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关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初二历史《西方文明的摇篮》课后练*题

  • 历史,初二,教育
  • 初二历史《西方文明的摇篮》课后练*题

      《西方文明的摇篮》讲述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教堂建筑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主体。为了追求天国的幻影,建筑师们纷纷远离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历史《西方文明的摇篮》课后练*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1.(2013·湖北黄石·17)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下列不属于大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印度文明B.古埃及文明C.古代*文明D.古希腊文明

      2.(2013·湖南株洲·11)世界文明发源地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也有起源海洋的。下列文明起源于海洋的是( )

      A.古代希腊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

      3.(2013·湖南常德·12)有一个旅游团想去了解欧洲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的最佳旅游地应是( )

      A.希腊B.英国C.法国D.德国

      4.(2013·云南德宏·16)这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摇篮。“这里”指的是( )

      A.法国B.罗马C.英国D.希腊

      5.(2013·黑龙江龙东·1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最高峰时,在位的执政官是( )

      A.伯利克里B.屋大维C.亚历山大D.凯撒

      6.(2013·湖北恩施州·22)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则开启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有()

      ①民主政治时期的雅典没有国王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③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④包括妇女在内的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民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2013·湖北咸宁·21)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达到全盛的城邦是()

      A.雅典 B.斯巴达 C.奥林匹亚 D.罗马

      8.(2013·山东烟台·16)2012年被称为“选举之年”,这一年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先后进行了总统大选。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较早出现在()

      A.古希腊B.古埃及C.古巴比伦D.古印度

      9.(2013·四川宜宾翠屏区·1)促进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高峰的是()

      A.克伦威尔B.伯利克里[C.查理一世D.查理二世

      10.(2013·湖南娄底·12)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希腊“内部极盛”表现在( )

      A.农耕文明发达B.对外交流频繁

      C.民主政治在到顶峰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阅读全文]...
  • 西方文学常识大全

  • 文学,学*,语文
  • 西方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西方文学常识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英国文学常识

      莎士比亚(1564–616)著名戏剧家诗人: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

      笛福(1660–1731):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1667—1745)):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

      拜伦(1788–1824):浪漫主义诗人长篇政治讽刺诗《唐璜》。

      雪莱(1792—1822):浪漫主义诗人诗剧《**了的普罗米修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双城记》。

      萨克雷(1811–1863):长篇小说《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姐)(1816–1855)、艾米丽·勃朗特(妹)(1818–1848):长篇小说《简·爱》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哈代(1840–1828):长篇小说《苔丝》又名《德伯家的苔丝》。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人,1876移居英国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苹果车》。

      柯南道尔(1859—1930):《福尔摩斯探案》。

      二、法国文学常识

      拉伯雷(1494–1553):长篇小说《巨人传》。

      莫里哀(1622–1672):喜剧名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和《唐璜》。

      司汤达(1783–1842):《红与黑》。

      巴尔扎克(1799–1850):九十作部作品收编为《人间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

      雨果(1802–1885):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极出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大仲马(1802–1870):《三个火*》(即《三剑客》)、《基度山伯爵》。

      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

      都德(1840–1897):代表作《伯林之围》、《小东西》。

      莫泊桑(1850–1893):短篇《羊脂球》;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部长篇,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

      罗曼·罗兰(1866–1944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

      三、德国文学常识

      歌德(1749–1832):诗人、剧作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勒(1759–1805):诗人,剧作家《阴谋与爱情》。

      海涅(1797–1956):诗人、政论家《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四、意大利文学常识

      但丁(1265–1321):叙事长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被*称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伽丘(1313–1357):短篇小说《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

      歌尔多尼(1707—1793):喜剧作家。一生写有250多部剧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

      五、俄国(前苏联)文学常识

      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果戈里(1809–1950):戏剧《钦差大臣》、《死魂灵》,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屠格涅夫(1818–1883):长篇小说《父与子》;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20):《战争与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瓦)。列宁称它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战争与和*》以1812年拿坡仑入侵俄国为题材,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军的斗争。

      契诃夫(1860–1904):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罗期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高尔基(1868–1936):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长篇小说《母亲》(主人公:巴威尔和尼洛芙娜)。《母亲》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法捷耶夫(1901—1956):长篇小说《毁灭》、《青年*卫军》。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肖洛霍夫(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六、美国文学常识

      惠特曼(1819–1892):他是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代表作《草叶集》。

      马克·吐温(1835–1910):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品特点:幽默讽刺见长,多用民间口语。

      欧·亨利(1862–1910):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海明威:《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的斗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

      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阅读全文]...
  • 西方文学爱情名句

  • 文学,爱情
  • 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文学爱情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bai史诗》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霄特》

    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4、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等的。——《简·爱》

    6、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童年》

    7、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8、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

    9、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10、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拜伦诗选》

    1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儿子与情人》

    12、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13、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神秘岛》

    14、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15、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阅读全文]...
  •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 文化
  •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惯、说话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这种差异体现在交际用语上差异也非常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日益密切,也出现很多文化交融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一、引言

      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交际用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际用语的差异与融合就慢慢体现出来,至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点。为了更好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对此方面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西交际用语的冲突

      (一)寒暄用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传统的饮食文化也体现在*人的寒暄用语中。例如:*人喜欢用“你吃了吗?”这样的方式来打招呼。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对方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用过餐,而是相当于“你好”的寒暄语。如果按字面直译成英语就完全就和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会使西方人非常不解而觉得尴尬。而由于气候的原因,西方人更喜欢用天气来打招呼。同样,它所表达的也并非字面意义。同样是打招呼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二)话题选择的差异

      *人初次见面喜欢谈论家庭状况,例如年龄、婚配、收入等情况。但你若与西方人谈论此类问题,会使西方人感到反感与不便。因为西方人受宗教的影响,比较注重隐私,对别人的家庭状况只表达关心但不会刨根问底。他们更喜欢用Whatisyourfavoritemovieorprogram?Whatisyourhobby?Whatisyourfavoritesports?等此类话题。

      (三)赞扬和恭维的差异

      欧美文化较为开放,表达方式较为直接,而*文化较为传统,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就养成了谦虚的说话方式和*惯。所以,在和*人交谈时,外国人时常感觉到,在他们对*人表达赞扬和恭维的时候,*人自谦的表现令他们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坦然不自信。例如,当*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人总是说“没有,没有”或“你更漂亮”这种谦虚的话来作为回答。而当西方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他们会欣然接受并表达谢意。当*人被夸奖学*好有学问时,总会说“过奖了”或“不敢当”。西方人认为这种谦虚是是不诚实。而当西方人收到同类夸奖时会乐于接受并为此感到自豪。在*人看来这是过于自满。

      (四)餐桌上的用语差异

      中华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宴请宾客时喜欢准备一大桌菜并会想方设法地劝客人多吃点。主人在餐桌上*惯说:“没准备什么,凑合吃点”或“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这让西方人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准备了这么大一桌还说没准备什么。而在西方,在请朋友来家中做客时,时常简单准备几道小菜,主人也不会劝客人吃饭。“Helpyourself”是西方餐桌上的常用交际用语,即“不要客气,像在家里一样”的意思。另外,用餐过程中,当主人说再吃点的时候,*人即使没有吃饱也会说:“不用了,我已经饱了”。而西方人若没吃饱则会说:“我还想再吃点牛排、披萨什么的”。因为在*人看来,到别人家做客吃的太多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便很想再吃点也会碍于面子而不吃。而西方人则认为吃的多则是对主人的尊重。

      三、交际用语的融合

      打招呼用语

      例如在*传统语言中,打招呼和告别用“你好”和“再见”。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融,英语中的“Hi”和“Byebye”也成为了我们*人常说的打招呼和告别用语。如今,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时,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嗨”。与人告别时不自觉的会说“拜拜”。这种反应甚至不需要大脑的思考而成为一种*惯,像说*话一样的自然。而在西方,人们最会说的一句汉语就是“谢谢”,像常识一般。当他们遇到*人时,总会说这句“谢谢”来表示他们的友好。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交际用语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会产生许多误解与不必要的麻烦。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这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了解与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用语的差异就十分必要且有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大量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免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向外国人更好更准确的表达以及做到言行得体、尊重他人。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文化定义 *文化一般指*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文化的特点 *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的国本,国粹,*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文化是强调“和*、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探讨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差异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是人类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物质,不同民族与区域都有着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礼仪与*俗方面。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影响,通过有效认知文化促进交际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阅读全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在学*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历史传统、风俗*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惯的反映。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不同,使得各国人民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西方社会,是古代几大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方礼仪文化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但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造就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

      作为传统*惯,*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例如:*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这样就会显得更加亲密。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同样作为*惯,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How’s everything going?” “Howdy!” What’s up?”。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语是五花八门的。

      (2)称谓

      *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很多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再如,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况且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对家庭亲属方面的关系不如*人那么分明,*父亲那边的称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摘要:本文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与*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而《圣经》中关于上帝创世的故事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二)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在*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裙带关系就是这种家庭本位文化的现代形式。家国同构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国家和政治生活是家庭生活的扩大,家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传统文化强调谐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导出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协和万邦、包容万物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斗争,主张向外扩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土地,自然会对土地产生崇拜感。而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有生命之亲。而西方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界的超越感,往往利用石材的特性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寸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其次,受《易经》中反应大自然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思想影响,包括*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自然的神,他们有着自然界的普遍特点,会像自然事物一样衰老、死亡,只是神的精神和品德会在世间流传和继承。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二)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三)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它们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这种空间与*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体现了*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以及严格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相反,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四)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 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 文化
  • 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有许多种,本文所指文化,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年来,学术界关于东西方文化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完全的“西化”,反对一切东方文化传统。一种是完全的保守,认为东方文化高于西方文化之上。事实上,即使是完全“西化”的人,对于东方文化也是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都逃脱不了文化对他的烙印。在现代化甚至“后现代”都已经到来的时候,如何梳理我们的文化价值,使之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个问题。本文既是读书心得,也是本人在这个文化下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心得体会。

      一、东西方对于“神”的认识

      庄子的“*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可以笼统概括为东方人对于神的态度。如我前文所说,孔子的哲学即是对世俗世界的秩序安排,涉及的仅是这个经验世界。价值起源从何而来?西方人有“上帝”,东方人有“天”,所谓“天生丞民,有物有则”。但是西方人刨根问底,创造了一个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古希腊神学虽然强调人之理性,但是理性并非万能的,理性也不是绝对的,在理性所无法涉及到的世界里,便有一个“上帝之城”的存在。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科学家们依然相信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人只是用知识去认识这个世界罢了。

      而东方思想则是“天道远,人道迩”。没有人刨根问底“天”是什么东西。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气性者则知天”,即所谓“天由心生”“天人合一”。天既然是与人为一体的,那么自然没有必要去问天是什么东西,如一首歌里唱的,“天地只在我心中”。

      这也可以从某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一是天与人的和谐,二是对于“天”的敬畏。*人认为自然万物都有“性灵”,岂能刨根究底去问“为什么”?当然是一个“不可说,一说就破”的故事了。

      西方世界灵肉分离,当两个世界因分裂而爆发时可及时治疗,这是“外症”。然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内症”。我们没有一个如教会一般的地面上创造出来的神学组织可以去抨击,我们的文化渗透于我们的肌体骨髓里,隐而无形,但却无处不在。

      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上帝之城”,西方人对理想的追求是孜孜不倦,东方人的理想,则是孔子的“礼运大同”世界。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于“人间世界”是消极的,而东方人则是积极的。既然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上帝之城”,那么人间相比之下自然是逊色很多。除了上帝以外,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都是“有罪”的,需要到上帝面前去忏悔。然而我们既没有一个上帝之城,人间秩序自然是高于一切,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这是对人间世界以及人性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包括孔子的礼运大同世界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礼教高于法律秩序。这种观念未免是过于乐观与积极了。

      但是这种观念却深入人心,渗透在我们的骨髓里。所以*要建立民主制度,首先必须把政治从人伦秩序中划分出来。西方人说“我不相信天使,我只相信两个魔鬼之间签订的合约”、“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还要*干什么”,但是这种说法在东方是遭到唾弃的。西方人对于政治是一种恶的假设,因为人是“有罪”的,人性不可保障,所以当我们把权力交到谁手中时,同时我们要约束着他,制约着他。

      东方政治则是“一团和气”、“积极”的。但是这种“和气”古今也有所不同。在封建时代,皇族“以家为国”,皇帝是“君父”,国家被看成是人伦关系的一个环节。但这君父也不代表最高的道德形象。孔子“以道事君”,孟子“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荀子“从道不从君”,都可以看出“道”高于“君”。所以皇帝亦要受到约束,儒家道统与君王政统的抗衡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简言之,西方把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人内在的价值分离开来,而东方则合为一体。

      三、自我与外在的关系

      孔子的礼运大同社会就是一个人伦社会,人伦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这五伦都是从个体出发协调与外在之间的联系。外有人伦社会,内有天人合一,所以东方人应该没有西方人对于存在的虚无感。西方人是完全抛弃客观世界寻找自我意识,甚至忘记自己的肉身,最后剩下一个“我思故我在”。东方人没有那样的疑问,他们可以从人伦关系中找到自我的存在,还可以从“一花一世界”中找到。

      东方人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认为人有内心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天地万物只在我心中”,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哲学,也是“不求进步”的哲学。东方哲学是“不可说,一说就破”,于是我们不再去询问“为什么”,询问显得无知。道可道,非常道,道究竟是什么,由你自己去解释。

[阅读全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论文

  • 语言,文化
  •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汉语和英语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学*英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2.1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文化

      *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3.1从汉语言语行为看*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3.2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兴. 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1.

      [3]姜一*. 英语背景知识词典[M]. 上海: 辞书出版社, 2005, (1).

      [4]邱述德. 英语学*与交际语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阅读全文]...
  •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 音乐
  •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挑战。为了使我们的人文修养更上一城楼,在这个学期为我选修了《大学音乐鉴赏》这门课,当我上完这门课的第一节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感觉我听到了“音乐”,听到了真正的音乐。

      许多人认为欣赏音乐,首先要先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作者生*、音乐结构(和声、伴奏、配器)。我认为音乐的产生非常自然,是出自感性、本性和天性的东西,它出自人类第一声喊叫。欣赏音乐、走进音乐,首先要感受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心灵的共鸣,然后才能理解音乐、表述音乐。

      音乐包含了艺术和思想等在内的丰富内涵。要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含义进行深入的体味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必须从“感情”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从“感觉”上升到“感受”。

      ①熟悉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依靠它特有的各种表现手段,包括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构成了音乐形象。听者要对不同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良好的分辨和记忆能力。不同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主体及主题变化发展的手法,听者应努力培养自己具有依靠听觉去感受器乐化主体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离不开对音乐语言的熟悉。

      ②掌握乐曲曲式结构形式:曲式是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典型的结构方式。正是这种形式决定了主题呈示,重复,发展变化或再现的基本规律。了解和掌握它,才能进一步体味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体现的整体及形式美。

      ③了解音乐流派和风格: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④把握准确的欣赏方法:音乐在精不在多,而且要分层次和整体相结合。首先,面对一部作品,最好采取分章分段和完整聆听行相结合的方法。感情上,我们要熟悉它,跟踪音乐的信息;理性上,作品文字介绍或讲解能够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其次,分层次听,可以感受旋律、伴奏、织体的进行等。最后,整体综合欣赏,感受整体的立体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深入。

      ⑤现场聆听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可以使人感受音乐,使人置身其中,在无言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对于提升个人音乐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上,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像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有节奏和旋律,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还介绍了像贝多芬和肖邦等音乐大师的一些作品。这些音乐知识都很吸引我。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浪漫乐派代表人物: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罗西尼、肖邦、柴可夫斯基、普契尼、理查施特劳斯。

      在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中,老师还给我们欣赏了*的古典音乐,其中使我感悟最深的是我国在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这首曲子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歌颂了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尤其是乐曲的展开部,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阴森可怕的大锣和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倾吐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切肤之痛。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使我们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熏陶,美化了我们的心灵,而且培养了我们有崇高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大学音乐鉴赏》课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对欣赏音乐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简单了。通过上《大学音乐鉴赏》课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使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

[阅读全文]...
  •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论文

  • 文化
  •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论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非言语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

      (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包括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本文主要对其中一些常见的非言语交际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表达“过来”这一意思的时候*人用手掌伸出,手心向下,指头朝着自己的向来回伸缩。而在美国人大都是手握成拳伸出,手心向上,食指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这对有些*人、日本人等一些亚洲国家来说,这一动作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行为。当然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二)面部表情上的差异性。面部表情是体态中最能表现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西方人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表情丰富,常常有些夸张的表情;而在东方文化中,抑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被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比如*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内敛含蓄是一种谦让,喜怒哀乐常常不形于色。汉民族在贵宾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以开怀大哭迎接客人的到来。另外,某些场合的笑在*和西方国家不同。通常情况下,微笑和大笑都表示友好、赞同、高兴之意,但在某些场合*人的笑不但不会让西方人感到高兴,反而会引起西方人的质疑。

      (三)目光接触。不同的文化中眼神的传递也是不同的。人们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达鼓励或拒绝,表示赞美与不满,表示爱慕与厌恶都会用不同的目光来表达。在法国,男子对自己欣赏的女性的凝视是一种公认的文化,看到一位美女一直凝视是一种欣赏的信号;对于*人来说眼睛是个人存在的关键,他们交流时彼此目光热情地凝视着对方;在英国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在瑞典,用目光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是一种*惯;在日本,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对方的脖子,不会眼对眼的只是对方;在*,若有人紧盯着*人一直看,他们会对这样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不安。

      2,环境语。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对个人领地、空间距离和时间感上都存在着差异。

      (一)比如就空间距离来说。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的大小与文化和民族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距离。西方人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离得太*;而西班人和*人交谈时会凑得很*;拉美人在交谈时几乎是紧贴对方。东方人可以忍受着一群人挤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并坚持到终点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惯了彼此间的身体接触;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不太*惯挤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比较多,多数人是开私家车上下班,他们*惯了宽松舒适的空间。

      (二)时间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在西方国家,一周始于周日,在*则始于周一。西方人的日程安排的很紧,而且尽其最大努力去实现,而*人做事没有安排日程的*惯,或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例如,会议到时不开始,会议到该结束时迟迟不散会,人们同时与几个人谈话,同时办几件事。时间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守时观念也不尽相同。在英国和北美,正式的约会必须准时到达,最多不能超过约定时间5分钟,而在*国家迟到15分钟仍属正常范围。

      (三)结论与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主要对几种常见的非言语交际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非言语交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双方必须弄清楚对方的文化背景及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提高这种差异的敏感性,强化应用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培养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加强的。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和总结,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突出这种差异性,提高遇到这种差异的敏感性。

      【摘 要】人类的交际有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然而,在面对面交际中,大量的社交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式传送的。本文以中美日常交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非语言符号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非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能帮助交际双方减少误解,建立更良好的关系。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在交际过程中大致包括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体距语等。非言语交际在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两国的交际和沟通。人们要意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关注和理解中美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身势语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指人们利用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一些学者形象地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用整个身体交谈。身势语一般可细分为目光语、姿势语、手势语等,下面将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1)目光语。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商人认为不正视他们目光的人是躲闪的、不诚实的;但是在*低垂目光表示尊重。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通常都会不断的进行目光交流以表明他们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而*人躲闪的眼神让他们觉得我们不接受他们所说的或者是不感兴趣。谈判磋商时若出现意见分歧,*人倾向以含蓄的方式对待某一争议,以避免与对方的直接争辩,他们商谈问题注重情面,但强调非言语行为的交锋。

      (2)手势语。手势语是通过手或手臂的活动来增强言语信息。在中美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运用也是不同的。例如:*人*惯手掌朝下召唤别人,而美国人却理解为再见,他们*惯手掌朝上招呼别人。同样,*人喜欢张开手掌数数,美国人却是从拳头开始数。有时,*人看成是0的手势,美国人以为是OK。这样一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特别注意手势的运用,不要因为错误的手语信息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3)姿势语。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姿势也不同。例如,在*,无论男女被介绍给别人时,双方都必须站着。而在美国,当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先生时则不需要站着,除非对方地位高。在*学生要站着认真回答教师的问题,在美国学生可以没有坐相。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强调的是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和发展自我。同一姿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以双手交叉站立为例,在*人们认为保护自己不被接*,而美国妇女却用这个姿势表现不耐烦的情绪。同时*人觉得美国人大步走是傲慢的表现,而他们却觉得*胆怯,畏畏缩缩。

      2、副语言

      副语言也叫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沉默是常见的副语言。一般来说,*文化有时把沉默看得比言语还重, 而在美国, 沉默不是人们生活中有意义的一部分。看电视、听音乐和其他能产生声音的活动能使美国人远离沉默。传统的*人对沉默的看法也与美国人大相径庭。*人在谈话中出现停顿、沉默不会感觉不适。他们信仰:内在的*和与智慧来源于沉默。所以当他们与别人在一起时不会强迫自己填满每一处停顿。

      3、客体语

      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品、气味、字笔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贸形象是人们第一次见面最重要的非言语交际。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服装、发型、化妆和饰品上追随美国潮流。美国人在服饰上重视舒适,休闲,但却清楚地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比如会见宾客穿套装,球场上穿运动衣,旅游时穿休闲衣。衬衫的颜色要搭配套装且要塞到裤子里,袖子上的扣子要扣上。女士若穿裙子则要配长筒袜。职业女性通常不穿透明材质的衣服。而*人却时常在不同的场合穿错衣服甚至闹出笑话。美国男人经常剪头发,刮胡子,而*男人则显得邋遢多了。

      4、体距语

      体距语是指交际者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依据双方的亲昵程度划分为五种:亲*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远距离。体距语普遍存在。在中美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不同的交际距离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文化注重个人隐私,而*人对这一概念却很薄弱。美国人在与别人交谈时可能会碎步后退不希望对方太接*自己。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们能容忍并早已*惯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在公交车上,排队等候等情景中最能体现中美在空间概念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Anchor Books,1973.

      [4]莱杰·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阅读全文]...
  • 西方抒情诗

  • 抒情诗
  •   西方的抒是借梦幻表达思想,以联想产生想象,以含蓄代替激情!

      我想去帊耳那索斯山下

      喝一口卡斯他阿神泉

      听阿波罗叮嘱

      凡人 认识自己

      从泥土而来 归于尘土

      罗马大将在凯旋的欢呼中

      戴上桂冠

      永远接受光荣

      记得诺亚方舟

      和*鸽嘴里衔着橄榄枝

      遵守上帝的十诫

      西方世界有了神圣的信仰

      走进象牙之塔

      做一个不离开大地的安泰

      诺贝尔之花盛开不谢

      波德莱尔(法国)

      当低沉的天空象一个大盖

      罩住被无穷的烦扰折磨而幽咽的心灵,

      当环抱万物的天际

      向我们喷出比夜还要凄冷的黑影;

      当大地变成一间阴湿的牢房,

      那里希望象蝙蝠在低翔,

      双翅胆怯地拍打着四壁,

      脑袋与腐朽的房顶相撞。

      当大雨倾泻如注,

      就象大牢狱的铁栅栏一样,

      一群无声、肮脏的蜘蛛爬过来

      在我们的脑中结网。

      突然间,几口大钟狂怒地跃起

      向天穹发出可怖的轰呜,

      如同没有祖国的游魂

      在顽强、固执地哀吟。

      ——几列长长柩车,鼓乐全无,

      缓慢地驶过我的心灵,希望

      被击败;正在哭泣,而残忍暴戾的愁苦

      在我低垂的头上竖起了黑旌。

      马拉美(法国)

      随着如同向天空那样

      向语言的一击,

      未来的以此脱离出了

      那美妙如许的家园

      振动翅膀吧,轻轻地,

      这信使,这一把扇子,

      如果是它,正是它让

      你身后一面镜子通亮

      非常明亮之后会落下

      被驱散成每一颗粒的那

      些不可见的灰,只有

      它们让我心生忧愁

      正是它,但愿它总在你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句子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语录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说说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名言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诗词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祝福

关于西方文明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枫桥夜泊的大意 古诗中给男朋友的称呼 最适合取名的古诗 让中国古诗词滋养孩子的成长 惆怅心情的古诗 含有敏字的古诗文 关于天的古诗英语 烟在古诗中的运用 关于种植植物的古诗 写奥力给的古诗 与多和琼有关的古诗 岁月无痕的古诗 含幂字的古诗词 蛇蝎心肠的古诗词 出初一到初三的古诗 爱国的经典古诗词 高考新加的古诗72篇 关于云南有关的古诗 带有山字的古诗词大全 写春天的5言古诗大全 春天美人的古诗 石梅的古诗 形容释放心情的古诗 描写春天树苗发芽的古诗 举重若轻的古诗词 竞相开放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古诗 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 赞美荷花的古诗诗 清宁幽远的古诗词 关于抗疫的古诗五绝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