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关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清明古诗朗诵

  • 清明,写作
  • 清明古诗朗诵

      导语: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清明古诗朗诵,一起看看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阅读全文]...
  • 古诗朗诵清明

  • 清明
  •   在《清明》中,杜牧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与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

  • 清明节
  •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

      月夜明,青丘小雨。点滴而落,雨点心上,遥想当年,与卿共携手,话尽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见,与子说偕老,笑看红尘。雨落心头,垂首!自嘲一笑,独自饮酒,低语坟头,奈何桥前可与卿逢?清明节来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朗诵,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2、《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5、《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6、《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7、《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8、《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9、《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0、《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阅读全文]...
  • 儿童古诗朗诵大全

  • 儿童,文学
  • 儿童古诗朗诵大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古诗朗诵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4、《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5、《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3、《清*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25、《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8、《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9、《观游鱼》【唐】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30、《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阅读全文]...
  • 与小女古诗朗诵67句

  • 经典
  •   1、《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一棵开花的树》

      *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阅读全文]...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 夜雨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成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乍看之下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赏析(夜雨寄北赏析和诗意)

  • 诗意
  •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

    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

    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二,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三,赏析

      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集》,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

    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

    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

    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

    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

    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

    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

    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

    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

    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

    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

    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

    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

    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

    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

    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

    跌宕有致。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夜雨寄北古诗的意思翻译)

  • 本文一共 2831 字,阅读需 3 min 左右。

    按名声来说,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名声的最大。但是在唐代,李商隐绝对是最会写情诗的人。

    一首首经典的《无题》诗,留下许多经典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他有一首诗,全篇没有一句“我想你”,但每个字都比“我想你”来得更真切、更深情——这就是《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意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我回到家乡的那一天,让我们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李商隐身处遥远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王宴媄的诗。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问答和对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构想出一副重逢谈心的温馨画面,反衬今夜的孤寂。

    第一句的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回家?唉,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可以想象,诗人收到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接下来,描写了眼前景色: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心中的愁、苦、思,借着景色自然呈现;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另辟蹊径,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愿望,令人意外,又情真意切。

    李商隐在诗里和妻子写信对话,憧憬未来。他一直期待着,等哪天回去了,要和妻子说一整夜的话,聊聊在蜀地的生活,聊聊那漫长的秋雨,以及因秋雨不断而涨满、如同思念的池水。

    剪烛:蜡烛燃烧久了,结出了蕊花,需要剪掉。挑灯夜读也是大致的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也时常能看到剧中人物拿着小剪刀剪烛花的动作。

    在李商隐这里,就是未来与爱妻夜话、共剪西窗烛时,依偎在一起,遥想此时的巴山夜雨。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壹 时态转换手法的始祖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时态转换的写法。整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描写思念,暗线则嵌入了时态转换。

    通常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结构,都是一条单一的线,但时态转换,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最经典的就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所用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因为《百年孤独》,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代西方文学的创意,但在遥远的中国,唐代,我们的李商隐,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虽然不能确定李商隐是不是第一人,但也领先了西方文学一千多年。

    在本诗中,时态就囊括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但如此,还饱含深情与诗意。

    “何当”(何时能够) 的美好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基于由眼前的孤寂苦况,展现对于幸福团聚的憧憬。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想“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最后一句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嵌套:在未来时中,套入了现在时。待我们重逢团聚之时(未来),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未来),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贰 特立独行的重复

    本诗第二个高明之处,在于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这是何用意呢?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想象中,他返回故乡,与妻子秉烛夜谈,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两个“巴山夜雨”的虚实不同。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介绍

    李商隐的妻子是当时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开成三年,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爱女嫁给了他。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为知己。王氏还十分有才华,夫妻二人经常联句。

    李商隐曾有诗句: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可以想象,当时李商隐曾和妻子一起联句,一句接一句,不休不止。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李商隐却在《摇落》诗中写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与王氏的结合,李商隐觉得太晚了,可见两人十分的投缘。

    遗憾的是,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夫妻俩聚少离多。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唐代,蜀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诗豪”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李白也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商隐一生坎坷颠沛。不到十岁,父亲病逝,从此跟随母亲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他是长子,还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作品中曾提到,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然而,唐末的党争严重,李商隐恰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抑郁寡欢。最终于大中末年(公元858年),病逝于郑州。

    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试图投靠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悰,那一时期妻子王氏留在长安;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试图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

    有人考证,此诗作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即李商隐第二次入蜀,而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夏秋间病故。为此,曾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的友人,而并非妻子。

[阅读全文]...
  • 古诗朗诵村居合拍148句

  • 经典
  • 《村居》的古诗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小编与大家分享《村居》的古诗介绍,欢迎参考!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易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句子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语录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说说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名言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诗词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祝福

夜雨寄北的古诗朗诵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 描写地瓜古诗 描写胡杨的诗 描写改变的诗词 描写葡萄的诗文 描写丰满诗词 描写桔子诗词 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描写沙棘的诗词 描写傍晚语句 描写仲冬古诗 描写竹海的诗 描写五十岁诗句 描写罗浮山诗词 描写出嫁的诗 描写男女爱情美好的诗 描写军事的诗 描写重阳节诗词 描写运河诗词 描写秋天的酒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37首 描写满月的诗词 描写初秋古诗 描写彷徨的诗词 绝句依次描写了 描写踏秋的诗词 描写红霞的诗词 描写金华的古诗 描写枫林的诗 描写寒衣节的诗 描写节约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