是 示儿的古诗意思简便 高一的语文古诗 采摘乐趣的古诗 写夏夜风的古诗 咏芒果花的古诗词 形容恶人臭味相投的古诗词 古代形容下雨天的古诗 收集抄写关于梅花的古诗 洞望庭的古诗意 描写节日的古诗有哪 画的古诗里景物 幼儿园山的古诗 比喻特别傻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