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有汉字特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有汉字特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有汉字特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有汉字特征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汉朝文化的主要特征
导语:汉朝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出现断层后的再次兴起。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汉朝文学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汉朝文化的影响
历史影响
由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朝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汉朝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汉朝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汉朝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的汉朝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仍将会对*、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对外影响
汉朝*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注重渊源于古代华夏的先世血缘传承,积极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交融。汉朝*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上的*团结统一,而且也对周边民族起着有力的吸引和聚合作用。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理,汉朝形成和出现的*不同地域风俗文化,“随君上之情欲”而对周边民族进行着“移风易俗”的教化,成为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及江南和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学*、接受*汉文化,逐步融合于*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汉朝的幅员空前辽阔、制度完备,主体民族*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汉朝周边各民族纷纷学*和接受汉文化,源源不断地融入于*汉文化之中,使汉朝*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
在中央王朝的疆域内,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汉文化,一方面有力地吸引和影响着周边民族和周边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吸纳和融合了周边民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了*汉文化。汉武帝时,累世生活在北方和西部的匈奴、氐、羌等游牧民族,长期在东南沿海“饭稻羹鱼”的百越支系吴越、东瓯、闽越和南越等稻作民族,不都是经由学*和接受*汉文化,逐步融合于*之中。
论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
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和意合特征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毕业论文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欢迎阅读与参考!
摘要:本文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和意合特征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汉语诗性;汉语意合性
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文学语言更是如此。语言的诗性指“具有暗指来说出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点和功能”。语言也都具有一定的意合特征,语言的意合特征指“用最经济的词语、最凝练的格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深层语义”。对汉语诗性的讨论,在今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以往学者对汉语的诗性特征的讨论大都就集中在文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而对意合性的研究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本文则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的诗性和意合性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理解了这种天然的契合关系,我们就能明白有关汉语诗性和意合性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其它语言也当然有其诗性,但为什么汉语的诗性特征格外突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为什么汉语比起其它诸多语言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特征?这是与汉语的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其语法的意合特点分不开的。同样,其它语言当然也有一定的意合特征,但为什么独有汉语的意合特征是如此的显明突出被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与汉语对诗性能够得到自然方便的表达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说汉语的诗性,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欠缺卖征和虚无缥缈的感觉;同样,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明汉语的意舍特点,也同样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美中不足。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将会看到,它们简直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依为命的共生共荣体。
汉语的诗性特征,虽然在个别细节上不同的人会有些分歧,但大体上有了比较公认的结论,张世英用诗的语言特征来说明汉语的诗性特征,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他把汉语的诗性特征概括为四个特点:言约旨远;象征性和暗喻性;画意性;音乐性。我们将其进一步整理成:简约性;象征性;画意性;音乐性。“言约旨远”,其实主要指“言约”,也即简约性,因为“旨远”可用象征性概括。又因为暗喻性本质上也是象征性,所以我们把第二个特点“象征性和暗喻性”都通称为象征性。同样,汉语的意合特征到今天虽然也有不少分歧意见,但大体上来说,其主要方面还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我们姑且把汉语的意合性概括为三个特点:形象性:简易性:顺序性;音乐性。成中英深刻地论述了汉语是一种形象语言。郭绍虞则对汉语的简易性、顺序性和音乐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我们认为这四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说明了汉语的意合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汉语诗性的其中三个特点与汉语意合的其中三个特点的一致性:简约性对应于简易性;象征性对应于形象性;两个音乐性自然是对应的。只有诗性的画意性和意合的顺序性好像看不出直接的对应关系。其实它们也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
诗性的言约旨远是指,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文学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主张的。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语少而意广”、“*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王充《论衡》)、“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责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刘大櫆《论文偶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古人对言简旨远可谓推崇到了极点。鲁迅说:“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有人说:“我喜欢简单的诗,因为我们的生活太丰富了,也太复杂了,我们为什么要把诗歌也弄得如此复杂呢?诗歌并不需要繁复的意象,所以我赞成诗歌‘越简单越好’的创作观点,越简单越能写出好诗。”他们都主张写诗作文要追求言约旨远、言简意丰,这其实也是对汉语诗性语言的追求。
诗性的言约旨远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形式载体——语言文字上,那么,*文学的形式载体又是怎样的呢?申小龙指出:“由于尚简,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有常有变,可常可变,随上下文的声气、逻辑环境而加以自由运用。”就是说,汉语语词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等等的形式限制,在句子的构成时,没有主谓一致的形式框架的形式束缚,为汉语的尚简提供了天然的保证和条件。相反,西方形态语言有一套繁琐的形式,即使尚简也不能彻底,正像潘文国所说:“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无论中外,诗人写作时无不惜墨如金。*诗人可以把虚词芟除得一个不剩,而英语诗人只能徒呼奈何。写诗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汉语诗性中的象征性指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李克尔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口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象征乃是语言的诗性本质。综观中外文学史,可能没有哪一个民族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有如此复杂系统的象征体系:松柏象征坚贞,梅花象征坚韧,竹象征气节,菊花象征孤标亮节、高雅傲霜。兰花象征高洁、典雅、坚贞不屈,等等。*诗歌几乎每一首都浸润着象征意蕴。那么如此众多复杂的象征意蕴的表达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文字的形式载体来实现的呢?我们认为,汉语诗性的象征性与汉语意合特征中的形象性是密不可分的。范军指出:“象征性思维有利于促进*人体验、意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信号化推理因素。*传统的象征性思维,迥异于西方古代的逻辑思维,其实质是一种形象思维。”他进一步指出:“过去,人们往往将比喻和象征看作文学表现的手法,而忽视了它所代表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蕴。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比喻和象征就不仅是文人学士自觉遵循、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而且是思想家们借以完美表达思维、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汉语诗性的象征性和哲学中的'形象思维具有同构性,那么这种同构性是否可以延伸到作为它们形式载体的语言文字呢?事实的确如此,汉语的形象性早已成为不刊之论。成中英指出:“*语言以形象为主导,*文字是象形文字,‘六书’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当然也有象声,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号显示自然关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文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语言文字的形象性和汉语诗性的象征性的密切关系是无可怀疑的。
汉语诗性中的音乐性指汉语在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尽量丰富深刻的象征性意蕴时所表现出的音乐特征。“诗的语言的画意性在于提供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外在形象,使语言所未说出而又暗指的精神境界更具鲜明性,但仅仅画意性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间上先后之承续,不足以暗指精神境界的节奏性,这就需要语言的音乐性。”所以真正的诗性语言必然具有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性,单就*古诗词而言,可以说,世界上很少有其它语言的诗歌的音乐性能与其媲美的,它们具有最多的音乐性成分:音节整齐、押韵、*仄、双声词、叠韵词等等。实际上不但汉语的诗歌等韵文体是如此,其散文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就是说,只要是通顺的汉语,即使语言使用者不去有意地去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汉语也必然含有较强的音乐性。这正是因为汉语本身的结构组织就利用了节奏性等音乐成分,这也就是汉语意合特征中的音乐性。正像郭绍虞所指出的:“化长句为短句,有时再组成匀整的句式。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复杂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并且再能使人在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之外,同时体会到汉语音乐性的美感,以加深对于思想情感的理解。”申小龙的论述更为具体:“汉语句子的脉络与句子节律是浑成一体的。音步是节律的基础。汉语利用语词单位‘单音节’、‘孤立’的纯一特点,以单音词构成单音步。以双音词构成二音步,于是只须把单音词与双音词巧为运用,使之错综变化,也就自然造成了汉语的节律。”可见,汉语意合语言的音乐性与汉语诗性的音乐性是天然契合的。
汉语诗性特征中的画意性与其形象性是有密切关系的。画意性指,诗性语言虽然也仅仅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人物的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象和联系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生动的画面。但这种理解仍然是画意的浅层理解,而画意性的最深层理解则是指在形象和画面背后表达的深远意境。可见,只有形象语言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后才能产生画意性。而汉语意合特征的顺序性恰恰说的就是“汉语不象西方语言那样为每个句子建造一个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而是以流动的短语形成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如《红楼梦》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响,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从逻辑上讲,刘姥姥忽听靴子声响,有个男人进来。她最关心的是“少年”,然后才看清楚他的服饰、身段、面目,可见汉语句子的流块建构确实具有一种心理时间的逻辑天籁。可见,汉语以时间流来按排语序为形象语言最大限度地追求画意性表达深远的意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J],*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的思维*惯[J],语文导报,1987,(6)。
[3]成中英,*语言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A],*思维偏向[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冬的特征诗句
冬天是壮美的,千里冰封,皑皑白雪,艳阳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起来看看冬的特征诗句,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冬的特征诗句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 刘克庄《落梅》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齐己《早梅》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 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 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 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 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 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 王十朋《红梅》
寒梅点缀琼枝腻。 ——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 白居易《早冬》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 赵嘏《喜张沨及第》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 刘因《观梅有感》
冬的特征句子
1、“雪”是冬天的代表,但在南方,是没有下雪的,你们也许会问:“没有下雪,不能玩雪,这也能说是享受?”嘿!那你可错,瞧,虽然寒风刺骨,但小朋友们却兴奋不已:在枯黄的草地打滚;在盛开梅花的树边玩耍……一副开心的样貌。
2、冬天,乡下的生活单纯,但不寂寞。吃过早饭后,一群人男人们蹲在背风的南墙根下,嘴衔香烟,将手插在袖筒里,边晒太阳,边说笑,或下棋打牌,其乐融融。女人们更喜欢串门,乡邻四舍,东家走西家,一齐做针线活,说家长里短,不觉就到该回家做饭的时光。急步赶回家,在厨房里忙乎,不一会儿,饭香就飘出院子。女人站在大门口,扯开嗓门,呼儿唤夫,回家吃饭。于是男人拍拍*,掐灭烟头,和其他人打声招呼,慢悠悠地朝家里走。灰头灰脸的孩子们,尖声叫着,跑回家……
3、树上披上一件白色的纱衣,地上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白棉被。大地变成粉装玉砌的世界。啊!真美啊!我陶醉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雪后我迫不及待的跑出家门观看那漂亮的雪景。踏着软绵绵的积雪,听见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跑到雪堆前,我用手捧起一把干净的雪,用舌头舔一下,尝一尝这纯洁的雪,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和寒气在我的舌头上涌出。
4、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就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就像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5、当小雪花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盖上毛毯;落在房屋上,想给房子披上棉衣;它落在大树上时,想给树穿上银装;它落在汽车上,像一层层白奶油。这情景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四周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真是美不胜收啊!
6、雪,在下着,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落下,落到屋顶上,落到地上,很轻盈,如小猫的脚步一般。雪中,有几块晶莹的冰块,在闪闪发光。树,被雪穿上衣服,白帽子,白棉袄,白围巾,好一个纯白天地。
7、涪陵的冬天,正如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样,是温晴的。当然也不全是,它也保留一些雾都的品质。冬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来之时,涪陵就像一位妙龄少女,害羞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雾笼罩在涪陵的每一个角落。
8、在冬天的寒冷里向往瑞雪,其实是以善良的心愿去迎接冬天的到来。既然冬天的寒潮都会不期而遇,一个心境坦然的人又何必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呢?唯有用心应对,人生才有超然脱俗的境界和好处。想必在世俗的浮华中重拾童年的纯真和善良,冬天的寒冷又将是一幅漂亮绝伦的画卷……
9、冬天最美的,莫过于星空。躺在阳台上,望着天空,那淘气的星娃娃向你眨眨眼睛,一会儿又变个魔术,消失得无影无踪。
10、北方的冬天,寒冷的风,漂亮的雪,空旷的原野,萧索的树木,青青的松造就顶天立地的北方人。在这片热土上,他们劳动,他们奉献,他们生息,他们豪爽,他们世代在北国的风雪里放歌,有苦也有乐。
11、冬天有着漂亮的含义,但冬天的景色更是无与伦比的。雪花妹妹总在人们的睡梦中悄悄来临。她点缀着树枝,使树枝闪闪发亮;她为大地盖上“毛绒被”,使大地安祥的入睡;她为湖水送去薄缕衣,使湖水亮晶晶的。当雪花妹妹在空中飞舞时,一切都静悄悄的,欣赏她的表演。当冬天来临,每家门前都有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雪人,为人们带来欢乐。还有那激情昂扬的打雪仗,另有一番风趣。人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手套和围巾,走在雪地里,构成一种漂亮的风景线……
12、冬天的雪花是漂亮的,那雪一下就是一整天,各种形状的雪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你向远处望去,嗬!那山,水,树木,房屋都像穿上一整套的银白色西服,每套衣服都闪着五彩的光芒。有这雪的装饰,让人觉得情绪舒畅,走到户外观赏那雪的美景,让人觉得冬天没那么寒冷!
13、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就像来到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完美。
14、望苍穹,前几日还暖阳高挂温暖如春的天空,此刻才似乎有一些冬日的呓语。天空阴霾灰蒙,混沌一片,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帐幕把阳光严严实实地阻隔在异域别地;干燥异常的空气化身尖凉的风一点一滴地日复一日地慢慢地攫掠着人们身上的水分,把人们的嘴唇手儿等皮肤割裂出一道道像皴裂的田地一般的伤痕。
15、冬,能够丈量生命的厚度,能够洞烛灵物的纯度。
16、冬天大雪纷飞,小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蹦蹦跳跳的落下来,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寒意。虽然春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上岗,但冬的使者--雪花却就像个性留恋人间的美景,久久不肯离去。这不,这天就下一场很大的雪。
17、雪,是从遥远的国度飞来的白色精灵?是天使翅膀上落下来的白绒毛?还是严冬特意为大地准备的白被子?是的,雪,像芦花;像棉絮;像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她飘飘洒洒,她纷纷扬扬,她婀娜多姿……
18、冬,沉静,安宁,但绝不是安眠,不是怠工,而是积蓄,是酝酿。
19、当秋天的辉煌的日子过去,深秋向初冬走去,我常常把时光忘却。深秋的特征是很明显的,这尤其在我们居住的北方。枯草在广阔的田野上铺遍金色,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清朗,呈现出迷人的淡蓝色,往往没有一片云彩。太阳如一位清高的诗人,目光深沉地俯瞰着大地。在太阳的下方,偶尔有雁群飞过,排着整齐的队伍,舒缓的地南行;也有不规则的候鸟群,在更高的天空远徙,变幻莫测的身影,如一曲庄严神圣的生命的乐章,在我们仰望的目光里优雅地演奏。
20、铅灰色的天空中,乌云密布。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雪落在房子上,房子像是一个十里飘香的蛋糕店里造型精致的奶油蛋糕;雪落在树上,大树好像抽出玉枝,开出银花;雪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一张画纸,小鸡踩在上方,画出一幅“竹叶图”,小猫飘过那里,印出几朵“小梅花”。搞笑极!
21、她又仿佛是一位穿着洁白的衣裙的仙女,她的裙袂所到之处,雪原静若处子,雪峰冷峻而挺拔,玉树琼花怒放,而空气却显得个性的温柔。在她温柔的抚慰下,所有的躁动都开始安静下来,大地静谧而安祥,就像一个在母亲怀里睡熟的婴儿。在这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里,这片耀眼的洁白使天空也黯然失色。在这片宁静的洁白里,我们还能有什么浮躁的心事放不下呢?
22、冬天也是浪漫的。冬泳健将,劈波斩浪;青年学子,操场晨跑。结伴情侣,赶赴职场。
23、不知不觉中,我已站在我们家大门前,我还是看着冬天漂亮的景色,迟迟不回……
24、冬天带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西北风刮来,让人感觉寒风刺骨。光秃秃的树木可怜巴巴地耸立在道路两旁,以前生机勃勃的小草也最后支持不住,都枯萎发黄进入梦乡。
25、冬天是富有情趣的。孩子们堆雪人,塑罗汉,打雪仗,其乐融融,兴趣盎然。
26、冬,它浓缩春的欢乐,珍藏夏的热情,丰收秋的果实。
27、冬天,像一个洁白如玉的姑娘。但大家都怪怨她使世界变得寒冷,使草木凋谢。“厌恶冬天”这个话题以风为载体传遍整个城市,也传到冬天本人的耳朵里,但冬天并不伤感,她仍旧那么冷静那么自然。冬天默默无闻,一向为人类贡献着……
28、春天固然绚丽,夏天着实热情,秋季的确丰满,大多数人都想像他们一样,清纯阳光稳重。可我却喜欢冬天,不是我假装另类,不是故作个性,我真的爱冬天的那份冷静那份无私那份宽容。由我的性格取向,我以后很可能作一位幕*,默默奉献的那种职业,我喜欢它,就像我喜欢冬天一样。我会尽心尽力,虽然我不风光;我会踏实肯干,虽然我不耀眼。
29、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轻轻地轻轻地落在房顶上,落在草地上,落在山峰上。一会儿,大地一片雪白,就像整个世界都是银白色的,闪闪发光。雪落在地上,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真使人不忍心踩上去。
30、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漂亮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31、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空是那样迷人。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它们越聚越多,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眨着眼和我说话。啊!夜晚是那样的神奇,月亮刚爬上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夜,显得十分幽静。
32、谁说冬苍白和单调?它深藏着春夏秋的真情实意,用刚劲的笔勾勒出写意的横竖撇捺点,展示出深厚的意蕴。谁说冬缺乏热情与温度?它冻土之下包裹的是灼热的地气,坚冰之下涌动的是滚滚的春潮。
33、走过深秋,冬天又将如约而至,心里不由有一种向往的喜悦。或许“瑞雪兆丰年”的预言应证着自已人生的愿望,翩然飞舞的雪花让人忘掉寒冷和阴暗,一片纯洁的世界总会给人无限完美的遐想……
34、曾以为透明意味着虚无,却渐渐发现其中糅合着淡淡的.色彩与内涵。透明的蓝,透明的紫,透明的喜悦与忧伤。淡淡从容的情绪。曾以为透明是脆弱的象征,玻璃一样的易碎。却渐渐悟出,她是如此坚韧――那种单纯的快乐和自由的宁静。一如那自由自在的闲云,那个牵动我心的水晶苹果,那站在风中凛冽而清凉的纯净感觉。
浅谈英汉*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英汉*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关键词:英汉*语 民族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惯。*语叉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语。试从自然环境、风俗*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事物认知观等方面探讨英汉*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 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 、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Ll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惯差异
风俗*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语“小菜一碟”英语有*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 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小菜在*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惯。在性格方面,*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长年战争,许多*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语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 的东西,old nqan of 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 中 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语“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语“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总之,英汉*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语。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原大学学报,2O06,(4):87—89.
[2]卢梅.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5,(2):147—148.
[3]杨芳.英语*语的文化内涵.盐城师范学院学报[J]2002,(3):90—92.
*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指*语是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语形成于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文化*俗的对比
1.环境差异
*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语。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2.传统*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语中所反映的风俗*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二英汉*俗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因此是最佳译法。有些*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
2.套用法
*语大都是名言警句,它们积累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
三正确选择因文化传统差异产生文化交际
在处理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作为汉语文本的读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汉语文化,并在准确判断英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尽量地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译语中去。加强针对文化传统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的交际策略,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一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最后,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的称呼及问候的文化和风俗*惯,在学*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张国扬.英语*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古典舞身韵有哪些特征
*古典舞在我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下面小编从形、神、劲、律四大方面为大家介绍*古典舞身韵的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当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它的.“神韵”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艺术特征是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舞蹈开展前,遵循“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
三、劲
1、劲的概念
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就是“劲”。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劲”的运用,也使韵律更加清晰明了。
2、劲的特征
(1)“劲”的特征在于“点、线”的概念
舞蹈当中点线之间的连接以及点线主次的表现就是靠“劲”来诠释的。用点和线来明确动作外部经过的路线和节奏处理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典舞中,肢体运动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且有变动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此外,动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均分布的,它们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等区别,而这些都将是通过形体的动作主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要求舞者懂得适当地去运用“劲”来把动作表现出来。
(2)“劲”的特征在于各种类型“劲”的表现
古典舞的身韵非常重视“亮相”的处理。这个“亮相”所要使到的劲,是猛然收起而突然停止的一种“寸劲”,要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凸显舞蹈的意念。还有身体下压的“反衬劲”等,这也是身韵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
四、律
1、律的概念
“律”就是身韵当中规律性和动作路线中所要依循的律动性。正常动作之间规律的连接要注意“顺畅”,动作顺畅就能一气呵成。但是我们也从古典舞身韵当中发现许多“反律”,也产生出奇峰叠起的效果。
2、“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谓“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规律,一切顺畅的动作或者之间的连接。例如我们的八大元素,在组合或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顺序去做的。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动作才能够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当中的“正律”。
(2)“反律”性
①整体动作的“反律”
这里我们所说的“反律”,就是指动作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从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都是古典舞特有的“反律”。
②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
我们用“双晃手”为例具体说明:在做“双晃手”的时候,当双臂向左晃动的时候,身体却有向右拉伸之意,这就是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这样的动作会让人有圆润饱满的感觉,也使动作充满了延伸和韵味,这些“反律”也是古典舞所特有的。
悼词特征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悼词特征,欢迎大家分享。
与先民古代哀悼性文章相比,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总结死者生*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如*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它不知激励了多少勇于牺牲、为民*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它不象古代哀悼文,一味宣泄情绪,充满悲伤的情调,让人感到愁闷压抑。它应该排除一切感伤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内容。它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将来,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三)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悼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又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叙事为主,也能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同时既有供宣读的形式,又有书面形式。概括来讲,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这就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
叔叔悼词
亲爱而敬仰的叔叔:
听到您不幸仙逝的噩耗我夫妻俩悲痛万分!您是我俩的长辈,又是我俩的网友,更是我俩的挚交!您我年岁虽然相差无几,但在现实生活中您处处事事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们。我俩远在他乡难能尽孝,是您对我岳父母关心之极,岳父生前有病是您床前堂后操劳,小叔眼病是您送往长沙就医,大叔性情古怪是您处处谦让,家族中的大事都是您在奔波和主持,岳父、大叔以及上叔叔夫妻俩的丧事您为之操办得热热闹闹,还全程摄影留存。
我俩每次回家探亲您都极度热情招待并且次次亲往火车站送行。我小女出嫁我俩甲岁之时您领家人不畏艰苦亲临祝贺!
现代网络传递真情,您我经常网上见面,还授我不少网上知识。有谁知道上月二十八日上网聊天竞成了最后的永别!
您为家乡建设以及处事为人,父老乡亲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改善公堂,俢建乡村公路出钱出力,家族和睦孝敬父母社会和谐您言传身教。您那和颜悦色身先士卒肝脑涂地的身影和精神将在我们心中永存!
哀哉!哀哉!呜呼哀哉!愿复军叔一路走好到达天堂!愿您好好安息再不操劳!
同事悼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离休干部xxx。
xxx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10月29日晚7时30分在市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2岁。
xxx1932年1月生于湘阴县城南区,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前夕在江南地下十一师、乡农协会参加全国**运动。**后,参加清匪反霸、土改、镇反三大革命运动和参加整风整社等工作,后在湘阴*、人委会等单位工作,1979年3月在汨罗矿石公司工作,1984年6月调汨罗市财政局房管所工作,1986年3月离休。
少年时代的xxx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他十来岁时受生存和生活所迫,弃书投工。在长沙等地工厂当童工,受尽了工厂资本家的剥削和欺凌,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了旧社会的黑暗,这使他幼小的心灵开始产生鲜明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充满了对旧世界的无比痛恨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此期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长沙工人*等革命活动;**前夕,他投身全国**运动;**后,参加乡农协会,积极投身土地改革。由于他表现出色,被组织上选派到粮食干校学*,安排到粮食部门工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迅速成长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工作生涯中,他热爱*,热爱新*,热爱社会主义。在错误路线干扰下,受到极不公正待遇,蒙冤二十一年仍坚真无悔坚持革命信念,其高尚的品格勘为后人楷模。
xxx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财会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他对财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经管的财务帐目日清月结,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xxx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易*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xxx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xxx在天之灵。
xxx安息吧!
小石潭的特征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石潭的特征,希望大家喜欢!
1. 偏。
小石潭位于什么地方?文中并未说明,但从“行”“隔”“闻”“伐”“取”等动词,可见小石潭掩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处,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块净土,一块佛地。这也是作者对小石潭“一见倾心”的原因之一。
2.石。
因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所以称之为小“石”潭。这么小的石潭,石头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可谓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正可谓“小景大世界,水清如心静”。也正因为是小“石”潭,所以作者“闻水声”才会“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感到的不再是尘世的喧嚣与浮躁,这里有久违的天籁之音。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表现了小石潭之清洌;“如鸣佩环”,表现了小石潭之清静;“隔篁竹”“伐竹取道”,表现了小石潭之清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表现了小石潭之清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表现小石潭之冷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小石潭之凄清。
4.活。
这样一汪潭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群鱼嬉戏其中,自然不是一潭死水,她有清幽幽的源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弯曲的溪流,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这种曲线也许是一种忧郁的象征;而“不可知其源”使源头给人以神秘之感。
综上所述,作者条理清晰,移步换景,抓住小石潭“偏”“石”“清”“活”的特点,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展示给读者一种“高洁,幽邃,澄鲜,凄清”的艺术美,让读者获得了奇妙的艺术享受。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方清澈,清幽的小石潭,对喜爱赏玩山水的文人来说,是难觅的绝佳去处,可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原因在于他被贬的政治处境和心境。柳宗元因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于邵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真是雪上加霜。“远在江湖励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面对永州的奇山丽水和如此之清的小石潭,柳宗元却摆脱不了内心的凄凉,始终解不开孤寂的心结。这过于清冷的环境反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最终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
拓展阅读:
一、《小石潭记》的表现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 “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文学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远离官场这一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凹凸不*,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
2、简介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3、评价
建安时期的独特的时代氛围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建安作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一种直面现实人生,执着于理想追求与创作态度和豪迈奔放的创作激情,生动的抒写着他们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壮,苍凉沉雄,刚健遒劲,表现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成为后世反对绮糜文风的旗帜,影响深远。
4、背景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5、发展历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
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6、代表作家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1、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为*定北方与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则由于融进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而成为一反面人物:阴险、残忍、狡诈、狠毒,集剥削阶级腐朽品质于一身。
*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读史》)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
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
建安十九年,以魏公身份下《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建安二十二年,以魏王身份下《举贤勿拘品行令》。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的内容。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反映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鲁迅称曹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曹丕(187—226)
曹操次子,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王朝,谥文帝。
曹丕存诗约40首,笔触细腻,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风格清丽宛转。兹录其一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
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批评了“文人相轻”的恶*;提出“建安七子”之称,并品评七子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见解;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3、曹植(192—232)
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因才学出众,曹操曾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相继为帝,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死。因封地在陈,卒谥思,世称陈思王。其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作品主要表现受压抑的悲愤和哀伤情怀。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诗品》称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赠白马王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都脍炙人口。所作辞赋以《洛神赋》最为著名。有《曹子建集》。
*诗歌的基本特征
*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
一、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一般是指作者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把作者所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来表现。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只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优美,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所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二、个性美:
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虽朴素简短,但人物形象尽显。鸿门宴之后,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使他兴奋、欢快,踌躇满志,然而他心中又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所以他极其渴望得到良将志士,以固国安邦。由此可见,此诗既表现了其豪迈得志的一面,又表现了其内心忧虑矛盾的一面。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边,月落乌啼,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残败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让人彻夜难眠,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衬托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刻画了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
三、建筑美:
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多是指诗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辞发法,表现方式等,让人读起诗来感到诗歌形式整齐多样,很是规整,就像所盖的建筑一样,形式整齐而又不单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例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犹如一个建筑上嵌了一颗靓丽的明珠而使建筑变的格外摧残。四.音韵美:所谓的音韵在诗歌中是指诗歌读起来不仅压韵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此外,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韵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悼词的特征
悼词作为在追悼会上宣读的对去世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一种应用文体,它不仅对死者生*及其社会贡献做出总结和评述,并号召时人学*死者生前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悼词的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总结死者生*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如*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它不知激励了多少勇于牺牲、为民*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它不象古代哀悼文,一味宣泄情绪,充满悲伤的情调,让人感到愁闷压抑。它应该排除一切感伤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内容。它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将来,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三)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悼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又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叙事为主,也能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同时既有供宣读的形式,又有书面形式。概括来讲,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这就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
扩展内容:悼词的写法
格式内容
1.标题
2.表示沉痛心情。
3.介绍死者的生*事迹。
4.评价。
5.对死者的逝世表示惋惜并勉励后人。
如何写
悼词,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专用于对逝者的哀悼。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二、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
三、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基本格式
概况
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宣读体悼词的格式写法。宣读体悼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标题
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2.中段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
3.结尾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之类的话。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所以最后的结尾尽量不用"安息吧"这句话。因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仪式时用的一句话,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极思想。
落款
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1、础润云生五月中,山城细雨晚空蒙。——陆游《雨中作》
2、德祖家珍熟,钱塘五月中。——陈舜翁《南柯子》
3、东南泽国陂塘阔,旱岁少逢晴五月。——贺铸《三鸟咏之二竹鸡词》
4、五月夏以半,谷莺先弄晨。——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5、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李频《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6、昌谷五月稻,细青满*水。——李贺《昌谷诗》
7、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赵嘏《商山道中》
8、天风五月能生雪,野气四时浑似秋。——王冕《送僧游五台》
9、篱间五月留残雪,座右千年荫老松。——秦系《题茅山李尊师山居》
10、山前无数碧琅玕,一径清森五月寒。——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苦行径》
11、忆着往年五月四,葛巾羽扇鸾溪市。——白玉蟾《端午述怀》
12、五月入五洲,碧山对青楼。——李白《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13、祝融不到林深处,客至五月怀貂狐。——陈与义《游紫逻洞》
14、只今将相须廉蔺,五月并门未解围。——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十首》
15、大兄五月来作客,八年不见头总白。——虞集《家兄孟修父输赋南还》
16、东南旧美凌霜操,五月凝阴入坐寒。——李绅《新楼诗二十首·南庭竹》
17、长波飞素舸,五月下南溟。——李群玉《广州重别方处士之封川》
18、五月进农黍,三叶换阶蓂。——梅坡《水调歌头》
19、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20、五月峨眉须*火,木皮领重只如冬。——曹松《送僧入蜀过夏》
21、玉堂无蝇飞,五月冰凛筵。——顾况《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22、一年芳草东风老,五月空江夜雨深。——文天祥《闲居和云屋道士》
23、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鲍溶《夏日怀杜悰驸马》
24、沅江五月*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刘禹锡《竞渡曲》
25、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徐夤《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26、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颓泰山惊逝波。——李商隐《安*公诗》
27、丝雨绵云五月寒,淮堧遗老笑儒冠。——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四十七》
28、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29、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30、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榴花》
31、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李白《古风其三十七·燕臣昔恸哭》
32、重重大布敌风霜,篱外桑阴五月凉。——陆游《述野人语》
33、东吴五月黄梅雨,南浦孤舟白发翁。——陆游《夏日杂题·东吴五月黄梅雨》
34、山前五月杨梅市,溪上千年项羽祠。——陆游《项里观杨梅》
35、一春杨柳吹绵后,五月榴花照眼初。——元好问《鹧鸪天宿赵州》
36、笙歌惨惨咽离筵,槐柳阴阴五月天。——薛逢《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
37、五月行将*,三年客未回。——卢殷《仲夏寄江南》
38、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
3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0、四郊时迷路,五月先投龠。——刘允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
41、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李白《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
42、二公身安民乃乐,劝葺城头五月凉。——黄庭坚《借景亭》
43、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林景熙《冬青花》
44、五月波涛争下峡,满堂金玉为何人。——罗邺《偶题离亭》
45、才非贾傅亦迁官,五月驱羸上七盘。——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登七盘岭二首》
46、今年五月尽,我发向关中。——白居易《除官赴阙,留赠微之》
47、寒水浮瓜五月时,把君衣袖长河曲。——韩翃《送蓚县刘主簿楚》
48、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49、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李白《子夜吴歌》
50、汴渠西受昆仑水,五月奔湍射黄矢。——王安石《示*甫弟》
51、迥出风尘心得地,可怜三五月当阶。——广宣《九月十五日夜宿郑尚书絪东亭,望月寄杜给事》
关于有汉字特征的古诗 能体现汉字特征的古诗 能表现汉字特征的古诗 古诗的特征 吟古诗的特征 雁在古诗的特征 古诗愁的特征 古诗新柳的特征 古诗体的特征 元夕古诗的特征 古诗的语言特征 古诗吹笛的特征 边城古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的古诗 古诗的种类及特征 形象特征的古诗 唐咏古诗的特征 剑影的特征啊古诗 在古诗中蝉的特征 幼儿古诗的特征 有秋天特征的古诗 春季特征的古诗 古诗竹子的特征 古诗词的特征 四季的古诗特征 鹅鹅鹅古诗的特征 家乡特征的古诗 月下古诗的特征 古诗柳的艺术特征 杜甫的古诗特征
描写夏天特征的诗句 描写冬天特征的诗句 描写夏天特征的诗句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古牧犬的外形特点有什么特征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小石潭的特征 蒙古舞蹈的民族特征及其艺术特征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埃及壁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谈英汉*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 浅谈英汉*语与民族文化特征论文 屈原的诗歌艺术特征 汉朝文化的主要特征 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语用特征及翻译策略 诗歌的形式特征及分类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关于*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悼词的特征 论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 诗歌的艺术特征介绍 *古典舞身韵有哪些特征 悼词特征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描写冬天特征的诗句 有冬季特征的诗句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冬的特征诗句
山水的五言古诗 教育孩子立志经典的古诗文 《古诗两首》的主要内容 迎风行船的古诗 赞美君子兰花的古诗 装饰教室的古诗 写一首大地的古诗 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古诗 学会创造的古诗词 类似尚未佩妥剑的古诗 定风波的古诗 表示忙到很晚的古诗 有关运动112字的古诗 描写春季的古诗串词 描写菊花的古诗菊花 写尧峰山的古诗 关于蜻蜓的五言古诗 落体缓降的古诗 关于山水的古诗4个 有关*武的古诗 古诗词含涵的 古诗村居中描写景物的是 过年的古诗二首诗歌 讲述感恩回报的古诗 关于盛世永信的古诗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象征意义 含珊字的古诗词 代燕的古诗 关于失败后卷土重来的古诗 在月下思念家乡的古诗 有关苏轼的古诗词中考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