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西厢记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西厢记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西厢记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赞美西厢记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西厢记经典语录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不讲求段落、内容间联系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语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厢记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2、地生连理木,水出并头莲。
3、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
4、相思只相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
7、未语泪先流,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8、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
9、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10、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
11、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12、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13、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
1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15、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16、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销玉笋长。
17、似水流年等闲过,如花美貌何处寻。
18、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19、一杯闷酒尊前过,低首无言自摧挫。
20、好句有情联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21、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22、幽僻处少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23、谁承望月底西厢,变作了梦里南轲。
24、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25、妻妾之差,妻同度岁月,妾权钱导向。
26、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7、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28、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
29、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30、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
31、生当同衾,死亦同穴,一生一世一对人。
32、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
33、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34、俺那里有落红满地胭脂冷,休辜负了良辰美景。
35、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36、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37、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38、待月西厢下,*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39、我便知你一天星斗焕文章,谁可怜你十年窗下无人问。
40、郎才女貌合相仿。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41、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42、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43、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之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44、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4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46、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47、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48、携一壶儿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
49、想着你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犹自觉争些;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关于西厢记简介
本书是*文学作品的高峰之一,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全书以暖红室刻本为底本,参校诸种刊本,注释详实,并从明清两代优秀绘图版本中精选15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西厢记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从剧情来说,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元初像关汉卿、王实甫这些落拓文人的“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剧中所赋予的家世身份不尽相符,却显然是按照市民社会的趣味塑造出来的。在后代民间传说中唐伯虎一类人物形象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崔莺莺在元稹《莺莺传》中已具备一定的性格特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她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形象开始变得鲜明起来。但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写得不够细致,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如一开始她已经和张生以诗唱和,间接表达了彼此爱慕之心,但当张生进一步以情诗相赠时,却在心中骂他“淫滥如猪狗”,这虽然也可以解释,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准确的。到了《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这一形象较之在诸宫调中,显得更加可信和可爱了。而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
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的比例较《西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所以她的道学语汇用得最多,一会儿讲“礼”,一会儿讲“信”,周公孔孟,头头是道,却无不是为己所用。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 《丽春堂》两种,《芙蓉亭》 《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目录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楔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西厢记的作者是谁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婢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相较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情节无疑要丰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体生动得多,更容易博取读者的好感。《莺莺传》里的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张生却勇于追求爱情,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既可爱又感人。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强烈,在与张生互生情愫后,她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主动接*张生。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除了男女主角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红娘形象也相当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监视小姐的一举一动,结果却成了帮助小姐追求自由爱情的好帮手。她聪明机灵,有智有谋,周旋在张生和崔夫人之间,每每都会将强横的.崔夫人逼得无言以对,说她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军师,一点儿都不为过。两人最后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要多谢红娘从中穿针引线。
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的主旨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唱词也十分突出,极富诗意,读起来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后世影响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明代的李日华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清代以后昆曲、京剧等各种地方戏都在演出,而且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词警芳心”即直接关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历代文人对《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尤为青睐,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为古典剧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译本,影响所及,遍布全球。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不仅在戏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还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927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由侯曜执导,第一次出现在荧屏上;1940年,张石川导演、范烟桥编剧,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厢记》;1961年,香港赵一山导演了一出越剧戏曲片《西厢记》;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电影《西厢记》,由岳枫导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马加奇导演了6集剧集版《西厢记》;2006年,苏舟导演了3集电视剧《西厢记》;2013年,由路奇执导的30集电视剧《西厢记》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爱情为核心的主线之外,活泼娇俏的红娘在剧中也有了生死之恋。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西厢记》是*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是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
(一)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第二本第一折)
张生不仅仅空有才华,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 除此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传情中,张生以文笔才思敏捷得到红娘的赞赏:
[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
(二)“志诚种”——张生
张生性格中的“志诚”,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是不折不扣的“志诚种”。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的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
(三)“傻角”——张生
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性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
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娘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娘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娘,并跪哭在红娘面前:“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小姐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
在王实甫的笔下,张生是一个丰满、完整的正面喜剧形象,同时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但是同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张生形象有所不同,一个负心薄幸的负面形象,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这其中的转变反映了唐代到元代文人地位的变化。唐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元代,蒙古人重武轻文,读书人处处受到管制,地位一落千丈。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更多的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塑造了一个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市民喜剧形象。
王实甫的《西厢记》,像一朵芬芳艳丽的鲜花开放在元代的剧坛,使人赞叹,使人倾倒;它又像文坛的一颗巨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坛。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它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主题之永恒——“永者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另外,《西厢记》是一幅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的人物画面:崔莺莺的矜持、小性儿、乖张;红娘的天真、热情、泼辣、粗犷“慌到天上来”的老夫人;“傻角”张生。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洋溢着性格的芬芳。这里我们来着重看一看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思想性格自然也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张生亦是如此。他既爱功名又向往爱情,虽是风流才子却又俗不可耐,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主动大胆有时却懦弱无能,这些看似矛盾,互相排斥的因素都集中体现在张生的身上,却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取得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张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其形象充满了复杂性,同时更加丰满,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一、功名与爱情
张生先父官至礼部尚书,可见他也算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书香环境熏陶下,勤奋学*,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但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便“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是,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弹着香肩,只将花笑拈。”乍见莺莺,他眼前一亮,立即被她的绝世容貌所打动,惊叹为天女下凡,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忽生感慨“我死也!”是啊,莺莺的外貌、风韵、气质与他日常向往的女子形象完全吻合,此巧合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为这一遇而死足矣。不料莺莺听那壁有人而“回顾觑末下”。“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国,二顾倾人城”,张生见莺莺这一顾,爱慕之情如决堤之水冲激而出,不可阻挡。美人远去,芳踪难觅,徒唤奈何之外,还能怎样?就这样放弃了,留作日后的追忆么?不,张生岂能让自己的梦中情人就此溜走?“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经史,胜如旅邸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看来,他把人生的重中之重定为接*莺莺,寻找与他交流的机会,搬进了普救寺,与心爱的女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怕他跑了不成?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四本二折),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
“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 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张生这个曾经热爱功名的人,在爱情悄然而至时轻视功名;在爱情危及不见结果时,却不得不用功名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这是张生复杂形象的一个体现。
二、风雅与粗俗
时而风雅时而粗俗,是张生复杂形象的第二个体现。
张生告别家乡,取道山西往京城长安应考,因有同窗好友杜确镇守蒲关,便打算先探望杜确,然后再上长安。蒲州靠*黄河边的蒲律,正处于黄河的盘曲处,形势雄伟。这天,张生骑着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黄河边,马上被眼前的河山的壮丽所吸引,望着滚滚巨涛,激起了胸中万丈豪情,他不禁引吭高歌:《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
只除是此地偏,这可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经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倾田,也曾泛槎到日月边。这两支曲即兴而作,借眼前宏伟壮阔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雄大抱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富五车,词源如泉涌,诗思似抽丝,可谓“下笔万言,依马可待”的风流才子形象。
再如莺莺在目睹了张生围救普救寺时“便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十年窗下无人问”。还有,张生自夜听琴归来而害相思,莺莺便派红娘探张生,张生见小姐惦念他,喜上眉梢,送简给小姐,赋五言诗一首“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而亦动。此事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红娘称赞其“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忒聪明,忒敬思,忒风流,忒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可见,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才令她念念不忘;他的才思敏捷赢得了红娘的钦佩,因而不顾老夫人的责骂与杖打竭力帮助他。莺莺和红娘这两个角色从反面衬托出了他风雅的文人形象。
但是张生又有粗俗的一面。当初见红娘来请长老同去佛殿看一看佛事准备的情形时,张生硬要同行,一路上却胡言乱语,一会儿说“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一会儿又说“偌大一个宅堂,可怎生没别个儿郎,使得梅香来说勾当”,甚至说出“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我与你看着门儿,你进去”这等不堪入耳,俗不可耐的话来。法本长老已是个“头似雪,鬓如霜”的老和尚,张生初次见面就拿自己的意中人和一个老和尚开这样的玩笑,未免有堕入恶趣之嫌。他还常做白日梦,一心念念的是“解带脱—衣,颠鸾倒凤,不知性命如何”。
简而言之,张生一会儿学富五车,文人风采十足,一会儿又市井小民再现。虽然他有时庸俗不堪,却不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而是给观众和读者带来一幅生活的画面,使人们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和满足。
三、机智与傻角
所谓机智是指他的聪明能干,为追求莺莺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所谓傻是指他不通人情世故,做了很多傻事,荒唐可笑。
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冒昧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出十足的书呆子气,而且又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可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到:“敢问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应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可气又可笑。此举当然激怒了红娘,免不了被红娘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小姐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的傻角。”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就被冠以“傻角”的称号。再拿他与莺莺的恋爱来说,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同*的时代,本就是不合礼法的,更何况是“河中开府相公家”。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了其中的消息。
莺莺写的情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他不仅读给红娘听,还向她详细解释了诗意。这岂不荒唐!而且还不止一次。当莺莺下定决心与他私合的时候,瞒着红娘给他写了一封约会的情书,他完全应该从红娘口称的“药方”的语气里知道,莺莺是瞒着红娘的,信里又明明嘱咐他:“仰图厚德难从礼,谨讽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可是他一高兴,光记住了“今宵端的雨云来”,却把“寄语高唐休咏赋”给忘到了脑后,又全说出去了。
然后我们再来挖掘一下张生性格中的机智。张生对着红娘这样一个女儿家,不但报上自家年龄,并且精确到生辰八字,还在末尾缀上“不曾娶妻”一句,真是匪夷所思,简直像是在提亲,而说的又不像是自己,活显出一派迂腐酸傻相。殊不知这正是张生聪明乖巧之处。试想,张生要接*莺莺作自我介绍,怎奈高墙相隔,相府人家礼法森严,女子不出闺门半步,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能与外界联系的就只有红娘。如果张生不装颠卖傻,依常例做自我介绍,红娘势必如秋风过耳,不放心上;唯有说此等超出常规的傻话,更能引起红娘的注意和好奇,方有可能把自己的情况传达给莺莺知道。其实,他说这番话也正含有提亲的意思。由此看来,他的傻角与机智看似矛盾,却相辅相成,这两个矛盾因素在张生身上取得了和谐统一,使张生这个复杂的形象成为血肉丰满的“这一个”,没有“机智”这一因素,人物就会变成蠢才,便会失于狡猾、巧诈;只有“机智”这一因素,让张生一事精,百事精,成为一个机灵鬼儿。只有两方面
互相制约,人物形象才憨厚而不蠢笨,聪明而不油滑,这才是《西厢记》中要塑造的张生的性格。
四、勇敢与懦弱
再来看张生复杂形象的第四个体现:勇敢与懦弱。
他初遇莺莺便一见钟情,并且作出大胆的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放弃了日思夜想的功名利禄,而主动追求意中人。乘莺莺烧夜香之际,以“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探莺莺的口,未料到莺莺作诗以应之,更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我撞出去看他说甚么”。在闹斋中,他借尽孝为名,实为接*莺莺,这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冲击很大,他是对孝道的嘲讽。另外在传书传简,逾墙相会等事件中,都表现了他对莺莺热烈而大胆追求的精神。但是张生又是懦弱的,他背后热爱莺莺,但当面却显得笨拙无能;尤其是莺莺的“假意儿”发作的时候,更显得不知所措;老夫人赖婚后他颓丧得想自杀,患了相思病。老夫人发现他和莺莺私合时感到特别害怕,简直枉做了那坎男儿,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无能相,可怜巴巴地求红娘帮忙,竟然长跪不起。他的勇敢与懦弱的矛盾性格交织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变得独特而有生气,使得这个形象血肉丰满,完整而并非孤立的拼凑。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个矛盾的集合体,形象极具复杂性。他的事业与爱情共长,又兼有文人和小市民两重身份,他似智却傻,傻中有智,富有胆识却又懦弱无能。张生这个形象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和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
西厢记读后感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在这四部剧作里,《西厢记》是我唯一一部从头读到尾的作品。
对于西厢记,恐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剧中的人物了,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就崔莺莺这个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封建社会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闺秀。但是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当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顾觑末下。 此时莺莺的这种举止已将封建礼教的规矩抛之于脑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不难想象莺莺以后性格发展的走向。此时年龄的她似乎还带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却毕竟是封建礼数教化下的大家闺秀,一方面她强烈追求爱情,似乎让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对红娘却也有所顾忌,所以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让人哑然失笑。
《西厢记》中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值得人们赞叹和研究的地方,其实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
西厢记读后感
元杂剧四部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这四部剧里,《西厢记》是我从头到尾看的唯一一部。
《西厢记》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剧中人物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和媒人,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他们相互映衬。就崔莺莺的个性而言,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崔莺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生活在家庭的中间,他带着青春的忧郁玩耍。在封建社会,妇女经常被教导“不说恶,不见恶,不听恶”和“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好家庭。但当她遇到浪漫优雅的张生时,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对方。当她明显注意到一个陌生男人在盯着自己看时,她的反应是“抱着香肩,只有笑扭花”。剧本里媒人催她回避,她回应是:最后回头看。此时盈盈的行为已经忘记了封建礼教的规则,盈盈的性格未来的发展趋势不难想象。这个年纪的她,青春期好像有点叛逆的心,但毕竟是封建礼教下的好家庭。她一方面强烈追求爱情,看似让人佩服,但另一方面也对媒人有所顾忌,所以性格温婉从容,聪慧狡诈。当她看到自己有时严肃,有时笨拙,有时笨拙时,
1992年,70岁的许渊冲先生,出版了英文译著《西厢记》,这虽然不是《西厢记》第一次以英文形式出现在世界上,但却是第一位中国文学家翻译的完整版《西厢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俄国、日本都相继出现汉学家试译《西厢记》, 但版本最完整、水*最高的还是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的英译本《 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翻译得如何才算好?这就要看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1898年,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这三个标准中唯“雅”字难解,易起争论。首先要求原文具备古雅、优雅的文学性,如有随意改变其文风,就失去“信”和“达”的饱和度。
许渊冲先生曾提出过“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主要针对的是翻译诗文,正因为诗文是文学形式的特殊性,才更好解释每一种文体都具体特有的“雅”。
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西厢记》就是以“三美论”为典范,展现文字的美学。
“意美”是特定历史语境及作者情思联想而形成的,除了原文,恐怕很难达到与原文一致的“意美”,但接*的、靠*的就是原汁*的传递。
翻译元曲《西厢记》,在“三美论”中恐怕即便汉学家也会汗颜的部分,毕竟短暂的一生,即便倾尽全力也无法真正了解三千年中国文化底蕴,在这方面,中国文学家就占据先天文化条件。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西厢记》以前,就翻译过《唐宋词选一百首》和《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词和翻译的双重研究及结合。
张生中了状元后,不想奉圣旨,在翰林院编修国史。让琴童给莺莺捎去信件,盼回信心切,寝食难安,病倒在驿站,喃喃自语,难解相思。在第五本第二折「三煞」中有如下唱词:
此时作念何时止?
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
蚕老心中罢却思。
作为中国人其实也很难理解这几句的具体意思。但我们可以从“蜡灰”和蚕老”两个意像,联想到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果直接直译成英文是不通顺的,如果按照李清照的词曲翻译,又体现不出原文的张生焦急心境中对未来的疑问。
于是,许渊冲先生用了三个“Could”开头的排比疑问句,表示张生对未来的焦急期待,也同时表示相思之情如蜡烛与春蚕般无法停止。
Could I cease to think of my dear?
Could the burnt candle the shed no tear?
Could the silkworm cease to spin in its lif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美的载体。许渊冲先生在译作时,以“意美”为第一目标,传达出原作的言外之意,深刻之蕴,语境之准确,情思之深浅。
“音美”在诗词及戏剧、戏曲等注重格律、韵脚的文学中尤为艰难。翻译中要自觉地戴上“手铐*”,对翻译者的二次创作要求更高。
钱钟书先生对许渊冲的赞美尤为珍贵,形容他的译作“戴着手铐*跳舞一样”,跳舞时自由而优美的,没有散漫的形式,没有沉重的变形。
如果读过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所有译诗都韵脚工整,音步整齐,句数与原诗都基本相当,“以诗译诗”,传达“美意”同时达到“音译”是很难得的。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酬韵」中张生吟诗一首。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许渊冲先生翻译:
All dissolve in moonlight,
Spring’s lonely in flower’s shade.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here’s her beautiful maid?
英文句尾音全部为 t 和 d 的发音,符合英文诗句韵脚音美。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许渊冲先生翻译:
In lonely room at night,
In vain spring and youth fade.
You who croon with delight,
Pity the sighing maid!
张生与莺莺初相识时并非如西方爱情般大胆一见钟情,而是隔墙偷窥、寻声唱合等含蓄的情感传递。古代男女吟诗作对,互赠诗句,不仅体现才气较量,也是大户人家私下传情的一种方式。
所以,诗句对得巧而妙,契合度高更体现了男女情感的匹配和真挚程度。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两人诗句时,特意都采用了尾音 t 和 d的发音,以表示原文中的匹配程度。
而且最妙的是尾单词,张生的“moonligjt”和莺莺的“night”、张生的 “shade”和莺莺的“fade”、张生的“bright”和“delight”尾音节都是一样的,到最后一个字,两人达到了共用一个单词“maid”结束。
这样的绝妙译文,使读者在理解两人的情感初遇时,邂逅的美好和惊喜增加了一定的暗合程度,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赞美西湖的古诗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15千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赞美西湖的`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1、《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5、《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6、《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7、《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8、《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9、《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10、《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有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白居易《西湖留别》
2、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6、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严公贶《题汉州西湖》
7、西湖创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严公弼《题汉州西湖》
8、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王蕴章《醉太*·西湖寻梦》
9、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0、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2、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13、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
14、我亦布衣游子,久欲观光齐鲁,羁绁在鹰韛、早晚西湖上,同醉木兰舟。——王恽《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
15、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16、涨西湖、半篙新雨,麯尘波外风软。——张翥《摸鱼儿·送春》
17、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18、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19、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20、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赵孟頫《岳鄂王墓》
21、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22、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23、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野岸无人舟自横。——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24、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2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7、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吴文英《风入松·桂》
28、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29、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30、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白居易《杭州回舫》
31、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32、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33、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34、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35、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36、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3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38、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39、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40、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42、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4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44、记轻别西湖,笑离南浦。——董嗣杲《齐天乐》
45、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
46、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4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8、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49、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赞美西湖的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西湖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毕竟西湖四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颍州西湖)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夜色茫茫,
路上人稀,
一轮明月如镜。
分手只有一人,
泪眼相送。
一阵清风吹来,
杨柳梢,
随风飘动。
泪未干,
人已去,
可叹一歌未竟。
回首往事如梦,
愿天下,
从此不闻哭恸。
明年今日,
飞来金龙玉凤。
故地重游时候,
互击掌,
作歌相庆。
泪莫纵,
一曲更比一曲重。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回舫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1、《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6、《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7、《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8、《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9、《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10、《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赞美西厢记的古诗 西厢记诗句 关于西厢记的古诗 西厢记台词 西厢记摘抄 西厢记里的诗词 西厢记中的诗句 西厢记中的名句 西厢记名句 西厢记爱情名句 西厢记经典语录 西厢记经典句子 王实甫西厢记名句 西厢记名句赏析 西厢记名句欣赏 西厢记中描写花的诗句古诗 西厢的古诗 赞美西游记的诗句 赞美西递的古诗 赞美西游记的句子 赞美西部的古诗 赞美西宁的古诗 赞美西域的古诗 赞美西湖的古诗有 赞美西方的古诗 描写西厢的古诗句 描写西厢院的古诗 赞美西湖好的的古诗 赞美西湖之畔的古诗 赞美西递的诗词
于赞美西湖的古诗句 赞美西湖的诗句 古诗 赞美西湖古代诗句 《西厢记》经典语录 赞美西湖的古诗 《西厢记》研究分析 赞美西湖的古诗 西厢记经典语录 关于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经典语录集锦 有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句 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 赞美西湖的古诗词 有关苏轼赞美西湖的古诗句大全 赞美西湖的古代诗句 苏轼赞美西湖的古诗句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翻译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赞美西湖的古诗 赞美西湖的古诗词 京剧西厢记哭宴台词 西厢记原文及翻译(西厢记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 赞美西湖的古诗有哪些(诗句赞美西湖分享) 西湖的诗词佳句(用一句古诗来赞美西湖) 西厢记原文及翻译(西厢记经典语录合集) 赞美西湖的古诗 赞美西湖的古诗
放一个儿童的古诗 表达离情别绪动植物的古诗 我需要古诗长征的图片 表示由远及*的古诗 描写每个驿站都有风景的古诗 夜雨寄北是初几的古诗 古诗里的爸爸 再换一个古诗的图片 适合演讲的语文古诗 很简单的秋天古诗 关于冬天的古诗手势舞加拼音 语文必修一的必背古诗 古诗词中的而得用法 夸男生画画好的古诗 关于你的爱的古诗 嫦娥古诗的关键词 关于灭蚊灯的古诗 李桥的风古诗注音 芷漠在古诗中的含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古诗朗诵 廊风格的古诗 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简单的垃圾分类古诗 老婆上班辛苦的古诗 背背的古诗的声音 有金海两字的古诗 形容勤学努力的古诗 夸子女的古诗 边塞的古诗的资料 请写出含有畚字的古诗 受情商的一些古诗词